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人们在写文章或者讲话时,常常用到“三九严寒”、“数九寒天”这些成语。那么,“三九”是什么意思呢?这还得从“数九”说起。
“数九”习俗起源于何时,现在还没有确切的资科。不过.至少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就写道:“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数九寒天,就是从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天气就暖和了。劳动人民经历了千百年与风雪严寒的搏斗,根据长期的实践经验,创造出许多记叙数九期间寒暖变化规律的“九九歌”。如北方流行的九九民谣:
未从数九先数九,
一九二九冰上可行走。
三九四九掩门叫黄狗。
五九六九开门缩颈走。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又一九,犁牛遍地走。
顾禄《清嘉录》上记载有一首“数九歌”.十分风趣地描写了古代人们过冬的情形:
一九二九,相唤弗出手(手都因怕冷而缩在棉袍里);三九二十七,篱头吹盛篥(寒风刮在篱笆头上,像吹密集一般),四九三十六,夜眼如露宿(睡在被窝里像睡在野地里一样);五九四十五,穷汉街头舞。不要舞,不要舞,还有春寒四十五(穷人衣薄,起舞取暖);六九五十四,苍蝇垛屋枚(透露出一点暖意了);七九六十三,布衲两肩摊(天暖,厚衣服可以披在肩上了);八九七十二,猫狗躺凉地;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刚要伸脚眠,蚊虫跳蚤出。
在古代社会里,穷人过冬尤其受罪。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九九歌”不尽相同;但大同小异。有一首较通俗的民谣是这样的:
一九二九,伸不出手。
三九四九,冻死猫狗。
五九六九,隔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寒尽,春暖花开。
九九消寒图
除了“数九”之外,古代民间还流行“画九”的习俗。就是用许多有趣的图或文字来记录“九九”的进程和天气变化的方法。有的画素梅一枝,共画八十一朵梅花,把画挂在墙上,每天用红笔涂一朵,涂完,便是冬尽春来了。明朝刘侗《帝京景物略》中记载:“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不过,这种方法多在文人雅士中流行,一些茶馆酒肆也张贴这样的图画。在一般百姓中。则是画围困的,就是在一张纸上印上九九八十一个圆圈。写好日期,每天依序在一个圆圈里记下天气好坏。如果是阴天就把上半个圆圈涂黑,晴天就把下半个圆圈涂黑,下雪则在当中点一点。遵照如下方法:
“数九”习俗起源于何时,现在还没有确切的资科。不过.至少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就写道:“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数九寒天,就是从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天气就暖和了。劳动人民经历了千百年与风雪严寒的搏斗,根据长期的实践经验,创造出许多记叙数九期间寒暖变化规律的“九九歌”。如北方流行的九九民谣:
未从数九先数九,
一九二九冰上可行走。
三九四九掩门叫黄狗。
五九六九开门缩颈走。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又一九,犁牛遍地走。
顾禄《清嘉录》上记载有一首“数九歌”.十分风趣地描写了古代人们过冬的情形:
一九二九,相唤弗出手(手都因怕冷而缩在棉袍里);三九二十七,篱头吹盛篥(寒风刮在篱笆头上,像吹密集一般),四九三十六,夜眼如露宿(睡在被窝里像睡在野地里一样);五九四十五,穷汉街头舞。不要舞,不要舞,还有春寒四十五(穷人衣薄,起舞取暖);六九五十四,苍蝇垛屋枚(透露出一点暖意了);七九六十三,布衲两肩摊(天暖,厚衣服可以披在肩上了);八九七十二,猫狗躺凉地;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刚要伸脚眠,蚊虫跳蚤出。
在古代社会里,穷人过冬尤其受罪。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九九歌”不尽相同;但大同小异。有一首较通俗的民谣是这样的:
一九二九,伸不出手。
三九四九,冻死猫狗。
五九六九,隔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寒尽,春暖花开。
九九消寒图
除了“数九”之外,古代民间还流行“画九”的习俗。就是用许多有趣的图或文字来记录“九九”的进程和天气变化的方法。有的画素梅一枝,共画八十一朵梅花,把画挂在墙上,每天用红笔涂一朵,涂完,便是冬尽春来了。明朝刘侗《帝京景物略》中记载:“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不过,这种方法多在文人雅士中流行,一些茶馆酒肆也张贴这样的图画。在一般百姓中。则是画围困的,就是在一张纸上印上九九八十一个圆圈。写好日期,每天依序在一个圆圈里记下天气好坏。如果是阴天就把上半个圆圈涂黑,晴天就把下半个圆圈涂黑,下雪则在当中点一点。遵照如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