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论述之一:
试论:清顺治幼年出逃、出家疑案之解析
作者:田宋根
大清皇朝自公元1644年定鼎北京,七岁的福临登上皇帝宝座,即号为:“清世祖”,改元为顺治元年,此后传承十代皇帝,到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溥仪下台,共延续了268年。
在清早期的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中,曾发生许多疑案至今未能破解,其中最有名的当数“顺治幼年出逃、出家”两件疑案,此虽为两件疑案,实则为同时发生的一件疑案、曾请教于某些史学家,他们承认“顺治幼年确曾出逃过,但是顺治究竟逃往何处?全国的历史学家至今尚无定论”。所以这个疑案至今未解。
清初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六岁的福临在盛京(今沈阳)登上皇位,又于七岁时,(公元1644年)十月初一日定鼎北京,国号:“顺治”。这其间究竟发生了什么重大危机?是什么情况逼迫福临必须出逃?福临究竟怎样出逃?逃往何处避难?对此疑案,我潜心研究三十余年,至今始得下列心得,自以为已破解了“顺治幼年出逃、出家”疑案。今书之于后,公之于众,欢迎诸位赏析、质疑,或批评之。
清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八月初九日,清太宗皇太极在盛京宫内暴病身亡,享年五十二岁。(由于他生前未立储君,今日一旦龙御归天),於是就引发了一场帝位的争夺,当时最有实力争夺帝位者,当属大皇子豪格和皇太极之九弟睿亲王多尔衮两人。肃亲王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他除了统率正蓝旗外,还有皇太极亲自统率过的正黄、镶黄两旗的拥戴,此外尚有索尼、鳌拜等大臣的极力支持。而睿亲王多尔衮则拥有正白、镶白两旗力量,还有豫王多铎、英王阿济格等大臣的支持。双方势均力敌,为争夺皇位而各不相让。
双方士兵皆按刀佩弓、剑拔弩张,形成一触即发之势。在此危急之机,多尔衮忽忆及庒妃对自己所提之请求,决定採取“以退为进”之计。便从容地整整朝服,干咳了两声。众王公大臣见多尔衮意欲表示,便静静地将目光齐刷刷地盯住多尔衮,只见多尔衮不慌不忙地讲道:“诸位大人之高见,本王概已知悉,虎口王(豪格)虽为长子,但系庶出,不宜继承大统。吾意可立先帝嫡出之九阿哥福临继承大统,但虑及新主年幼,吾与右真王济尔哈朗左右辅政、待新主年长之后,当即归政。诸位王公大臣意下如何。”这是个折中方案,两黄旗的天子近卫亲兵等权位均能保住。於是两黄旗大臣转而附和多尔衮,就这样,一场天大的风波就此暂时平息。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八月二十六日,在盛京宫内,六岁的福临就登上了皇帝宝座,决定第二年改元。今由济尔哈朗留守盛京、辅佐福临处理朝政,由多尔衮出师往取燕京,夺取大明天下。由于吴三桂主动请降叛国,致使多尔衮大军轻易进入关内,紧紧地追击李自成。
据史载:李自成於四月二十六日败回北京,於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即皇帝位,第二天便率部撤出北京,向西安转移。至此,李自成进出北京只有四十二天。
清军一路追击到北京,於五月初二日,多尔衮率领大军进入北京城。正好这天故明旧臣和太监们正在给崇祯帝举办丧事。多尔衮为了收买人心,特许他们为崇祯帝出丧。
在故明旧臣、太监及八旗将领的簇拥下,多尔衮乘辇进入紫禁城,下辇后对天行三跪九叩首大礼,然后再对盛京方向行三跪九叩首礼,随即乘辇入武英殿,下辇步入殿内升座皇帝龙椅,接受八旗将领与故明旧臣们的朝拜,此时多尔衮坐在皇帝宝座上听着山呼万岁的颂扬声,真是何等的得意啊!随即多尔衮突然意识到:崇祯帝虽然已死,但明朝的官员、将领仍在各地奋勇地抵抗,意图复国。况且李自成等民间起义军尚未剿灭;再者,满清内部的反对力量决不会让自己安稳地坐在这个宝座上,当务之急是要消灭明朝及各种抗清力量,以建立和巩固大清国。所以这个皇帝宝座对多尔衮来讲,无异是“火药桶”。多尔衮暗自决定:自己只能继续当好“周公”,对皇权的向往,则只能徐缓图之。想罢,多尔衮立即传令派员将捷报飞传盛京。
数月后,在济尔哈朗的护送下,庄太后,福临及一班文武官员一应人等到达北京,并定于甲申年(公元1644年)十月初一日,福临在北京正式即皇帝位,定元为顺治元年,这样,福临就成为满清定鼎北京的第一代皇帝。
福临即位后,多尔衮想当皇帝的野心并未消除,而是随着权力的扩大,促使当皇帝的欲望也随之增加。据史料记载:
顺治元年10月,多尔衮被封为叔父摄政王;
顺治二年,多尔衮命史官按帝王礼制为他记摄政王起居注;
顺治三年,多尔衮私取大内印玺符节贮入王府;
顺治四年,多尔衮停止御前跪拜礼制,私制御用服饰,并罢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
顺治五年,多尔衮逼死肃清王豪格后,纳豪格之福晋为王妃。
至此多尔衮欲登皇帝宝座的唯一障碍便是福临了。已登上皇帝宝座的福临真可谓是岌岌乎危哉了!
