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帝曾有一次身体不好,心中不乐,就把被封王的儿子们都托付给栗姬,对他说:“我死了以后,你要好好照顾他们。”栗姬生气,不肯答应,并且出言不逊。景帝很气愤,怀恨在心而没有发作。
栗姬是汉景帝长子、汉武帝刘彻长兄刘荣的生母。当时刘荣被立为太子。景帝生病时希望栗姬能善待其他皇子,栗姬表现出了不高兴。司马迁把这件事写进了《外戚世家》。他认为,这可能是导致栗姬和刘荣是宠被废的原因之一。可见,如果太子及其生母,表现出自己不能容下其他皇子,这会是一件非常敏感的事。
因为,老皇帝的权力,部分体现在他有众多重要的皇子的支持。如果太子开始打击其他皇子,那其实就是在和他父皇夺权。如果失去了其他重要的皇子的支持,等到太子长大,老皇帝拿什么制约太子呢?
了解了这个背景,我们就可以来看看刘彻的太子和刘彻其他皇子的关系。
有人(包括著名历史学者)认为,霍去病请封三王,是为了削弱其他皇子争夺皇位的机会。因为藩王必须离开长安就国,这样就失去了在中央竞争的机会。因此尽管这样做会惹刘彻不开心,霍去病还是为了稳固太子的地位牺牲自己。
且不说这些论据,客观上是否成立:
(1)年幼藩王是否必须立即离开长安?
(2)与留在长安但没有封王相比,封王是增强还是削弱该皇子的竞争力?
(3)封诸侯王之后就彻底失去成为太子的资格了?
(4)刘彻本人真的不想封三王?显然,诸侯王在汉代以后两千年的历史中一直存在,证明有诸侯王存在的必要性。如果诸侯王必须要存在,那么刘彻是希望这些诸侯王是自己的兄弟、叔伯,还是希望这些诸侯王是自己儿子?
(5)如果刘彻本人不想封三王的话,他在元狩五年复置三国,不给自己儿子,那是准备给谁?
我们就从主观上来说,假设封三王真有这样的效果,霍去病,或者以卫子夫领衔的整个家族,应该这么做吗?
假设一:
想象一下,假设当时刘彻非常爱刘据,刘据的太子之位非常稳固。这时候霍去病跳出来说:这还不够!我们必须断绝其他皇子继位的机会!天子必须立即表态!
这是什么性质?刘彻心里肯定会想:我对你们好一点,你们居然得寸进尺,想反了天了!刘彻还会像以前那样心无芥蒂地爱刘据吗?应该是不会了。那霍此举岂不是得不偿失?
假设二:
假设当时刘据的太子之位不稳、刘彻还在考虑其他人呢。这种情况下,霍去病跳出来说:我表弟必须稳坐太子之位!天子必须立即表态!不表态我就继续逼你!
这又是什么性质?一名武将公然干涉立储?这种情况下,如果刘彻立即杀了霍去病,我们也只能说霍去病活该。
认为请封三王可以稳固太子地位的议者说:霍去病牺牲自己的政治前途,去维护太子的地位。然而,这里显然根本不存在,霍去病的前途被牺牲了,而太子的前途居然被稳固了的情况。在当时的情况下,太子的地位是否稳固,并不取决于他的弟弟是否离开了长安,而是取决于刘彻是否放心地支持他做太子。
太子的表哥、一个被刘彻视作亲信外戚来培养的武将,跳出来干涉立储的问题,刘彻难道会认为这是霍的个人行为吗?这难道不会严重损害太子的在刘彻心中的形象吗?太子团队从中得到了什么好处呢?
如果请封三王真的有这样的效果,那么,霍去病就是导致刘彻和太子心生嫌隙的罪魁祸首了。
如果请封三王真的有这样的效果,那么卫子夫肯定恨不得狠狠地扇霍去病几个耳光。因为,你这不是把我往栗姬的老路上推吗?栗姬的教训犹在眼前,我是造了什么孽才摊上这个帮倒忙的**外甥?
如果请封三王真的有这样的效果,就算霍去病自己想出了这种**的主意,以卫子夫为首的大人们,肯定会极力阻止他的。
接下来我们考虑,如果请封三王并不能稳固太子的地位,那么,名义上由霍去病提出这个建议是否合理。
我们现在假设的客观条件是:
(1)刘彻是想封自己儿子为诸侯王的,并且他已经在元狩五年做好了准备。
(2)封王会增加这些皇子的政治地位,因此对这些皇子有好处。而对太子可能没有太大的坏处,也没有好处。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卫子夫为了避免栗姬的失误,她可以明确表态:我会照顾天子其他儿子的。那么,由卫子夫的家人霍去病来(名义上)提出这个建议,对太子和卫子夫,就有正面作用了。请封三王,就能体现卫子夫母仪天下的贤惠和太子兄弟友恭的温良。
当然,请封三王也可能和卫子夫没关系,就是刘彻和霍去病之间的事。本文只是试图证明,这件事如果和卫子夫有关,是完全合理的。
转载自lofter怀朔武川
栗姬是汉景帝长子、汉武帝刘彻长兄刘荣的生母。当时刘荣被立为太子。景帝生病时希望栗姬能善待其他皇子,栗姬表现出了不高兴。司马迁把这件事写进了《外戚世家》。他认为,这可能是导致栗姬和刘荣是宠被废的原因之一。可见,如果太子及其生母,表现出自己不能容下其他皇子,这会是一件非常敏感的事。
因为,老皇帝的权力,部分体现在他有众多重要的皇子的支持。如果太子开始打击其他皇子,那其实就是在和他父皇夺权。如果失去了其他重要的皇子的支持,等到太子长大,老皇帝拿什么制约太子呢?
