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吧 关注:16,105贴子:296,470

端平入洛——1234年南宋军违约背盟北上收复三京失败与蒙宋开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文章原名《端平入洛——收复三京与蒙、宋的开战》。
作者:王颋,
原载《元朝史探索初集》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0-04-04 15:42回复
    【提要】端平元年(1234年),南宋军队北上收复三京,遭到失败。关于这一事件,由于记载的各不相同,遂致学术界颇有相异的感观。本文通过对前、后发生诸时事的重新考述,指出:
    一、当蒙古与南宋连兵灭金之际,双方将士曾有很好的合作;蔡州破后,南宋方面卤获不少。
    除外,蒙古也确曾将蔡州未破前尚在金朝控制的河南土地,涵唐、邓、蔡、颍、宿、泗、徐、邳等州,交与南宋。正因为此,当以上所在故女真皇帝的兵民转而归投南宋时,蒙古方面没有如当年对待国用安那样予以追究。
    二、灭金后不久,南宋君臣即着手遣使朝谒祖陵;而由“降人”谷用安所建言“收复三京”之议论,尽管反对者众多,仍被立即付诸施行。
    三、整个战役过程,宋军分兵二路:其西路军先行,自庐州至寿州渡淮,沿涡水北上;其东路军,由泗州溯濉水北上;会师后,又分兵西向,经郑州往洛京亦西京。北上的军队,旋由军虚不济,狼狈退回。
    四、南宋军队败还后,蒙古当局立即开始了沿边区域的进攻。徐、邳州之役,谷用安遭到擒杀,不久,兵锋所至,至于沿江。
    五、当灭金以后,蒙古曾将河南北部已在掌握下的遗民大规模徙往河北;这种政策的执行,表明其当时无意经营河南,当然也无意与南宋发生战争。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0-04-04 15:43
    回复

      当金灭亡前夕,蒙古与南宋,曾经连兵进攻完颜氏皇帝最后的“驻跸”处蔡州。宇文懋昭《大金国志》卷二六《义宗纪》:“天兴二年十一月,宋遣襄阳太尉江海、枣阳帅孟珙以兵万人助{大}〔蒙古〕军,耀于南城,且以箭射书入城中,招谕军民”。“宋帅臣史嵩之{军}〔运〕粮十万石给南北军,且置榷场于城南,更相贸易。蒙古頼之,益修攻具”。“三年正月初十日,摘三面精锐军备西城。天尚未明,{大}〔蒙古〕军果复来,方大战,而南面宋兵万余已薄城矣。国主知城必破,乃诏大臣逊位于东面总帅{丞}〔承〕麟”[1]。刘一清《钱塘遗事》卷二《夹攻辽、金》:“癸巳一月,遣襄阳太尉江海、枣阳帅孟珙以兵至蔡州,兵驻城南。帅臣史嵩之运粮十万,给南、北军。端平甲午(元年)正月,北兵至蔡州。宋孟珙兵先薄蔡城下,金主知城必破,乃传位后主,闭阁自缢”[2]。王盘《汝南遗事》卷三:“乙巳,宋人遣襄阳太尉江海、枣阳太尉孟珙以兵万人助敌,耀于城南,且以箭射书入城中,招谕军民。右丞〔完颜〕仲德得之,投诸水中。忽敌兵数十卒至城下,几及门,我军逆战,敌人甚勇,俄两翼伏发,矢下如雨,敌惧,突围夺桥道以出,唯二人不及,为我军所得”。“丁丑,敌人决练江、宋人决柴潭以入汝,西、南二面,不复固矣”[3]。
      对金作战期间,双方将士曾有很好的合作。元好问《遗山集》卷二六《张柔勋德第二碑》:“汝南之役,宋人听节制。我欲决柴潭,城中兵阵于南门外,决死战。宋兵瞻望不进,公(张柔)率歩卒二十余,渉水入阵,左右荡决,莫有当其锋者,诸军壮之”[4]。刘克庄《后村集》卷一四三《孟珙神道碑铭》:“命公(孟珙)尽护诸将,以米千石饷鞑军,倴盏使人来迓,公与射猎割鲜而饮,遣先归轻骑,直造其帐,倴盏喜,取马乳酹之,且频酌以饮公”。“公曰:虏已窘矣,当画地而守,以防突围。我得东南,鞑得西北”。“倴盏诺,令其万户张柔领八都鲁五十人逾濠突城,城中钩二人以往,柔亦罣钩,公麾兵捄之。池深,飞剑斫钩,挟柔以出。遂逼柴潭立栅”。“公召麾下饮再行,曰:柴潭,非天造地设,楼上伏弩,能及远而不可射近。彼所恃此水,决而注之,涸可立待。皆曰:堤坚,未易凿。公曰:所谓坚者,止筑两堤首耳,凿其两翼可也。潭果决,实以薪苇过师。端平甲午正月,围蔡逾两月矣,御札勉谕,将士众感激思奋。公之先锋向南门,至金字楼,列云梯,令诸军闻鼓则进。马义先登,赵荣继之,公麾万众毕登,杀伪元帅髙家奴。使人视西北,则金、鞑尚相持于土门水上,乃开西门下吊桥,邀倴盏入”[5]。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0-04-04 15:50
      回复
