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到复习,一谈到怎样防遗忘,很多同学一定会想到使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但是实际上,艾宾浩斯用来测量自己的记忆水平的东西,都是他自己发明的无意义的音节(诸如:RUR 、HAL 、 MEK等),不同的信息之间没有联系,每个信息都是一个孤立的点;而在现实的学习中,知识之间往往是错综复杂的网状结构。
并且这个方法操作起来也是极其的繁琐,按照5分钟、30分钟、12小时、1天、2天、4天、7天、15天这八个所谓的“记忆周期”复习,不管是手工还是软件管理,知识一多起来,不仅难以安排时间,并且很难坚持。
实际上,受到艾宾浩斯的启发,很多心理学家其实还做了很多探索,他们给出的结论,其实更有参考价值。
这其中,得到心理学界广泛的认同和进一步探索的,就是比约克夫妇提出的『记忆失用理论 』。
回头看看艾宾浩斯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思路,是把记忆当成一个有限的容器,东西要是没有被我们“记住”,就会被冲进下水道,不再存在于我们的记忆当中。
但实际上,人脑的储存能力是惊人的,人脑当中有1 000亿个左右的神经元,相当于上千 TB 的硬盘容量,足以支撑300万套电视节目同时播放(Paul Reber, 2010)。(当然,具有极高的数据储存能力,并不意味着我们能够“过目不忘”,我们的大脑会有选择性的挑选那些有意义的信息进行储存。)
相比艾宾浩斯的思路,约克夫妇提出的『 记忆失用理论 』,给出了这样一个理论:任何记忆都具备两种能力,即储存能力与提取能力。
储存能力,就是记忆储存的能力,这个能力会随着我们的使用越用越强,从小到大,我们脑海中的东西越来越多,就是证据。
而提取能力,则是我们从自己的“记忆库”当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这个能力往往很不可靠,能瞬间形成,也能瞬间消失。
在研究中,比约克夫妇发现,我们在提取一个记忆的时候花费的精力越多,有关这个记忆的提取能力和记忆能力都会大大提升,也就是说:能记得更牢靠(Robert A. Bjork and Elizabeth Ligon Bjork,1992)—— 比约克夫妇将这个法则称为“必要难度原则”。
这就是我们在通过反复浏览书本复习时感觉“什么都知道”,一考试就“什么都不知道”的原因:没有对信息进行深入的加工,没有反复的『 提取 』,只是让自己在短期内“熟悉”了这个知识,但是并没有真正的“记忆”到。
使用“提取练习”进行复习,一定要保证每次的提取都要把所以的记忆进行提取,如果漏掉了,那么,这些漏掉的知识,就会因为提取失败,被遗忘得更厉害!最终你的学习效果可能还不如重复学习但从不自测!
所以,综合以上的研究,小编给出的复习意见是:
参考复习时间间隔表,根据自己的考试时间,制定好自己的复习计划,具体到哪天学习几个小时,把前 30 % 的时间全部用来阅读,整理思路,把知识进行深入的加工;
然后,在剩下的 70 % 的时间里,安排好自己的自测,对之前学习的知识进行自测,不用“对答案”反馈,因为有大量实验表明:提取练习效应是存在的,但是,自测之后是否提供反馈,和提取练习效应的作用的发挥,没有必然联系。
不用反馈,会轻松很多,这个时候,你每次测试完,其实就可以回过头去把之前学过的知识再学习一遍,复盘一下自己的思考内容,以捡起自己在提取的时候漏掉的知识。
另一个增强记忆的方法:提高你的『 编码 』能力
我们对任何事情的记忆都会包括大脑获取信息(编码)、 保存信息(存储)和日后读取信息(提取)的过程。
如果能对信息进行有效的编码,将知识和自己的原有认知进行缝合,你就不会简单的重复信息,让自己陷入“熟悉”知识,但并没有将其“记忆”,最终在考试时手足无措的境地;
当你在对你学习的知识进行『 提取 』的时候,因为你已经对知识进行了个性化的加工,所有的信息都和你本人高度联系,你的思路自然也会顺畅很多;
