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当年天涯那个帖子上我对本剧史湘云结局的评价,我觉得本剧的编剧相对比较宽待湘云,没给她设计太惨的结局,从结尾袭人的对话里可以看出来宝玉走后她们能把湘云接回来一起生活,相互之间有个照应,算是结局中的一抹暖色。
-------------------------------------------------
人生何处不离群——史湘云
判词: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红楼梦曲: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甄士隐注解好了歌”中关于湘云的预示: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甲戌侧批:宝钗、湘云一干人。】
其他重要批语:第三十一回【庚辰:后数十回若兰在射圃所佩之麒麟正此麒麟也。提纲伏于此回中,所谓“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第二十六回【庚辰眉批:惜“卫若兰射圃”文字无稿。叹叹!丁亥夏。笏叟。】
目前在红学界,普遍认为在八十回后的内容中,史湘云和卫若兰、贾宝玉等人有着非常亲密的关系,“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中的“白首双星”有两种解释,前一种指湘云和卫若兰,后一种指湘云和贾宝玉,前一种因为有脂批为证,明示卫若兰在八十回后“射圃”的文字中佩有宝玉赠与湘云的金麒麟,说明两人是一对,接受这一说法的人较广。后一种说法则有传说中的某些旧时真本的梗概为证,有湘云和宝玉在史家、贾府破败后,最终遇合沦落街头的情节,如果宝玉赠湘云的金麒麟没有被转赠给他人,这一说法也说的通。更何况在拾麒麟事前,湘云和翠缕关于阴阳的对话,对宝玉和湘云在四大家族事败后的落魄结合,也有着一定的预示作用。
当然,黛玉传中没有像上述两种说法这般安排湘云的结局(毕竟是黛玉传,不可能让宝玉和其他女子有所瓜葛,另一位主角卫若兰在电视剧里连个打酱油的资格都没有),也没有像87版那样,把湘云的结局安排的极惨,血淋淋的展示在观众面前;而是给湘云安排了一个半开放式的结局,最后通过旁人的对话交代湘云的处境,对湘云在结局中的遭遇和坎坷,留给了观众一定的想象空间。这么做一来是剧集紧张,湘云在本剧中相对黛钗等人而言重要性较差,编剧在前面的剧集中就已经删除了湘云的很多剧情,在最后五集中也无暇再额外创作有关湘云的剧情;二来可能编剧也是深感于87版的残酷,不愿意让剧中这样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孩子遭遇太惨的变故,干脆选择了淡化处理,让观众自己去脑补,也是照顾了一部分喜爱这一角色观众的情绪。
说完结局安排,再来说说湘云这一人物在黛玉传中的形象:首先我想说的是,编剧实在是大大削弱了湘云这个人物的性格层次,在电视剧中基本上只表现出了湘云天真活泼、心直口快的一面,而原著中这个角色特有的、非常吸引人的英豪气概、侠义心肠、敢作为有担当的一面表现得非常少(最典型的就是因为邢岫烟当衣服,湘云气得要去骂婆子那段戏被整段删掉了)。另外,很多可以反映湘云性格处境的小情节也被删掉了(比如第二次来贾府时,湘云给众丫头送绛纹戒指的情节就没有),总的来说,湘云在黛玉传前二十几集里的形象,相对比较单薄,很多时候只是作为黛钗二人的陪衬存在。
但是湘云这个角色在黛传中的成功之处还是有的,特别是29、30两集里她和黛玉的对手戏非常出彩,这两处情节里,让我们感觉到了湘云的成长,那种在黑云压城大厦将倾的形势下,云丫头心性的逐渐成熟,以及对知心姊妹间情感的珍视,都是显得那么真实而感人。吕红旭的演技,在这两集里表现的几乎也可说是无可挑剔,在编剧和演员的共同努力下,湘云这一角色终于在退场前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对于扮演湘云的吕红旭,我个人认为她的演技还是很不错的,不次于邓莎,只不过湘云前半段的剧情设置,使得这个吕湘云有时候显得比较憨傻,可爱有余、聪灵不足,这是编剧在情节安排上的问题,非战之罪。而到了抄检大观园后的戏份里,吕红旭终于充分发挥出了自己的水平,剧中的湘云让人看得极为喜爱,恋恋不舍于这个角色的早早退场,也算是厚积薄发吧。
湘云在全剧中的戏份,我最喜欢的是她出场打趣黛玉和中秋联诗这两段情节,前后的剧情对比起来,更能看出湘云这一人物在全剧中的成长,前者的娇嗔直爽、天真无邪,到后者的感叹伤怀却又乐观向上,形成了一个非常精彩而发人深思的对比。其余的小情节里,情辞试忙玉后打趣宝玉的一个镜头非常吸引我的眼球,那一段的湘云真是太可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