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思—白熊实验
一个十岁的女孩给我留言:
“我现在在练习奥数竞赛,信息竞赛还有很多别的竞赛,可是就在这一个最应该抓紧时间的时候,我总是想玩儿手机。
我其实是一个很自律的人,也很会集中精力的做一件事情,可是现在我一下子觉得我很想要在玩儿手机的时候把我所有的压力都给摔掉。
这个孩子有着特别好的自我洞察,也很真实地反映出了很多孩子在遇到类似问题时的两难处境。
2.
白熊实验
在著名的“白熊实验”里,被试被要求在五分钟内“闭上眼睛,不要去想一头白熊”。当越是告诉自己不要这样去做,想起“白熊”的频率就越高,“白熊”的形象也越根深蒂固。心理学上把想要忘记的事称为“白熊”。
实验得出一个结论:越是让自己不要想、不要做的事,就越会忍不住去想、去做。
正如上面的案例里,这个孩子所说的那样:我想调整,我越是告诉自己不要玩,似乎越是做不到。
3.
自我分心
有些孩子在“众多的诱惑”里沉迷,另外一些却成功地跨过了一道道坎,并从艰难困苦里收获了丰富的体验。
一方面,孩子的自制力水平存在差异,但是有限意志力决定了那根绷紧着的神经不可能一直处于良好工作状态,每个孩子都会面临懈怠。造成孩子间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包含父母在内的整个家庭给予了他们怎样的情感支持。在某种程度上,父母的姿态决定了孩子的状态。
我们可以引导孩子通过“自我分心”来拓宽自己的“渠道”面,挖掘自己的热爱,寻找积极的分心物,体验让自己轻松、愉悦的感觉。这个“分心物”,建议是和自己能力、兴趣相匹配的,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太复杂。
4
成人间的对话
孩子不会突然就理解“自我分心”的应用,也不能概念化“白熊实验”的理论,他们更多地对飞速成长中的自己感到迷惑。父母要做的,是帮助他们了解自我,从而调动自我的力量去解自己这道题。
迷惑的孩子表现出两种不同的类型:
1.不明白自己到底怎么了,困惑的是什么,只感觉一团乱,无法理清,也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取而代之的是长久的沉默,或者间歇的愤怒;
2.可以清晰地分辨自己的困惑来自哪里,但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会积极“自救”,在语言的表达上也占据优势。
不同类型的孩子,都可能遇到同样的问题。在青春期阶段,孩子的新旧问题往往会集中爆发。父母要做的,不是恐惧这些问题的出现,或者掩耳盗铃否定它们。越否定有问题这个想法,问题这只“白熊”就会以更强壮的身姿出现。问题也是机会,是通向成熟的闯关密码。
一个十岁的女孩给我留言:
“我现在在练习奥数竞赛,信息竞赛还有很多别的竞赛,可是就在这一个最应该抓紧时间的时候,我总是想玩儿手机。
我其实是一个很自律的人,也很会集中精力的做一件事情,可是现在我一下子觉得我很想要在玩儿手机的时候把我所有的压力都给摔掉。
这个孩子有着特别好的自我洞察,也很真实地反映出了很多孩子在遇到类似问题时的两难处境。
2.
白熊实验
在著名的“白熊实验”里,被试被要求在五分钟内“闭上眼睛,不要去想一头白熊”。当越是告诉自己不要这样去做,想起“白熊”的频率就越高,“白熊”的形象也越根深蒂固。心理学上把想要忘记的事称为“白熊”。
实验得出一个结论:越是让自己不要想、不要做的事,就越会忍不住去想、去做。
正如上面的案例里,这个孩子所说的那样:我想调整,我越是告诉自己不要玩,似乎越是做不到。
3.
自我分心
有些孩子在“众多的诱惑”里沉迷,另外一些却成功地跨过了一道道坎,并从艰难困苦里收获了丰富的体验。
一方面,孩子的自制力水平存在差异,但是有限意志力决定了那根绷紧着的神经不可能一直处于良好工作状态,每个孩子都会面临懈怠。造成孩子间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包含父母在内的整个家庭给予了他们怎样的情感支持。在某种程度上,父母的姿态决定了孩子的状态。
我们可以引导孩子通过“自我分心”来拓宽自己的“渠道”面,挖掘自己的热爱,寻找积极的分心物,体验让自己轻松、愉悦的感觉。这个“分心物”,建议是和自己能力、兴趣相匹配的,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太复杂。
4
成人间的对话
孩子不会突然就理解“自我分心”的应用,也不能概念化“白熊实验”的理论,他们更多地对飞速成长中的自己感到迷惑。父母要做的,是帮助他们了解自我,从而调动自我的力量去解自己这道题。
迷惑的孩子表现出两种不同的类型:
1.不明白自己到底怎么了,困惑的是什么,只感觉一团乱,无法理清,也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取而代之的是长久的沉默,或者间歇的愤怒;
2.可以清晰地分辨自己的困惑来自哪里,但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会积极“自救”,在语言的表达上也占据优势。
不同类型的孩子,都可能遇到同样的问题。在青春期阶段,孩子的新旧问题往往会集中爆发。父母要做的,不是恐惧这些问题的出现,或者掩耳盗铃否定它们。越否定有问题这个想法,问题这只“白熊”就会以更强壮的身姿出现。问题也是机会,是通向成熟的闯关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