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吧 关注:28,033贴子:97,763
  • 18回复贴,共1

本意是回复的,但是码好的好几百字不知道怎么的没了。可能字数太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苏x析真8.李清照是史上第一个为词争取独立...
本意是回复的,但是码好的好几百字不知道怎么的没了。可能字数太多出bug了吧。
虽说我为人懒散,但是趁我现在闲着没事的时候,我觉得我可以再谈一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0-07-27 12:58回复
    以《祭张子野文》中“微词婉转,盖诗之裔”来说明苏轼把词看成诗之苗裔。说这里的“微”就是贱的意思。
    这整得我突然又有点懒得码字了。
    第一个问题,“清诗绝俗,甚典而丽。……微词婉转,盖诗之裔。”是苏轼在《祭张子野文》中对张子野在文学上成就的评价,是苏轼对张子野在文学成就上的评价,是苏轼对张子野的评价。
    拿这个来证明苏轼不把词当词?拿这个来证明苏轼觉得诗是爷爷,词是孙子?
    第二个问题,微字,①隐蔽,藏匿(引申义有不显露的,暗中伺察);②深奥,微妙;③微小,细微;④稍微;⑤地位低下,卑贱;⑥衰败,衰弱;⑦如果不是,如果没有。
    微词宛转,盖诗之裔。如果这里是低贱的意思,宛转怎么翻译?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0-07-27 13:13
    收起回复
      说实在话,我真心不觉得争什么什么第一有什么意思。又不是几岁十来岁的小孩了,还争这个……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0-07-27 13:17
      回复
        为什么很多苏粉都觉得是苏轼给了词什么什么独立地位(真心没觉得争这个有什么意思)?
        词在开始多为教坊歌词,花间词富含哲♂学内容这也不必多说吧?苏轼对词的创新,以诗为词的做法,是把词从靡靡之音拉入到了文学体裁,大大扩展了词的内容。苏轼以诗为词没有问题,易安《词论》中对“词别是一家”的说法也没有问题。文化本身就是包容的,道教还有正一和全真呢,他俩打起来谁对谁错?这种东西分不了对错,只能说这是两个派系,各有千秋。
        “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易安是这样说的,那么什么是协音律呢?诗和文章只分平仄,词却分五音五声六律以及发声的清浊轻重。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0-07-27 13:38
        回复
          苏轼把词从教坊里扒拉到文学上,自成一派;易安则进一步发展词,强调了词的音乐性。这两种心理不难理解吧?苏轼助词登雅堂,扩展了词的内容和内涵,易安则认为词应高雅浑成文学性和音乐性兼备。
          这话没矛盾吧?说易安怼苏轼的duck不必(抱歉串题了,这是另一个问题了)
          至于如果还要论苏轼和易安谁才是什么什么第一个,《祭张子野文》先全文背诵默写翻译。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0-07-27 13:48
          回复
            到底谁是第一也别问我,问就是找专业人士。我不专业,前两天才下贴吧的纯种菜鸡。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0-07-27 13:51
            回复
              话说,谁知道咋把那个地址给去掉?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0-07-28 00:06
              收起回复
                你当苏大文豪不读书?


                IP属地:广东14楼2020-07-30 00:38
                收起回复
                  【清詩絕俗,甚典而麗,搜研物情,刮發幽翳。微詞宛轉,蓋詩之裔。坐此而窮,鹽米不繼。嘯歌自得,有酒輒詣】
                  第一种翻译:(张先)清新的诗作超绝世俗,非常典雅而又瑰丽,既能洞达世间人情,又能发掘出隐蔽微妙的深意,小歌词写得宛转动人,也正是其诗风的延续。正因为如此耽溺于诗导致贫困潦倒,家中缺盐少米,饮食都成问题,然而(张先)长啸歌吟超逸洒脱悠然自得,只要有酒就行。
                  另一种翻译:(张先)清新的诗作超绝世俗,非常典雅而又瑰丽,既能洞达世间人情,又能发掘出隐蔽微妙的深意,精妙的语句宛转动人,深得《诗经》遗风神韵。正因为如此耽溺于诗导致贫困潦倒,家中缺盐少米,饮食都成问题,然而(张先)长啸歌吟超逸洒脱悠然自得,只要有酒就行。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0-08-01 01:49
                  收起回复
                    进一步验证楼主观点,参考书目: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版第三卷第七章《李清照与南渡词风的新变》。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0-08-01 16:2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