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吧 关注:816贴子:6,008
  • 1回复贴,共1

司马光和苏轼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司马光和苏轼:现代很多人误解司马光和苏轼的关系,有的以为是不和,最多认为是共同反对变法,苏轼能给司马光些面子。司马光和苏轼兄弟的关系用封建伦理是师生关系,往往被人忽视。司马光比苏轼大二十多岁,与苏轼的父亲苏洵同辈份,虽然没有记载苏轼正式对司马光行拜师礼,但按照入仕师生礼节评价苏轼也是司马光学生。封建科举学子考中进士会把考官当成恩师,在感情上建立师生关系是传统习俗。苏轼兄弟参加的最重要制科考试司马光就是两人的考官,苏轼兄弟考中进士的常科考官欧阳修大家都很熟悉,那也算苏轼兄弟的老师,但对制科老师司马光就不熟悉。制科是宋朝最高级别考试,宋朝三百年常科的进士四万人,通常几年一考,而最高的制科却极少举行,三百年中共举行了二十多场考试,参加考试的人也不多,录取严格极少考中,三百年考试仅有四十几人通过比进士差千倍,苏轼兄弟就有幸参加并通过了制科考试。司马光和范镇、蔡襄等是苏轼兄弟制科考官,录取了二苏连宋仁宗都高兴地称为儿孙找到两位宰相人才,可见制科考试有选拔未来宰相候选人的作用。司马光与苏轼关系密切不仅是因为与其父亲友好,而且苏轼母亲程夫人的墓志铭也是司马光撰写,加上在制科考试担任二苏的考官,苏轼自然把司马光作为最亲密的长辈敬重。苏轼和刘安世同样称司马光为先生,两人对司马光而言一个是科举学生、一个是嫡传学生,显然苏轼更受到司马光的偏爱。司马光对苏轼没有丝毫长辈、师尊的矜持,以致现代很多人把苏轼对司马光直率言谈误解为对立。司马光早期批判变法后退居修书不言政事,让苏轼诧异给老师写诗奚落他,说先生你受百姓拥护期待,现在却装聋作哑,结果乌台诗案发生,老师司马光也为此被牵连受罚。后来有司马牛之语虽然是变法派人记载的,但也不是没有可能,司马光对苏轼这个学生是亲切民主,就像他允许百姓自愿选择役法那样,不强迫压制,从苏轼给老师写诗奚落他可知师徒间没多少禁忌。这就可以理解苏轼称老师为司马牛时,为何司马光还能“笑而谢之”,但苏轼显然未理解老师民主政策的正确性和作用。师徒间争执谈笑是亲切,而苏轼为司马光撰写墓志铭就是尊敬怀念的感情,他写的《司马温公行状》数千言充满敬意,尤其末尾称自己从游司马光二十年,最了解他,表达了对老师深切的怀念。


IP属地:北京1楼2020-01-31 06:44回复
    司马光为苏轼苏辙母亲程夫人写的墓志铭选自苏洵文集。
    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
    司马光
    治平三年夏,苏府君终于京师,光往吊焉。二孤轼、辙哭且言曰:“今将奉先君之柩归葬于蜀。蜀人之祔①也,同垄而异圹。日者吾母夫人之葬也,未之铭,子为我铭其圹。”因曰:“夫人之德,非异人所能知也,愿闻其略。”二孤奉其事状拜以授光。
    光拜受,退而次之曰:夫人姓程氏,眉山大理寺丞文应之女,生十八年归苏氏。程氏富而苏氏极贫。夫人入门,执妇职,孝恭勤俭。族人环视之,无丝毫鞅鞅骄居可讥诃状,由是共贤之。或谓夫人曰:“父母非乏于财,以父母之爱,若求之,宜无不应者。何为甘此蔬粝,独不可以一发言乎?”夫人曰:“然。以我求于父母,诚无不可。万一使人谓吾夫为求于人以活其妻子者,将若之何?”卒不求。时祖姑犹在堂,老而性严,家人过堂下,履错然有声,已畏获罪。独夫人能顺适其志,祖姑见之必悦。
    府君年二十七犹不学,一日慨然谓夫人曰:“吾自视,今犹可学。然家待我而生,学且废生,奈何?”夫人曰:“我欲言之久矣,恶使子为因我而学者!子苟有志,以生累我可也。”即罄出服玩鬻之以治生,不数年遂为富家。府君由是得专志于学,卒为大儒。夫人喜读书,皆识其大义。轼、辙之幼也,夫人亲教之,常戒曰:“汝读书,勿效曹耦,止欲以书生自名而已。”每称引古人名节以厉之,曰:“汝果能死直道,吾亦无戚焉。”已而,二子同年登进士第,又同登贤良方正科。辙所对语尤切直惊人,由夫人素勖之也。
    始夫人视其家财既有余,乃叹曰:“是岂所谓福哉!不已,且愚吾子孙。”因求族姻之穷者,悉为嫁娶振业之。乡人有急者,时亦周焉。比其没,家无一年之储。夫人以嘉祐二年四月癸丑终于乡里,享年四十八。轼登朝,追封武阳县君。呜呼,妇人柔顺足以睦其族,智能足以齐其家,斯已贤矣;况如夫人,能开发辅导成就其夫、子,使皆以文学显重于天下,非识虑高绝,能如是乎?古之人称有国有家者,其兴衰无不本于闺门,今于夫人益见古人之可信也。
    《苏洵集·附录·卷上》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07-26 16: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