秦相国吕不韦墓碑记
吕不韦,政治家,思想家,阳翟人,后居濮阳,早年经纪商业于赵国都城邯郸,结识做人质之秦公子楚,遂入秦游说华阳夫人,立子楚为太子,子楚即位为庄襄王,吕不韦为相,受封文信侯,食洛阳邑十万户。秦王政即位年幼,吕氏主政,秦王亲政后因嫪毐获罪牵连被免职,不久忧惧自杀。战国时期,一些著名政治家重人材,招揽宾客,吕氏亦招致士至宾客三千人,使其宾客人人著所闻,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名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吕氏集成此书,当在秦王政八年即公元前二三九年,二十余万言,诸子之学兼有之,含儒墨道阴阳农兵纵横,理论虽兼收百家学,然又以儒道为主。
吕氏书为中国重要古籍之一,全面记叙吕氏政治与哲学思想,且亦表现出战国末期各家学说相会通之历史趋势。十二纪同于礼记中之月令,采用战国时石申二十八宿体系,并附有五行相生相克理论,由此吕氏推论出自然与社会进化之若干观点,主张治国不可拘于一道,应因时制宜,即所谓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吕氏书重民本思想,曰:宗庙之本在于民,圣人南面而立,以爱民利民为心,凡举事必先审民心然后可举。又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足见吕氏书继承发扬早期儒家人本思想,弥足珍贵。吕氏书重道家宽民说,谓大圣无事而千官尽能,君也而无事故能使众智也。又曰:凡君也者,处平静任德化以听其要,足见该书继承发扬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吕氏政治思想虽多承借儒道,然亦多少吸收法家思想,诚乃融合各家之长也。吕氏书重视农耕,以为从政者必先务于农,提出霸王有不先耕而成霸王者,古今无有,认农耕乃国家安定之本,即所谓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综合言之,吕氏春秋书适应时代潮流,为即将来临之统一封建国家提供理论基础,吕不韦乃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历史人物,值得纪念他。
西北大学名誉校长、华夏文化主编 张岂之 撰文【图片】
邢襄帝子实地考察后整理,转载请注明“邢襄帝子”
吕不韦,政治家,思想家,阳翟人,后居濮阳,早年经纪商业于赵国都城邯郸,结识做人质之秦公子楚,遂入秦游说华阳夫人,立子楚为太子,子楚即位为庄襄王,吕不韦为相,受封文信侯,食洛阳邑十万户。秦王政即位年幼,吕氏主政,秦王亲政后因嫪毐获罪牵连被免职,不久忧惧自杀。战国时期,一些著名政治家重人材,招揽宾客,吕氏亦招致士至宾客三千人,使其宾客人人著所闻,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名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吕氏集成此书,当在秦王政八年即公元前二三九年,二十余万言,诸子之学兼有之,含儒墨道阴阳农兵纵横,理论虽兼收百家学,然又以儒道为主。
吕氏书为中国重要古籍之一,全面记叙吕氏政治与哲学思想,且亦表现出战国末期各家学说相会通之历史趋势。十二纪同于礼记中之月令,采用战国时石申二十八宿体系,并附有五行相生相克理论,由此吕氏推论出自然与社会进化之若干观点,主张治国不可拘于一道,应因时制宜,即所谓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吕氏书重民本思想,曰:宗庙之本在于民,圣人南面而立,以爱民利民为心,凡举事必先审民心然后可举。又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足见吕氏书继承发扬早期儒家人本思想,弥足珍贵。吕氏书重道家宽民说,谓大圣无事而千官尽能,君也而无事故能使众智也。又曰:凡君也者,处平静任德化以听其要,足见该书继承发扬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吕氏政治思想虽多承借儒道,然亦多少吸收法家思想,诚乃融合各家之长也。吕氏书重视农耕,以为从政者必先务于农,提出霸王有不先耕而成霸王者,古今无有,认农耕乃国家安定之本,即所谓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综合言之,吕氏春秋书适应时代潮流,为即将来临之统一封建国家提供理论基础,吕不韦乃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历史人物,值得纪念他。
西北大学名誉校长、华夏文化主编 张岂之 撰文【图片】
邢襄帝子实地考察后整理,转载请注明“邢襄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