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知当下吧 关注:38贴子:851
  • 0回复贴,共1

请问在禅修中应该怎么善巧地运用正见、正思惟配合觉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八正道里的正见、正思惟,为戒定慧三学的慧学所摄。我们的修行,无论何时都离不开智慧。正见就是四圣谛,体现在我们修行上,就是要觉知、观察到一切现象(五蕴)的本质就是缘生缘灭的,是自然法。
但这并不是我们现在就能做到,身见/我见(“我、我的”)还是会不断地生起,这时候就要检查、觉知到身见/我见的生起,即使我们这时候对“无我”甚至还没有些许的体悟,也是要以正见提醒自己,先放下对“我、我的”的认同,这是正确的觉知的第一步。
先放下对“我、我的”认同的意思,是要有意识地离开我们思惟的习惯方式,不将现象置放在心理上长期固有的“我、我的”的惯性反应里。我们不能一边在修行,一边还是不断地让自己被“我、我的”的旧有观念所导向。
譬如在被人恼怒的时候,不做“你让我不爽了”或“我的心生气了”这样的思惟,而是觉知“心在恼怒了”、“嗔心生起了”。也即不要将现象“人化”、“我化”了。
这是以「闻慧的正见」为先导而在修行中运用的思慧。
要注意的是,不要从“我、我的”的思惟习惯,转变成了套上“这不是我、这不是我的”公式的思惟,对看到的现象,不要就想着“这是无常”、“这是苦”、“这是无我”。
我们修行是为了让自己看到真相,而不是为了给自己灌输“真相”。不要从一个坑跳进另一个坑。
急于把自己看到的现象,思惟演绎认同为“无常、苦、无我”,这是许多修行者喜欢做的事,而这也是也有不少的禅修指导老师的教法,实际上也是把修行者带到了这样的风向上。这限制和阻碍了修行者进一步看到现象的本质。
正思惟是离欲的思惟、不瞋的思惟和不害的思惟,体现在我们修行上,就是对待一切现象都应该是不贪、不嗔、不痴。
我们凡夫烦恼不断,贪嗔痴不断,这些烦恼就是我们觉知、观察的对象,而对之不贪、不嗔、不痴,不是去打压或者消灭贪嗔痴的现象,★而是要检查我们是否带着贪嗔痴去觉知这些对象。★
要觉知到心觉知现象的时候,心是否有贪、有嗔、有痴,以正思惟提醒自己,对“好”的现象、境界,不要喜欢、贪求、想要,对“不好”的现象、境界,不要厌恶、排斥、不想要,也不要让心呆滞、失去觉知。刚开始正思维是为了有正见,知道对错,修道觉知力稳定了,觉知力强了,也态度中立,其实可以看到是心在说“我要贪要嗔”而已。
如果带着要见法的欲望,带着要证得观智、证得道果的欲望,那是不正思惟、不正确的禅修态度。我们还做不到不贪、不嗔、不痴,虽然烦恼不断生起,但当下观察烦恼的心,是要用智慧与烦恼保持距离的,这样我们才有机会观察到现象的本质。
如果观察的心,认同烦恼、卷入烦恼、被烦恼带着走,那就不是当下的觉知了,就观察不到现象的本质。
简而言之,我们对(心的)觉知要保持觉知,检查心是否在正确的觉知,提醒心进行正确的觉知。
正念就是要不忘失、记得不断地觉知、检查、提醒,记得、提醒心不要忘失当下的觉知,记得、提醒心检查(觉知)心是如何觉知的,记得、提醒心以智慧如理作意地觉知。
若能如此有恒心、耐心,坚持不懈,那就是正精进。而如上所述,将正见、正思惟应用于觉知,是正知,不忘失将之善巧地运用于配合觉知,是正念正知。这也就是《大念住经》开首就强调的——热忱(精进)、正知、具念,也称为明觉。
以七觉支来讲,上面讲到的不忘失是念觉支,检查、觉知心是否正确觉知是择法觉支,心持之以恒地正确觉知是精进觉支。
七觉支的修行,主要的用功之处就是前三个觉支——念、择法、精进。前三个觉支修好了,后四个觉支——喜、轻安、定、舍,就容易了。
最后,我要特别强调,对于觉知要有觉知,这对我们的修行是非常重要的关键,是我们见缘起也即见法的关键。
通常说的正念觉知,就是觉知身、觉知心,觉知身心现象。这完全正确。但在理解上和实践中,许多教的人和学的人,都出了偏差,把对现象的正念觉知,变成了心选择并投向所缘对象,心专注在所缘对象上,紧盯对象。
而实际上,所缘的对象,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首先是对心是否在做正确的觉知要有觉知,进而重要的是还要觉知心对其所觉知的所缘的反应,要观察到心是如何做出(缘生)这些反应(新的现象)的,即觉知、观察所有这些现象以及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
但如果我们把心投向所缘、专注在所缘上,我们对现象就只知其一不知其余了,那样就看不到心的运作,见不了法。
心保持开放敏锐,动态地觉知、观察心对其所觉知的所缘对象的反应,才能明了心运作的方式和现象的本质。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0-02-23 14:58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