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岳吧 关注:3,328贴子:39,284

企业衍存原理——分享自千古流传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零章 谜与问题
未知为何物?由于感知禁闭,它处于思想视界的边缘。而它的一切奥秘,又发源于自然的墓穴。沿着自然律引线编织,未知即可如此定义——
谜:无解释系统或解决方案的未确认。
问题:有解释系统或解决方案的未确认。
于是,便可追加上已知的定义——
已知:有解释系统或解决方案的已确认。 《企业衍存原理》是基于《物演通论》提出的递弱代偿理论,将有关商业的一切谜转化为问题的纯逻辑解释系统。既然是物演通论,那么它就必须能对一切“物”的“演”给出“通”解性的理论解释。也所以,企业作为一种“人造物”就必然能被物演通论解释,否则“通论”不成立,《企业衍存原理》由此而来。
所以在本文中,有大量《物演通论》的文本引用或延展表述,不自觉继承了该书不讨好读者的本性。实在不是由于笔者的矫揉造作,而是日常语言以及非逻辑的类比和堆砌,都无法表述该商业基本原理的内涵。若日常通俗语言足以精准表述商业之流变,为何我们仍落于迷乱且无法自拔?
大抵有四类读者愿意阅读此文:
a.读懂《物演通论》者但无商业信息量者;
b.未读懂《物演通论》但有商业信息量者;
c.未读懂《物演通论》且无商业信息量者;
d.读懂《物演通论》且有商业信息量者;
对于a读者,由于本文延续并拓展了《物演通论》社会卷的表述,大抵能收获纯粹哲思之喜悦。
对于b读者,如雾中看花却不见其本真,或与c读者同感,或分化为d读者。
对于c读者,大抵感知为歪门邪说、胡说八道乃至瞎七八扯也不为过,不如弃而远之并任笔者庸人自扰。
对于d读者,便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楼2019-10-22 14:38回复
    第一章 企业发生学
    企业作为一种人造物,毫无疑问隶属于经济系统,所以它的规定性必然来自于经济系统的规定性。而经济系统就是社会存在的滋养系统,则经济系统的规定性就受制于社会存在的规定性。所以,我们要找到企业的自然渊源,就不得不从社会为何而诞生开始,否则我们就不能为企业存在找到最具稳定性、决定性的属性。
    第一属性范畴:遗传代偿属性
    生命存在是分子物质进一步分化构合的产物,从它诞生一开始已经是高层位性致弱质态了。它刚一诞生,就不得不面临死亡的结局。但是,万物都唯求存在,生命存在不得不以短暂的生存来解决存在的问题,或者说必须借助于接力传递的方式突破死亡的束缚,让生命艰难地存在下去。 于是,它的增殖效能一定得大于或等于自身弱演变量与环境压力之和,即它的自我复制机能必须维持其相对稳定的存在制备出一个基本群体存量,这就是社会存在降临的起点。所以,遗传是生命存在度下倾的属性代偿,也就成为了生命存在乃至社会存在的第一属性范畴。
    第二属性范畴:变异代偿属性
    根据递弱代偿原理,任何代偿都有有功和无功的两面性。遗传代偿属性开创一个无结构的生物群量(例如单细胞的亚结构初级社会),这一点体现了代偿的有功性,有功在维持了生命的存续。 但代偿度终究不能弥补损失的存在度,弱演变量依然作用于生命存在。于是,遗传代偿属性终究是一条守不住的防线,生命存在的内部分化随之发生,是乃变异属性对生物遗传属性的接续代偿。
    换成生物学表述,就是生命个体数量逼近环境资源所能支撑的上限,残酷的种内竞争悄然上演,那些具有更高生存能力的变异个体就被自然选择出来。凡不追随者,均成为了淘汰的对象。 变异即分化,分化就是残化,残化了却依然要维持存在,于是残化者在唯求存在的指引下环环相依进而形成结构,由此种下社会存在之胚。于是,变异代偿属性成为了生命存在乃至社会存在的第二属性范畴。


    2楼2019-10-22 14:40
    回复
      进化论重定义
      谈到遗传与变异,这里就有必要切换到进化论话题上延展一番,否则本文的论证序列难以自洽。 纵然,遗传和变异是进化论的核心概念,不过进化论在生物学层面并不能揭示遗传和变异的深在原因,由此导致进化论的理论破绽——
      生物学意义上的进化论所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必然会推导出适者即强者的观念,或者说生物演化是“趋强衍动”的。如今我们却发现,“适者”反而越来越不容易生存,体现为后衍物种的灭绝速率加快,存在时度递短等生物学现象,这与进化论的“趋强衍动”形成悖反格局。相反,在递弱代偿视角下,这就是生物乃至万物演化的“递弱”体现,即“趋弱衍动”。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笔者提出以下定义——
