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灿烂派吧 关注:90贴子:11,389
  • 9回复贴,共1


IP属地:江苏1楼2020-06-21 23:17回复
    第一章认识新媒体
    1、手机媒体被称为继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
    2、新媒体的传播特征()传播过程的高交互性、用户高参与性、信息的全球共享、个性化的传播行为
    3、web 3.0 时代的描述正确的()微博、微信、头条、抖音等为代表的关系信息服务聚合平台;双向对称传播;用户定制个性内容


    IP属地:江苏2楼2020-06-21 23:17
    回复
      第二章 新媒体的技术动力与技术变迁
      ——媒介融合
      1、 以2000年3月美国佛罗里达坦帕(TAMPA)案例为起点,从内容生产环节和资源的整合,逐渐延伸到媒介产业的层面。
      2、 媒体融合的四个层次: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机构融合、产业融合
      3、 2014年被誉为中国媒介融合的元年
      4、 “场景”已成为了“继内容、形式、社交之后媒体的另一种核心要素”
      5、 江苏广电“的融媒体平台()荔枝云平台”


      IP属地:江苏3楼2020-06-21 23:18
      回复
        第三章 新媒体信息传播模式的演变
        ——社会化媒体与场景化传播
        1、 社会化媒体概念的表述()安东尼·梅菲尔德(Antony Mayfield)被认为最早提出社会化媒体一词。2007年他在《什么是社会化媒体》(What is Social Media)在线出版的著作中指出,社会化媒体是一系列在线媒体的总称,主要特点是:参与、公开、对话、社区化和连通性。
        2、 社会化媒体的基本特征() 社会化媒体的基本单元——人;社会化媒体的纽带——关系;社会化媒体的核心产物——内容;社会化媒体传播的主要动力——分享
        3、 六度分隔理论的表述()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也称为“小世界理论”;1967年,哈佛大学的社会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验证了六度分隔的猜想;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Facebook上每两个人之间的分割度数是3.74度。
        4、 强关系和弱关系的表述()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最早提出这两个概念;强关系是指联系频繁的关系;弱关系是指联系不够频繁的关系;强关系往往是同质群体内部的纽带;而弱关系则是不同群体之间的纽带。转化的动因:现实社交需求、认同需求、利益需求、信息需求
        5、 强连接和弱连接的表述()美国学者尼古拉斯·克里斯塔斯基和詹姆斯·富勒“三度影响力原则”;强连接指三度及以内的连接,弱连接指三度以上的连接;强连接的意义是引发行动,弱连接的作用是传递消息。
        6、 SNS的表述()SNS是一个以个体为中心的网络服务形式,而网络社区是以群组为中心的。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即社会网络服务,一种帮助人们建立社交网络或社会关系的互联网应用服务。美国密歇根大学的一项研究:SNS的使用,与社交质量的提升,并不一定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场景化传播的表述()它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传播模式的新可能;可视化场景的沟通,让品牌动着沟通。场景化传播可以实现空间赋权;也存在信息泄露的风险。


        IP属地:江苏4楼2020-06-21 23:19
        回复
          第四章 大数据与数据新闻
          1、 最早洞见大数据的专著()《大数据时代》
          2、 大数据的特点()体量巨大、处理速度快、类型繁多、价值高
          3、 按照墨科.劳伦兹的观点,数据新闻是一个工作流程,包括()深入到数据之中;对数据进行清洗、结构化;为特定目标进行数据过滤;可视化报道
          4、 数据新闻驱动新闻业务的变革,主要体现在()预测性新闻的增强;深度报道模式的改变;个性化新闻与信息服务水平的提升;个性化新闻与信息服务水平的提升
          5、 大数据的用户分析,用户主要包括三个层次()整体用户、群体用户、个体用户


