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吹不黑 刘禅乃一代明君 历史上的一些议论普遍认为刘禅(小名阿斗)是一个昏君,甚至用“扶不起的刘阿斗”来形容他,本人依据历史上的事实来还原这位刘阿斗的本来面目:
一、位极九五却让权丞相,避让来维持君权关系
刘禅是在刘备托孤时即位的,当时刘备在临死前叮嘱阿斗要视丞相(诸葛亮)为“相父”,凡事要听从诸葛亮的安排,这就相当于给了诸葛亮一把尚方宝剑,可是主裁蜀国内的一切事物;并且刘备于临终前还留有遗诏,阿斗若不堪大任,则诸葛亮可“自立为成都之主”。在刘禅即位后,他将国内的所有军政大权全交与诸葛亮,自己俨然一个傀儡皇帝,但他谨从先帝的遗嘱,不与诸葛亮争权,避免了过于紧张的君臣关系;
二、相父死去,自己仍能独立支持国运达三十年
如果说刘禅的帝位是完全靠诸葛亮来维持的话那就完全错误了,诸葛亮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即公元234年)去世,他死后刘禅还做了近三十年的皇帝,他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如果说刘禅自己没有一定的能力,如何能在诸葛亮死后还能持续他三十年的帝位?
三、与民生息,注重调节阶级矛盾
事实上,蜀国的国力与曹魏有着相当大的差距,诸葛亮和继其遗志的姜维都没有从实际情况出发,他们所打出的复兴汉室与当时的现状不相适应,三国演义中曾说“蜀国之灭,绝非将军(指姜维)之罪也,乃是后主昏庸所致”并不确切,一个王朝的复兴岂会是皇帝一人所主导的,历史的发展从来也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况且诸葛亮与姜维穷兵黩武的做法已经使力量弱小的蜀国雪上加霜,刘禅之所以会屡次召回在外作战的诸葛亮和姜维,并非是大家所认为的受奸人(如黄皓等)的蛊惑,而是当时的蜀国确实已经经不起战争的摧残,刘禅所订立的许多政策都有利于人民的,如他下诏减免租赋、令地方官员节俭等都是一些利民政策,因而三国中唯蜀国没有发生太大的内乱(蛮王孟获发生叛乱后被诸葛亮恩威并举而平定,但此为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政权,应该不算在蜀国境内);
四、善于用人,能辨善恶
诸葛亮的才能是所有的人都勿容置疑,因而诸葛亮主政蜀国事务,刘禅做到了“事无巨细,咸决于(诸葛)亮”,所以诸葛亮做起事来是相当地顺手,北伐等事务也进展得相当顺利(至于成功与否并不重要);诸葛亮死后,朝中也有像杨仪、费祎、董允等的文臣和以姜维为首的武将,让他们各司其职而又互相牵制,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在魏延的谋反中,对于杨仪和魏延所写的两份互告对方谋反的信件,他敏锐地判断出反者必是魏延,使蜀国社稷转危为安;
五、乐不思蜀原是自保之计
在刘禅被俘至魏国的洛阳之时,晋王司马昭设宴款待蜀国君臣,其中原蜀国旧臣却正向刘禅献计,教其说自己想念蜀国,意欲使司马昭释放其回到蜀国旧地,以待日后复兴。结果司马昭略施小计便套出此话为却正教其所说的,令在场的司马昭及其手下大笑不已。大家都会认为刘禅傻到极点,事实不然,刘禅所以如此说话完全是避祸之计,当时的蜀国已经被魏国灭亡,司马昭难道就没有想到若留下刘禅性命会使蜀国有复兴的危险,但他又不能杀掉刘禅以免造成不好的影响。刘禅能不能活命全看自己的态度了,如果说他真的有复国的动机(至少表面上能够看得到)可以想见司马昭绝不会让其活命,只有刘禅装出自己没有复国的志向才可使自己免遭杀身之祸。刘禅乐不思蜀的态度成功骗过了阴险狠毒的司马昭,使自己得到了善终。
但唯有一点是笔者所不明白的,当年魏国大将邓艾率少量兵马偷渡阴平一直袭击到成都,以当时的情况来看成都守军完全可以与邓艾军队相抗衡;而魏国的主力部队钟会部被姜维阻挡在剑阁而寸步难行,假若刘禅坚守城门以待姜维援军来救,成都定不得失!——可是刘禅却选择了投降!如果说以上的史料是证明刘禅不是一个昏君,那么此事例足以证明刘禅此举完全荒唐至极!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转贴
一、位极九五却让权丞相,避让来维持君权关系
刘禅是在刘备托孤时即位的,当时刘备在临死前叮嘱阿斗要视丞相(诸葛亮)为“相父”,凡事要听从诸葛亮的安排,这就相当于给了诸葛亮一把尚方宝剑,可是主裁蜀国内的一切事物;并且刘备于临终前还留有遗诏,阿斗若不堪大任,则诸葛亮可“自立为成都之主”。在刘禅即位后,他将国内的所有军政大权全交与诸葛亮,自己俨然一个傀儡皇帝,但他谨从先帝的遗嘱,不与诸葛亮争权,避免了过于紧张的君臣关系;
二、相父死去,自己仍能独立支持国运达三十年
如果说刘禅的帝位是完全靠诸葛亮来维持的话那就完全错误了,诸葛亮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即公元234年)去世,他死后刘禅还做了近三十年的皇帝,他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如果说刘禅自己没有一定的能力,如何能在诸葛亮死后还能持续他三十年的帝位?