      将生物学层面的进化论定义为狭义进化论。将基于递弱代偿哲学视角层面的进化论定义为广义进化论。


      3楼2019-10-22 14:41
      回复
        狭义进化论
        狭义进化论仅成立在生物学层面,第一个定理是遗传和变异,表达在DNA的复制与随机变异。第二个定理是自然选择,表达为自然会选择出与自然生存条件匹配的基因组型。
        由于在生物存在之前的理化存在和之后的社会存在,“趋弱衍动”的表达深度全然不同,拿生物学层面的狭义进化论进入不同范畴使用,必然会导致广义逻辑失洽。
        例如社会达尔文主义,斯宾塞将狭义进化论直接笼罩在社会上,无疑于直接用人性化了的兽性解释社会结构的演动,推导出优势人种、优势种族等一系列观念,乃至被曲解为纳粹的执政思想背景之一,而纳粹在全人类层面搅动了一次让千万人付出惨烈代价的“社会实证”,也没有让雅利安人种成为地球优势人种。
        例如社会生物学所犯之错,基于基因的“亲缘选择理论”解释动物群体的利他性社会组合,完全无助于解释人类社会的超亲缘大规模协作如何发生以及运动规律。
        又例如,现代商业中的生物学思维是对狭义进化论现象的进一步曲解,各家的解释全然不同,且互不兼容,因为它并非纯逻辑模型,而是创业家在商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技艺模型。 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凯文凯利的失控理论(或翻译为“超越控制”更为恰当),该理论是由导致感知禁闭的最小作用原理,造成的对结构衍动或物态跃迁现象的非逻辑武断。
        实际上,结构衍动表达为下层结构重叠形成上层结构而不止的运动状态,抽取物态跃迁的片段作感知观审,必然只能抽取出out of control之假象。而拉长尺度,在万物衍动序列上我们只会看到,控制不但不能脱离,反而会愈演愈烈,失控现象实际表征着物态跃迁的发生与高序控制尚未降临之阶段。后续行文中读者可看到,控制的趋强衍动是逻辑上的单向必然。因此,失控理论不成立。
        在递弱代偿原理提出后,狭义进化论其实本身也不能成立了。因为我们会发现,像单细胞生物这样的所谓“进化不适者”,依然强存在这个世界中,反倒是后生脊椎动物甚至哺乳动物灭绝速度越来越快。
        而且,沿着历史脉络展开,我们还发现自然选择是有方向的,只有从原始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的进化序列,却没有发现从高等动物向低等动物演化的方向。这两点悖论,造成狭义进化论的逻辑失洽。这就是引发王东岳猜想万物实际是“趋弱衍动”而非“趋强演化”的达尔文悖论。
        不过,笔者发现主流科学思潮对达尔文悖论是视而不见或抗拒讨论的。不如将其定义为狭义进化论,并扔在彼岸思想伊甸园。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实则在递弱代偿原理中,狭义进化论仅成立在代偿层面,其悖反递弱现象归结于存在度递失的逻辑推论中。一言以蔽之,狭义进化论已被证伪。


        4楼2019-10-22 14:43
        回复
          广义进化论
          广义进化论建立在哲学层面的递弱代偿理论上,万物一系递弱演化,物也从生物变成了万物,“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遂成“万物竞天择,递弱者苟存”。所以,广义进化论现象可由广义进化论直接解释,递弱代偿是该现象的本质。
          于是,广义进化论成为了递弱代偿的定理之一。广义进化论也拥有了狭义进化论不具备的跨领域解释和应用的逻辑基础。上文对遗传和变异两重代偿属性的表述,以及下文基于遗传变异属性的演绎,读者若听出生物学的味道,皆源于广义进化论的意境,而非狭义进化论的表述。
          回到论证序列中。


          5楼2019-10-22 14:44
          回复
            企业渊源
            遗传属性开创了基本的物种群量,变异属性使得物种分化和残化,催生出社会结构的三大属性(第127章)。