了解了这个背景,我们就可以来看看刘彻的太子和刘彻其他皇子的关系。
有人(包括著名历史学者)认为,霍去病请封三王,是为了削弱其他皇子争夺皇位的机会。因为藩王必须离开长安就国,这样就失去了在中央竞争的机会。因此尽管这样做会惹刘彻不开心,霍去病还是为了稳固太子的地位牺牲自己。
且不说这些论据,客观上是否成立:
(1)年幼藩王是否必须立即离开长安?
(2)与留在长安但没有封王相比,封王是增强还是削弱该皇子的竞争力?
(3)封诸侯王之后就彻底失去成为太子的资格了?
(4)刘彻本人真的不想封三王?显然,诸侯王在汉代以后两千年的历史中一直存在,证明有诸侯王存在的必要性。如果诸侯王必须要存在,那么刘彻是希望这些诸侯王是自己的兄弟、叔伯,还是希望这些诸侯王是自己儿子?
(5)如果刘彻本人不想封三王的话,他在元狩五年复置三国,不给自己儿子,那是准备给谁?
我们就从主观上来说,假设封三王真有这样的效果,霍去病,或者以卫子夫领衔的整个家族,应该这么做吗?
假设一:
想象一下,假设当时刘彻非常爱刘据,刘据的太子之位非常稳固。这时候霍去病跳出来说:这还不够!我们必须断绝其他皇子继位的机会!天子必须立即表态!
这是什么性质?刘彻心里肯定会想:我对你们好一点,你们居然得寸进尺,想反了天了!刘彻还会像以前那样心无芥蒂地爱刘据吗?应该是不会了。那霍此举岂不是得不偿失?
假设二:
假设当时刘据的太子之位不稳、刘彻还在考虑其他人呢。这种情况下,霍去病跳出来说:我表弟必须稳坐太子之位!天子必须立即表态!不表态我就继续逼你!
这又是什么性质?一名武将公然干涉立储?这种情况下,如果刘彻立即杀了霍去病,我们也只能说霍去病活该。
认为请封三王可以稳固太子地位的议者说:霍去病牺牲自己的政治前途,去维护太子的地位。然而,这里显然根本不存在,霍去病的前途被牺牲了,而太子的前途居然被稳固了的情况。在当时的情况下,太子的地位是否稳固,并不取决于他的弟弟是否离开了长安,而是取决于刘彻是否放心地支持他做太子。
太子的表哥、一个被刘彻视作亲信外戚来培养的武将,跳出来干涉立储的问题,刘彻难道会认为这是霍的个人行为吗?这难道不会严重损害太子的在刘彻心中的形象吗?太子团队从中得到了什么好处呢?
如果请封三王真的有这样的效果,那么,霍去病就是导致刘彻和太子心生嫌隙的罪魁祸首了。
如果请封三王真的有这样的效果,那么卫子夫肯定恨不得狠狠地扇霍去病几个耳光。因为,你这不是把我往栗姬的老路上推吗?栗姬的教训犹在眼前,我是造了什么孽才摊上这个帮倒忙的**外甥?
如果请封三王真的有这样的效果,就算霍去病自己想出了这种**的主意,以卫子夫为首的大人们,肯定会极力阻止他的。
接下来我们考虑,如果请封三王并不能稳固太子的地位,那么,名义上由霍去病提出这个建议是否合理。
我们现在假设的客观条件是:
(1)刘彻是想封自己儿子为诸侯王的,并且他已经在元狩五年做好了准备。
(2)封王会增加这些皇子的政治地位,因此对这些皇子有好处。而对太子可能没有太大的坏处,也没有好处。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卫子夫为了避免栗姬的失误,她可以明确表态:我会照顾天子其他儿子的。那么,由卫子夫的家人霍去病来(名义上)提出这个建议,对太子和卫子夫,就有正面作用了。请封三王,就能体现卫子夫母仪天下的贤惠和太子兄弟友恭的温良。
当然,请封三王也可能和卫子夫没关系,就是刘彻和霍去病之间的事。本文只是试图证明,这件事如果和卫子夫有关,是完全合理的。
转载自lofter怀朔武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