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家长在家里拉宝宝胳膊的时候
发现宝宝的小手经常呈握拳
特别爱使劲
扶孩子站立发现孩子老踮脚,
还伴有脚趾内扣
在网上一搜这是肌张力高的症状
而且还说肌张力高是脑瘫的表现
完全慌了神
但到医院检查发现
孩子好好的很正常
虚惊一场
究竟如何正确判断肌张力?
/01/ 什么是肌张力?
肌张力是表示肌肉状态的用语,是指被动拉长或牵拉肌肉时所遇到的阻力,或者说肌张力是指被动活动肢体或按压肌肉时所感觉到的阻力。评估肌张力需要在孩子清醒、自然、放松状态下检查,哭吵或睡眠状态下的评估因存在干扰会影响判断结果。
/02/ 如何判断宝宝肌张力是否过高?
肌张力是否有增高,可以从观察宝宝的一般的运动行为表现、肢体各关节的活动度和触诊肌肉紧实度等来综合判断。
首先观察宝宝一般的运动行为表现:
超过3个月的正常婴儿,如把他放置于仰卧位,他会自然躺着,清醒时上下肢体会不断对抗重量进行自主运动,自如地保持一定的体位和姿势。肌张力高的宝宝,如被放置于仰卧位,往往出现不对称的异常姿势,主动运动减少,动作显得很刻板,上肢以屈曲样动作为主,下肢则以硬直伸展样姿势为主。肌肉张力越高,主动运动就越少。而肌肉张力低下的软瘫患儿,如被放置于仰卧位,上下肢常屈曲、外展,缺乏主动运动。
其次检查宝宝的关节活动度:
活动度过小说明肌张力增高,活动度过大说明肌张力过低,头颈观察颈部的活动度,上肢是观察腕关节和肩、肘关节,下肢是观察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
①颈部肌张力的观察方法
抱起时宝宝头用力向后仰,放床上头不能平放,颈部喜用力顶起,侧卧时可见头与躯干不能保持直线,头与躯干角度大于30度以上,把3个月以上宝宝放在床上,握住双手把其拉坐起,头还往后仰用力,这些都显示颈部背伸肌张力高。
②上肢肌张力观察方法
仰卧位,拉住宝宝的一只手,使其整个上肢围住自己的颈部,当肌张力增高时,肘关节往往不能到身体中线,宝宝吃手困难。俯卧位,可以观察到3月后的宝宝上肢不能向前移位,而是向后伸直用劲,如飞机的机翼,俗称“飞机手”,都是上肢肌张力增高的表现,上肢肌张力增高的宝宝往往也会有手握拳,拇指内扣等异常姿势表现。
③下肢肌张力观察法
下肢宝宝仰卧位,下肢伸直,抓住宝宝的脚向外分腿,看能打开多少度,90度以内,往往提示下肢内收肌肌张力偏高,家长给宝宝换尿布时也常会感到孩子喜欢用力夹腿,会阴部不易清洗护理,扶宝宝站立时出现并脚,迈步时出现剪刀交叉步态;一手握住宝宝脚腕,另一手手掌轻轻向上推脚板,使脚背面尽量靠近小腿,足面与小腿构成的角度正常小于90度, 如角度大于90度往往提示下肢肌张力增高可能,站立时下肢喜硬直用力,往往出现尖足的异常姿势。
最后触摸宝宝肌肉的紧实度:
测试者可以通过用手触摸孩子上下肢的肌肉来感受肌肉组织的紧张度,若孩子肌肉张力低下,那么手感柔软、松弛,对手指的按压较少有抵抗。如肌肉张力正常,触摸时手感柔软适中,结实而富有弹性。如肌肉张力高,则手感紧张,对手指的按压有比较强的抵抗。
肌张力增高的宝宝往往会出现异常姿势,并伴有运动发育的异常,不存在肌张力增高但无异常姿势和运动发育正常的情况,形象的说肢体肌张力增高后就像一把生锈的剪刀,活动起来很费劲,动作笨拙缓慢,会严重制约着宝宝运动功能的发育进步,评估肌张力时需几方面结合起来一起判断。
/03/ 肌张力高就是脑瘫吗?