            物能代谢属性:遗传增殖属性的表达,必然呈现为一个有赖于身外异己物质以复制自身的特殊耗能过程,由此衍成生命存在乃至社会存在的物能代谢属性,播下了后来分化为晚级社会的“滋养子系统”的种子,即经济的前身。
            信息感应属性:这也是一个有赖于对诸多身外异己物质细加甄别的识辨选择过程,由此衍成生命存在乃至社会存在的信息感应属性,并播下了晚级社会的“信息子系统”的种子,即文化的前身。
            结构控制属性:在物种基本群量逼迫下个体渐次分化残化,这还是一个有赖于彼此顺序依存的体外结构组织过程,由此衍成生命存在乃至社会存在的结构控制属性,并播下了晚级社会的“调控子系统”的种子,即政治的前身。
            至此,生命存在在遗传和变异两重属性的作用下,已不得不残残群聚形成社会结构依存,社会存在的衍存层次就显形于自然——
            初级社会:以单细胞生物为主体——即包括亚细胞生物、原核细胞生物以及真核细胞生物在内——的无结构或亚结构群化存态称之为“初级社会”。
            中级社会:以真核细胞进一步分化衍运而成的前智人多细胞动物为主体——即由体内多细胞分化构造而致其体外生存性状趋于残化的所有动物,包括旧石器阶段以前的类人猿和直立人在内——的低度结构化群体存态称为“中级社会”。
            晚级社会:以智人为主体——即在多细胞生物继续弱化演进,以致于不得不借助于智质分化代偿来接续体质分化代偿的晚近生存形式——的高度结构化群体存态称之为晚级社会。
            属性和结构的并行演化律,作为递弱代偿原理的另一定律,也将在此处继续展开。
            属性与结构并行演化律:即原存分化后的残存者,愈残则求补整合为结构求存的要求愈高,于是,为了达成结构内部的依存联系,各残体之间的相互感应性能就要求愈完备,伸展为残体的感应属性和可感属性的增益,由此形成属性与结构的并行演化律(第20章)。

            于是,社会三大属性必然需要三大结构作为支撑(第153章)。
            物能代谢属性对应于滋养子系统,即经济结构。
            该系统的作用在于建立生物与自然的物质能量交换及其有关的硬件条件,或者说,它是生命依存于异己物界的刚性媒介,要求具备近捷地或直接地切入自然的特点,因此,它仿佛处于社会系统结构的底层,并表现为平面横向铺展的运动形态。
            结构控制属性对应于调控子系统,即政治结构。
            该系统的作用在于建立社会结构整体上的运转协作和平衡控制,它是异质整合有序化的调理枢纽,要求具备上下贯通和提携统带的功能。因此,它仿佛处于社会系统结构的高层,并表现为垂直纵向联系的运动形态。
            信息感应属性对应于信息子系统,即文化结构。
            该系统的作用在于建立社会成员之间和社会各构成部分之间的软件联系,或者说,它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相互联系的“精神”媒介,要求具备泛化渗透性地深入生命体内调节其行为导向的质素,因此,它必然以不同的形式交流于社会系统的每一个成员或各层结构之中,即表现为全方位弥漫化的运动形态。
            该三大子结构是社会的“基础组分”,社会是三大子结构的“上层建筑”,更准确地说,三大社会子系统不过是从“亚结构社会存在”逐步跃迁为“结构化社会系统”的同层位分化产物而已。
            这一脉“基础组分”与“上层建筑”的结构重叠演化不如这样演示:原子是质子、电子、中子分化构合的上位结构,分子是原子分化构合的上层结构,生物是分子分化构合的上层结构,生物分化构合为社会亚结构,社会亚结构分化构合为晚级社会上层结构。
            《物演通论》只演示了人类个体如何分化构合为晚级社会结构,但人类个体如何分化构合为社会亚结构的中间演历部分着墨不多。这算不得《物演通论》的遗憾,因为它着陆于终极问题,演历细项的展开已是后人的事。 于是,就有一个从人类个体到社会亚结构的演历过程,我们关注滋养子系统这一脉。从人类个体到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必然有个体经济小单元-群体经济中单元-跨群体经济大单元-宏观经济利维坦这样逻辑上预定的演历序列。

            企业,必然而然就应该在这个逻辑序列之中。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在这个逻辑序列中定义企业?
