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吧 关注:706,234贴子:9,612,928

不知此处有同道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目前只研究经方,以胡希恕的理论为主,辅以吉益东洞、汤本求真的理论。无视中医教材,无视五行生克,无视伤寒温病,不以内经解伤寒,除了我之外还有相同看法的吗?


IP属地:福建1楼2020-02-22 09:36回复
    初中时的一次偶然,对中医产生了兴趣,并不是为了什么悬壶济世,更多的则是想掌控生死,玩弄生命。当时电子书还没流行,不知道该怎么入门的我便从亚马逊买了全套的中医教材,闲着没事就看看,满脑子的阴阳五行,理法方药什么的,觉得《中医基础理论》好神奇,《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等等更是包罗万象。到了高三毕业,那些教材基本部看完了。感觉知道了好多,但仔细想想,好像什么用都没有。


    IP属地:福建2楼2020-02-22 10:18
    回复
      大学时,我把注意放在了经方家身上,刘渡舟,倪海厦,曹颖甫……这时的我认为,时方只是经方的附属,温病只是伤寒的分支。对曹颖甫,倪海厦的理论深信不疑,而对内经与伤寒的冲突却是视而不见,也从没想过,千年以来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学说可能是错的。


      IP属地:福建3楼2020-02-22 10:27
      回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能看到的书更多了,我了解到了岛国竞然也有吉益东洞,汤本求真这样杰出的汉方家,虽然我对日本没好感,但却不得不佩服他们做学问的态度,我知道了还有个学派叫方证派,还有种诊法叫腹诊。我开始对六经产生了深深的疑惑。直到我接触到胡希恕用八纲来解释六经的学说,把我带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原来被我忽视的问题一个个重新出现在我的眼前,经方,时方,伤寒,温病,内经等等,我对这些有了新的认识,但我也发现了,胡希恕的理论只是个开始而己,以后的路还很长,但我心中己经有了前进的方向,中医的对手——西医,也许能让我们更了解自己。


        IP属地:福建4楼2020-02-22 10:41
        回复
          算是同道吧。比较欣赏经方实践派,胡希恕,曹颖甫,张锡纯临床都很有效。不喜欢一开药就一二十种的中医。日本总体而言继承了中华汉唐文化。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0-02-22 22:42
          回复
            大神能帮我看看方子吗


            6楼2020-02-22 22:55
            回复
              师傅能帮我看看病吗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0-02-22 22:56
              回复
                学医如习武,方剂如招式,不必学尽天下武功后才能行走江湖,勤练本门武学,他日同样可成为一代宗师。中医入门,方药宜少。否则难以登堂入室。


                IP属地:福建8楼2020-02-25 08:57
                回复
                  为了更好的掌握中医,就必须要对中西医都有深刻的认识。从产业的角度看,西医对经济,GDP,就业的贡献远大于中医,所以政策倾斜是会长期存在的,中医还是太廉价了。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一个问题,基础医学并不是临床医学,中医可以在疗效上叫板西医,但很难从理论的角度压制西医,并且,西医随着现代文明而上升,中医随着传统文明而衰弱。这些问题都不应忽视。大环境,大趋势不可改变,只能从小处着手,为什么中医的理论只是江湖术士骗人的把戏,而西医却能站在真理的制高点?都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但历史告诉我们,万般皆下等,唯有读书高并不是说说而已,政治斗争比军事斗争更残酷。中医之所以区别其他传统医学能够完整的保存下来,并不是中医的疗效比他们好,而是中医有着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中医的衰弱,则是有了西医这建立在现代科学之上的理论,科学家们前赴后继对真理的探索,中医是无法视而不见的。


                  IP属地:福建9楼2020-02-28 11:27
                  收起回复
                    目前我也赞同胡老伤寒的观点,原因之一是八纲言病和现代医学无明显矛盾,其二是前人从文献学角度医史角度明确了汉时人体科学的四分法。其三医经和经方之交集是否有,有多少,二者是否有共同之上源,从文献学中很难做结论。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0-02-29 13:05
                    收起回复
                      关于伤寒与温病,可能存在着一个上千年的错误。首先,伤于寒而病热与两感于寒,或者应该说伤于寒而病寒,因为古人是用马后炮的观点,恶寒便是伤于寒,正确应该是伤于邪而病热,伤于邪而病寒,前者为阳证,后者为阴证,有一种介于二者之间,则是伤于邪而病温。这里要强调,是伤于邪而病热,病寒,病温,不是伤于温而病温,这才符合内外因的辩证关系。温病,有温水煮青蛙之意,起病轻微,一旦传变,即有性命之忧。初起咽干咽痛,干咳少痰,体温轻度升高,恶寒感不明显,发热与恶寒远达不到麻黄汤的标准。按温病派的理论,则是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治以桑菊饮,银翘散,其实就是甘草汤与桔梗汤,至于逆传心包的神昏谵语,不过急下之而己。


                      IP属地:福建11楼2020-03-06 15:47
                      回复
                        法可从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0-03-17 08:21
                        回复
                          阴虚滋阴,阳虚壮阳,先不论这种理论的对错,至少阴阳两虚阴阳双补是不可取的。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水稻,小麦,麦芽糖,葡萄糖这些五谷之精才更接近标准的甘药。


                          IP属地:福建13楼2020-03-21 20:07
                          回复
                            楼主说的很有道理,希望偶尔连载下心得。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0-04-15 10:54
                            回复
                              IP属地:福建17楼2020-11-28 09: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