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吧 关注:6,896贴子:155,828
  • 3回复贴,共1

解读道尔的“拥抱战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美]约翰•W.道尔 著 
  胡博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 
   
  道尔试图通过还原战后日本社会各阶层民众的声音获取一种认识:在一个毁灭的世界里重新开始,到底意味着什么。在当今这个硝烟未尽的世界里,这种认识显然值得关注。 
   
  “1945年8月15日,正午前的一刻。此后发生的事将永远不会被遗忘。 
  “相原悠当时28岁,是静冈县郊区一个农民的妻子。在随后的几十年中,这天的情景就像是一部老幻灯片,一部断断续续的黑白新闻纪录片,反反复复地在她的脑海中浮现。 
  “她当时正在户外劳作,一个报信的人从村里飞奔而来。他呼喊着天皇将会在正午时进行‘玉音放送’就跑开了。” 
  这是新近出版的中文版《拥抱战败》一书的开篇。1999年,美国学者约翰•W.道尔以《拥抱战败》为题著书立说,高度概括和描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日本。“拥抱战败”,是道尔作为日本近代史的资深研究者,倾其数十年之功力,爬梳大量的英语与日语文献,深入考察战后日本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而得出的惊人结论。这一论断不仅给当时的学术界带来了莫大冲击,而且引起了日本朝野上下的尴尬与抵制,就连《拥抱战败》的日译本也几经周折才得以问世。时至今日,《拥抱战败》早已奠定了道尔在日本近代史与日美关系史研究界的大师级地位,《拥抱战败》的中译本也终于出版。那么我们无妨来剖析一下,所谓“拥抱战败”的惊人之论到底为何。 


1楼2009-10-27 00:52回复
    拥抱“男性”胜利者 
       
      在道尔看来,“拥抱战败”首先是指战后日本对胜利者本身的欢迎与“拥抱”。 
      道尔以为,日本人的这种行为方式,与其民族性格大有关系。正如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所剖析的那样:日本人既生性好斗而又温和谦让;既穷兵黩武而又崇尚美感;既桀骜自大而又彬彬有礼;既顽固不化而又能伸能屈;既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既忠贞而又心存叛逆;既勇敢而又懦怯;既保守而又敢于接受新的生活方式。所以这也就意味着,无论日本人战时如何残忍杀戮、负隅顽抗,一旦宣布投降,就会立即接受战败的事实,臣服于征服者的占领。


    2楼2009-10-27 00:53
    回复
      从此种意义上而言,“拥抱战败”一词,构成了对整个战后日美关系的深具性别意味的映射。 
         
        拥抱“天降的礼物” 
         
        与此同时,战败的日本热烈“拥抱”征服者带来的所谓“天降的礼物”。 
        所谓“天降的礼物”,是指胜利者带来的“M主”和“革命”,即占领军当局在日本本土自上而下推行的一系列非军事化与M主化的改革。这些改革措施为战后的日本带来了新的希望。在当时日本民众的心目中,“拥抱战败”,也就意味着“拥抱”新生和解放。就连日本赤党的领袖德田球一,在得到占领当局开释之时,将美国占领军称为“JF军”而大肆表露感激之情,也的确是出自一种满溢解放感的由衷的喜悦。 
        占领初期,占领军在日本实行的是全盘西化的非军事化与M主化的激进改革,充满了新政意味的理想主义与不切实际,哪怕是在美国本土都难于实行。此后,随着冷战格局的变化,占领军当局的政策开始有所逆转,逐渐与日本国内的保守势力结盟,推行“赤狩”(赤色清洗)、压制政治左翼。在“五月粮食节”等一系列自下而起的革命运动中,日本民众与左翼人士,逐渐感受到了在征服者的怀抱中那日益令人窒息的钳制


      4楼2009-10-27 01:00
      回复
        倭人的本性是谦卑主义加骄狂主义,即“日本性”。这种民族性格很奇怪,很不可思义,但我不得不说,战败的倭人在耻辱之下,利用这种“日本性”重施了倭族的野蛮,在下一次地战争中,文明下地兽性将会尽情发泄


        7楼2009-10-27 16: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