此时的庄太后清醒地注意到,福临已处在重重危机之中,只有安排福临出逃,方能保命、化解危机。在这浓重危机气氛笼罩下,小小年纪的福临也感受到了。在《清稗类钞》p238有明确记载:标题《世祖韬晦》,“当睿亲王多尔衮摄政时,世祖深自韬晦,遨嬉渔猎鄙事,无不为之,摄政王安意无猜,得以善全。盖自冲龄善於用晦如此。”
“世祖韬晦”一说,清楚地说明福临小小年纪便感受到叔父的威胁,只得深深地韬晦,以求暂避祸,否则就不能善全,也就是有杀身之祸了。庄太后自思无力改变局面,只能安排福临外逃,但是往何处出逃为好呢?无非是怎样选择东、南、西、北四方位。
北方地域虽尚算广大;有辽宁、吉林、黑龙江、热河、察哈尔、蒙古等地,但这些地方均是满清起家的老根据地,如今也是多尔衮的势力范围,福临若逃 亡此地则定无生机;
如往西逃,经石景山往西出了河北省后进入了山西,越过山西省就进入了陕西省。这是李自成撤退的路线,那里地广人稀,民情剽悍,李自成与满清结怨甚深,看来西方也是去不得的。
如果往东逃:经廊坊、唐山、秦皇岛、北戴河,再远去就进入渤海湾了,回旋余地太小,不是首选佳地,不可去。
看来只能往南了,往南地域宽广,且离京城不远就是通州码头,通州运河可通杭州,且江浙一带漕船运粮进京源源不断地向通州驶来,漕船上粮食卸完后,往往空船返回江浙。看来可以利用漕船潜往江南。
再一个问题是:以何种形式外逃?如果福临出逃时带上侍卫、奴仆,则必易洩露机密,就是扮作富家子弟出游,也必须带上奴仆、书僮,也不行。如扮作平民百姓子弟,则船家可能会以“恐被诬为拐带人口”为由而拒绝。庄太后转念一想,想那江南寺庙众多,信佛、参佛之人一定不少。因此不如将福临扮作小和尚,随带度牒,遇寺可以挂单,途中更可化缘,看来此计可行。
於是庄太后只说是为了斋僧,嘱速做两套僧衣鞋袜,又密派人去寺院求来度牒一件。遂派人唤来福临,仔细地嘱咐了一番,然后命福临换上僧衣,牵上一批快马,趁天色将晚,从东角门送出。
福临趁暮色骑马出了朝阳门十余里外一个小镇客店住下。次日清晨鸡叫二遍时复又骑马上路,到通州时天色方晓,遂将马栓于一户农户门前,徒步走到码头,见一漕船即将启航,遂与船家商议搭船前往江南,声言师父嘱咐需往南海普陀朝圣,以增功德。付了些许船资后,船家遂将福临领上船送入舱房,并告知福临:本船归航只到无锡,约需一个月方能到达。
一个月后船到无锡,福临经打听后转乘去吴兴的航班。一日清晨,船到吴兴码头,福临上岸后向人打听出家修行之所,经人介绍后方知沿大路一直南往可去天目山,彼处有许多深山古寺。福临便沿大路走去,忽闻后面有马车铃铛声响,遂请求搭乘,车夫爽快地答应福临搭车,但言明送货去武康,此去约四十余里。
车到武康时已中午,福临不敢在武康停留,因武康是县治所在,只怕多尔衮会有什么海捕文书到此,故辞别车夫独自沿大路向南走去。前方就是上柏镇,武康到上柏才十里多路,半个时辰便到了上柏。此时已午后,便到镇上找饭店用餐,餐毕稍坐小憩,此时店内客人散尽,小二见此北方来的小和尚甚感好奇,遂与之攀谈,听说福临要去天目山深山古寺修行,便极力劝阻,告知此去天目山上尚有几百里路,且道路难行,不如休去。想你只为修行以建功德,试问哪里的佛祖不渡人?并告知在大路的西面远处有座金车山,山下有座报恩禅寺,住持玉琳琇禅师是得道高僧,此去只有五里路,你不妨前去看一下,如不行则可另作打算。福临认为小二言而有理,便作别店小二前往报恩禅寺。
