塬后村位于张卜镇辖境东部,南接张家村,西连张卜村,北邻东关村,东与临潼区月掌村接壤。l958年为塬后大队,以当时大队部驻地塬后村而得名,l966年文化大革命中更名为前锋大队,l972年复名塬后大队,l984年6月改建为塬后村委会。辖塬后、塬张、塬吴、塬郑、塬陶、塬孟、三合村7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村委会驻塬后村之西北部,距镇政府驻地东约2.93公里。2011年有606户,2511人。以农为主,耕地4340亩,均可灌溉,粮食作物种植面积524公顷,总产3872吨,公顷产7389公斤。有小学、医疗站各1所。
塬后,位于镇政府驻地东约3.03公里处,东与临潼区孙家坡为邻。有255户,941人。据传,村建于元、明间。地处原北,以北为后,故名。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县志》记作“原后村梁家”,并注明为军户所居。清光绪七年(1881)《高陵县续志》记为三村,名“塬后东”、“塬后西”、“原后上村”。民国30年(1941)《高陵县区保总图》记为“塬后村”。也有写为 “垣后村”的。《高陵县志》(2000)记为此名。
塬张,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偏北约2.88公里处,奉正原上。有84户,379人。据谈,村建于元、明间。地处原上,张姓居之,得名塬张村,清末称仁和寨,后又简称塬张。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县志》记作“张家堡”。清光绪七年(1881)《高陵县续志》记作“仁和寨”。民国30年(1941)《高陵县区保总图》始记为今名。也有误写为“垣张村”的。《高陵县志》(2000)记为此名。
塬吴,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偏北约3.1公里处,奉正原上。有92户,299人。据谈,村建于元、明间。地处原上,吴姓居之,故名塬上吴或简称塬吴。清光绪七年(1881)《高陵县续志》始载有此村,名“塬上吴”。民国30年(1941)《高陵县区保总图》记为“原吴”。也有写为”垣吴村”的。《高陵县志》(2000)记为此名。
塬郑,位于镇政府驻地东约3.5公里处,奉正原上,东与临潼区塬杨沟为邻。有64户,333人。明代即有此村。初有郑姓在此开店,得名郑家店。后来又以村处原上,结合居民姓氏,改称原上郑或简称塬郑。明嘉靖二十年(1541)《高陵县志》以大村载入,名“郑家店”。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县志》记作“郑家庄”,并注明为军户所居。清光绪七年(1881)《高陵县续志》记作“塬上郑”。民国30年(1941)《高陵县区保总图》记作“原郑”。也有写为“垣郑村”的。《高陵县志》(2000)记为此名。
塬陶,位于镇政府驻地东约2.33公里处,奉正原上。有51户,325人。村建于元、明间。地处原上,陶姓建村,得名塬上陶,或称塬陶。清光绪七年(1881)《高陵县续志》记作“原上陶”。民国30年(1941)《高陵县区保总图》记作“陶家”。也有误写为“垣陶村”的。《高陵县志》(2000)记为此名。
塬孟,位于镇政府驻地东约2.18公里处奉正原上。有35户,l77人。村建于元、明间。地处原上,孟姓建村,得名塬上孟,简称塬孟。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县志》记作“孟家堡”。清光绪七年(1881)《高陵县续志》记作”塬上孟”。民国30年(1941)《高陵县区保总图》记作”孟家”。也有写为”垣孟村”的。《高陵县志》(2000)记为此名。
三合村,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偏北约1.55公里处,奉正原上。有32户,l57人。据传,l949年先有三户群众在此建村,故名三合村。《高陵县志》(2000)记为此名。
塬后村发挥优势,调整产业结构,以种植业、运输业为主导产业,除小麦、玉米等传统农业外,还大力发展春玉米、红苕、西瓜、蘑菇、大棚蔬菜等特色种植。目前有温室大棚25栋,运输车辆40余辆,种植业、运输业占村集体经济总量的80%以上,依托发展种植业、运输业转化安置农村劳动力2000余人。
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于2009年,位于塬后村3组,建筑面积290平方米,目前已投入使用。配齐了党员、团员、计划生育活动室和学校、村农技校的软硬件设施及文体活动器材,添置了彩电、办公器材及各种图书资料。
2011年底,全村参加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共1581人,参保率达98.4%,享受人员361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181人,参保率100%。
牟玉娥 女,1916年生,张卜乡塬陶村农民,自幼受姑姑牟巧的言传身教,娴熟掌握了刺绣技艺和清宫刺绣的一些针法及品种式样。她的特殊针法有:包线锁、包绣、上三针锁,链子锁边等。八辨莲花帽、善帽、龙凤马甲、十二生肖鞋是其代表作,其中以十二生肖争莲艳组鞋(现被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收藏)制作而闻名全国,她多次被西安电视台《关注》栏目,《西安晚报》、四川电视台、《西北民航》等媒体报道。
