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吧 关注:114,532贴子:1,807,153
  • 3回复贴,共1
胡适在《历史的文学观念论》中提出,“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古人已造古人之文学,今人当造今人之文学”,在《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中,他进一步提出文学进化观念有四层意义,一是“一代有一代的文学”,二是每一类文学都是从低微逐渐进化到完全发达地位,三是文学进化过程中会留下无用的“遗形物”,四是一种文学进化到一定程度会停滞不前,直到吸收其他文学长处,才再继续进步。因此,他认为白话文替代文言文,戏剧中“道白”完全替代“唱词”乃是文学进化之必然。


1楼2020-01-18 23:46回复
    我去年初回国时看见一部张之纯的《中国文学史》,内中有一段说道:
       是故昆曲之盛衰,实兴亡之所系。道咸以降,此调渐微。中兴之颂未终,海内之人心已去。识者以秦声之极盛,为妖孽之先征。其言虽激,未始无因。欲睹升平,当复昆曲。《乐记》一言,自胜于政书万卷也。(下卷一一八页)
       这种议论,居然出现于“文学史”里面,居然作师范学校“新教科书”用,我那时初从外国回来,见了这种现状,真是莫名其妙。这种议论的病根全在没有历史观念,故把一代的兴亡与昆曲的盛衰看作有因果的关系,故说“欲睹升平,当复昆曲”。若是复昆曲遂可以致升平,只消一道总统命令,几处警察厅的威力,就可使中国戏园家家唱昆曲,难道中国立刻便“升平”了吗?我举这一个例来表示现在谈文学的人大多没有历史进化的观念。因为没有历史进化的观念,故虽是“今人”,却要作“古人”的死文字;虽是二十世纪的人,偏要说秦汉唐宋的话。即以戏剧一个问题而论,那班崇拜现行的西皮二簧戏,认为“中国文学美术的结晶”的人,固是不值一驳;就有些人明知现有的皮簧戏实在不好,终不肯主张根本改革,偏要主张恢复昆曲。现在北京一班不识字的昆曲大家天天鹦鹉也似的唱昆腔戏,一班无聊的名士帮着吹打,以为这就是改良戏剧了。这些人都只是不明文学废兴的道理,不知道昆曲的衰亡自有衰亡的原因;不知道昆曲不能自保于道咸之时,决不能中兴于既亡之后。所以我说,现在主张恢复昆曲的人与崇拜皮簧的人,同是缺乏文学进化的观念。


    2楼2020-01-18 23:47
    回复
      以如今之观念看来,胡适等人之观点既不乏真知灼见,亦难掩极端偏激。且胡适、傅斯年等人字里行间颇以“精英分子”自居,视戏曲为“中下层社会”的东西,是“下等的歌谣……下等人歌唱的款式……全不脱下等人的贱样”。虽有为立新文化而矫枉过正之情由,然其言之偏激仍不免令人诧异。而这场论战后来也渐渐超出文学范畴,甚至变成人身攻击和政治闹剧。在种种扑朔迷离的舆论谣言和政治压力下,1919年3月,张厚载被北大勒令退学;4月,陈独秀被解除北大文科学长职务,不久之后因散发反政府传单被捕,保释出狱后彻底脱离北大,南下广州。此际遇令人唏嘘。
      值得一提的是,曾对戏曲激烈批评的胡适,后来对戏曲的态度大为转变。1928年,胡适在一次演讲中说“社会上无论何种职业,不但三十六行,就是三万六千行,也都是社会所需要的。梅兰芳是需要的!小叫天(谭鑫培)是需要的!”1929年,梅兰芳赴美演出前,胡适在筹备工作中给予诸多帮助,更亲到码头送梅兰芳赴美,并因此受到“真估不到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如先生,竟无聊至此,亲送男扮妇装的戏子出洋”的攻击。而曾公开撰文称“旧戏之应废”的周作人,则在更早的1924年就发表了《中国戏剧的三条路》,对自己之前的观点做了修正:“旧剧是民众需要的戏剧,我们不能使他灭亡,只应加以改良而使其兴盛”。


      3楼2020-01-18 23:57
      回复
        胡适、陈独秀、鲁迅等人为何激烈批判传统戏曲


        5楼2020-01-19 08: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