        蔡州破后,蒙、宋於军中瓜分战利品。南宋方面,卤获亦不算少。《后村集》卷一四三《孟珙神道碑铭》:“江海执伪参政张天纲以归,公(孟珙)问〔完颜〕守绪所在,天纲曰:先覩西北城危,即舆金壁,置小竹屋,环以薪草,又往观兵退,而号泣自经,曰:死便火我。连日兵交,未克歛城破。始火之时,竹屋烟熖犹未绝。公与倴盏拾其骨,中分之,得伪武元皇帝諡寳一、玉带一、金银铜印金银牌各有差”[6]。姚燧《牧庵集》卷一八《赵祥神道碑》:“天兴癸巳(二年)之弃汳播蔡也,公(赵祥)以善射足力材兼众难,倡义兵数千为帅。闻天兵围蔡急,城中粮绝,乃率部曲发平舆富室藏粟,负担疾战,百死夺围上馈,召见行阙,嘉其忠劳,敕银符、提控。复溃围,还保平舆。明年甲午,金亡,将戏下步骑数千下宋”[7]。《元文类》卷二○郭松年《侯府君夫人李氏祠堂碑》:“金亡,宿〔州〕境大饥,人相食”。“适嵗饥乏食,宋人船米数万石济宿民且诱之,完颜公(某)以国破君亡,外无蚍蜉螘子之援,遂欵附,人赖以生”[8]。除物货、人口外,土地也有所得。乃贤《河朔访古记》卷上《常山郡部》:“大抵真定极为繁丽者,盖国朝与宋约同灭金。蔡城既破,遂以土地归宋,人民则国朝尽迁于北。故汴梁、郑州之人多居真定”[9]。
        得到金哀宗遗骸,令南宋朝廷喜悦不已。周密《齐东野语》卷五《端平入洛》:“端平元年甲午,史嵩之子申开荆湖阃,遂与孟珙合鞑兵夹攻蔡城,获亡金完颜守绪残骸以归,乃作露布,以夸耀一时,且绘八陵图以献朝廷,遂议遣使修奉八陵”[10]。而在反对大肆渲染战果的时人奏章中,也能清楚地看到这一点。真德秀《西山集》卷一三《甲午二月,应诏上封事》:“中原之失,则取之於本朝,前代之憾可捐,而祖宗之耻不可以不雪,惟其名义之不同,故或以规恢为当举”,“臣观荆襄露布之上,具述得蔡之由,若尽出於我者。然以微卢、燕貉等语观之,是又不能不藉於我,何邪?自有载籍以来,与夷狄国共事者,未尝无祸”[11]。《永乐大典》卷九七六二录洪咨夔《论完颜守绪骨函状》:“京湖制臣史嵩之,遣官奉虏酋完颜守绪骨函,及获伪参政张天纲、夹谷奴婢等,缚致阙下。容台订礼,棘廷识法,将用鬼章青宜结故事,丕举献俘受馘之典,震扬宗庙社稷之灵,甚盛举也。而臣窃考春秋之义,疑以传疑,故郭公之亡阙其事。今守绪遗骨得于蔡,破城自焚。数日之后,兵烬所过,骸髅纷委,何以识其果为守绪?独夫之首,垂以大白;月氏之头,漆为饮器;莫不有面目可怜。拨寒灰而认残骼,虽离娄无所用其明,况边谍又不能有异同耶”[12]?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0-04-04 15:50
        回复

          几乎在灭金后不久,南宋君臣即著手遣使朝谒盖在西京附近的祖陵;而“收复三京”之议论也跟著而起。《西山集》卷一三《甲午二月,应诏上封事》:“迩者窃闻京湖帅臣以八陵之圗来上,陛下恭览再三,悲喜交集,命卿监郎官以上诣省恭眂,集议以闻。盖将稽按旧章,遣使朝谒,以慰一祖六宗之灵,而远方传闻,未知其的。或谓人以河南归我,而朝廷因有经略中原之谋,审如所传,是将复蹈宣和之辙也,日夕恐惧,不知所云”[13]。主张者为分别任淮东、淮西之帅的赵范、赵葵兄弟和“当国者”,而幕官全子才、刘子澄促成之。《湖海新闻夷坚续志》卷一《诳言恢复》:“赵范字文仲,帅淮东;赵葵字南仲,帅淮西。当残金将衰之国,中原有间,当国者谋动干戈,却未言之人。二赵亦私有意谋,全子才、刘子澄为幕官,与闻之。一日,淮西阃遣全诣庙堂禀事,全因曰:赵阃以中原有隙可投,欲议恢复,事大体重,必须公朝出命,彼兄弟当悉力。赵实未尝使之言也,庙堂颔之而已。及归,又谓二赵曰:庙堂似有恢复之意,然难遽然出命,欲从二阃建议,然后见之施行。二赵不知其诈,曰:上雅意,何敢不从?遂再令入国门,计禀用兵之事,而回答大概皆全、刘自涅合为之”[14]。
          “收复三京”之议论,实即“守河据关”之建策。其始作俑者,也非刘子澄、全子才,而是“降人”谷用安。《齐东野语》卷五《端平入洛》:“时郑忠定丞相(清之)当国,於是,有乘时抚定中原之意。会赵葵南仲、范武仲、全子才三数公惑於降人谷用安之说,谓非扼险,无以为国,於是,守河据关之议起矣。乃命武仲开阃於光、黄之间,以张声势,而子才合淮西之兵万余人赴汴”[15]。行动伊始,就有人反对。《宋季三朝政要》卷一:“端平元年五月,赵范、赵葵、全子才用降人谷用安之言,欲乘时抚定中原,建守河据关之议,以闻于朝。乃命赵范开阃於光、黄之间。杜杲力陈出师之害,大略曰:权衡於和、战之间,无已则及守之一策,盖明深沟高垒之谓守,非清野闭关,谓之守也,又策自治,有备无患,俟时而动之谓守也。选择将材,拣练军实,积蓄粮食,广备舟车,修全器械,爱养民力,懐来北人,示以恩信。顾吾之力已全,吾之气已盛,以之而战,长驱万里,兵不留行,以之而和,行李一通,请盟不暇。臣备貟边臣,切见沿淮旱蝗连嵗薄收,加以调遣无度,辇运不时,生聚萧条,难任征役。中原版荡,多年不耕,无粮可因,千里馈餫,师不宿饱。若虚内以事外,移南以实北,腹心之地,岂不可虑?时在外谏北伐者,惟公一人”[16]。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0-04-04 15:52
