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漪潆洄吧 关注:12贴子:907
  • 0回复贴,共1
见闻录
从我以一个不具备上海户口的外地人的身份在上海念书的时候,很多事情就已经决定了。这是一个很大的城市,大到让许多来到这里的人觉得自己无法归属于这座城市。但是对我,这座城市,连同其他地方一起带给我的,是更多的思考。
由于父母的原因,我从两岁起,就从那个小县城去到了上海,但是又因为没有上海户口的原因,我没有办法在上海参加中考,我最终又回到了那个小城市,但是这短短的十来年,对我来说,是相当大的成长。
在上海,我父母以一家饭馆营生。虽然是在上海的浦东新区,但是在那个时候的上海,很多地方都还不是很繁华,聚集着一些整天游手好闲靠房租和拆迁款混日子的上海中老年人和一些没有什么文化来到上海谋生的外地人,我们家就是在那么一个地方开饭馆。
饭馆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地方,就像武侠小说里的客栈,来自天南海北的人都在这里聚集,在那里可以见到各式各样的人,但是现在的饭馆不具备住宿功能,但是我家隔壁正好是一家小旅馆,但是来到这里的人,基本都是在社会上阶层不会很高的人,从小在这里长大的我,也藉此看到并认识了各种各样的人。其实毫不避讳的说,我所居住的地方确实是社会底层,在我家后面那些巷子里,全部都是红灯区,这里在相当一段时间充斥着黄赌毒,还有外地来到此处做一些简单营生的人,而这正是当时大城市的“下水道”的代表。环境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我的童年就是在这个地方度过的,孩子确实与这些事务无关,在我的童年里,我给自己的定位,是和这些人一样的,因为在我眼里我天天和他们在一起,我的父母和他们也很接近,我以后也会成为这样的人,而我的同学,显然大多数的他们不是这样的人,所以当时,我是受到这样一个对比的。
写到这里,我原本是想聊聊那里的人或者事的,但是这些天我看到了一些东西,和一些人进行了交流,我突然想说些别的。虽然我知道老师想看的是我在饭店这些事情,但是对我而言,那个时候的我太小,对许多事情没有记忆,或者说已经不大深刻了,可能是因为我和这些人已经染到一起了吧。现在我想说的是至少最近这五年来一直萦绕在我心头的问题。
从中国最发达的城市,到东部地区一个较为贫困的小县城,就我所认识的同学当中,像我一样的有不少,正是这种强烈的冲突,带来了许多问题,在阐述我的观点之前,我想先分享的,是一些我所见的。
曾经我在上海上学的时候,真的是非常的轻松,无忧无虑,非常小的压力,没有补课,也没有堆积如山的作业,当时我们班是29个人,已经是整个年级人数最多的班级,每天都有体育课,不存在占课现象,那是一所比较一般的初中,但是教学模式都是一致的,我记得那个时候我也经常考到年级前十名,虽然是因为人少,但是我们当时的年级前十,是可以考到复旦附中这种水平的学校的,这种教学方式培养出这样的学生,在安徽,是不会有人相信的。
我一直觉得学生身上还有一点非常值得重视,那就是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那个学校,我们拥有那么多的空余时间用来做什么?我加入了校篮球队,参加古诗词交流会,代表我们学校参加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上海古诗文大赛,以及当地的朗诵比赛,回到家没有什么作业或者周末有空都可以练练毛笔字,但是客观上来说,同样的,对于安徽的学生,他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做我做的这些事,我在老家上的是县城里的学校,初中时还没有晚自习,可能是因为政府要求的原因,但是为了让放学后的学生不要闲下来,老师们经常会给学生安排各种各样的补课,虽然口头上并非强制,但是这些补课本身也不过就是老师把原本要在课堂上讲的东西在补课里讲掉,这时候如果你不补课,那么很有可能你做过很多卷子,却从来没听老师讲解过,平常下午三四点放学的,等到补完课,很有可能已经九点钟。回到家还要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然后周六周日上午下午也都要参加学校的补课,不得不说,对于从来没有补过课的我来说,这种教学方式实在难以理解,在压力十分大的一个前提之下,却取不到本该有的效果,更不要提乡里的初中天天上到晚上九点十点的晚自习,考的却没有县城的学校好,同样的,每一个从外地回来的学生,在我们那个县城的班级里面刚回来时都能拿到前几名。