          IP属地:江苏5楼2020-06-21 23:19
          回复
            第五章 新媒体的用户
            1、 1995年尼葛洛庞蒂《数字化生存》1从原子到比特——计算机和互联网一定会普及;2代理人界面——计算机一定会变得更像人;3后信息时代——信息定制的个人化时代一定会来临
            2、 用户在新媒体中的生存特点()数据化生存、表演化生存、节点化生存。
            3、 记忆成为常态,人类住进了数字化的圆形监狱,这句话主要体现了()数据的被遗忘权
            4、 把日常生活中的人看作是舞台上的演员,人们按照预先设计及道具配合展示自身形象,即不完全真实的自我呈现。这体现了()欧文·戈夫曼拟剧理论
            5、 我们只听我们选择和愉悦我们的东西,这体现了()信息茧房、选择性接触、信息偏食;提出者桑斯
            6、 选择的或然率表述正确的()选择的或然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施拉姆;人们总是愿意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报偿
            7、 新媒体用户参与新闻生产的特点()1.大多数用户参与新闻生产是非制度性的;2.用户新闻生产的能量大小取决于新媒体聚合的效能;3. 用户新闻生产对专业机构生产具有依赖性和嵌入性;4.用户的再生产过程可以产生一种“正反馈”效应
            8、 关于从众心理表述正确的()法国心理学家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群体中的智商是泯灭的
            9、 关于群体性迷失表述正确的()欧文·詹尼斯的群体盲思(Groupthink);桑斯坦《信息乌托邦》提及群体协商失灵或失败,群体极化;网络群体互动负面影响时常用的理论框架;非理性、盲从、极端。


            IP属地:江苏6楼2020-06-21 23:19
            回复
              第六章 新媒体信息的组织
              ——多媒体融合报道
              1、融合报道具有三个典型特征()1、全时性。2、开放性。3、互动性。
              2、布拉德肖设计出了一个新的理想报道模式“钻石模型”(The News Diamond)对一个新闻事件的报道机制根据从快到深的要求分成几个阶段包括()快讯、草稿、报道、背景、分析、互动和定制
              3、有关媒体融合的表述,正确的()从全景式描绘的角度,媒体融合可划分为媒体融合、融合媒体和智能媒体三个时期。当下,我们正处在融合媒体的中期,基于技术融合的融合媒体正在出现。未来,VR将颠覆接收端,5G将统一传输平台,AI将重组生产端。


              IP属地:江苏7楼2020-06-21 23:20
              回复
                第七章 新媒体与社会发展的互动:舆论
                1、 有关舆论的说法正确的()指一定的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具有相对一致性的公众意见;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八要素;舆论在双重意义上是“我们社会的皮肤”,它是感知社会“意见气候”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环境适应行为的“皮肤”,同时,它又在维持社会整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就像作为“容器”的皮肤一样,防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而引起社会解体。《沉默的螺旋》
                2、 新媒体中舆论的传播途径,正确的()新闻报道;新闻跟帖;电子邮件;微博平台;微信平台;网上签名


                IP属地:江苏8楼2020-06-21 23:20
                回复
                  第八章 新媒体与社会发展的互动:亚文化
                  1、 有关亚文化的表述正确的()相对主流文化,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接受的或为某一群体具备的特有文化;主要包括民族亚文化、职业亚文化和越轨亚文化
                  2、 亚文化的发展动因()个人诉求、用户互动、挑战/恶搞/解构主流文化
                  3、 新媒体亚文化的类别()黑客、粉丝、恶搞、段子
                  4、 新媒体使粉丝显性化,为粉丝的“文本生产”和“文本交换”提供了充分的资源与传播平台
                  5、 恶搞的消极影响()对隐私权、名誉权、肖像权的侵害;作品版权的可能侵害;网络集体暴力;新的文化趋同


                  IP属地:江苏9楼2020-06-21 23:20
                  回复
                    第九章 新媒体与社会发展的互动:数字鸿沟和媒介素养
                    1、 有关数字鸿沟表述正确的()信息时代因地域、收入、教育水准和种族等原因而形成的在数字化技术掌握和运用方面的差异,以及由此导致的不同群体在社会中面临的不平等现象。个体间的数字鸿沟、国家间的数字鸿沟;知识沟、信息沟与数字鸿沟之间存在延续关系
                    2、 个体间数字鸿沟的表现()媒介及其资源获得的不平等;媒介素养的落差;媒体使用文化的区隔
                    3、 以下描述属于用户文化的特征:对媒体不盲目信任,批评质疑;反主流非传统的审美趣味;社交与参与,信息生产消费、游戏、购物
                    4、 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不是帮助人们成为媒介产品的接受者和消费者,而更应该是帮助他们成为具有民主意识的公民。
                    5、 传媒业者媒介素养的新拓展主要体现在()对社会化媒体的认识与运用能力(辨识能力协调、组织与整合能力、自我拓展能力、公私界限的把握能力);数据与技术素养


                    IP属地:江苏10楼2020-06-21 23: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