          回复
            其实,予以抨击者,何尝只有一人!《后村集》卷一六八《真德秀行状》:“端平元年九月己酉,入对,上曰:卿(真德秀)去国十年,每切思贤。时襄阃代去,江淮出师,取三京,王师果溃於洛阳,退守泗州”[17]。《西山集》卷一三《甲午二月应诏上封事》:“然圗恢复之功,必有恢复之人,有恢复之人,必有恢复之具。谋臣勇将者,恢复之人也,聚财积粟者,恢复之具也。宣和之时,群邪用事,寕有远谋?然西兵宿将,尽萃阙下,老成持重,有如种师道,骁悍敢战,有如杨可世,而驱之即敌,每向辄北。今群贤在列,岂曰乏才?大抵文致虽优,往往弗娴武略,宣威制阃,实难其人,翰取翰守,孰可以继?储材待事,所宜蚤圗,而环视诸将,亦未见有种、杨比者。以种与杨尚不克济,而况弗若者乎!此臣之所甚忧者一也”。“权门有丘山之积,公家无旬月之储,在在枵虚,人人愁叹,江、湖、闽、浙,冦警甫平,民未怀生,幸祸者众,抚之以循,吏恤之以寛条,疾痛呻吟,庶几少息。而师期一起,科敛必繁,官吏縁此以诛求,奸雄因之而煽动,岂细故哉?此臣之所甚忧者二也”。“况於移江淮之甲兵,以守无用之空城,运江淮之金榖,以治不耕之废壤,其费甚钜,其力甚难,富庶之效,茫未可期,根本之虚,其弊立见”[18]。
            除杜杲论“沿淮旱蝗连嵗薄收,加以调遣无度,辇运不时,生聚萧条,难任征役。中原版荡,多年不耕,无粮可因,千里馈餫,师不宿饱”,真德秀将“收复三京”归之於“移江淮之甲兵,以守无用之空城,运江淮之金榖,以治不耕之废壤”外,王迈以“今日事体”适与西晋末和十六国魏的北方形势相似,乔行简以“请力固於吾圉”,反对轻易出兵。王迈《臞轩集》卷一《乙未馆职策》:“议者类曰:或金已亡,版图当复,天与机会,其可不乗此,独何时而讳兵乎?愚曰不然。昔刘〔渊〕、石〔勒〕倡乱,晋人未始置中原於度外,而诸国亦不敢以中原为已有。迨夫虎狼并吞,兵戈云扰,民心思旧,日远而忘,而江东名义,始失据矣。始也三辅遗民以见晋官军为喜,其后全燕父老反以复见太原王为幸。始也冉闵临江愿以中原归晋为请,其后魏人寻衅反以河南是我地为辞。今日事体,适与此类”[19]。程公许《沧洲尘缶编》卷一《孔山赋,并序》:“少傅、平章、益国公乔先生(行简),应运挺生,以宿学夀隽,为国蓍蔡,为善类司命”。“念昔金困於鞑蒙,廷议颇惑於进取。公独轸忧於未然,请力固於吾圉。逮蔡、息夹攻之师未旋,而三京即谋於大举。搢绅蓄缩而拱眎,公复慨然密陈於諌疏。使忠谋获伸於当时,何遽甞试於一掷之误”[20]?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0-04-04 15:53
            回复

              战役展开的最初部署,乃是宋军分兵二路,直向汴京亦东京。其西路军先行,自庐州至寿州渡淮,沿涡水北上。《钱塘遗事》卷二《三京之役》:“〔端平元年〕六月,全子才合淮南兵万余人赴汴,以十二日离合肥。七月二日,抵东京,距城二十里驻兵。五日,整兵入城”[21]。《齐东野语》卷五《端平入洛》:“〔端平元年〕六月十二日,离合肥。十八日,渡夀州。二十一日,抵蒙城县。县有二城相连,背涡为固,城中空无所有,仅存伤残之民数十而已。沿途茂草长林,白骨相望,蝱蝇扑面,杳无人踪。二十二日,至城父县,县中有未烧者十余家,官舎两三处,城池颇髙深,旧号小东京云。二十四日,入亳州,总领七人出降,城虽土筑,尚坚,单州出戍军六百余人在内,皆出降。市井残毁,有卖饼者云:戌兵暴横,亳人怨之。前日降鞑,今日降宋,皆此军也。遂以为导,过{魏}〔卫〕真县、{城}〔鹿〕邑县、太康县,皆残毁无居人。七月二日,抵东京二十里札寨,犹有居人遗迹及桑枣园。初五日,整兵入城,行省李伯渊先期以文书来降,愿与谷用安、范用吉等结约;至是,乃杀所立大王崔立,率父老出迎,见兵六七百人,荆棘遗骸,交午道路,止存民居千余家,故宫及相国寺佛阁不动而已”[22]。
              李伯渊之杀崔立事,《元文类》卷六九曹居一《李伯渊奇节传》:“适驿使有相困者,伯渊因之入见崔立,绐曰:丞相避扰不出,则今日之事,有大不安者。立欲出,心动,乘堕,辄欲回,伯渊厉声曰:我軰兵家子,偶堕马,又何怪焉?因强其行,至故英邸之西,通衢中,忽有人突出抗言曰:屈事,愿丞相与我作主。且呼且前,伍伯诃不止,直诣立马首,挽其鞚。时伯渊骖右,即拔刃,抱而刺之,洞贯至自中其左掌,与之俱坠马。崔尚能语曰:反为贼奴所先。随毙。伯渊暨黄慖等五人,实共其事,乃大呼曰:所诛者,此逆贼耳他,人无与焉。稍稍鼠窜蜂逝,帖如也。遂磔崔立之尸,祭於承天门下,一军哀号声动天地。翌日,奔宋。其行时,甲午秋七月也”[23]。郝经《陵川集》卷一一《金源十节士歌,李伯渊》:“天王出居委社稷,城门不开人相食。内外音尘俱断绝,匝合长围事尤急。贼臣一夜忽为变,举城应敌遽传箭。政事堂中诛二相,部曲讙呼上前殿。京城提控便称王,卤莽欲学张邦昌。公然入宫辱妃嫔,辄据御座著柘黄。伯渊忠壮贼党畏,饮泣无言重歔欷。乌合不久相屠并,讨贼诛讐在此际。宫前古槐是独柳,马上便枭崔立首。剖心洒血哭向天,义气凛凛古未有。主人已亡国难兴,讐耻既雪归同盟”[24]。
