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损失影响着全球数以亿计人的生活、健康,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仅仅是沟通障碍,还可能包括社交障碍、自我封闭,甚至人身安全、老年痴呆。
对于弱听人士来说,听力下降后,都会想各种办法治疗,希望能改善和恢复听力。
然而,我们知道大部分听力损失是不可逆的,尤其是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通常建议配戴助听器。
当然,凡事都难说绝对,如果你患有某些类型的听力损失,是可以进行手术来纠正听力的,但是只有一小部分弱听人士是手术的候选人。
今天,我们来说说有哪些手术可以纠正听力损失,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助听装置植入术,另一类是针对不同病症的耳科手术。
助听装置植入术,顾名思义,将助听装置通过手术植入耳的不同部位,实现助听的作用。
常用的助听装置植入术有:
1
人工耳蜗植入术
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意味着内耳里的听毛细胞或内耳与大脑连接的神经通路受损,因为受损部分的不可愈、不可再生,听力损失是永久性的。
不过,虽然手术没办法修复听毛细胞本身的损伤,但有一种手术可以绕过受损的听毛细胞,直接刺激听神经,从而将声音传至大脑,这就是人工耳蜗植入。
人工耳蜗主要包括两个部分:
一是植入体,需要通过手术将其植入耳后皮肤下方,其电极插入耳蜗内代替听毛细胞刺激听神经;
二是体外部分,外观类似与耳背式助听器,包括麦克风、言语处理器和电池,主要是将收集的声音信号传输到内部植入体。
对于重度和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患者,通常在助听器效果甚微或无效果的情况下,医生会建议选择人工耳蜗植入,并在术前需要做全面的评估,符合植入标准方可行植入手术。
2
骨锚式助听器植入术
骨锚式助听器通过骨传导方式改善听力效果的一种助听设备,相较于人工耳蜗植入来说,手术相对简单,风险相对较小。
其适用对象主要是先天性耳道闭锁、先天性外中耳畸形、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术后听力改善不佳等有传导性病变的患者,以及部分单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健耳气导平均阈值好于20dB HL)。
当然,具体是否适合植入,同样需要通过全面的术前评估。
骨锚式助听器主要由体外的声音处理器、基座和钛金属植入体组成。
其植入手术就是一个微小钛植入体被固定在耳后的骨中,然后植入体跟人体的骨头发生骨融合作用。简单说来植入体与骨头形成了一个整体,这种方式跟种牙是一样的道理。
3
振动声桥植入术
振动声桥是植入式中耳助听装置中的一员,其组成部分也包括体外部分(声音处理器)和体内植入体,由体外收集声音,通过植入体振动中耳结构,使传至内耳。
其主要适应证为中至重度感音神经性聋、传导性聋和混合性聋,具体是否适合植入,需要通过全面的术前评估。
目前在欧洲和美国,振动声桥植入术正在成为治疗中至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的常规手段,但在我国应用更多的是先天性外中耳畸形患者。
针对耳部不同病症,行手术来改善听力的有许多,主要是针对不同的传导性听力损失,扫除声音在传导过程中的障碍物(如积液、脓液、肉芽组织、骨固定)。
这里列举常见的两个:
1
中耳置管术
分泌性中耳炎导致的耳部积液,通常会导致暂时的传导性听力损失,也就是耳朵里的分泌物会阻挡声音往里传导的通路,使得声音听起来小了。
若分泌性中耳炎病情较长,用药或反复鼓膜穿刺术后,仍反复发作不愈,可以通过中耳置管术,也叫鼓膜置管术。
在鼓膜上“开个口子,插根管子”,可以将无法排出的积液从耳部引出,打通声音传导通路,并缓解满耳朵的积液给鼓膜增加的压力,从而改善听力下降。
2
镫骨手术
除了是耳朵里的分泌物挡住了声音的去路,还可能是中耳里的听小骨出现功能障碍,无法将声音继续往里传。这种耳朵毛病也是一种传导性听力损失。
耳硬化症就是一种常见的听小骨功能障碍,它是由于中耳听小骨的镫骨底板出现了骨质增生,引起镫骨固定,没办法让声音往里传,导致听力下降。