注意区分婴儿期的暂时性肌张力增高和病理性肌张力增高:
有40%—80%高危新生儿和3个月以内的婴儿在出生后的第一年中可能有肌张力异常。这些肌张力异常经过早期干预(包括肢体运动、抚触等),能够在短期内(1周)得到改善。这是婴儿的暂时性肌张力增高,并不是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或脑损伤后遗症的表现。
仅被动活动时肌张力高,自主活动时不高时可观察:
感触觉对肌张力评估有很大影响,有的婴儿比较敏感,检查时表现为被动活动时肌张力增高,放松时肌张力不高,主动活动时肌张力也正常,不存在异常姿势,且运动发育符合其月龄的水平,也无明显的高危因素。此种情况可能与婴儿的感知觉过度敏感有关,可以先跟踪观察,指导父母加强感觉适应训练和主动运动练习,定期随诊。
注意情绪和环境对肌张力的影响:
肌张力受情绪影响很大,在患儿哭闹时,会表现为增高,因此,肌张力的检查应在婴儿精神状态好的时候,避免在患儿哭闹或睡眠状态下进行。寒冷、疼痛、紧张、焦虑、恐惧等可使肌张力增高,注意反复检查确认排除干扰因素。
家长如果自检发现宝宝有肌张力高的问题,建议尽早请神经内科或儿童康复科的医生帮助确诊是否有脑损伤可能,尤其是婴儿本身就有早产、黄疸、窒息缺氧、颅内出血等高危因素的家长要格外引起关注和重视。家长发现宝宝肌张力高并不是那么恐怖的事情,积极正确的面对,寻求合适正确的干预治疗,就可以很好的帮助到宝宝。早期正确积极的康复干预治疗,可以让90%以上婴儿期运动发育异常的宝宝有希望达到功能正常化,避免脑瘫的发生。
发现宝宝的小手经常呈握拳
特别爱使劲
扶孩子站立发现孩子老踮脚,
还伴有脚趾内扣
在网上一搜这是肌张力高的症状
而且还说肌张力高是脑瘫的表现
完全慌了神
但到医院检查发现
孩子好好的很正常
虚惊一场
究竟如何正确判断肌张力?
/01/ 什么是肌张力?
肌张力是表示肌肉状态的用语,是指被动拉长或牵拉肌肉时所遇到的阻力,或者说肌张力是指被动活动肢体或按压肌肉时所感觉到的阻力。评估肌张力需要在孩子清醒、自然、放松状态下检查,哭吵或睡眠状态下的评估因存在干扰会影响判断结果。
/02/ 如何判断宝宝肌张力是否过高?
