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科创板提出并试点注册制一周年之际,“科技为擎·创赢未来"第一财经科创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自政府、行业协会、科创企业、创投机构等市场各方数十位嘉宾共聚一堂,共同就新形势下科创板的生态建设、试点注册制以及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等方面展开了充分深入的探讨交流。
毅达资本创始合伙人黄韬受邀出席,并接受第一财经专访,经整理如下,enjoy:
创业投资不是简单赚一二级市场差价
第一财经记者高远:您的团队其实有很多投资项目上市成功的案例,最近有一家凌志股份已成功过会,其实毅达资本早于2015年就已经开始对它投资,这个行业似乎也说明一个特点,它的周期可能比较长,它可能会在各个时期中面临行业性风险的可能会比较大。选择类似投资标的的时候,您如何规避长周期可能会带来的风险变化?
毅达资本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投资机构,我们在做一些项目投资的时候,比较少关注它未来一定会上哪个板块。事实上科创板也是一个新生事物,在这之前我们投了凌志软件,包括之前已经在科创板成功IPO 的,像杭州的安恒信息、苏州的瀚川智能,它们大部分都是布局在2010年到2014年阶段。
实际上如果从现在来看,这些项目已经完成了一个5年周期,在那个时点上没有办法想到我们未来5年可能会有一个科创板,等待实现退出和回报。
所以从创业投资的属性来看,它一定是实体属性和金融属性的结合。做创业投资不是挣一二级市场的差价,真正做的是伴随企业成长,甚至是要给企业赋能,我们经常讲的增值服务。
有一个问题提的非常好,就是周期的概念。周期我们分成产业周期和经济周期,如果从经济周期的角度分析,大家都很清楚,它是一个正弦波动;对于一个具体的产业而言,实际上它是一个倒U型的结构,产业周期它没有回头路。
比如说10年前的光伏、10年前的风力、风电,它一旦到了投资顶峰以后再向下,也许我们可以阶段性地看到一些小阳春,但实际上已经没有办法达到它那种巅峰的状态。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努力在行业周期的左侧找到那种高成长性行业里面的龙头企业,同时帮助它们去熨平经济周期,最后实现回报,我们说做跨周期投资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企业研发投入7%, 对国内科技企业有挑战
第一财经记者高远:我们看到凌志软件,它的主营业务当中,其实有一大部分是软件的外包的工作,当中分为三类:人员派遣、项目承接、工作量承接。但其实项目承接是更复杂的一个过程,所以在业务构成当中,人力是一个特别大的成本,在您看来在成本投入方面,人力成本跟它的未来收益是否有一个平衡点?这个点应该是在哪里?
纳斯达克是全球高科技板块的一个代表,据不完全统计,在其上市的企业里,平均研发投入大概是7%,这一点对于中国目前的企业而言,需要清醒地认识到这可能是一个有挑战的数字。
华为现在已经做到一个世界级的企业规模,它每年的研发投入非常高,是两位数。但是我们发现国内软件业市场是广大的中小民营企业,它们获得资金本来就非常的不易,那么它们这种研发类的企业,当它还没有办法充分造血的时候,这里面的配比应该是如何界定?
我们不能凭投资机构的喜好或自己的一孔之见,去强行的要求企业按照我们的要求来做。我们更多的是观察、分析和对比,让企业能够看到同业大概是什么情况,以及给出它相应的一些调整建议。
软件行业竞争残酷,中企要勇于走出舒适区
第一财经记者高远:像通信行业,它原来有一个制式之争,CDMA、TDCDMA 、WCDMA大概延续了10年左右,后来是确定了WCDMA它的这样一个统治江湖的地位,软件行业当中是否也有这样的一种制式的争夺,或者说可能因此带来周期的不确定性?
软件行业可能要比通信行业更加残酷一点。尤其是国外的一些相对成熟的发达经济体,它们已经有比较先进的产品。一个是叫windows操作系统,一个是叫做office软件,在软件企业里面,竞争非常激烈。当然我们现在也能看到,在细分的专用软件领域,有一些做得非常不错的国产公司,他们也在逐渐地成长出来,当然可能会在有些地方不够成熟,但是我们非常愿意去支持他们。
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那些国外的软件或者是APP,如果是应用级的,国外限制使用还比较简单,如果是操作系统级的,比如说安卓不让用了,那会给我们带来很大麻烦。这个问题,华为已经遇到。
现在发现免费的东西都是最贵的,需要去再次奋发,过程中可能会很艰辛,但是我相信我们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的,而且是最富于智慧的。通过一次艰苦的蜕变,我们会变得更强大。
技术分在投资评判中并不占完全主导地位
第一财经记者高远:大家对于科技的理解是那些黑科技产品,你买了之后发现你交的是一个智商税,在你们选择标的的时候如何避免这类智商税的(投资标的)?