福临到达报恩寺后,入内拜见玉琳琇禅师请求收留。玉琳琇禅师见他落魄潦倒,且年纪幼小,就动了恻隐慈悲心肠将福临收留在寺内。福临深表感激,便拜玉琳琇禅师为师。次日开堂收徒,玉琳琇将福临留在身边作侍童,余时抄写经文。从此福临随众僧人晨钟暮鼓,在青灯古佛旁诵经念佛,安心地在报恩禅寺出家为僧。
顺治七年夏秋间(公元1650年),庄太后下诏天下,召福临回京重登帝位。从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春夏间至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夏秋间,福临在报恩寺度过了两年半时光。
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四月,清帝玄烨第四次南巡到杭州,回京前,竟然绕道余杭县(今余杭镇)至长乐、潘极、卸车岭进入武康县(今属德清县)之大坞凉亭、江埠头、鹭鸶亭到达报恩禅寺,凭吊他那五十五年前在此避难出家的父亲—顺治皇帝,以及对劝阻父亲(顺治)出家,(即顺治十七年后董鄂妃去世后),从而保住父亲(顺治)皇位,也就是保住大清帝位传承使自己能顺利地登上皇位的玉琳琇国师,於是就御笔亲题敕赐名:“宝华禅寺”。
完稿於2019年国庆前夜
试论:清顺治幼年出逃、出家疑案之解析
作者:田宋根
大清皇朝自公元1644年定鼎北京,七岁的福临登上皇帝宝座,即号为:“清世祖”,改元为顺治元年,此后传承十代皇帝,到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溥仪下台,共延续了268年。
在清早期的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中,曾发生许多疑案至今未能破解,其中最有名的当数“顺治幼年出逃、出家”两件疑案,此虽为两件疑案,实则为同时发生的一件疑案、曾请教于某些史学家,他们承认“顺治幼年确曾出逃过,但是顺治究竟逃往何处?全国的历史学家至今尚无定论”。所以这个疑案至今未解。
清初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六岁的福临在盛京(今沈阳)登上皇位,又于七岁时,(公元1644年)十月初一日定鼎北京,国号:“顺治”。这其间究竟发生了什么重大危机?是什么情况逼迫福临必须出逃?福临究竟怎样出逃?逃往何处避难?对此疑案,我潜心研究三十余年,至今始得下列心得,自以为已破解了“顺治幼年出逃、出家”疑案。今书之于后,公之于众,欢迎诸位赏析、质疑,或批评之。
清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八月初九日,清太宗皇太极在盛京宫内暴病身亡,享年五十二岁。(由于他生前未立储君,今日一旦龙御归天),於是就引发了一场帝位的争夺,当时最有实力争夺帝位者,当属大皇子豪格和皇太极之九弟睿亲王多尔衮两人。肃亲王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他除了统率正蓝旗外,还有皇太极亲自统率过的正黄、镶黄两旗的拥戴,此外尚有索尼、鳌拜等大臣的极力支持。而睿亲王多尔衮则拥有正白、镶白两旗力量,还有豫王多铎、英王阿济格等大臣的支持。双方势均力敌,为争夺皇位而各不相让。