            企业二字其实是源自日本明治维新时的翻译,特指工商业时代的现代企业。实际上,作为经济单元的含义来看,小店铺、小商家也能用企业形容之。虽然都是企业,限域获取资源的小型企业和跨域获取资源的大型企业,两类企业的属性和结构必然不可同日而语,用同一的企业概念指征两者,不能凸显其差异。
            我们把这些商业单元都叫做企业,其实是由于不可换位之主客体的感应效能不对位造成的。换言之,我们看后衍的商业结构存在,只能全部抽象为同一概念的企业,好比细胞看人体,它认为这是自己发挥能力的平台,或将人体称之为“我所处的社会”,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对于细胞全然不可感。
            所以,我们不能直接从日常语境出发定义企业,因为这样会直接忽视它内在的属性和结构差异。
            基于此,笔者提出企业的定义——
            企业:建构在智质性状分化构合上的位相性依存结构。
            该定义重点落在三个要点上:
            智质性状分化构合:企业必然是人类晚级社会的产物,它形成结构的方式是智质性状分化构合,此概念源自晚级社会的定义,顾不赘述。
            位相性:特指“处于某一存在度与代偿度位格上的特定衍存形态”,或者说“位移缔造物相”。与此相伴的概念,叫做位格。位格,就是物质演运在存在度上的具体一位点。笔者用位相这个物演概念,是想要突出企业与企业之间有不同的存在性,即存在度与代偿度的差异。该差异也会在后文演示。
            依存结构:既然企业是晚级社会中的一个依存结构,那么广义进化论中的遗传变异属性,以及物能代谢属性、信息感应属性、结构控制属性必然会在该企业结构存在上继续表达,由此造成企业物态的丰化繁化。
            以上就是基于递弱代偿寻觅企业自然渊源的论证过程。在递弱代偿中找到了企业的定义,也就找到了理论衔接点,《企业衍存原理》才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展开演绎。后文中,我们就沿着企业属性递丰和结构递繁两条脉络展开推导。


            6楼2019-10-22 14:51
            回复
              第二章 企业属性增益
              由于企业是建构在人类智质性状分化构合层面上的,所以在展开企业属性增益推演前,有必要对智质这个概念做一个补充说明。
              智质属性:以智能行为的总和表达其求存要求的感应序列。
              智质属性的DNA余绪(第160章):
              操纵性:人类的一切复杂行为均受智质要素——即逻辑思维和推理判断——的指导和操纵。遗传性:智质秉承DNA的遗传宿性,表达在观念结构的后天性意识形态上,智质运动的整个经历无疑是一个把后天经验代代传递的循序进程。
              变异性:“逻辑变构”接续“基因变异”,虚存形态致频度必然增高。
              重组性:智质属性的“开放交流”态继承了DNA结构重组的自然动势。适应性:具有与当下适应意义的智质属性才不会被淘汰。
              智质性状:以智能行为的总和表达其求存要求的一类生存性状,或者说,智质性状就是智质属性实现为具体的求存性状,包括一切工具或人造物。
              智质性状是体质性状分化残化导致存在度下降的接续代偿,它必然以体质载体的求存规定为基础发展自身。展现出了两项类体质特征:
              工具的位相:智质作为精神本体之存在,从生物自演属性转化为超体质的生物生存性状,必然是体质性状的变态模拟和代偿跃迁,此便是一切“工具”乃至“人造物”的自然物演内涵。
              语言的位格:体现了生物体智属性的代偿延伸,以及智质虚存的实体表达和性状再造倾向,不同于工具,语言处于未展开的纯智质虚存属性和实现了的类体质物化性状之间的衔接点上。
              除此之外,《物演通论》中对于文化有明确的定义。文化,就是智质的性状化表达。
              这一点,是理解企业属性增益的基础。


              7楼2019-10-22 14:54
              回复
                遗传代偿属性增益