对学生而言同样非常重要的就是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这些教育更落后的地方,许多学生可能每天都很用功在学习,但不止是成绩没有教育先进的地方的人好,甚至跟那些人相比,他们只会死学。这种感觉在我上高中的时候尤为突出,由于一些原因,我的高中是一所水平非常一般的学校,900个文科生,最后考上本科的只有二三十人,一本达线也仅仅只有四人,我在这个地方感受到的不仅是学习成绩上的问题,这里的学生的综合素质更是令人堪忧,我对我高中政治老师说过的一句话印象特别深刻:“你们到了大学之后,会发现跟别人比起来,你们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甚至可能学习都比不过别人”,他当时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是真的说到了我的心里。
我们那里的学生真的都非常认真地学习,这一点是令我非常佩服的,在这一方面我根本比不过他们,他们认真的态度令人汗颜,但是非常不幸的事情就是,他们最终取得的成绩和他们的认真程度相比显然并不是相对应的,虽然这和我们一直以来接受的思想不同,但这些是很现实的。
初中的时候我还小,对这些体会都不是很深刻。后来因为一些原因,考上了这所成绩不是很好的学校,而且因为父母不在身边,所以我一直是住校了两年半,这里的学生们多半都是成绩不好,家境也都一般甚至存在困难的,因为在我们本地,即便考不上,花三万块钱也可以进入一所不错的高中。我当时不愿意家里出钱,来到这个地方,很多人都觉得,我来这个地方是耽误我自己,如果去了另一所学校,我可以考上更好的大学。但是在我的观念里,世界上一切的东西都是公平的,我在这个学校可能在学习方面确实没有享受到更好的资源,但是正是因为接近这些人,我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才能更加深刻,从小到大,比起单纯学习更好的人,我就一直愿意成为一个更有自己想法,更能了解这个世界的人,同样,也是更能了解这个世界的人的人。
这种生活带来的体会,并不会像是经历了某一件事情之后突然顿悟,而是我长期的融入他们,逐渐深刻的体会。
有一次在学校里下了晚自习,我听到一个女生再跟她的同学讨论自己的家境,我从旁边了解到,她的家里似乎没有父亲这一位置,母亲一个人打工,没有很高的薪水,她还有一个弟弟,这样的生活在我们听来很心疼,但是这个女孩子在说的时候没有一点的伤感,或者是抱着卖惨的心态,因为对她来说,这就是她的生活,她的日常就是这样。对她来说,可能学习是唯一的出路,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她的学习也不是很好,其他方面的能力,显然也很难拥有接受培养的能力,对于她的以后,不说以后,就是现在的他,我也不知道。但是我可以肯定的是,在我们那个学校,她这样的学生,绝对不会是少数,甚至还有许多比她还要困难的人。另一方面,我有一个朋友,她是绍兴人,家庭环境相当不错,曾经给我发过她一个月的费用账单抱怨这一个月钱花多了,我当时告诉她,你这个月的每一笔消费,都抵得上我一个月的生活费,尽管是有些戏谑的说法,但事实也确实是如此,她最低的消费比我每个月的生活费多一百块钱。她在给我晒账单时,并没有抱着炫富的姿态,因为对她来说,这是她的生活。当然我当时不是因为没有,只是父母管控我花钱,但是我了解到得是,比这种情况还要困难的人是真的存在不少的。还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我那个消费颇高的朋友,并不是只会花钱,她在大三借着自己的资源去做海外代购,一年的流水达到100万人民币,做生意这方面,在这个还在上大学的年级做到这样,我们都会觉得很优秀,但是经过我前面的介绍,我想大家不难看出来,这种赚钱方式和思路,从来不是什么一般人家的小孩能陪演出来的,更不要说这一方式所需要的资本。
来到大学,这里毕竟还是安徽,虽然作为大学好了一点,有来自安徽各个地方的人,但是这种总体趋势还是在的,我认识的许多人在大学了学习依旧很刻苦,可是除了学习课内知识,很多人一问三不知。刚来本专业的时候我们的系主任就跟我们说了一件事,说我们学校考研究生出去的,到了外面和其他研究生一对比,发现书读得太少,知道的只有课本内的知识。这一问题和我之前提到的问题放到一起,不难看出,这是安徽教育模式上的问题,但是这一问题的最终根源是什么,通过比较,我们就不难知道,是经济。
合肥的经济现在发展的确实很不错,但是也只是相对而言,从去年的安徽全省各市的GDP中可以看到,安徽现在几乎是集全省之力去发展合肥,排名第二的芜湖尚且没有合肥的一半,其他地方就更无须多说,这是安徽的现状。