我们去考评一家“黑科技”企业的时候,技术分在整个评判系统里面,并不是占完全主导地位。首先是它需要在非常好的一个行业;进入行业以后,对市场、团队做一个评估;再涉及到说技术行不行,是否领先;甚至有的时候会出现一种极端情况,它的技术不是最领先的,但是团队的积淀足够,那依然会考虑。
德国人其实很羡慕我们,德国人在制造业方面,他们的科技软硬实力都很到位,他们羡慕我们的是什么?当一项技术他们从学界流出来,进入产业界以后,在德国可能只有比较少数的团队能够沿着这个通道去做。
但在中国,我们有庞大的市场和优秀的人才基础,可能同时有几百个团队一起在齐头并进。在这个时候,如果从专业投资机构的角度,很难去押一个赌注,成功的概率是1/200。
但是这部分团队他们一定是有成功的基因,如果跟他们去做过这种face to face的访谈,去了解他们成长的背景,去了解他们研发的努力,你会发现他们真的是千江水有千江月,每个都不一样,所以这就是创业投资的魅力。如果只是简单地说技术领先,然后我们就下注,可能会遇到很大的困难,但是如果多跑、多看、多交流、多接触,这些事情并不是什么太难以逾越的天堑。
胜利癫狂中保持清醒的企业家少之又少
第一财经记者高远:可预见的未来AI可能应用的场景会更多,未来的趋势就是零开发,那么对软件企业来讲, 未来的存在的价值究竟在哪?
不光是人工智能(AI),可能会有很多的机会不断地冒出来。当初世界霸主微软,它也曾经跌落谷底,这种趋势是没有办法被逆转的。
有本书很有意思,叫《第二曲线》,它讲的是什么概念?就是当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达到了巅峰以后,去思考明天会变得怎么样,第二条增长的曲线会怎么样。
第二条增长曲线开始启动的时候,应该是你最辉煌的顶峰,在最辉煌的时候去思考,也许第二天就会衰落了,明天会在哪里,新的产品会是什么,新技术的落脚点会是什么,我要不要培养一个第二增长极?但是能够在那种胜利的癫狂当中始终保持清醒的企业家少之又少。如果能连续经过两次的这种第二曲线,它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企业,就像华为一样。
深入垂直领域是传媒类标的投资逻辑
第一财经记者高远:一方面我们每一个人都受到人工智能的挑战,但另一方面其实您也提过,您对于那些优质的内容仍然有投资的愿望和诉求,您觉得是哪些方面的内容可以算是优秀的内容?或者你们的投资案例当中是否有这样的标的出现?
TMT里面包含一块叫做media,就是传媒,从毅达资本的角度分析更多的是科技如何为传统的传媒行业赋能。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不断地被满足,在各个垂直领域我认为都有机会。
大家把自己的事情做到最好,都有市场的立足之地。
毅达资本创始合伙人黄韬受邀出席,并接受第一财经专访,经整理如下,enjoy:
创业投资不是简单赚一二级市场差价
第一财经记者高远:您的团队其实有很多投资项目上市成功的案例,最近有一家凌志股份已成功过会,其实毅达资本早于2015年就已经开始对它投资,这个行业似乎也说明一个特点,它的周期可能比较长,它可能会在各个时期中面临行业性风险的可能会比较大。选择类似投资标的的时候,您如何规避长周期可能会带来的风险变化?
毅达资本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投资机构,我们在做一些项目投资的时候,比较少关注它未来一定会上哪个板块。事实上科创板也是一个新生事物,在这之前我们投了凌志软件,包括之前已经在科创板成功IPO 的,像杭州的安恒信息、苏州的瀚川智能,它们大部分都是布局在2010年到2014年阶段。
实际上如果从现在来看,这些项目已经完成了一个5年周期,在那个时点上没有办法想到我们未来5年可能会有一个科创板,等待实现退出和回报。
所以从创业投资的属性来看,它一定是实体属性和金融属性的结合。做创业投资不是挣一二级市场的差价,真正做的是伴随企业成长,甚至是要给企业赋能,我们经常讲的增值服务。
有一个问题提的非常好,就是周期的概念。周期我们分成产业周期和经济周期,如果从经济周期的角度分析,大家都很清楚,它是一个正弦波动;对于一个具体的产业而言,实际上它是一个倒U型的结构,产业周期它没有回头路。
比如说10年前的光伏、10年前的风力、风电,它一旦到了投资顶峰以后再向下,也许我们可以阶段性地看到一些小阳春,但实际上已经没有办法达到它那种巅峰的状态。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努力在行业周期的左侧找到那种高成长性行业里面的龙头企业,同时帮助它们去熨平经济周期,最后实现回报,我们说做跨周期投资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企业研发投入7%, 对国内科技企业有挑战
第一财经记者高远:我们看到凌志软件,它的主营业务当中,其实有一大部分是软件的外包的工作,当中分为三类:人员派遣、项目承接、工作量承接。但其实项目承接是更复杂的一个过程,所以在业务构成当中,人力是一个特别大的成本,在您看来在成本投入方面,人力成本跟它的未来收益是否有一个平衡点?这个点应该是在哪里?