肌张力是否有增高,可以从观察宝宝的一般的运动行为表现、肢体各关节的活动度和触诊肌肉紧实度等来综合判断。
首先观察宝宝一般的运动行为表现:
超过3个月的正常婴儿,如把他放置于仰卧位,他会自然躺着,清醒时上下肢体会不断对抗重量进行自主运动,自如地保持一定的体位和姿势。肌张力高的宝宝,如被放置于仰卧位,往往出现不对称的异常姿势,主动运动减少,动作显得很刻板,上肢以屈曲样动作为主,下肢则以硬直伸展样姿势为主。肌肉张力越高,主动运动就越少。而肌肉张力低下的软瘫患儿,如被放置于仰卧位,上下肢常屈曲、外展,缺乏主动运动。
其次检查宝宝的关节活动度:
活动度过小说明肌张力增高,活动度过大说明肌张力过低,头颈观察颈部的活动度,上肢是观察腕关节和肩、肘关节,下肢是观察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
①颈部肌张力的观察方法
抱起时宝宝头用力向后仰,放床上头不能平放,颈部喜用力顶起,侧卧时可见头与躯干不能保持直线,头与躯干角度大于30度以上,把3个月以上宝宝放在床上,握住双手把其拉坐起,头还往后仰用力,这些都显示颈部背伸肌张力高。
②上肢肌张力观察方法
仰卧位,拉住宝宝的一只手,使其整个上肢围住自己的颈部,当肌张力增高时,肘关节往往不能到身体中线,宝宝吃手困难。俯卧位,可以观察到3月后的宝宝上肢不能向前移位,而是向后伸直用劲,如飞机的机翼,俗称“飞机手”,都是上肢肌张力增高的表现,上肢肌张力增高的宝宝往往也会有手握拳,拇指内扣等异常姿势表现。
③下肢肌张力观察法
下肢宝宝仰卧位,下肢伸直,抓住宝宝的脚向外分腿,看能打开多少度,90度以内,往往提示下肢内收肌肌张力偏高,家长给宝宝换尿布时也常会感到孩子喜欢用力夹腿,会阴部不易清洗护理,扶宝宝站立时出现并脚,迈步时出现剪刀交叉步态;一手握住宝宝脚腕,另一手手掌轻轻向上推脚板,使脚背面尽量靠近小腿,足面与小腿构成的角度正常小于90度, 如角度大于90度往往提示下肢肌张力增高可能,站立时下肢喜硬直用力,往往出现尖足的异常姿势。
最后触摸宝宝肌肉的紧实度:
测试者可以通过用手触摸孩子上下肢的肌肉来感受肌肉组织的紧张度,若孩子肌肉张力低下,那么手感柔软、松弛,对手指的按压较少有抵抗。如肌肉张力正常,触摸时手感柔软适中,结实而富有弹性。如肌肉张力高,则手感紧张,对手指的按压有比较强的抵抗。
肌张力增高的宝宝往往会出现异常姿势,并伴有运动发育的异常,不存在肌张力增高但无异常姿势和运动发育正常的情况,形象的说肢体肌张力增高后就像一把生锈的剪刀,活动起来很费劲,动作笨拙缓慢,会严重制约着宝宝运动功能的发育进步,评估肌张力时需几方面结合起来一起判断。
/03/ 肌张力高就是脑瘫吗?
注意区分婴儿期的暂时性肌张力增高和病理性肌张力增高:
有40%—80%高危新生儿和3个月以内的婴儿在出生后的第一年中可能有肌张力异常。这些肌张力异常经过早期干预(包括肢体运动、抚触等),能够在短期内(1周)得到改善。这是婴儿的暂时性肌张力增高,并不是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或脑损伤后遗症的表现。
仅被动活动时肌张力高,自主活动时不高时可观察:
感触觉对肌张力评估有很大影响,有的婴儿比较敏感,检查时表现为被动活动时肌张力增高,放松时肌张力不高,主动活动时肌张力也正常,不存在异常姿势,且运动发育符合其月龄的水平,也无明显的高危因素。此种情况可能与婴儿的感知觉过度敏感有关,可以先跟踪观察,指导父母加强感觉适应训练和主动运动练习,定期随诊。
注意情绪和环境对肌张力的影响:
肌张力受情绪影响很大,在患儿哭闹时,会表现为增高,因此,肌张力的检查应在婴儿精神状态好的时候,避免在患儿哭闹或睡眠状态下进行。寒冷、疼痛、紧张、焦虑、恐惧等可使肌张力增高,注意反复检查确认排除干扰因素。
家长如果自检发现宝宝有肌张力高的问题,建议尽早请神经内科或儿童康复科的医生帮助确诊是否有脑损伤可能,尤其是婴儿本身就有早产、黄疸、窒息缺氧、颅内出血等高危因素的家长要格外引起关注和重视。家长发现宝宝肌张力高并不是那么恐怖的事情,积极正确的面对,寻求合适正确的干预治疗,就可以很好的帮助到宝宝。早期正确积极的康复干预治疗,可以让90%以上婴儿期运动发育异常的宝宝有希望达到功能正常化,避免脑瘫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