                基于广义进化论,理解企业必然需要遗传复制这一点难度不大。关键问题是,企业的遗传复制是如何表达的?如果冒然用狭义进化论或生物学思维类比,得出的结论毫无疑问会南辕北辙。
                由于企业是建构在智质性状层面上的,于是,企业基本群量的实现主要就是以智质属性的“知识”、“逻辑”、“机会”、“数据”等商业可感信息,或实现为产品构型、商品形态、企业实体等智质性状在人群中传播、弥漫、模仿导致的,这是企业遗传代偿的主要实现方式。
                A企业与B企业的遗传关系,不以直感上两者间是否具有股权、业务、战略等合作关系作为衡量。
                A企业的信息弥漫到市场中,若该信息揭示了某种代偿求存契机,人群中的个体会通过模仿、学习、抄袭、摸索等自发求存行为形成另一企业结构,这才是企业遗传代偿的非直观过程,否则同一行业或者同一产业为何会自动自发地出现大量同质化的企业群量呢?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遗传关系实际在智质的传承接续上。所以,企业间的互相抄袭不仅不会减少,相反只会愈演愈烈。 变异代偿属性也只能在这个智质传导连环上随机发生的,而不会凭空出现。
                变异代偿属性增益
                智质的变异代偿属性增益,如上所述,体现为思想或文化层面上的“逻辑变革”。逻辑变革接续了基因变异的余绪,呈现方式为“突变”,表达为智质活动层面的“创新”。可见,一切晚级社会的创新活动首先是智质属性的突变或逻辑变革在先,智质性状的实体结构变革在后后,而不是相反。这就好比,生理体质性状要发生突变,必然是主导该体质性状的DNA突变在先。
                而少数人的变革,导致大部人就会遭殃。因为这“变革”立刻就会通过遗传复制在人群中弥漫传播,凡不追随者即成了淘汰的对象。这导致企业基本群量中的个别企业开始分化,而同层位的分化必将构合成更高层位的结构,由此开启了企业结构衍动的格局。
                物能代谢属性增益
                物能代谢属性增益过程,我们得在整个自然物演尺度上观察。
                在高存在度的位格上,原子结构层次展现出氢核聚变或重核聚变的物能释放状态,它存在度高就高在不仅不需要能量和物质,甚至可以对外释放能量和物质。及至分子结构,存在度进一步跌落,结构呈现出化学键能的平衡状态。再到生命结构开始衰减为负值耗能状态,物质和能量的代谢同步增长,物能代谢成为维持自身结构存在的代偿属性。
                在物能演运的这一脉络上,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以分子存在为分界点,越原始的物质存在越呈现为物能释放属性,越高级的物质存在越依赖于物能代谢属性且日益加剧。
                企业的物能代谢属性,需要滋养系统予以结构支撑,该滋养结构便是商业模式。而企业在物演梯度上具有不同的位格,总体分布规律必然是越前衍的企业结构物能代谢要求愈低,越后衍的结构存在物能代谢要求愈高。
                所以,企业的商业模式演化必然遵循物能代谢属性一路增益的自然规定,除此无他。
                信息感应属性增益
                《物演通论》第二卷全篇在论证精神的来源,即沿着电磁感应—理化反应—感性直观—知性判断—理性思维一路增长而来,我们只需要抓住感应属性的核心:感就是“逻辑”,即依存的判别求断过程;应就是“意志”,即依存的追寻占有过程。
                那么,在智人的后衍社会存在中,这一脉感应属性增益必然不会中断,生长到企业中表达为企业的信息感应属性,且需要信息系统予以结构支撑,该信息系统展现形态之一就是组织文化。
                我们把精神的逻辑序列和意志序列,即感应属性的总和统称为“意识”,这个定义很重要,后文所讲的意识均在此含义上。于是,个人意识,毫无疑问是企业结构的感应属性增益的起点。
                人类个体分化构合为初级企业结构,所面对依存物的信息量激增,感与应的间隙继续拉大,单靠个人意识已不能完成感应求存,于是不同个体的个人意识分化构合成为初级企业结构的感应属性代偿——群体意识。


                8楼2019-10-22 14:56
                回复
                  1、群体意识