纳斯达克是全球高科技板块的一个代表,据不完全统计,在其上市的企业里,平均研发投入大概是7%,这一点对于中国目前的企业而言,需要清醒地认识到这可能是一个有挑战的数字。
华为现在已经做到一个世界级的企业规模,它每年的研发投入非常高,是两位数。但是我们发现国内软件业市场是广大的中小民营企业,它们获得资金本来就非常的不易,那么它们这种研发类的企业,当它还没有办法充分造血的时候,这里面的配比应该是如何界定?
我们不能凭投资机构的喜好或自己的一孔之见,去强行的要求企业按照我们的要求来做。我们更多的是观察、分析和对比,让企业能够看到同业大概是什么情况,以及给出它相应的一些调整建议。
软件行业竞争残酷,中企要勇于走出舒适区
第一财经记者高远:像通信行业,它原来有一个制式之争,CDMA、TDCDMA 、WCDMA大概延续了10年左右,后来是确定了WCDMA它的这样一个统治江湖的地位,软件行业当中是否也有这样的一种制式的争夺,或者说可能因此带来周期的不确定性?
软件行业可能要比通信行业更加残酷一点。尤其是国外的一些相对成熟的发达经济体,它们已经有比较先进的产品。一个是叫windows操作系统,一个是叫做office软件,在软件企业里面,竞争非常激烈。当然我们现在也能看到,在细分的专用软件领域,有一些做得非常不错的国产公司,他们也在逐渐地成长出来,当然可能会在有些地方不够成熟,但是我们非常愿意去支持他们。
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那些国外的软件或者是APP,如果是应用级的,国外限制使用还比较简单,如果是操作系统级的,比如说安卓不让用了,那会给我们带来很大麻烦。这个问题,华为已经遇到。
现在发现免费的东西都是最贵的,需要去再次奋发,过程中可能会很艰辛,但是我相信我们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的,而且是最富于智慧的。通过一次艰苦的蜕变,我们会变得更强大。
技术分在投资评判中并不占完全主导地位
第一财经记者高远:大家对于科技的理解是那些黑科技产品,你买了之后发现你交的是一个智商税,在你们选择标的的时候如何避免这类智商税的(投资标的)?
我们去考评一家“黑科技”企业的时候,技术分在整个评判系统里面,并不是占完全主导地位。首先是它需要在非常好的一个行业;进入行业以后,对市场、团队做一个评估;再涉及到说技术行不行,是否领先;甚至有的时候会出现一种极端情况,它的技术不是最领先的,但是团队的积淀足够,那依然会考虑。
德国人其实很羡慕我们,德国人在制造业方面,他们的科技软硬实力都很到位,他们羡慕我们的是什么?当一项技术他们从学界流出来,进入产业界以后,在德国可能只有比较少数的团队能够沿着这个通道去做。
但在中国,我们有庞大的市场和优秀的人才基础,可能同时有几百个团队一起在齐头并进。在这个时候,如果从专业投资机构的角度,很难去押一个赌注,成功的概率是1/200。
但是这部分团队他们一定是有成功的基因,如果跟他们去做过这种face to face的访谈,去了解他们成长的背景,去了解他们研发的努力,你会发现他们真的是千江水有千江月,每个都不一样,所以这就是创业投资的魅力。如果只是简单地说技术领先,然后我们就下注,可能会遇到很大的困难,但是如果多跑、多看、多交流、多接触,这些事情并不是什么太难以逾越的天堑。
胜利癫狂中保持清醒的企业家少之又少
第一财经记者高远:可预见的未来AI可能应用的场景会更多,未来的趋势就是零开发,那么对软件企业来讲, 未来的存在的价值究竟在哪?
不光是人工智能(AI),可能会有很多的机会不断地冒出来。当初世界霸主微软,它也曾经跌落谷底,这种趋势是没有办法被逆转的。
有本书很有意思,叫《第二曲线》,它讲的是什么概念?就是当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达到了巅峰以后,去思考明天会变得怎么样,第二条增长的曲线会怎么样。
第二条增长曲线开始启动的时候,应该是你最辉煌的顶峰,在最辉煌的时候去思考,也许第二天就会衰落了,明天会在哪里,新的产品会是什么,新技术的落脚点会是什么,我要不要培养一个第二增长极?但是能够在那种胜利的癫狂当中始终保持清醒的企业家少之又少。如果能连续经过两次的这种第二曲线,它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企业,就像华为一样。
深入垂直领域是传媒类标的投资逻辑
第一财经记者高远:一方面我们每一个人都受到人工智能的挑战,但另一方面其实您也提过,您对于那些优质的内容仍然有投资的愿望和诉求,您觉得是哪些方面的内容可以算是优秀的内容?或者你们的投资案例当中是否有这样的标的出现?
TMT里面包含一块叫做media,就是传媒,从毅达资本的角度分析更多的是科技如何为传统的传媒行业赋能。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不断地被满足,在各个垂直领域我认为都有机会。
大家把自己的事情做到最好,都有市场的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