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衣起源于中国。周朝时就有人用香草“萆荔”制成雨衣用来防雨、防雪、防风、遮阳,这种雨衣就是人们常说的“蓑衣”。大约在春秋时,古人已发明出一种油布雨衣。《左传·哀公二十七年》载:“陈成子衣制杖戈”。杜预注:"制,雨衣”。清段玉裁认为:制不是草制的雨具,若今之油布衣。据研究,在当时人们已对干性油植物桐、荏等有了认识,所谓油布,就是用桐油或崔油涂在织物上干燥而成的防雨布。到了南北朝后,油布雨衣的制作又进了一步,它已能在绸绢上加工,也可用蚕茧纸做成。隋代起用油布制成雨衣。《隋书》曾载隋炀帝观猎遇雨,“左右进油衣”。然而这种油布雨衣造价昂贵,普通百姓难以得到,只有贵族才有福享受。唐代的雨衣是蓑衣和笠帽联用,唐张志和《渔歌子》一词曰:“青箬笠, 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真实描写了劳动人民穿雨衣劳作的情形。所以说“青箸笠”,“绿蓑衣”,因为二者都是植物的叶片制作的,唐代还有用丝绸制成的雨衣。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蓑衣和笠帽仍是大众化雨衣,只不过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再是茅草了,而是以棕代之,制作上日趋精美。在宋元时代,蓑衣是军队士兵的防雨衣。明清时代,贵族士人也偏爱蓑衣笠斗,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在雨天披自玉草的“玉针蓑”,戴着藤皮细条编成、刷以桐油的“金藤笠”,引起姑娘们的赞叹。蓑衣作为防雨衣物一直使用到现代新型塑料雨衣出现而渐渐离开人们的视觉。但是在一些偏远的山区,仍然会看到植物纤维编制的蓑衣 [2-3] [4] 。麦金杜斯1747年,法国工程师弗朗索瓦·弗雷诺利用从橡胶木上获得的胶乳,把布鞋和外套放在这种胶乳溶液中进行浸涂处理后,就可以起到防水的作用。在英国苏格兰的一家橡胶工厂里,有一个名叫麦金杜斯的工人,1823年的一天,麦金杜斯在工作时,不小心把橡胶溶液滴到了衣服上。他发现后,赶紧用手去擦,谁知这橡胶液却好像渗入了衣服里,不但没有擦掉,反而涂成了一片。麦金杜斯舍不得丢弃这件衣服,所以仍旧穿着它上下班。不久,麦金杜斯发现,这件衣服上涂了橡胶的地方,好像涂了一层防水胶,虽然样子难看,却不透水。他索性将整件衣服都涂上橡胶,结果就制成了一件能挡雨水的衣服。有了这件新式衣服后,麦金杜斯再也不愁下雨了。这件新奇的事儿很快就传开了,工厂里的同事们知道后,也纷纷效仿麦金杜斯的做法,制成了能防水的胶布雨衣。后来,胶布雨衣的名声越来越大,引起了英国冶金学家帕克斯的注意,他也研究起这种特殊的衣服来。帕克斯发现涂了橡胶的衣服虽然不透水,但又硬又脆,穿在身上既不美观,也不舒服。帕克斯决定对这种衣服作一番改进。到1884年,帕克斯才发明了用二硫化碳做溶剂,溶解橡胶,制取防水用品的技术,并申请了专利权。为了使这项发明能很快地应用于生产,转化为商品,帕克斯把专利卖给了一个叫查尔斯的人。以后便开始大量地生产雨衣,“查尔斯雨衣公司”的商号也很快风靡全球。不过,人们并没有忘记麦金杜斯的功劳,大家都把雨衣称作“麦金杜斯”。此后,“雨衣”这个词在英语里就被叫做“麦金杜斯”(mackintosh)。进入二十世纪后,塑料和各种防水布料的出现,使雨衣的款式和色彩变得日益丰富了 [1] 。20世纪60年代以后,使用塑料薄膜或经过处理的防雨布制作的雨衣开始广泛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