              其东路军,由泗州溯濉水北上。会师后,又分兵西向,经郑州往洛京亦西京。《钱塘遗事》卷二《三京之役》:“赵葵以淮西兵五万取泗州,由泗至汴,与〔全〕子才军会”。“〔徐〕敏子以二十一日启行,二十六日,遣和州宁淮军正将张迪以二百人趣洛阳,至夜,逾城大噪,而入城中”[25]。《齐东野语》卷五《端平入洛》:“子才遂驻汴,以俟粮夫之集,而颍川路钤樊辛、路分王安,亦以偏帅下郑州。二十日,赵文仲(葵)以淮东之师五万由泗、宿至汴,与子才之军会焉。因谓子才曰:我辈始谋据关守河,今已抵汴半月,不急趣洛阳、潼关,何待邪?子才以粮饷未集对。文仲益督趣之,遂檄范用吉提新招议士三千,樊辛提武安军四千,李先提雄关军二千,文仲亦以胡显提雄关军四千,共一万三千人,命淮西帅机徐敏子为监军,先令西上,且命杨义以庐州强勇等军一万五千人继之,各给五日粮,诸军以粮少为辞,则谕之以陆续起发”。“至中牟县,遂遣其客戴应龙回汴趣粮,且如诸将议,遣勇士谕洛,独胡显议为不合,敏子因命显以其所部之半以扼河阴。二十六日,遣和州宁淮军正将张迪以二百人潜赴洛阳,至夜,逾城大噪而入,城中寂然无应者,盖北军之戌洛阳者,皆空其城诱我矣。逮晚,始有民庶三百余家登城投降。二十八日,遂入洛城”[26]。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0-04-04 15:54
              回复
                淮东赵葵所率之部,开拔稍晚,军中有专职的粮草运送人员。方岳《秋崖小稿》卷四五《吴天球墓志铭》:“国家失汴,至是百有余年,未有窥左足向夷门一歩者。朝议以三捆兵复三京,凡淮东泗、宿、宋、永,南北军之在行者,赵公葵实将之,遂以公(吴天球)为随军钱粮受给。中原沦胥久,河失故道,{军}〔运〕漕绝。五河口遡大、小清河,略葛驿,以达于京师,绵千数百里,无人烟,率虎豹所嘷,鱼龙所家也。军无乏兴,遂入汴。赵公于是盛服行宫阙、省宗庙、吊遗黎故老,以布宣明天子威徳,亦一时之盛已”[27]。淮西全子才所率之部,开拔较早,军中也有专职的运送人员;然而,由於行色悤悤,而粮草之输,没有便捷的水路。令人非夷所思,装载的船只竟由庐州经巢湖入江,再由江入淮、入河。陈栎《定宇集》卷九《陈庆勉传》:“绍定五年壬辰,徐公元辰榜擢丙科,年已五十矣,授庐州舒城尉。六年癸巳四月,之任。端平元年甲午,全子才、孟珙等师入河南,谓中原可指日复。制府诿公(陈庆勉)董饷汴京米,以石计者万有五千载,以舟百自合淝部舟至京口,支装渉湖而江,又溯河而淮,北过徐、泗,南过盱眙,歴濠梁、抵寿春。交卸之日,斗升无亏,骇风涛、危哨骑、脱万死,而得一生”[28]。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0-04-04 15:55
                回复

                  收复三京的行动,成也快,败也快。当成未败之际,南宋君臣志傲意得。《湖海新闻夷坚续志》卷一《诳言恢复》:“上乃下诏,决日进师,数十年军装、粮食、舟师、士马席卷以北,涉无人之境,某日复东京,某日复南京,某日复西京,皆空城也。红旗露布日夜至,告太庙、告社稷,宰相率百官贺表,降赦三京,喜事猎猎,何尝一战哉”[29]!《宋史全文续资治通鉴》卷三二《理宗》:“端平元年七月,诏奖赵范、赵葵、全子才收复三京。寻以范为端明殿学士,京河关陕宣抚使、知开封府、东京留守、兼江淮制置大使,葵权刑部尚书、京河制置使,知应天府、南京留守、兼淮东制置使,子才权兵部侍郎、关陕制置使、知河南府、西京留守、兼京湖制置副使。诏奖谕收复东京、南京、河南州县等处一行将士”[30]。而在军将士,就是负责运送给养的官员,却是另一番心情和感受。袁甫《蒙斋集》卷一一《许主簿大梁集序》:“端平初,天台许君(某),以舒城簿领部兵粮,自淮达汴。凡经游之地,感宗周之旧事,睹黍离而兴嗟。作为诗章,以写其旁徨凄怆之意,题曰《大梁经歴集》。朝士遗之书曰:东西道进师,所向无前,天府已入版图,关洛在目,宜发为铙歌鼓吹之曲,以鸣太平之盛。噫!今阅斯集,所谓铙歌鼓吹者,乃一转而为是耶?但见周旋亳、汴之间,栗栗焉惧粮草愆期,辠在不测,何暇鸣太平之盛”[31]?
