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村位于张卜镇政府辖境东南部,南接南郭、韩家两村,西邻张卜村,北靠塬后村,东与临潼区月掌村毗连。l958年为张家大队,以当时大队部驻地张家村名而得名,l960年始迁驻马家,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更名为前卫大队,l972年复名张家大队,l984年6月改建为张家村委会。辖马家、嘴头、党家、张家、席家、何家6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村委会驻马家,距镇政府驻地东偏南约3.65公里。2011年有830户,3300人。以农为主。耕地4410亩,全可灌溉。主产小麦、玉米、棉花。粮食作物种植面积462公顷,总产3414吨,公顷产7389公斤。有小学、医疗站各l所。靠近张家的洋狐子沟,在1946年到l949年间曾驻有中共地下联络站。
马家,于镇政府驻地东偏南约3.15公里处,奉正原南侧原下,泾惠九支渠北侧。170户,670人,依原而居。据传,清代建村。因马姓建村于出卖劳力的集市崖子集旁,得名崖子集马家(崖当地读nai),后简称马家。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县志》记作“马家庄”。清光绪七年(1881)《高陵县续志》始记为今名。也有称马家村的。《高陵县志》(2000)记为此名。
嘴头,于镇政府驻地东偏南约4.O5公里处,奉正原东端,泾惠九支渠北侧,东与临潼区孙家坡、西月掌为邻。260户,1085人。据传,村建于元代。位居奉正原尽头,地形突出,若嘴之外伸,故名。明嘉靖二十年(1541)《高陵县志》以大村载入,名与今同。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县志》亦记作“嘴头”。清光绪七年(1881)《高陵县续志》载为三村,名“嘴头”、“嘴头东”、“嘴头西”。民国30年(1941)《高陵县区保总图》复记为今名。《高陵县志》(2000)记为此名。
党家,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偏南约2.6公里处,奉正原南侧原下,泾惠九支渠北侧。125户,450人。相传古时在此屯兵,后党姓居此,得名党家屯,后简称党家。明嘉靖二十年(1541)《高陵县志》即以大村载入,名“党家屯”。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县志》记有“党家屯”、“党家村”两名,或当时分为二村。清光绪七年(1881)《高陵县续志》始记为今名。《高陵县志》(2000)记为此名。
张家,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偏南约2.25公里处,奉正原南侧原下,泾惠九支渠北侧。95户,320人。据传,以张姓村民姓氏得名。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县志》即记为今名。也有称张家村的。《高陵县志》(2000)记为此名。
席家,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约2公里处,奉正原南侧原下,泾惠九支渠北侧。l02户,460人。据传,席姓村民居此较早,故名。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县志》记作“席家庄”。清光绪七年(1881)《高陵县续志》始记为今名。也有称席家村的。《高陵县志》(2000)记为此名。
何家,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偏南约1.33公里处,奉正原南侧原上,泾惠九支渠东侧。78户,315人。据传,何姓村民居此较早,故名。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县志》记作“何家村”。光绪七年(1881)《高陵县续志》即记为今名。民国30年(1941)《高陵县区保总图》又记为二村,名“何家庄”、“何家堡”。《高陵县志》(2000)记为此名。
该村以生猪养殖为主导产业,有养殖专业户570户。生猪存栏1.5万头,其中存栏百头以上50户,50头左右400户。养殖业年收入400—500万,占村经济总量50%以上。运输专业户近百户。依托发展经济作物,养殖业,运输业转化安置农村劳动力1600人,每年组织富裕劳动力300多名外出打工。2011年人均纯收入达到8300元。
村级组织活动场所2009年建成使用。位于马西组,建筑面积260平方米,配齐了党员、团员、计划生育活动室、村农技校的软硬件设施,添置了彩电及各种图书资料。
2011年底,全村参加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共1935人,参保率达到99.6%,享受人员495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3063人,参保率 100%。
马家,于镇政府驻地东偏南约3.15公里处,奉正原南侧原下,泾惠九支渠北侧。170户,670人,依原而居。据传,清代建村。因马姓建村于出卖劳力的集市崖子集旁,得名崖子集马家(崖当地读nai),后简称马家。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县志》记作“马家庄”。清光绪七年(1881)《高陵县续志》始记为今名。也有称马家村的。《高陵县志》(2000)记为此名。
嘴头,于镇政府驻地东偏南约4.O5公里处,奉正原东端,泾惠九支渠北侧,东与临潼区孙家坡、西月掌为邻。260户,1085人。据传,村建于元代。位居奉正原尽头,地形突出,若嘴之外伸,故名。明嘉靖二十年(1541)《高陵县志》以大村载入,名与今同。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县志》亦记作“嘴头”。清光绪七年(1881)《高陵县续志》载为三村,名“嘴头”、“嘴头东”、“嘴头西”。民国30年(1941)《高陵县区保总图》复记为今名。《高陵县志》(2000)记为此名。
党家,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偏南约2.6公里处,奉正原南侧原下,泾惠九支渠北侧。125户,450人。相传古时在此屯兵,后党姓居此,得名党家屯,后简称党家。明嘉靖二十年(1541)《高陵县志》即以大村载入,名“党家屯”。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县志》记有“党家屯”、“党家村”两名,或当时分为二村。清光绪七年(1881)《高陵县续志》始记为今名。《高陵县志》(2000)记为此名。
张家,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偏南约2.25公里处,奉正原南侧原下,泾惠九支渠北侧。95户,320人。据传,以张姓村民姓氏得名。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县志》即记为今名。也有称张家村的。《高陵县志》(2000)记为此名。
席家,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约2公里处,奉正原南侧原下,泾惠九支渠北侧。l02户,460人。据传,席姓村民居此较早,故名。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县志》记作“席家庄”。清光绪七年(1881)《高陵县续志》始记为今名。也有称席家村的。《高陵县志》(2000)记为此名。
何家,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偏南约1.33公里处,奉正原南侧原上,泾惠九支渠东侧。78户,315人。据传,何姓村民居此较早,故名。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县志》记作“何家村”。光绪七年(1881)《高陵县续志》即记为今名。民国30年(1941)《高陵县区保总图》又记为二村,名“何家庄”、“何家堡”。《高陵县志》(2000)记为此名。
该村以生猪养殖为主导产业,有养殖专业户570户。生猪存栏1.5万头,其中存栏百头以上50户,50头左右400户。养殖业年收入400—500万,占村经济总量50%以上。运输专业户近百户。依托发展经济作物,养殖业,运输业转化安置农村劳动力1600人,每年组织富裕劳动力300多名外出打工。2011年人均纯收入达到8300元。
村级组织活动场所2009年建成使用。位于马西组,建筑面积260平方米,配齐了党员、团员、计划生育活动室、村农技校的软硬件设施,添置了彩电及各种图书资料。
2011年底,全村参加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共1935人,参保率达到99.6%,享受人员495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3063人,参保率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