可能有的人依旧简单的相信人穷志不短,够努力就不担心这些。我之前所试用过的学习软件,里面有着质量和数量都令我叹为观止的学习资源,可是他的终身会员价格将近两万,加进去的人当中,很多都是国外留学的博士或者成功人士,因为他们有这个经济能力,才更有条件去提高自己,同样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认识到提高的能力的重要性,经济能力不断提高,又不断丰富自己。而对于经济能力不够的人来说,从一开始他们就没有办法享受这么好的教育资源,提升自身的意识无法培养出来,自然也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这两天我看到一个视频,标题是《月薪3000块是什么水平》。视频会取这个名字,是因为正在最近另一个视频中一个人因月薪3000被视作社会底层的社畜。视频一开始连着问了几个问题:北上广深以外的人算是人吗?老人和儿童算人吗?农村人口算人吗?没有大学学历的人算人吗?其实不出我意料,弹幕中大部分人都回答的是不算人,因为越是接近这个社会,越能感受到现实。视频中抛开了参考意义较低的人均GDP,而是采用了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概念来阐明,数据是,2019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733元,那么平均到每一个月呢?其实从事实来看,如果一个月真的能净赚3000,在这个社会,已经是中产阶级。这就是目前的现状,我们不得不承认。
我看了视频感触很深,将这个视频发给了我一个朋友,很开心这个朋友能理解我的想法。她告诉我,曾经她为了艺术考试而四处奔波的时候,见到了很多事情,很多人,在一次恋爱经历也发现,不同家庭环境下的人,金钱观也会是大相径庭。有一次她坐车经过一个山村,她陷入遐想:如果她不是在现在的家庭,而是出生在那里,她现在会是怎么样?更恐怖是,如果她带着现在的思维出生在那个地方,会有多么可悲?在那一年的游历中,她很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现在所有的学识、见识、眼界都不过是钱堆出来的,很现实,也很真实。我和朋友们每个人光是花在买书上的钱就有成千上万,那没有这些钱的人怎么办呢?饭都吃不到,谁又看这鸟书?
网络主流媒体中的抖音和快手,里面经常会有很多的“土味视频”,是一些乡村的居民们,做着一些好像自己觉得很潇洒,但是让我们非常不解的事情,你对这个事情又是什么认识?网络上来自城市的网民们看到这些,时常会进行笑话和娱乐,觉得他们实在滑稽可笑,觉得自己高他们一等,那他们如果出生在那里,就会比他们有更高的趣味了吗?这些滑稽的背后,不正是经济差距的莫大可悲之处吗?如果他们有钱接受更好的教育,又会有多少人这样呢?为城市人所不屑的盗版淘宝“拼多多”,如果不是它,有多少乡村人民享受不到网购?它的诞生符合中国绝大多数人的消费水平,至于说为什么有部分网民瞧不上,那你需要知道还有四成中国人上不了网,他们的声音全部都被忽视了。
我之前所举得所有案例,说到底还是在中国东部,但是中国东部相对而言是一个比较繁华的地区了,至于我从未涉足的西北地区,那里的孩子们所享受的是更加落后的基建,那种苦难与贫困是我们更加无法想象的。其实我前面提到的那个消费水平很高的朋友曾经质问我:你觉得难道有钱人就没有烦恼了吗?我承认,物质生活富足的人口依旧会有烦恼,但是和另一拨人相比,你们至少不需要关心什么时候才能吃上下一顿。他们的悲哀,是你们无法想象的。
说实话,我很想那些山里的孩子们能够出来,因为他们也是人,他们也理应获得更好的生活,每一次有捐书我都会积极参加,我想让他们从书中看到真正世界,让他们开阔视野,让他们清醒,让他们努力从那里出来,但我也会害怕,如果他们真的看到了书,认识了世界,我们带给他们的,是不是只是原本不会考虑到的,徒然增来的莫大的无奈与悲哀。
这就是这个世界,这就是这个中国,面对2020全面小康的说法,我选择沉默。作为班长在贫困生申请中了解到的情况,让我知道即便是东部,有很多家庭尚且需要考虑温饱,我们所谓的小康,不过是绝大多数穷人被那几个极富之人给平均了,就像国际所提出的理论:随着经济全球化,只有百分之二十的人能成为精英。何况是在全面步入小康的第一年当中出现了这么多事情,让人看了心寒,看了心痛。
希望明天会更好。


1楼2020-03-02 14:4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