                  进入洛京的南宋军队,境况极其狼狈。在弹尽粮绝又遭敌军袭击的情况,损失过半。《齐东野语》卷五《端平入洛》:“七月二十九日,军食已尽,乃采蒿和面作饼而食之。是晚,有溃军失道,奔迸而至,云:杨义一军为北兵大阵冲散,今北军已据北牢矣。盖杨义至洛东三十里,方散坐蓐食,忽数百歩外,山椒有立黄红伞者,众方骇异,而伏兵突起深蒿中,义仓卒无备,遂致大溃,拥入洛水者甚众,义仅以身免。於是,在洛之师闻而夺气”。“八月一日,北军已有近城下寨者,且士卒饥甚,遂杀马而食。〔徐〕敏子与诸将议进止,久之,无他策,势须回师,遂遣步军两项往劫西寨,自提大军济洛水而阵,北军冲突,坚勿动。初二日黎明,北军以团牌拥进接战,我军分而为三,并杀四百余人,夺团牌三百余,至午不解,而军士至此四日不食矣。始议突围而东,会范用吉下归顺人楚(王并)者献策曰:若投东,则正值北军大队,无噍类矣;若转南登封山,由{均}〔钧〕、许走蔡、息,则或可脱虎口耳。事势既急,遂从之。北军既知我遁,纵兵尾击,死伤者十八九。敏子中流矢,伤右胯,几殆,所乘马死焉,徒歩间行,道收溃散,得三百余人,结阵而南,经生界团结砦栅,转鬬而前,凡食桑叶者两日,食梨、蕨者七日,乃抵浮光,樊显、张迪死焉”[32]。
                  驻在汴京的南宋军队,先行撤退。《定宇集》卷九《陈庆勉传》:“未几,敌决潼关水,踵三家灌智瑶军故智,事有大谬不然者矣。公(陈庆勉)亦匹马南还,与吏士皆饥疲,采野瓜、柿、梨、枣代食,幸而得还”[33]。《秋崖小稿》卷四五《吴天球墓志铭》:“方是时,将下制书,定功令而潼关以败闻。赵公(葵)遂班师”[34]。《齐东野语》卷五《端平入洛》: “〔徐〕敏子前所遣客戴应龙自汴趣粮赴洛,至半道,逢杨义军溃卒,知洛东丧衅之耗,遂驰而还汴,白南仲(赵葵)、〔全〕子才,二公相谓曰:事势如此,我辈自往可也。帅参刘子澄则以为无益,抵暮,下令促装。翌日昧爽,起发,众皆以为援洛,而前旌已出东门,始知为班师焉”。“黄河南旧有寸金堤,近为北兵所决,河水滛溢,自夀春至汴,道路水深有至腰及颈处”[35]。不过,其境地的尴尬,也是难以尽述。《湖海新闻夷坚续志》卷一《诳言恢复》:“军至真珠河,水流如线,二赵麾军步而涉。至半河,忽见山上二红旗出,顷之,河水暴至,北军数万,乘水鼓噪,诸军骇汗奔走,淹死、践死、走死、饥渴死者十之七八,军装器械,委弃如山。一日一夜驰数百里,至淮河,二赵仅仅得渡,范坠马,北兵长钩曳之,葵双刀跃马断其钩柄,乃免”[36]。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0-04-04 15:56
                  回复
                    北上之师溃回后,南宋皇帝予以各不相同的惩处。不过,总得来说,过於轻微。吴泳《鹤林集》卷二一《缴全子才降一官录黄》:“臣窃见江淮制置大使赵范劾奏赵葵、全子才轻於调远,急於退师,乞赐禠削,以正其罪。圣断斯赫,朝纲大明,将葵、子才各降一官。葵依旧兵部侍郎、淮东制置使,子才依旧直秘阁、京西湖北制置副使,刘子澄等以次行罚有差,亦可谓训章明法,曲当其罪矣”[37]。刘宰《漫塘集》卷七《回李尚书悳书》:“前时三京之入,但乘其虚,颁赏之厚,震荡耳目。汝、蔡之败,丧失几何?而悉委不问”[38]。赵葵、全子才仅降一官,更不用说决策者史嵩之、郑清之了。魏了翁《鹤山集》卷二六《十一月二十八日三辞乞以从官参賛军事从丞相行奏札》:“而灭蔡之役,朝陵之使,三京之出师,王檝之入贡,议论错出,又皆二相实主其事。远方贱臣,不及与议,但见皇华采薇之遣,交驰於道路,范、葵之责任方重,嵩之之召命已颁,谓之和则有战矣,谓之战则有和矣”[39]。区仕衡《九峰集》卷一《论奸臣误国疏》:“臣昔见丞相郑清之倚藩邸之旧,邀边境之功,抗议用兵,损辱国体,河洛困匮,远近驿骚,猎夺相权,专持国柄,履亩害民。贪财纳贿,辇毂之下,实状可稽。合台上章,陛下曲念旧臣,谕留供职签书枢密院”[40]。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0-04-04 15:56
                    回复

                      南宋军队败还后,蒙古当局立即开始了沿边区域的进攻。首先是徐、邳州。《遗山集》卷二六《张柔勋德第二碑》:“徐州之役,攻久不下,宋人出战,大帅大赤令曰:田四帅先入不能,则张(柔)公继之;又不能,则我当往。既而田不克入,公率死士五十人逆击之,战于分水楼下,敌退走,公追及{子}〔于〕门,俘获数人。明日,急攻西南隅,城既隳缺,敌以重扉覆之,攻者不能上,公募死士乘城,拥一卒起推置扉之上,城随陷,论功第一。邳州之役,诸军筑垒环其外,城中危迫,溃围而出,望见公旗帜,即犯别帅军,公率兵救之,敌不能出,又犯别一军,公复救之,敌竟败,而诸军亦頼之以全”[41]。程文海《雪楼集》卷五《匡氏褒德碑》:“甲午(元太宗六年),率所部归国,属大帅太赤麾下,令招收散亡,还守邳境。公(匡才)言:邳、徐逼宋北边,而铜郡、孟山、宿迁、桃源、睢口皆要地,今不早乘胜攻取,则邳、徐不可守矣。帅大然之,益兵俾与禆将百家奴进击,不旬月,五城皆破,获马都统、王都统以归”[42]。《鹤山集》卷一九《被召除授礼部尚书,内引奏事第四札》:“吾之士马才力,方耗于三京败衂之余,而北人之在吾地者,其势必起而应之。如近日邳、徐、宿、亳之陷,皆北人从中突起,倒戈献城,此事昭然可监”[43]。