镫骨切除术是根据病情,将镫骨进行部分或全部切除,然后安装人工镫骨,以维持听小骨的传音作用,从而治疗镫骨固定带来的听损。
对于弱听人士来说,听力下降后,都会想各种办法治疗,希望能改善和恢复听力。
然而,我们知道大部分听力损失是不可逆的,尤其是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通常建议配戴助听器。
当然,凡事都难说绝对,如果你患有某些类型的听力损失,是可以进行手术来纠正听力的,但是只有一小部分弱听人士是手术的候选人。
今天,我们来说说有哪些手术可以纠正听力损失,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助听装置植入术,另一类是针对不同病症的耳科手术。
助听装置植入术,顾名思义,将助听装置通过手术植入耳的不同部位,实现助听的作用。
常用的助听装置植入术有:
1
人工耳蜗植入术
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意味着内耳里的听毛细胞或内耳与大脑连接的神经通路受损,因为受损部分的不可愈、不可再生,听力损失是永久性的。
不过,虽然手术没办法修复听毛细胞本身的损伤,但有一种手术可以绕过受损的听毛细胞,直接刺激听神经,从而将声音传至大脑,这就是人工耳蜗植入。
人工耳蜗主要包括两个部分:
一是植入体,需要通过手术将其植入耳后皮肤下方,其电极插入耳蜗内代替听毛细胞刺激听神经;
二是体外部分,外观类似与耳背式助听器,包括麦克风、言语处理器和电池,主要是将收集的声音信号传输到内部植入体。
对于重度和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患者,通常在助听器效果甚微或无效果的情况下,医生会建议选择人工耳蜗植入,并在术前需要做全面的评估,符合植入标准方可行植入手术。
2
骨锚式助听器植入术
骨锚式助听器通过骨传导方式改善听力效果的一种助听设备,相较于人工耳蜗植入来说,手术相对简单,风险相对较小。
其适用对象主要是先天性耳道闭锁、先天性外中耳畸形、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术后听力改善不佳等有传导性病变的患者,以及部分单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健耳气导平均阈值好于20dB HL)。
当然,具体是否适合植入,同样需要通过全面的术前评估。
骨锚式助听器主要由体外的声音处理器、基座和钛金属植入体组成。
其植入手术就是一个微小钛植入体被固定在耳后的骨中,然后植入体跟人体的骨头发生骨融合作用。简单说来植入体与骨头形成了一个整体,这种方式跟种牙是一样的道理。
3
振动声桥植入术
振动声桥是植入式中耳助听装置中的一员,其组成部分也包括体外部分(声音处理器)和体内植入体,由体外收集声音,通过植入体振动中耳结构,使传至内耳。
其主要适应证为中至重度感音神经性聋、传导性聋和混合性聋,具体是否适合植入,需要通过全面的术前评估。
目前在欧洲和美国,振动声桥植入术正在成为治疗中至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的常规手段,但在我国应用更多的是先天性外中耳畸形患者。
针对耳部不同病症,行手术来改善听力的有许多,主要是针对不同的传导性听力损失,扫除声音在传导过程中的障碍物(如积液、脓液、肉芽组织、骨固定)。
这里列举常见的两个:
1
中耳置管术
分泌性中耳炎导致的耳部积液,通常会导致暂时的传导性听力损失,也就是耳朵里的分泌物会阻挡声音往里传导的通路,使得声音听起来小了。
若分泌性中耳炎病情较长,用药或反复鼓膜穿刺术后,仍反复发作不愈,可以通过中耳置管术,也叫鼓膜置管术。
在鼓膜上“开个口子,插根管子”,可以将无法排出的积液从耳部引出,打通声音传导通路,并缓解满耳朵的积液给鼓膜增加的压力,从而改善听力下降。
2
镫骨手术
除了是耳朵里的分泌物挡住了声音的去路,还可能是中耳里的听小骨出现功能障碍,无法将声音继续往里传。这种耳朵毛病也是一种传导性听力损失。
耳硬化症就是一种常见的听小骨功能障碍,它是由于中耳听小骨的镫骨底板出现了骨质增生,引起镫骨固定,没办法让声音往里传,导致听力下降。
镫骨切除术是根据病情,将镫骨进行部分或全部切除,然后安装人工镫骨,以维持听小骨的传音作用,从而治疗镫骨固定带来的听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