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吧 关注:452,318贴子:2,904,706

【长篇】我玩天文这几年——一个学生党的折腾笔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缘起
2013年9月,绵绵秋雨下了半个月后,终于在我过生日的那晚拨云见月。但见东南方漆黑的夜空中有一孤星高悬。这勾起了一个初中生的求知欲,经查,那是“北落师门”,也就是我使用长达五年的网名的由来。当然后来由于天文圈中这个四字恒星名实在太容易重名,遍改了与真名同音的“闻星”。
在水了一些群后,决定购买第一台望远镜,了解一下天文这方面的知识。那时所有玩家都给我安利口径至上论,在马卡、施卡、普消三者中纠结许久,终于在年底做出了一个到现在看都还算英明的决定——信达小黑150/750+信达EQ3D钢腿。这台号称能从入门玩到入土的望远镜也确实是陪伴我最久的一台。
那年恰逢木星的观测窗口,通过六英寸口径第一次看见木星云带、大红斑以及四颗居于一侧的木卫时是无比震撼的。虽然原厂附赠的两只凯涅尔目镜都是便宜货,但那种书本上的图像清晰出现在眼前的感觉着实令人难忘。回忆起来开光第一晚似乎没有遇到“水煮行星”现象,应该是那晚视宁度极佳吧。后来又添置了一些穷人神器,晶华3X巴洛镜、星特朗PL40目镜等。


IP属地:上海1楼2020-03-26 12:45回复
    二、初入拍摄
    2014年新年,购买了一台心水已久的单反相机。在尼康D90与D5100中纠结了许久,当时的我对深空摄影毫无了解,更不消说什么“改机”“破解”“暗电流”了。现在想来这或许真的是一种缘分吧,通过掷硬币决定购买搭载IMX071传感器的D5100。
    通过转接环接驳到小黑上后,拍摄下了大多数爱好者第一次都会拍的目标:月面。惊异于成像之细腻的同时,也产生了另一个大胆的想法,拍摄行星和星云。
    13-14年,还有不少爱好者在使用罗技PRO4000这种改装的网络摄像头,而我则选择购买了新款的QHY5L-II-M。但是由于不明原因的驱动问题,该摄像头始终无法持续、稳定、正常的工作,且Q家客服也对该问题爱答不理,所以这就是我至今还是个Q黑的原因。由于摄像头的失败经历,我不得不使用单反进行尝试。虽然单反无法进行连续拍摄、数百帧合成等操作,但是通过像素优势,仍然能在单帧中拍摄到木星的一些云带。在初获成功后,决定利用单反相机的大靶面来尝试深空拍摄。


    IP属地:上海3楼2020-03-26 12:48
    收起回复
      三、开始折腾
      由于EQ3D没有配备电跟机构,单买一套电跟也比较麻烦,性价比不高,于是在当年中期购入了一套星特朗AVX赤道仪,这是折腾的开始。AVX的ALL-STAR功能帮助新手认识了不少深空目标,可是它没有标配极轴镜。购买的极轴镜也因为同轴问题始终无法精确对好极轴。
      虽然没有完成帮助我深空拍摄的任务,但是也通过这台机器认识了不少朋友,也载过博冠马卡和国产最后一款萤石APO:裕众FL90等镜子。只是每次GOTO时发出伐木机般的响声总能让我成为小区里最靓的仔。
      但是对一个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通过小推车来移动这样一套几十公斤的设备实在是太重了。加之住在上海市区,光害条件只能使我放弃深空摄影。于是没过多久就将赤道仪出售。恰逢一个卖器材的朋友告诉我,星特朗8SE要出改进款了,他有两套旧款要清仓。既然放弃了摄影,那赤道仪和经纬仪也就没什么区别了,于是以六千元左右的价格购入了一套8SE,以及一只ES3X巴洛镜。
      购入经纬仪和施密特-卡塞格林式望远镜后,再也不用为极轴而发愁,也再无需为焦距不够而心烦。八英寸的口径和长达两米的焦距可以随意将目标放大数百倍,几乎没有色差的优异像质,简便的操作,轻质的机身,都似乎是一个城市中学生目视观星的最佳利器。