                        “守河据关”的献计人谷用安亦国用安,也在徐州之役遭到蒙古的擒杀。《元文类》卷五○张起岩《张宏行状》:“〔张荣〕觐太宗皇帝,赐锦衣三袭,坐诸侯王上。从攻河南睢阳、沛、徐、邳,获其兖王国用安”[44]。《鹤山集》卷一九《被召除授礼部尚书,内引奏事第四札》:“又闻淮东招纳泛滥,只如夏全叛金归我,刘琸豢之,不啻骨肉。琸受命图逆杨,而全乃通杨叛琸,山阳之民,积骸如山,琸几不免。既而又归金,又归鞑,今为鞑批我彭城,环我朐山,凶焰方伸,忽以七百家投降,以反覆多诈之人,而寘之肘腋之间,此至险至危事也。国用安久为我用,一旦引我师以就死地者,不知其几,彭城之破,南军无一人得脱者。继又闻胡义挺身内附,幸而却之。夫兵威所加,凶丑讋服,则有之矣。今败于彭城而夏全降,败于朐山而胡义降,此岂人情也哉”[45]?而此人,先为宋北军将领,投蒙古,又与其主帅分歧,再投金,成为“兖王”完颜用安。王恽《玉堂嘉话》卷四:“赐国用安铁券文,皇帝若曰:咨尔内族,英烈戡难。保节忠臣、仪同三司、都元帅兼平章政事兖王完颜用安,大邦维屏”。“方将提挈义旅,勤劳王家。服金革以不辞,冒矢石而有勇。顷遭逢於多垒,偶陷没于他邦。而能临事见机,去伪从正”[46]。
                      蒙古的进攻异常淩厉,不久,兵锋所至,越过河南而至於沿江。《陵川集》卷三五《何伯祥神道碑铭》:“岁甲午,宋人畔盟,大举伐宋。从万戸张公〔柔〕破汉东诸城,屯曹武镇。侯(何伯祥)将一军於安陆、郢、复沿江上下,破三十余湖,得船数万艘,又破芭蕉、望乡、大洪诸寨,馘虏万计。宋人出荆、鄂,选兵二万救洪山,公逆战破之,获统制、路分等一十六人,军资器械不胜计。瞰临江口,有长驱之势,威震荆、楚”[47]。军事上的失利,使得原先投奔南宋的完颜氏部众纷纷离去。《遗山集》卷二八《张子良先德碑》:“公(张子良)在两淮,初非本策,重以地土卑薄,风俗不相一,感念先垄,遂有鸿鹄高翔之志;以戊戌冬,拥麾下数万众,自泗州北归。大帅以闻,随拜颛制方面之命”[48]。《陵川集》卷三五《赵舆述先碑铭》:“侯之兄(从时)谓侯(赵舆)曰:吾荷国厚恩,叨玷仕籍十余年矣,义不偷生”。“汝未服王命,有矻矻之勇,足以树立。国难不可不死,赵氏不可无后,吾死国,汝存赵氏后,九原无憾矣。言卒,而战以殁。侯号擗突围,遂适宋。宋人官之,非素志也,乃举族北归。而仕国朝,倅(许、郑)二州,将千兵,封植松楸,粪除墟墓,任恤宗族,生聚子孙,蔼然之誉,称於当世”[49]。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0-04-04 15:57
                      回复
                        自端平入洛事件以后,南宋天灾人祸接连不断。徐鹿卿《清正存稿》卷一《四年丁酉六月轮对第一札》:“辛卯之灾,上及宗庙,人谓权臣专擅之应也,陛下方且念其羽翼之劳,潜晦委重,於是乎天怒未息,而警之以丧师失地之变焉。三京之败,流毒至今,人以为诸臣狂易之致也,顾乃委曲讳护,越三年而始下哀痛之诏。於是,天怒未息,而又警之以震雷之威焉”[50]。在军事上,兵力损耗,士气不振,将心不稳,成为赵氏沿边面临的严重问题。方大琮《铁庵集》卷二○《与曽太卿式中书》:“凡向所奖拔之偏裨,今有能为将者?向所拣练之行伍,其居者捍乡井,其出者非独有功于闽,而江、广实頼之。惜乎始折于三京,继损于邳、徐,近又殱于定城,而西兵之精锐畧尽矣,谁实使然?言之短气”[51]。《宋代蜀文辑存》卷八一李鸣复《又论天变可畏人事当修疏》:“自汴京退走,而我师之雄胆已丧,徐、邳再陷,而我师之畏心愈甚。御失其道,狙诈作敌,势实使之。郭贼以唐叛,出数郡之兵而不能克;王贼以宿叛,合一路之力而不能讨。大敌未动,先期已困。小寇弗戢,后效奚观?范方倚李伯渊为腹心,不思养虎以遗患;赵葵亦置夏全於肘腋,不虞饱鹰之颺去。邉尘未起而锐气已馁,兵刃未接而败证已具”[52]。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0-04-04 15:58
                        回复

                          早在金大安、贞佑间,在新兴蒙古铁骑的接二连三的侵扰下,当年占据半壁江山,使赵氏蒙受耻辱的完颜氏政权迅速走向衰微。到了正大、天兴,灭亡的趋势已成定局。面对出现可能的覆雠机会,南宋君臣不思奋发图强,惟求侥幸建功。不过,从民族“义理”出发,与蒙古合军剿除女真残余,无可非议。罗公升《沧州集》卷二《蔡州》:“中国衣冠礼乐先,国亡那得更求全?凄凉青盖端诚殿,何似幽兰一炬烟。幽兰轩,乃守绪自焚地也”。“臣子应思累世仇,况凭朽壤捍狂流。今人不恨南兵弱,却恨南兵入蔡州。友人罗寿可尝赋诗云:追思往事真堪恨,误却南兵是蔡州。一时传诵。予更补其意云”[53]。王禕《王忠文集》卷一七《跋克金露布》:“呜呼,靖康之变,中国之祸极矣!宋、金之仇,所谓不共戴天者也。而南渡君臣乃至於忍耻以事仇,何哉?孽秦之罪,于上通於天。而当时仁人义士,所为扼脉切齿而深悲也。端平初元,上距靖康且百余年,开边之议,讫无所成。而金人至是亦再南迁,国已不能为,蔡城之灭,岂天实为之乎?然名则为复仇,故其露布之文理顺而辞烈,使昔时仁人义士及见之,庶是少纾其悲矣。抑亦孰知唇亡齿寒?古有明鉴,一金虽克而宋随之,为尤可悲也。露布为忠义校尉程君万所纂”[54]。
