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兰老师与黄新德老师主演的《梁祝》,看了一遍又一遍,喜欢得不得了。以我看来,这出戏何止一个“好”字了得,简直是句句经典,幕幕精彩,让人百看不厌。
马兰老师俏丽的扮相,极具韵味的唱腔,传神入化的演技,生动地塑造了一个兰心蕙质,冰雪聪明,对爱情忠贞不渝而又守礼自持的几近完美的传统中国女性形象,体现了中国社会传统的审美观和道德观。
马兰老师气度雍容,举止高雅,舞台扮相靓丽端庄,清新自然,让人如仰高山流水,心生仰慕之情;她的声音音域宽广,音色丰富,层次感极强,可谓娇而不媚,俏而不艳,富于磁性,甚有质感,一如陈年老窖,让人甘之如饴,回味悠长;其舞台动作表情,与剧情丝丝入扣,既无造作之嫌,亦无突兀之感,信手挥洒,如行云流水般自然贴切。诸君试看,小小舞台方寸之间,明眸善睐,莺语回旋,轻颦薄嗔,皆成文章,才子佳人,儿女情态,竟也万方多变,纤毫毕见,这才是真正的大家风范啊。更难得的是,黄新德老师的唱腔厚重圆润,表演举重若轻,将梁山伯质朴并不愚讷,忠厚而不呆板的形象塑造得惟妙惟肖,两位大师配合默契,浑然天成,将这一出家喻户晓的千古传奇演绎得酣畅淋漓,惟妙尽致,,让人如痴如醉,叹为观止。
我最喜欢的是《学馆立规》这一幕,尤其是在梁山伯无意中发现祝英台耳朵上竟有耳环痕时,马兰老师饰演的祝英台的表演真是精彩极了。只见她手抚耳垂,心潮澎湃,飞霞扑面,秋波流转,一声“梁兄啊。。。。。。。”,似喜似嗔,如痴如怨,有如空谷鹂啼,仿佛月荷承露,充满了颤动与惊悸,激情与娇嗔的磁音堪称黄钟大吕,神仙人语,它充分表露了一个女扮男装的花季少女,在隐私被意中人无意窥破时的娇羞不禁和复杂难言的心理活动:似期盼,似否认,欲说还休,欲语不尽。。。。。。。正所谓“莫道不销魂,更有销魂处”,这一微妙难言的心理波动尽浓缩于如斯三字之间,留给人无穷的遐想空间,也充分表现了马兰老师声音的独特之美,更体现了她在刻画人物内心世界,打造人物深度方面所具有的精湛的艺术功底。而在《河湾担水》这一幕,祝英台由翩翩佳公子到被迫显露出女儿真身,她与师母的一番互动也是精彩迭出,更进一步地表现了马兰老师炉火纯青的演技,让人无可挑剔,为之折服。
可以这么说,马兰版的《梁祝》是迄今为止我见到的最好的版本,整出戏设计紧凑合理,唱词经典而精彩,表演传神而动人,每一个角色都是恰如其分,入木三分。尤为可贵的是,在处理马文才和祝父这两个反面角色上,编剧并未走脸谱化的路子。马文才在戏中并未出场,仅通过祝父口中道出,却没有像其它版本那样,将他说成是花花公子,浪荡子弟,祝英台的父母也并不是一味地嫌贫爱富,嫌贫可能有之,爱富却未必尽然。剧中祝母唱道:“官家媳妇常受害,只要人好莫重财,”祝父对:“我留心与他(指马文才)长谈观颜色,端庄文雅,不是纨绔是人才,”可见,马文才即使不像祝父说的那样好,也断不至于概莫可取之处。自来纨绔子弟少伟男,而成大器者也并非尽出自寒门。现代学者的研究证明,历来有为者多因家境不错,故能自小接受较好的教育,终成大器。是以贫穷并非光荣,富贵亦不可耻,嫌贫爱富者,人心也,千载之下犹如是,何独祝父乎?