                  不同个体的个人意识分化构合出的群体感应属性的总和可称作“群体意识”。群体意识的规定性继承了感应属性的自然规定,全在于感应依存对象以达成求存。
                  群体意识通常导出群体中的个体无法理解的行为,社会心理学中将其表述为“群体无意识”或者“群体无智慧”。同时,人们又会把蚂蚁、鱼群、蜜蜂等中级社会的行为称之为“群体智慧”。
                  为何会有如此谬论?这里需要补充一个概念叫做不可换位之主客体。
                  不可换位之主客体:处在后衍位相上的主体,相对于它的前位客体而言已成为不可换位的主体,即后位感应者的感应代偿效能可以覆盖前位存在者,前位感应者的感应代偿效能却不能对等地覆盖后位存在者。
                  就像你看人体细胞,你尽可以把人体细胞的属性和结构研究透彻,而人体细胞看你甚至不会承认你的存在;就像人对家禽的所作所为,人类了解家禽的所有属性,而家禽绝不会知道人类豢养它们的目的,此便是火鸡理论的深刻演绎;就像腾讯看普通用户,腾讯了解每个人的一切兴趣和行为,而普通用户眼中的腾讯跟其他企业一样只不过是一家盈利企业罢了。
                  根据不可换位之主客体概念,我们可以做如下表述。
                  既往社会学视野根基建立“人-社会”的二元对立格局上,致使人们高高在上地小看更高一层后衍社会存在的群体行为,自傲地将不能对等感知的群体对象称之为“乌合之众”。
                  而在回望前衍存在的群体行为时,其自然学视野又横隔于“人-自然”的旧式对立之上,以致于惊异隶属自然之物的动物昆虫何以能有主宰地球的万物之灵——人类这般的群体协作能力,无知地将其可感的群体对象称之为“群体智慧”。这是不可换位之主客体着陆于人的境遇,也是旧式自然学乃至旧式社会学处理社会问题时的尴尬局面。
                  “群体无意识”或者“群体无智慧”,其中暗含的深意实则是个体感应效能代偿不足以覆盖后衍群体感应效能的直观无奈。实际上,任何群体意识无非是维护该群体结构存在的求存感应装置,只是在不同的位格上有代偿度高低之分。
                  蚂蚁社会无论怎样“群体智慧”般地折腾,都不能推导出几何原本和力学定律,也不能造出飞机或火箭,是因为蚂蚁社会无需智质代偿已足以使之稳存。相反,人类群体无论怎样“群体无智慧”般地在科学技术上登峰造极,都逃不开维持自身求存的基本规定。
                  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有一系列关于群体心理行为的理论,其实都逃不开从众效应的基本规定,因为从众表达的就是融入上层结构以达成求存。旧式社会学中,人们将从众行为贴上为“非理智”、“无主见”、“无个性”等人格化标签,都是出于对结构代偿自然渊源的失察,似乎自我个体的远见能超乎群体。
                  试想,人群突然朝某一方向集体跑动,必是由于某一因素对群体产生了极具烈度的不利影响,你若标新立异岿然不动,天降厄运在所难免。但若你的标新立异果然发现,让人群突然跑动的因素竟然是某个社会学家在做社会心理学实验的“恶作剧”,你也不能因此说从众就是盲从或者非理智。
                  至少在文明化以前的石器时代,这样的群体意识一定有效地维护了人类原始部落在森林或平原上的生存,如丛林或森林中的异响,必然意味着未知动物或未知部落的行动,警惕或远离的收益远远大于静止不动。那个时代的有限资源也绝不允许群体里多养一个社会心理学家做“文明化的恶作剧”。
                  不过,社会学中对从众行为的刻板印象也彰显了对结构层层递弱的深刻抵制,是为人性中的保守倾向表达。须知,递弱并不有益于存在者,对递弱的抵制衍成人性中的保守质素,这同样是出于求存的规定。
                  在企业结构中,群体意识的有效代偿一面在于维系了早期群体面向较少依存对象时的求存。但遗传属性又使得具备同样智质属性的同位格物种数量激增,使得企业在面对复多依存对象时,又得同时应对同位格增量企业的资源争夺,即求存手段本身又再一次让依存条件复多化,此为群体意识终极无效代偿的体现。
                  在此般竞争格局中,智质层面“逻辑变革”依然会随机发生。它的发生过程必然是少数个体意识在智质层面随机创新产生了求存功用,然后以群体意识的指向作为最终实现。以人类的逻辑发展水平来看,原初企业的群体意识仍然是以个体意识的知性感应阶段为基础平台耦合,则群体意识的下一层代偿必然由个体意识的理性思维的初步调动为基质。