                          蔡州陷落以后,蒙古确曾将河南的土地交给南宋;这从端平复洛后蒙古展开进攻战役所在的地方,可以清楚地看出。唐、邓、蔡、颍、宿、泗、徐、邳等州,大概就是合罕的默许占有。正因为此,当这些所在故女真皇帝的兵民,转而归投南宋时,蒙古方面没有如当年对待国用安那样予以追究。不过,“归宋”者,只含合军时尚在女真皇帝控制下的州县。《臞轩集》卷一《乙未馆职策》:“我虽指三京为吾之故疆,彼乃指之以为亡金之故巢,如之何而以为版圗可复,机会可乗也!况夫进取之兵,与保守不同,兵之多寡,费之繁简,亦随以异。用兵於进取,则十倍之力,始可制其一;用兵於保守,则一倍之力,亦可敌其十。愚之所虑者,边臣以退守之兵为进取之举,逞於一快,以至再误耳”[55]。然而,使人谒陵寝,则是得到允许的。《后村集》卷一四三《孟珙神道碑,奉敕撰》:“阃檄护太常寺簿朱杨祖、合门看班祗候林拓朝入陵。谍云:虏中传南朝来争河南府,哨马已及孟津,陜府、潼关、河南皆增屯设伏。又闻淮阃刻日进师,众疑畏不前。公曰:淮东之师由淮、泗沂汴,非旬余不达,吾选?疾驰,不十日,可竣事。建师至东京,吾已归矣。於是,宵征至龙门斋宿,至于奉先县陵下,与二使奉宣御表。时久旱,望陵上云气五色,风雷大作,一雨沛然,数十里外,元无雨也。成礼而归”[56]。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0-04-04 15:58
                          回复
                            纵观整个收复三京的过程,如同儿戏。戴复古《石屏集》卷五《所闻》:“金虏既亡后,中间消息稀。山河谁是主?豪杰故乗机。喜报三京复,旋闻二赵归。此行关大义,天意忍相违”[57]?《铁庵集》卷一《端平三年七月分第二札》:“然亳之复、汴之入,方以归疆为喜,襄之失、蜀之危,反以蹙国为忧”[58]。《陵川集》卷三九《上宋主陈请归国万言书》:“端平之间,再事夫收复矣,而徒弊师徒,漫为拾沈,遂失蜀汉”[59]。赵氏兄弟之勇於规划并付诸施行,在心理上,也有轻敌的成份。吕午《竹坡稿》卷一《送赵兵侍往维扬序》:“兵侍公前诛逆全,固有余地。尝闻维扬之对垒,山阳之追迳,鞑人皆在逆全军中,亦尝助〔李〕全而尝试於我矣。终一交锋,犇北不支,得非是时兵侍公之志气有同于周〔瑜〕、谢〔安〕、虞〔允文〕公”[60]?《臞轩集》卷二《丙申九月封事》:“有妄男子抵掌谈兵,深入三京,尅日恢复,轻於一掷,折翅遄归,弃甲曵兵,只轮不返,粮食积贮,颗粒不留”。“范、葵、子才之罪,於是乎通天矣。逆全送死,天实诛之,侥幸成功,执以要上”[61]。林希逸《竹溪鬳斋十一藁续集》卷一九《信庵赵少保挽诗》:“扬子江头如虎卧,平山堂下似羓归。二难千载为时出,一战三京与愿违”[62]。
                              按照陈高华先生《早期宋蒙关系和端平入洛之役》一文的说法:“
                            从端平入洛之役而言,确是南宋方面发动,除了恢复云云,并没有其他理由。所谓蒙古许河南地面而又背盟之说,是不可信的”。“
                            金朝灭亡后,蒙古必然侵宋,这是稍微有点头脑的人都看得清楚的,或是投拜,或是战争,没有第三条道路”[63]。关於以上,笔者的看法稍有不同。《永乐大典》卷二七四四录吴澄《崔杰墓表》:“国朝既得河南地,徙遗民实北边。君(崔杰)奉父母自〔南京之〕柘城〔县〕徙真定之元氏〔县〕。仓卒就道,程期逼迫”[64]。陆文圭《墙东稿》卷一二《乌克逊泽墓志》:“其先,本女真人乌{克逊}〔古孙〕氏,居临潢府。曾祖或隐德不耀。祖璧仕于燕。贞佑初,从丰王南迁大梁。壬辰岁,天兵收河南。汴京既破,徙居大名。始从汉俗,以孙为氏”[65]。刘敏中《中庵集》卷一○《王氏新茔碣》:“王氏始居河南永州,为大姓。壬辰,天兵下河南,玮兄弟三人奉孟氏逾河而北,彷徉济、岱之间,因止东臯(邹平)而占籍焉”[66]。
                            实际上,类似“实北边”、“逾河而北”的移徙十分普遍;正是这样,才会造成南宋军队北上所见沿途荒无人烟的景象。
                            执行这种政策,表明蒙古初时无意经营河南,当然也无意与南宋发生战争了。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0-04-04 16:00
                            回复
                              参考文献:
                              —————————————————————————————————————
                              [1] 北京,中华书局崔文印校证本,一九八六年,页367、368、369。
                              [2]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嘉庆刊本,一九八五年,页58、59。