梁祝传奇让我们铭记的,不仅仅是梁山伯和祝英台之间如歌似泣的爱情传说,更因为祝英台对父母之孝,对情郎之爱,对爱情之忠贞----这一光辉形象,正是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千百年来所追求的最高道德典范,这也正是中国国粹的精髓所在,更是千百年来梁祝在民间传唱不衰的根源所在。那么,梁祝悲剧的根源究竟是什么呢?剧中,由马兰老师饰演的祝英台的一段唱词,或许能给我们稍许启发:
“待得七夕鹊桥会,
来携九妹比翼归。
若误佳期终身悔,
莫待秋风把落叶吹。。。。。。”
马兰老师俏丽的扮相,极具韵味的唱腔,传神入化的演技,生动地塑造了一个兰心蕙质,冰雪聪明,对爱情忠贞不渝而又守礼自持的几近完美的传统中国女性形象,体现了中国社会传统的审美观和道德观。
马兰老师气度雍容,举止高雅,舞台扮相靓丽端庄,清新自然,让人如仰高山流水,心生仰慕之情;她的声音音域宽广,音色丰富,层次感极强,可谓娇而不媚,俏而不艳,富于磁性,甚有质感,一如陈年老窖,让人甘之如饴,回味悠长;其舞台动作表情,与剧情丝丝入扣,既无造作之嫌,亦无突兀之感,信手挥洒,如行云流水般自然贴切。诸君试看,小小舞台方寸之间,明眸善睐,莺语回旋,轻颦薄嗔,皆成文章,才子佳人,儿女情态,竟也万方多变,纤毫毕见,这才是真正的大家风范啊。更难得的是,黄新德老师的唱腔厚重圆润,表演举重若轻,将梁山伯质朴并不愚讷,忠厚而不呆板的形象塑造得惟妙惟肖,两位大师配合默契,浑然天成,将这一出家喻户晓的千古传奇演绎得酣畅淋漓,惟妙尽致,,让人如痴如醉,叹为观止。
我最喜欢的是《学馆立规》这一幕,尤其是在梁山伯无意中发现祝英台耳朵上竟有耳环痕时,马兰老师饰演的祝英台的表演真是精彩极了。只见她手抚耳垂,心潮澎湃,飞霞扑面,秋波流转,一声“梁兄啊。。。。。。。”,似喜似嗔,如痴如怨,有如空谷鹂啼,仿佛月荷承露,充满了颤动与惊悸,激情与娇嗔的磁音堪称黄钟大吕,神仙人语,它充分表露了一个女扮男装的花季少女,在隐私被意中人无意窥破时的娇羞不禁和复杂难言的心理活动:似期盼,似否认,欲说还休,欲语不尽。。。。。。。正所谓“莫道不销魂,更有销魂处”,这一微妙难言的心理波动尽浓缩于如斯三字之间,留给人无穷的遐想空间,也充分表现了马兰老师声音的独特之美,更体现了她在刻画人物内心世界,打造人物深度方面所具有的精湛的艺术功底。而在《河湾担水》这一幕,祝英台由翩翩佳公子到被迫显露出女儿真身,她与师母的一番互动也是精彩迭出,更进一步地表现了马兰老师炉火纯青的演技,让人无可挑剔,为之折服。
可以这么说,马兰版的《梁祝》是迄今为止我见到的最好的版本,整出戏设计紧凑合理,唱词经典而精彩,表演传神而动人,每一个角色都是恰如其分,入木三分。尤为可贵的是,在处理马文才和祝父这两个反面角色上,编剧并未走脸谱化的路子。马文才在戏中并未出场,仅通过祝父口中道出,却没有像其它版本那样,将他说成是花花公子,浪荡子弟,祝英台的父母也并不是一味地嫌贫爱富,嫌贫可能有之,爱富却未必尽然。剧中祝母唱道:“官家媳妇常受害,只要人好莫重财,”祝父对:“我留心与他(指马文才)长谈观颜色,端庄文雅,不是纨绔是人才,”可见,马文才即使不像祝父说的那样好,也断不至于概莫可取之处。自来纨绔子弟少伟男,而成大器者也并非尽出自寒门。现代学者的研究证明,历来有为者多因家境不错,故能自小接受较好的教育,终成大器。是以贫穷并非光荣,富贵亦不可耻,嫌贫爱富者,人心也,千载之下犹如是,何独祝父乎?
梁祝传奇让我们铭记的,不仅仅是梁山伯和祝英台之间如歌似泣的爱情传说,更因为祝英台对父母之孝,对情郎之爱,对爱情之忠贞----这一光辉形象,正是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千百年来所追求的最高道德典范,这也正是中国国粹的精髓所在,更是千百年来梁祝在民间传唱不衰的根源所在。那么,梁祝悲剧的根源究竟是什么呢?剧中,由马兰老师饰演的祝英台的一段唱词,或许能给我们稍许启发:
“待得七夕鹊桥会,
来携九妹比翼归。
若误佳期终身悔,
莫待秋风把落叶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