      IP属地:上海5楼2020-03-26 13:12
      收起回复
        初一党同款avx 吵死了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20-03-26 13:53
        收起回复

          这又是精华的节奏啊


          7楼2020-03-26 14:05
          收起回复
            8se改进款与老款有什么区别吗?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0-03-26 14:16
            收起回复


              IP属地:山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楼2020-03-26 14:38
              回复
                四、目视黑洞(天文望远镜)
                由于器材大幅减重,15、16年出动观测的机会也相应增加了。但是目视的投入比起摄影来是有过之无不及。几位朋友多次给我体验了ES72度、ES100度、PLANO等大至两寸的目镜,但我都不为所动,直到他们使出了王炸——丹克梅尔双目+两只ES68度目镜。在双目系统的观察下,第一次知道了所谓“立体感”为何物,这是跌入深坑的重要一步。虽然自己知道双目只是把同一条光线一分为二,但是大脑的脑补能力是极为强大的。虽然蛋壳牌的双目系统的效果十分优异,但是价格也同样令人震撼,于是回家后很快购入了国产的替代品:裕众的双目,以及给现有的星特朗25红字目镜配成一对,又趁打折购置了一些星特朗LX等行星目镜。好马配好鞍,TV2X巴洛镜也安排上了。
                这里有个小插曲,在购买裕众双目前先购买了星特朗的双目,出现了一个神秘的问题,每当双目折叠调整瞳距时,一侧的光线明显变暗。调换两只均有此问题,后来购买了裕众的也只是减轻了这个现象,并没有完全消失。
                2016年3月9日,日偏食。朋友让我带上经纬仪去家门口附近的公园碰头。本以为他们会拿来巴德膜,或者更高级的赫歇尔棱镜。事实证明,我还是too young,too simple。当天带来的器材是米德PST日珥镜和TV PL8目镜。在TV目镜下清晰锐利的日面给我带来了极深的印象。追求复杂结构带来的大视场、平相场的我万万没想到仅仅两组四片的普罗素目镜也能做到如此高的水准。虽然昂贵的日珥镜至今仍是心头的白月光,但是PL目镜还是力所能及的,于是转头订购了两只TV PL11目镜。经过一个月的辛苦等待,两只目镜漂洋过海来到我手中,优异的像质也不负所望。


                IP属地:上海11楼2020-03-26 14:38
                收起回复
                  五、目视黑洞(双筒)
                  与此同时,双筒望远镜作为重要的辅助设备,在不断更新器材的过程中也从未停止过对其的换代。第一支博冠野狼8*45因机械故障导致退货后,购入了性价比极高的森林人8*42屋脊镜。在那个年代这支镜子确实做到了体积、重量、价格、效果的完美平衡。但是人是会变的,玩了屋脊后,又怀念保罗式望远镜的手感,购入了威信的7*50望远镜。复古的全金属外观,外包皮革,散发出淡淡的皮草香气。
                  16年准备去浙江天荒坪进行一次梅西耶马拉松,在涨价前夕以四千多元的价格购入了富士FMT16*70平场双筒望远镜。可惜天公不作美,加之月相和上学的关系,春季未能成行,只得在夏季来一次半马。时值北旅论坛又有一名经销商到手一批价格极低的佳能稳像仪出售,早有耳闻稳像仪才是手持观天的神器,又以五千元的价格购入了一只佳能15*50IS稳像望远镜。在天荒坪的梅马过程中,两台望远镜都发挥了其非常强大的功能。其中用AIM经纬台架起的FMT成功在夏季银河中心找到了众多的深空目标。佳能的稳像仪由于采用了液体的折光结构,导致在高仰角观测时稳像效果不甚理想,在回家后便匆匆以五千五百元出售,体验了一番还小赚了一些。由于不堪这些器材的重负,在16年宾得双筒重返市场后第一时间订购了PENTAX UP 8*21反保罗式望远镜。目前只有森林人8*42和宾得8*21留用至今。