                              [3] 成都,巴蜀书社《中国野史集成》影印《畿辅丛书》本,页427下。
                              [4]  《四部丛刊初编》景印弘治刊本,页14下。
                              [5]  《四部丛刊初编》景印清钞本,页3上、下、4上。
                              [6] 页4上。
                              [7]  《四部丛刊初编》景印《武英殿聚珍》本,页9上。
                              [8]  《四部丛刊初编》景印至正刊本,页6下。
                              [9]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页8下、9上。
                              [10] 北京,中华书局《唐宋史料笔记丛刊》张茂鹏点校本,一九八三年,页77。
                              [11]  《四部丛刊初编》景印正德刊本,页3下。
                              [12] 北京,中华书局影印原刊本,一九六九年,页4184下、4185上。
                              [13] 页1下、2上。
                              [14] 北京,中华书局《古小说丛刊》金心点校本,一九八六年,页51、52。
                              [15] 页77。
                              [16] 台北,文海出版社《宋史资料萃编第三辑》影印清钞本,页21、22。
                              [17] 页25下。
                              [18] 页5下、6上、下。
                              [19] 北京,线装书局《宋集珍本丛刊》影印乾隆钞本,页118下。
                              [20]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页1上、3上。
                              [21] 页52、53。
                              [22] 页77、78。
                              [23] 页2上、下。
                              [24]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影印正德刊本,页576上。
                              [25] 页53、54。
                              [26] 页78、79。
                              [27] 北京,线装书局《宋集珍本丛刊》影印嘉靖刊本,页159上、下。
                              [28]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页1下。
                              [29] 页52。
                              [30] 台北,文海出版社《宋史资料萃编第二辑》影印清钞本,页2504。
                              [31]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页8上、下。
                              [32] 页79、80。
                              [33] 页1下、2上。
                              [34] 页159上、下。
                              [35] 页80、78。
                              [36] 页52。
                              [37] 北京,线装书局《宋集珍本丛刊》影印乾隆钞本,页479下。
                              [38] 北京,线装书局《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正德、嘉靖刊本,页530上。
                              [39]  《四部丛刊初编》景印宋刊本,页13上、下。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0-04-04 16: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