三、与民生息,注重调节阶级矛盾
事实上,蜀国的国力与曹魏有着相当大的差距,诸葛亮和继其遗志的姜维都没有从实际情况出发,他们所打出的复兴汉室与当时的现状不相适应,三国演义中曾说“蜀国之灭,绝非将军(指姜维)之罪也,乃是后主昏庸所致”并不确切,一个王朝的复兴岂会是皇帝一人所主导的,历史的发展从来也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况且诸葛亮与姜维穷兵黩武的做法已经使力量弱小的蜀国雪上加霜,刘禅之所以会屡次召回在外作战的诸葛亮和姜维,并非是大家所认为的受奸人(如黄皓等)的蛊惑,而是当时的蜀国确实已经经不起战争的摧残,刘禅所订立的许多政策都有利于人民的,如他下诏减免租赋、令地方官员节俭等都是一些利民政策,因而三国中唯蜀国没有发生太大的内乱(蛮王孟获发生叛乱后被诸葛亮恩威并举而平定,但此为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政权,应该不算在蜀国境内);
四、善于用人,能辨善恶
诸葛亮的才能是所有的人都勿容置疑,因而诸葛亮主政蜀国事务,刘禅做到了“事无巨细,咸决于(诸葛)亮”,所以诸葛亮做起事来是相当地顺手,北伐等事务也进展得相当顺利(至于成功与否并不重要);诸葛亮死后,朝中也有像杨仪、费祎、董允等的文臣和以姜维为首的武将,让他们各司其职而又互相牵制,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在魏延的谋反中,对于杨仪和魏延所写的两份互告对方谋反的信件,他敏锐地判断出反者必是魏延,使蜀国社稷转危为安;
五、乐不思蜀原是自保之计
在刘禅被俘至魏国的洛阳之时,晋王司马昭设宴款待蜀国君臣,其中原蜀国旧臣却正向刘禅献计,教其说自己想念蜀国,意欲使司马昭释放其回到蜀国旧地,以待日后复兴。结果司马昭略施小计便套出此话为却正教其所说的,令在场的司马昭及其手下大笑不已。大家都会认为刘禅傻到极点,事实不然,刘禅所以如此说话完全是避祸之计,当时的蜀国已经被魏国灭亡,司马昭难道就没有想到若留下刘禅性命会使蜀国有复兴的危险,但他又不能杀掉刘禅以免造成不好的影响。刘禅能不能活命全看自己的态度了,如果说他真的有复国的动机(至少表面上能够看得到)可以想见司马昭绝不会让其活命,只有刘禅装出自己没有复国的志向才可使自己免遭杀身之祸。刘禅乐不思蜀的态度成功骗过了阴险狠毒的司马昭,使自己得到了善终。
但唯有一点是笔者所不明白的,当年魏国大将邓艾率少量兵马偷渡阴平一直袭击到成都,以当时的情况来看成都守军完全可以与邓艾军队相抗衡;而魏国的主力部队钟会部被姜维阻挡在剑阁而寸步难行,假若刘禅坚守城门以待姜维援军来救,成都定不得失!——可是刘禅却选择了投降!如果说以上的史料是证明刘禅不是一个昏君,那么此事例足以证明刘禅此举完全荒唐至极!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转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