                  IP属地:上海13楼2020-03-26 14:55
                  收起回复
                    六、再入拍摄(天文望远镜)
                    2016年,艾顿的CEM25 PRO赤道仪发布并获得较好的反响。其实我从ZEQ25就开始关注这个系列,新的25P应该算完成度比较高的一款产品了。其仅五公斤不到的本体重量,以及较高的精度,使我心中又萌生了继续搞摄影的念头,毕竟经过反复计算,认为这套器材能全部装上我的自行车。由于是学生,手头资金有限,为了购置这套深空器材,除了自留的两支双筒外把之前的目视套装给出了个干净。
                    在2017年购入了锐星65Q+CEM25P这套号称便携毕业的组合。自我玩天文以来就久仰65Q的大名。四片式内建平场的望远镜也确实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精确合焦后完全没有色差,星点如针尖般细腻。同年进入大学学习,在没有课的夜里经常翘了晚自习,把这套较为便携的设备固定在自行车上跑到海边进行拍摄。到现在还是经常能回想起那段骑着车,载着十几公斤器材飞驰在海堤上的时光。同年也购买了艾顿新发布的Sky Tracker Pro小星野,供在外的时候拍摄星野和广域照片。


                    IP属地:上海14楼2020-03-26 15:33
                    收起回复
                      七、再入拍摄(相机)
                      2016年在准备重返摄影前夕,查阅改机资料时发现手中的D5100因其IMX071传感器的优异素质被誉为改机神器,更有国外爱好者对其进行了固件破解,可以完全胜任天文拍摄。于是下决心将使用三年有余的相机进行了改机,并购买了一片UHC重度光害滤镜来同上海的光污染作斗争。

                      同时也采购了富士的X-100T作为日常拍摄用机。在65Q套装配备齐全前,购买了一只SAMYANG的85mm f/1.4,尝试配合艾顿小星野进行广域摄影。无奈这支镜头并没有继承135mm f/2的优秀素质,成像效果不堪一用,于是迅速转手卖掉。同期也购买了一支号称人类光学精华的50mm f/1.8D,后因身边的朋友购入全画幅,便低价转手给他了。


                      IP属地:上海15楼2020-03-26 16:07
                      收起回复
                        插,火钳刘明。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0-03-26 16:14
                        回复
                          8se真水啊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0-03-26 16:29
                          回复
                            八、机动攻势
                            早有耳闻,玩天文最大的投资应该是自建一个观测站。排第二的话,应该就是购买一辆汽车了。至于远程台这种东西,虽然信息化极大的增加了便利程度,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极高的晴天率,夏不用挨虫咬,冬不用耐严寒,但是“玩”天文的乐趣却少了很多。
                            于是中学毕业立刻考取驾照,并且经过审慎研究,在2018年大一下学期通过多年的积蓄与打工赚到的钱,购置了一辆二手铃木奥拓。选车原因暂且按下不表,大致也是因为预算拮据。但是这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却极大的方便了我的拍摄之路。
                            就在购车的当年,从上海自驾去崇明拍摄彗星、去天荒坪拍摄深空、甚至驱车近千公里到江西去观测英仙座流星雨。


                            IP属地:上海18楼2020-03-26 16:32
                            收起回复
                              九、困局
                              购车后一度十分膨胀,认为有了汽车对于摄影器材重量的限制几乎就解除了。于是很快便做出了一个令我后悔的决定:出售65Q+CEM25P的组合,购入锐星AL-90+HEQ5 PRO套组。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事实上,我手里这支AL90在使用原装2英寸平场镜后的效果并不好,星点也比较粗大,完全不及65Q,当然现在想来也可能是偶发的装配问题,因为在各个论坛这种情况见得也不多。另一方面,得益于信达的德式赤道仪自重大,抗风能力强,且对平衡不那么敏感,HEQ5的盲跟精度强过了CEM25P。利用这套设备拍摄了几次深空,较长的焦距能把M101等目标的细节表现的更为出色。但是赤道仪再好,也不可能总是放在车里,而它的重量又使把它从车里搬运到宿舍非常困难。英文版手柄偶发的死机现象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虽然几度更新了固件,但这种情况仍然时有发生,询问了几个朋友也经历过这种情况。几经折腾,最终将这套器材也出售了。


                              IP属地:上海19楼2020-03-26 17:1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