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吧 关注:14,614贴子:322,992
  • 173回复贴,共1

《古本竹书纪年》(周纪)中的武王、成王、康王、昭王四代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古本竹书纪年》(周纪)中武王、成王、康王、昭王四代记载如下:
武王
周武王十一年,周始伐商。
周武王率西夷诸侯伐殷,败 之于坶野。
武王亲禽帝受于南单之台, 遂分天之明。
王陟,年五十四。
成王
康王
康王六年,齐太公望卒。
晋侯筑宫而美,康王使让之。
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措四 十年不用。
昭王
周昭王十六年,伐楚荆,涉汉, 遇大兕。
周昭王十九年,天大曀,雉兔皆 震,丧六师于汉。其年,王南巡不返。
周初这四代王就这么点记载也太简略了。尤其是成王一代连个文字都不记载。
反倒是成书于南宋的《今本竹书纪年》洋洋洒洒编造记载了一堆内容。


IP属地:陕西1楼2020-03-12 10:46回复
    可见这本书流传过程中遗失了不少内容。


    IP属地:陕西2楼2020-03-12 10:53
    回复
      今本竹书记年关于周王行踪的记载也许不是战国原文,但必然有先唐文献支撑。足以证明宋代之前学者并不完全支持所以西周都洛说法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0-03-12 15:08
      收起回复
        周昭王率六军御驾亲征楚国,六军全军覆没,昭王身死。看来西周初期军事实力也并不强大。
        同样是昭,和武丁比起来还是有差距的。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0-03-13 11:14
        收起回复
          <古本竹书纪年>中周厉王、周幽王这两位的记载:
          历王:
          厉王无道,戎狄寇掠,乃入犬丘,杀秦仲之族。王命伐戎,不克。
          秦无历数,周世陪臣。
          王既亡,有共伯和者摄行天子事。
          幽王:
          后十年,幽王命伯士伐六济之戎,军败,伯士死焉。
          幽王八年,立褒姒之子曰伯服,为太子。
          幽王十年九月,桃杏实。
          盟于太室。
          伯盘与幽王俱死于戏。先是,申侯、鲁侯及许文公立平王于申,以本大子,故称天王。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周二王并立。
          自武王灭殷,以至幽王,凡二百五十七年。
          上面可以看出:这本书和《史记》的记载差别很大,历王时,第一条就说:周厉王时期,戎狄攻占了犬丘,犬丘位于今天的咸阳兴平,周懿王曾迁都于此。最后一条,周厉王亡,天下被共伯和做了十四年天子。
          这里的亡按《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至于厉王,王心戾虐,万民弗忍,居王于彘,诸侯释位,以间王政。’记载,应该是流亡的意思。历王这件事《庄子·让王》:‘共伯得乎共首。’《吕氏春秋·开春》:‘共伯和修其行,好贤仁,而海内皆以来为稽矣。周厉之难,天子旷绝,而天下皆来谓矣。’《清华简系年》:“至于厉王,厉王大虐于周,卿李、诸正、万民弗忍于厥心,乃归厉王于彘,共伯和立。十又四年,厉王生宣王,宣王即位,共伯和归于宋。”《鲁连子》:‘共伯名和,好行仁义,诸侯贤之。周厉王无道,国人作难,王奔于彘,诸侯奉和以行天子事,号曰“共和元年”。
          司马迁《史记》:‘召公、 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显然不符合事实。和上面诸记载都矛盾。
          至于幽王时期的记载虽也很简略,但也否定了司马迁幽王烽火戏诸侯导致周幽王身死的记载,并提到了两王并立司马迁没有提及的事件。
          《清华简》:“周幽王娶妻于西申,生平王。王或(又)娶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盤。褒姒嬖于王,王与伯盘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师,回(围)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盤乃灭,周乃亡。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携惠王。立廿又一年,晋文侯仇乃杀惠王于虢,周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鄂。三年,乃东徙,止于成周。”
          清华简的记载印证了《古本竹书纪年》两王并立的事实,上述京师指晋国都城鄂。《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至于幽王,天不吊周,王昏不若,用愆厥位,携王奸命。’也证明了携王存在的事实。
          一些人所谓镐京国人暴动、周召共和;周幽王镐京烽火戏诸侯的说法根本就是虚假的存在!皆属于司马迁的小说家言论而已。