郭青海 1925年出生,张卜乡塬后村人,是高陵曲子涌现的第四代典型人物。其伴奏的四页瓦为之一绝。四页瓦拿在他的手中,伴奏起来翻转自如,碰击铿锵有力,音色脆亮,富有极强的节奏快感。他演唱的《贵妃醉酒》吐字清晰,且字正腔圆,架势稳中有奇,扮相唱腔双佳,听后更是让人为之叫绝。
塬后,位于镇政府驻地东约3.03公里处,东与临潼区孙家坡为邻。有255户,941人。据传,村建于元、明间。地处原北,以北为后,故名。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县志》记作“原后村梁家”,并注明为军户所居。清光绪七年(1881)《高陵县续志》记为三村,名“塬后东”、“塬后西”、“原后上村”。民国30年(1941)《高陵县区保总图》记为“塬后村”。也有写为 “垣后村”的。《高陵县志》(2000)记为此名。
塬张,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偏北约2.88公里处,奉正原上。有84户,379人。据谈,村建于元、明间。地处原上,张姓居之,得名塬张村,清末称仁和寨,后又简称塬张。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县志》记作“张家堡”。清光绪七年(1881)《高陵县续志》记作“仁和寨”。民国30年(1941)《高陵县区保总图》始记为今名。也有误写为“垣张村”的。《高陵县志》(2000)记为此名。
塬吴,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偏北约3.1公里处,奉正原上。有92户,299人。据谈,村建于元、明间。地处原上,吴姓居之,故名塬上吴或简称塬吴。清光绪七年(1881)《高陵县续志》始载有此村,名“塬上吴”。民国30年(1941)《高陵县区保总图》记为“原吴”。也有写为”垣吴村”的。《高陵县志》(2000)记为此名。
塬郑,位于镇政府驻地东约3.5公里处,奉正原上,东与临潼区塬杨沟为邻。有64户,333人。明代即有此村。初有郑姓在此开店,得名郑家店。后来又以村处原上,结合居民姓氏,改称原上郑或简称塬郑。明嘉靖二十年(1541)《高陵县志》以大村载入,名“郑家店”。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县志》记作“郑家庄”,并注明为军户所居。清光绪七年(1881)《高陵县续志》记作“塬上郑”。民国30年(1941)《高陵县区保总图》记作“原郑”。也有写为“垣郑村”的。《高陵县志》(2000)记为此名。
塬陶,位于镇政府驻地东约2.33公里处,奉正原上。有51户,325人。村建于元、明间。地处原上,陶姓建村,得名塬上陶,或称塬陶。清光绪七年(1881)《高陵县续志》记作“原上陶”。民国30年(1941)《高陵县区保总图》记作“陶家”。也有误写为“垣陶村”的。《高陵县志》(2000)记为此名。
塬孟,位于镇政府驻地东约2.18公里处奉正原上。有35户,l77人。村建于元、明间。地处原上,孟姓建村,得名塬上孟,简称塬孟。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县志》记作“孟家堡”。清光绪七年(1881)《高陵县续志》记作”塬上孟”。民国30年(1941)《高陵县区保总图》记作”孟家”。也有写为”垣孟村”的。《高陵县志》(2000)记为此名。
三合村,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偏北约1.55公里处,奉正原上。有32户,l57人。据传,l949年先有三户群众在此建村,故名三合村。《高陵县志》(2000)记为此名。
塬后村发挥优势,调整产业结构,以种植业、运输业为主导产业,除小麦、玉米等传统农业外,还大力发展春玉米、红苕、西瓜、蘑菇、大棚蔬菜等特色种植。目前有温室大棚25栋,运输车辆40余辆,种植业、运输业占村集体经济总量的80%以上,依托发展种植业、运输业转化安置农村劳动力2000余人。
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于2009年,位于塬后村3组,建筑面积290平方米,目前已投入使用。配齐了党员、团员、计划生育活动室和学校、村农技校的软硬件设施及文体活动器材,添置了彩电、办公器材及各种图书资料。
2011年底,全村参加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共1581人,参保率达98.4%,享受人员361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181人,参保率100%。
牟玉娥 女,1916年生,张卜乡塬陶村农民,自幼受姑姑牟巧的言传身教,娴熟掌握了刺绣技艺和清宫刺绣的一些针法及品种式样。她的特殊针法有:包线锁、包绣、上三针锁,链子锁边等。八辨莲花帽、善帽、龙凤马甲、十二生肖鞋是其代表作,其中以十二生肖争莲艳组鞋(现被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收藏)制作而闻名全国,她多次被西安电视台《关注》栏目,《西安晚报》、四川电视台、《西北民航》等媒体报道。
郭青海 1925年出生,张卜乡塬后村人,是高陵曲子涌现的第四代典型人物。其伴奏的四页瓦为之一绝。四页瓦拿在他的手中,伴奏起来翻转自如,碰击铿锵有力,音色脆亮,富有极强的节奏快感。他演唱的《贵妃醉酒》吐字清晰,且字正腔圆,架势稳中有奇,扮相唱腔双佳,听后更是让人为之叫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