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亿刚需商场,途径变迁演进中
生鲜商场万亿空间,短消费半径特点凸显。2万亿生鲜商场规模,每年农产品供应6%以上持续增长。生鲜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在零售消费商场中占有重要地位。研讨发现,亚洲消费者食物账单的50%以上花费在生鲜上。
(二)生鲜消费特点:刚需、高频、短消费半径
作为生活必需的一日三餐食材,农产品供应生鲜具有刚需特性,又因易腐烂而保质期短,故以“鲜”为美,因而决议了生鲜品类高频、短消费半径的特点。
研讨显示,中国消费者通过高频次购买生鲜来保证产品的新鲜度,均匀每周购买新鲜食物3次,这一数据高于全球均匀值2.5次。
其中,水果和蔬菜的购买次数最多(每周均匀4.48次),其次是鱼类和海产品(每周均匀2.39次)。风正起,得生鲜者得天下。生鲜独特的特点使其难以电商化,被实体零售视为对抗电商的最后一个堡垒。
也正是人们对生鲜产品稳定高频的需求黏性,使其成为流量红利晚期线上线下零售企业吸引消费者的抓手和树立自身壁垒的战略品类,一起成为本钱关注的重要赛道。
(三)生鲜产业链:上游涣散,中游流通环节多,下游途径有限
上游:农产品出产涣散,生鲜产品难以标准化
生鲜作为农副产品的衍生品,上游为生鲜农产品出产。不同于美国农业的规模化出产,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和相对贫瘠的人均耕地资源,决议我国农业出产长期以个体“小农出产”为主,出产经营涣散、集中度较低,加之我国农业自动化技能还有待发展,因而从源头决议了生鲜品类难以标准化的特性。
中游:流通环节层级多、损耗大、农产品价格上,终端毛利低
由于极度涣散的上游出产,又缺乏类似日本较为发达的农协体制,我国以批发商场为主的流通环节发挥的“集散”作用更为凸显。在农批商场主导的传统农产品流通体系下,涣散于各农户的农产品先经过农产品经纪人收购,并在产地批发商场聚集、交易、定价,再经二级批发商、销地批发商运输分销,最终通过农贸商场、超市等途径到达终端消费者。
在物理上,由于传统流通环节标准化程度低,农产品经过层层环节的储存、运输、装卸,损耗严重;在农产品价格上,农产品本身产品价值较低,叠加各流通层级所承担的物业租金、人工成本、包装物流以及经营所需利润,层层加价,导致产销两地差价较大,且生鲜零售终端毛利低。
下游:体验式消费(农贸商场)仍占有半壁河山
从上游农产品向下游流转的交易数据来看,2016年中国农产品交易活动中73%是经由传统农贸商场进行的,仅22%是由超市主导完成的。从下游生鲜终端途径数据来看,虽然超市途径近几年占比稳步提高,由2012年36.69%上升至2016年的38.02%,但传统途径(农贸商场、路边摊)商场份额仍占有生鲜途径的半壁河山,2016年途径占比仍高于50%。
电商份额虽占比较小,但上升速度较快,由2012年的0.55%上升至2016年的2.12%。
相关:重庆美村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