双方士兵皆按刀佩弓、剑拔弩张,形成一触即发之势。在此危急之机,多尔衮忽忆及庒妃对自己所提之请求,决定採取“以退为进”之计。便从容地整整朝服,干咳了两声。众王公大臣见多尔衮意欲表示,便静静地将目光齐刷刷地盯住多尔衮,只见多尔衮不慌不忙地讲道:“诸位大人之高见,本王概已知悉,虎口王(豪格)虽为长子,但系庶出,不宜继承大统。吾意可立先帝嫡出之九阿哥福临继承大统,但虑及新主年幼,吾与右真王济尔哈朗左右辅政、待新主年长之后,当即归政。诸位王公大臣意下如何。”这是个折中方案,两黄旗的天子近卫亲兵等权位均能保住。於是两黄旗大臣转而附和多尔衮,就这样,一场天大的风波就此暂时平息。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八月二十六日,在盛京宫内,六岁的福临就登上了皇帝宝座,决定第二年改元。今由济尔哈朗留守盛京、辅佐福临处理朝政,由多尔衮出师往取燕京,夺取大明天下。由于吴三桂主动请降叛国,致使多尔衮大军轻易进入关内,紧紧地追击李自成。
据史载:李自成於四月二十六日败回北京,於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即皇帝位,第二天便率部撤出北京,向西安转移。至此,李自成进出北京只有四十二天。
清军一路追击到北京,於五月初二日,多尔衮率领大军进入北京城。正好这天故明旧臣和太监们正在给崇祯帝举办丧事。多尔衮为了收买人心,特许他们为崇祯帝出丧。
在故明旧臣、太监及八旗将领的簇拥下,多尔衮乘辇进入紫禁城,下辇后对天行三跪九叩首大礼,然后再对盛京方向行三跪九叩首礼,随即乘辇入武英殿,下辇步入殿内升座皇帝龙椅,接受八旗将领与故明旧臣们的朝拜,此时多尔衮坐在皇帝宝座上听着山呼万岁的颂扬声,真是何等的得意啊!随即多尔衮突然意识到:崇祯帝虽然已死,但明朝的官员、将领仍在各地奋勇地抵抗,意图复国。况且李自成等民间起义军尚未剿灭;再者,满清内部的反对力量决不会让自己安稳地坐在这个宝座上,当务之急是要消灭明朝及各种抗清力量,以建立和巩固大清国。所以这个皇帝宝座对多尔衮来讲,无异是“火药桶”。多尔衮暗自决定:自己只能继续当好“周公”,对皇权的向往,则只能徐缓图之。想罢,多尔衮立即传令派员将捷报飞传盛京。
数月后,在济尔哈朗的护送下,庄太后,福临及一班文武官员一应人等到达北京,并定于甲申年(公元1644年)十月初一日,福临在北京正式即皇帝位,定元为顺治元年,这样,福临就成为满清定鼎北京的第一代皇帝。
福临即位后,多尔衮想当皇帝的野心并未消除,而是随着权力的扩大,促使当皇帝的欲望也随之增加。据史料记载:
顺治元年10月,多尔衮被封为叔父摄政王;
顺治二年,多尔衮命史官按帝王礼制为他记摄政王起居注;
顺治三年,多尔衮私取大内印玺符节贮入王府;
顺治四年,多尔衮停止御前跪拜礼制,私制御用服饰,并罢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
顺治五年,多尔衮逼死肃清王豪格后,纳豪格之福晋为王妃。
至此多尔衮欲登皇帝宝座的唯一障碍便是福临了。已登上皇帝宝座的福临真可谓是岌岌乎危哉了!