          IP属地:陕西5楼2020-03-17 04:56
          收起回复
            汉代学者当时的建都观念认为关中地区最适合建都的当然是长安,而不是小城陈仓,所以周代文献里非常明确记载周的西都为岐周,都被从汉代起之后的学者曲解为丰镐。《史记·秦本纪》记载周平王将岐山以西的岐丰之地赐秦,秦襄公、秦文公父子打败西戎,取岐地,岐以东献周。对于秦襄公、秦文公父子得周平王所赐岐山以西的岐周土地而居之,《国语·郑语》“及平王之末,而秦、晋、齐、楚代兴,秦景、襄于是乎取周土。”《清华简·系年》“周室既卑,平王东迁,止于成周,秦仲焉东居周地,以守周之坟墓,秦以始大。”《国语·郑语》《清华简·系年》的含义就是岐山以西的岐周土地为周的西都,平王东迁赐秦的岐周土地为宗周的王室土地。由于周代文献将平王赐秦土地称为周土,周地。而从汉代起,学者普遍误认为丰镐是周的西都,因此东汉郑玄,唐代孔颖达等一些学者认为周王赐予秦襄公的周土、周地是指丰镐之地,甚至认为周平王是将宗周八百里王畿全赐予了秦。因此这些学者就认为《史记·秦本纪》记载周平王将岐山以西的岐丰之地赐秦有误,这些学者认为岐丰之地包括丰镐在内。三国学者韦昭对“秦景、襄于是乎取周土。”的注释为”及平王东迁,襄公佐之,故得西周丰、镐之地,始命为诸侯。“唐代学者孔颖达则认为“则襄公亦得岐东,非唯自岐以西也。即如《本纪》之言,文公收周余民,又献岐东于周,则秦之东境终不过岐,而春秋之时,秦境东至于河,襄公已后更无功德之君,复是何世得之也。明襄公救周即得之矣。《本纪》之言不可信也。”郑玄、韦昭、孔颖达等学者均认为秦襄公父子得到平王所赐,打败西戎,所居的周土为丰镐之地。而学者滕铭予对比了宝鸡与西安的秦墓,发现宝鸡地区的秦墓始于秦秋初期,直至秦统一之后,而“西安地区已发现的秦墓数量最多。目前该地区还没有发现年代明确属于春秋时期的秦墓,大部分秦墓的年代在战国中期以后。”说明秦得岐周之地与丰镐之地,时间上相差很大。学者王博的《秦襄公助平王东迁之“功”再考释》列举了《左传》等记载的“春秋早期秦国与晋国多次大战,如韩之战、彭衙之战、令狐之战、麻隧之战等,都发生在陕西关中平原中东部,秦国胜少败多处于下风。最终还是没有在这地区站稳脚跟。因此学者王博认为秦襄公所在的春秋早期秦的国土,不可能到达关中中部。所以无论是考古,还是《左传》等周代文献,《史记·秦本纪》记载春秋初期秦的国土只到岐山以西,与考古和《左传》等文献都能相对应。之所以《史记·秦本纪》记载周平王赐秦的为岐山以西的岐周之地,而从汉代起之后的古代学者多认为周平王赐秦的为丰镐之地。就在于《国语·郑语》《清华简·系年》认为岐周为周的西都,而从汉代起之后的古代学者认为丰镐是周的西都。


            IP属地:河南6楼2020-08-02 13:05
            回复
              秦朝焚各国史书,但秦史不在其内,记载秦历史的《秦记》保存到了汉代,《史记·秦本纪》是根据秦的国家档案所编写,所以《史记·秦本纪》是《史记》来源可靠性最高的一部分。正因秦朝的焚书,导致西周史料大部分被毁,保存到汉代的西周史料,以《尚书》《逸周书》为代表,对于武王决定定都洛邑,成王继承武王遗命,周公以举国之力营洛邑,成王定都洛邑,西周前期的政治重心以成周为主记载的非常明确,但是《尚书》《逸周书》缺少了西周中晚期历史,汉代学者只能看到《国语》等周代文献对于西周中晚期历史的只言片语,所以汉代学者完全搞不清为什么众多的周代文献都记载成王定都成周,又出现平王东迁,所以汉代学者的主流观点是认为成王定都成周,周朝八百年国都都在成周。司马迁提到复都丰镐,但其复都丰镐的史料来源来自《吕氏春秋》里虚构的周幽王都丰镐,骊山下击鼓戏诸侯,千里之外的诸侯听见鼓声皆致。所以《史记·周本纪》的复都丰镐,烽火戏诸侯都是来自于战国晚期学者虚构的段子。可靠性极高的《史记·秦本纪》记载周平王将岐山以西的岐周土地赐秦,结合《国语·郑语》《清华简·系年》将岐山以西的岐周称为周土、周地、周之坟墓,显然周代文献里岐周才是周的西都。


              IP属地:河南7楼2020-08-02 13:2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