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第一次接触录像带那时是86年,当时还在部队里当兵,由于是在镇上所以条件不好,每天晚上大家围着一台牡丹牌电视机看转播的新闻,,印象中没几个台也就中央1和两个地方台,还要用天线挂在屋顶才能收到。有次去支援镇上,看到镇电视台(名叫电视台实际上就是个转播站)就是用两台日立426和一台松下G33录像机播新闻节目,还有一台先锋LD放电影和歌曲频道。用录像机把央视的新闻和一些广告组合编辑到一盘带子里,最后用一台286电脑似的东西把节目前后加上台标。转眼到了90年我调到天津,也准备退役复员,就听说市里家庭已经都流行录像机了,电视广告里也总是放录像机广告什么夏普的松下的东芝的日立的(松下当年广告打得最猛,黄金时段基本上天天不落下)。于是也计划买一台录像机给家里用,另外也想赶赶时髦。当年看上两款机子一个是日立888、还有一个是松下J25,后来打听了一些消息说日立的机子主导轴爱出毛病所以就下决心买松下。刚好科长要南下出差,所以就把这事委托给他(那时候想买高级电器还得托人从广东买了,然后背回来),等领导去了那边后发传呼说有价格便宜的“水机”,跟“行机”型号一样,价格却能便宜大几百块,所以狠了狠心花3400大洋买了台当年档次最高的松下F55,当时这机子在内地要4000以上。高高兴兴的等人把机器买回家,带子却是个大难题!那时国产最便宜的郑州ZZZ牌空白带也要50多元一盘,松下地球版的E180要一百多,更甚至国产有个“大自然”牌子的180空白带能卖到比松下地球版还贵的价格!究竟是质量好还是为什么也因为买不起也并没搞清楚。其实说买录像机也就图个新鲜,大部分为了追潮流赶时髦,,也就没拿它录过多少节目,最大的用处就是看些3极片、、租带店倒是多得多,不过真正的好质量片太少了多数朦朦胧胧,基本是听声音脑补画面;况且还经常发生看的正起兴突然画风一转 变成了金刚葫芦娃、、或者看着看着老婆突然站在身后的景象。要说这机器坏的时候还是买的第二年,让我实在意想不到广告做的那么好的松下怎会如此短命?后来跟街坊邻居一些喜欢电器的人聊天,他们也遇到了这个情况:同时期买的同型号机子,寿命不一样,有的两三年不坏,有的一年三次修。最后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我买的水机竟然是“套壳机”!套壳机,意思就是当年地下盗版作坊用来批量复制录像带的机器,他们买了新机器后把外壳、前脸都拆下,几十上百台同时工作复制磁带、没日没夜,等机子用了上千小时再把外壳和前脸重新装回机身上,最后套上包装箱以低价格处理给一些电器批发商,这些无良商家再把机器当成水货机低价卖给用户。。所以很多人买的同样机型,却觉得自己买的机器不经用,原因就在这。录像机用了没几年,VCD就又开始了,而且打的广告势头比LD镭射影碟还大。谁让咱喜欢赶时髦呢?就又花了2000多买了一台万利达5碟联放VCD,随之而来的是大量又廉价的盗版光盘,地摊上夜市上甚至烟酒小店都有卖的,好多美国大片花10块钱能买3.4张,也就懒得再去租了。印象最深的是逛夜市的时候蹲在地上挑光盘,突然城管来了,,手里拿着一摞盘一边跑一边跟摊主还价,后面还有城管的在追,,,这回忆也就当年有了。后来DVD、EVD、甚至MP4、蓝光都挨个问世,自己对电影大片的追求也就没那么多兴趣了。回想起当年,还是录像机、LD带给我的记忆最深刻,现在玩起以前的录像机算是重拾回忆,这些物件包含了太多当年的喜怒哀乐,也算是我们70后乃至60后一代人们最宝贵的记忆财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