此时的庄太后清醒地注意到,福临已处在重重危机之中,只有安排福临出逃,方能保命、化解危机。在这浓重危机气氛笼罩下,小小年纪的福临也感受到了。在《清稗类钞》p238有明确记载:标题《世祖韬晦》,“当睿亲王多尔衮摄政时,世祖深自韬晦,遨嬉渔猎鄙事,无不为之,摄政王安意无猜,得以善全。盖自冲龄善於用晦如此。”
“世祖韬晦”一说,清楚地说明福临小小年纪便感受到叔父的威胁,只得深深地韬晦,以求暂避祸,否则就不能善全,也就是有杀身之祸了。庄太后自思无力改变局面,只能安排福临外逃,但是往何处出逃为好呢?无非是怎样选择东、南、西、北四方位。
北方地域虽尚算广大;有辽宁、吉林、黑龙江、热河、察哈尔、蒙古等地,但这些地方均是满清起家的老根据地,如今也是多尔衮的势力范围,福临若逃 亡此地则定无生机;
如往西逃,经石景山往西出了河北省后进入了山西,越过山西省就进入了陕西省。这是李自成撤退的路线,那里地广人稀,民情剽悍,李自成与满清结怨甚深,看来西方也是去不得的。
如果往东逃:经廊坊、唐山、秦皇岛、北戴河,再远去就进入渤海湾了,回旋余地太小,不是首选佳地,不可去。
看来只能往南了,往南地域宽广,且离京城不远就是通州码头,通州运河可通杭州,且江浙一带漕船运粮进京源源不断地向通州驶来,漕船上粮食卸完后,往往空船返回江浙。看来可以利用漕船潜往江南。
再一个问题是:以何种形式外逃?如果福临出逃时带上侍卫、奴仆,则必易洩露机密,就是扮作富家子弟出游,也必须带上奴仆、书僮,也不行。如扮作平民百姓子弟,则船家可能会以“恐被诬为拐带人口”为由而拒绝。庄太后转念一想,想那江南寺庙众多,信佛、参佛之人一定不少。因此不如将福临扮作小和尚,随带度牒,遇寺可以挂单,途中更可化缘,看来此计可行。
於是庄太后只说是为了斋僧,嘱速做两套僧衣鞋袜,又密派人去寺院求来度牒一件。遂派人唤来福临,仔细地嘱咐了一番,然后命福临换上僧衣,牵上一批快马,趁天色将晚,从东角门送出。
福临趁暮色骑马出了朝阳门十余里外一个小镇客店住下。次日清晨鸡叫二遍时复又骑马上路,到通州时天色方晓,遂将马栓于一户农户门前,徒步走到码头,见一漕船即将启航,遂与船家商议搭船前往江南,声言师父嘱咐需往南海普陀朝圣,以增功德。付了些许船资后,船家遂将福临领上船送入舱房,并告知福临:本船归航只到无锡,约需一个月方能到达。
一个月后船到无锡,福临经打听后转乘去吴兴的航班。一日清晨,船到吴兴码头,福临上岸后向人打听出家修行之所,经人介绍后方知沿大路一直南往可去天目山,彼处有许多深山古寺。福临便沿大路走去,忽闻后面有马车铃铛声响,遂请求搭乘,车夫爽快地答应福临搭车,但言明送货去武康,此去约四十余里。
车到武康时已中午,福临不敢在武康停留,因武康是县治所在,只怕多尔衮会有什么海捕文书到此,故辞别车夫独自沿大路向南走去。前方就是上柏镇,武康到上柏才十里多路,半个时辰便到了上柏。此时已午后,便到镇上找饭店用餐,餐毕稍坐小憩,此时店内客人散尽,小二见此北方来的小和尚甚感好奇,遂与之攀谈,听说福临要去天目山深山古寺修行,便极力劝阻,告知此去天目山上尚有几百里路,且道路难行,不如休去。想你只为修行以建功德,试问哪里的佛祖不渡人?并告知在大路的西面远处有座金车山,山下有座报恩禅寺,住持玉琳琇禅师是得道高僧,此去只有五里路,你不妨前去看一下,如不行则可另作打算。福临认为小二言而有理,便作别店小二前往报恩禅寺。
福临到达报恩寺后,入内拜见玉琳琇禅师请求收留。玉琳琇禅师见他落魄潦倒,且年纪幼小,就动了恻隐慈悲心肠将福临收留在寺内。福临深表感激,便拜玉琳琇禅师为师。次日开堂收徒,玉琳琇将福临留在身边作侍童,余时抄写经文。从此福临随众僧人晨钟暮鼓,在青灯古佛旁诵经念佛,安心地在报恩禅寺出家为僧。
顺治七年夏秋间(公元1650年),庄太后下诏天下,召福临回京重登帝位。从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春夏间至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夏秋间,福临在报恩寺度过了两年半时光。
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四月,清帝玄烨第四次南巡到杭州,回京前,竟然绕道余杭县(今余杭镇)至长乐、潘极、卸车岭进入武康县(今属德清县)之大坞凉亭、江埠头、鹭鸶亭到达报恩禅寺,凭吊他那五十五年前在此避难出家的父亲—顺治皇帝,以及对劝阻父亲(顺治)出家,(即顺治十七年后董鄂妃去世后),从而保住父亲(顺治)皇位,也就是保住大清帝位传承使自己能顺利地登上皇位的玉琳琇国师,於是就御笔亲题敕赐名:“宝华禅寺”。
完稿於2019年国庆前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