当你在“自测”完,对知识进行再学习以防止提取遗漏的时候,你的顺畅的回顾思路,也能帮你节约更多的时间。
但是实际上,艾宾浩斯用来测量自己的记忆水平的东西,都是他自己发明的无意义的音节(诸如:RUR 、HAL 、 MEK等),不同的信息之间没有联系,每个信息都是一个孤立的点;而在现实的学习中,知识之间往往是错综复杂的网状结构。
并且这个方法操作起来也是极其的繁琐,按照5分钟、30分钟、12小时、1天、2天、4天、7天、15天这八个所谓的“记忆周期”复习,不管是手工还是软件管理,知识一多起来,不仅难以安排时间,并且很难坚持。
实际上,受到艾宾浩斯的启发,很多心理学家其实还做了很多探索,他们给出的结论,其实更有参考价值。
这其中,得到心理学界广泛的认同和进一步探索的,就是比约克夫妇提出的『记忆失用理论 』。
回头看看艾宾浩斯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思路,是把记忆当成一个有限的容器,东西要是没有被我们“记住”,就会被冲进下水道,不再存在于我们的记忆当中。
但实际上,人脑的储存能力是惊人的,人脑当中有1 000亿个左右的神经元,相当于上千 TB 的硬盘容量,足以支撑300万套电视节目同时播放(Paul Reber, 2010)。(当然,具有极高的数据储存能力,并不意味着我们能够“过目不忘”,我们的大脑会有选择性的挑选那些有意义的信息进行储存。)
相比艾宾浩斯的思路,约克夫妇提出的『 记忆失用理论 』,给出了这样一个理论:任何记忆都具备两种能力,即储存能力与提取能力。
储存能力,就是记忆储存的能力,这个能力会随着我们的使用越用越强,从小到大,我们脑海中的东西越来越多,就是证据。
而提取能力,则是我们从自己的“记忆库”当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这个能力往往很不可靠,能瞬间形成,也能瞬间消失。
在研究中,比约克夫妇发现,我们在提取一个记忆的时候花费的精力越多,有关这个记忆的提取能力和记忆能力都会大大提升,也就是说:能记得更牢靠(Robert A. Bjork and Elizabeth Ligon Bjork,1992)—— 比约克夫妇将这个法则称为“必要难度原则”。
这就是我们在通过反复浏览书本复习时感觉“什么都知道”,一考试就“什么都不知道”的原因:没有对信息进行深入的加工,没有反复的『 提取 』,只是让自己在短期内“熟悉”了这个知识,但是并没有真正的“记忆”到。
使用“提取练习”进行复习,一定要保证每次的提取都要把所以的记忆进行提取,如果漏掉了,那么,这些漏掉的知识,就会因为提取失败,被遗忘得更厉害!最终你的学习效果可能还不如重复学习但从不自测!
所以,综合以上的研究,小编给出的复习意见是:
参考复习时间间隔表,根据自己的考试时间,制定好自己的复习计划,具体到哪天学习几个小时,把前 30 % 的时间全部用来阅读,整理思路,把知识进行深入的加工;
然后,在剩下的 70 % 的时间里,安排好自己的自测,对之前学习的知识进行自测,不用“对答案”反馈,因为有大量实验表明:提取练习效应是存在的,但是,自测之后是否提供反馈,和提取练习效应的作用的发挥,没有必然联系。
不用反馈,会轻松很多,这个时候,你每次测试完,其实就可以回过头去把之前学过的知识再学习一遍,复盘一下自己的思考内容,以捡起自己在提取的时候漏掉的知识。
另一个增强记忆的方法:提高你的『 编码 』能力
我们对任何事情的记忆都会包括大脑获取信息(编码)、 保存信息(存储)和日后读取信息(提取)的过程。
如果能对信息进行有效的编码,将知识和自己的原有认知进行缝合,你就不会简单的重复信息,让自己陷入“熟悉”知识,但并没有将其“记忆”,最终在考试时手足无措的境地;
当你在对你学习的知识进行『 提取 』的时候,因为你已经对知识进行了个性化的加工,所有的信息都和你本人高度联系,你的思路自然也会顺畅很多;
当你在“自测”完,对知识进行再学习以防止提取遗漏的时候,你的顺畅的回顾思路,也能帮你节约更多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