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吧 关注:50,917贴子:352,294
  • 0回复贴,共1
孟子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陆九渊转述孟子的话说:
孟子曰:耳有同听,目有同美,口有同嗜,心有同然。……此理所在,岂容不同。不同此理,则异端矣。
耳之于声,如心之于理;心之见理,如耳之听声、眼之视物、舌之尝味。说“心即理”,也可说“耳即声”。王阳明说“心外无理”,以此类推,可说“耳外无声”。一本西方灵修书中提出了一个问题:“在一个无人的森林里,有一棵树倒下了,此时有声音吗?”书中没有给出明确答案。但根据“耳外无声”,显然森林里没有声音。
陆九渊说,理是“天之所予”,又说理是“心之同然”。当然,凡是天之所予,必是心之同然;反过来,凡是心之同然,也必是天之所予。简单说就是,凡先天就有的东西,必是人人相同的;反过来,凡人人相同的东西,必是先天具备的。理就是这样,先天具足,人人相同,即象山说的“同心同理”
心之同然,就是理。心之同然,就是人人都相同的东西。孝就是人人相同的,见到父母,每个人都有孝心,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以孝就是“心之同然”,孝就是理。
或许有人会问:“人人都贪财,那贪财也是理?”首先,只能说大多数人贪财,并不是人人都贪财;其次,贪财是后天习染的,不是先天具备的。所以,贪财不是理,而是一种世俗。当然,很多粗陋之人会认俗为理,这是愚昧。
既然孝是心之同然,为什么有人不孝?不孝之人,本心蒙蔽。
理,是心之同然。但常人本心蒙蔽,对理是有见有不见,不能全见。而圣人本心无弊,能见理之全体,故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
对于常人,在理之能见处,就要去笃行,这就是尊德性的功夫(也就是知行合一,知是知此理,行是行此理)。对于理之不明处,就要去学,这就是道问学的功夫。所以,尊德性就尊此理,道问学就是学此理。王阳明说:
“心也者,吾所得于天之理也,无间于天人,无分于古今。苟尽吾心以求焉,则不中不远矣。学也者,求以尽吾心也。是故尊德性而道问学,尊者,尊此者也;道者,道此者也。”


IP属地:山西1楼2020-01-31 12:0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