                  理性能力的初步调动必然是一个脱离知性表象的逻辑抽象建模过程,逻辑抽象必然是对客体可感属性的”抽取成象”。
                  愈原始的属性,愈具有普遍性和统领性的优势,由以成为对后衍属性的梳理工具,这样的原始属性便是刚刚从幽在中分化出来的广衍属性(时间与空间)和复多属性,前者成为几何学的来源,后者成为数学的来源,在理性思维中延展为图式思维和数理思维(第102章)。
                  前神学时期古人的三大追问之一的“时空追问”,便是这两重原始属性在初级理性思维中的彰显。追问自己在时空中的位置,是一件关乎生死的事情(详见东岳学习坊之易经模块)。
                  数理思维和图式思维在群体意识中的贯彻和增益,可称之为数模意识。


                  9楼2019-10-22 15:00
                  回复
                    2、数模意识
                    数模意识,即使用数据与模型的意识。当企业竞争格局到了群体意识已不能达成对复多依存对象的感应,数模意识的“抽取属性”以“加工成像”的代偿能力就正式显形。
                    这几乎是精神感应抽象序列的变态重演,主体的感性直观抽取客体的一部可感属性,在耦合一瞬间就能感受到对象;知性辨析在对象中基于同一律、排中律、矛盾律判别求断;理性在知性辨析整顿的万物系列中进一步抽象建模,朝着理想逻辑的高峰不断挺近。这一感应增益过程与依存条件递繁过程几乎呈现军备竞赛的格局,最终无非是让主体在更趋动荡的衍运中求得安稳而已。
                    我们将数模意识分为数据意识和模型意识分别探讨。
                    数据意识,是企业将所有依存物抽象感应为数字并据以行动的行为总和。
                    数据意识决不是今天互联网公司才独有的感应属性,在工商业化以前就业已成形,最原始且最具奠基性的数据意识就是记账。
                    早期的自然经济单元形成初期,结绳记事或用象形文字表征依存物的复多属性已显形于群体意识之中。简单的记账方式在经济衍动的过程中逐步变为单式记账,单式记账实际就是现金流量表(当然它不是现代企业制意义上的现金流量格式),它反应了原始商业萌芽初期竞争微薄的“自经自济”格局。
                    及至1531年,德国商人Johann Gottienb在《简明德国簿记》中公布了世界上最早的资产负债表格式。16世纪,工商业交流频繁的意大利,企业就已经开始编撰资产负债表了。
                    资产负债表,是资产、负债、权益等概念从现金流量表中分化构合成的新逻辑模型,这毫无疑问就是逻辑变革。 资产、负债、权益三者分化出来成为重要的依存条件,表达了商业竞争烈度开始攀升之格局。更重要的是,资产负债表实际就是商业依存结构的数学属性抽象表达,这是企业数据意识显形的明证。
                    18世纪到19世纪的工商业革命,股份制公司成为主要的企业组织形式,于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经营能力逐步成为更切近生存的依存条件,而利润表就是经营能力的数学属性抽象表达。后期将现金流量表补上,形成了现代企业的三大财务报表。
                    于是,我们可以说财务数据是现代企业最基础的感应属性,它不过是原始的复多属性在企业衍存中的数学结构化表达而已,因此也就奠定了财务数据对企业经营状态的基础解释性和预见性。 观察三大报表的历史诞生顺序,我们竟然看到这样的从原始到高级的属性格律——
                    现金流量表,反应能否存在。即有现金流就能存在,否则就不能存在。
                    资产负债表,反应为何存在。即为这一个商业依存结构而存在。
                    利润表,反应如何存在。即以这样的经营能力继续地存在下去。
                    愈原始的代偿属性,其代偿效力愈强,对后衍代偿运动具有潜在性的决定作用;愈后衍的代偿属性,其代偿效力愈弱,且对前体代偿形态具有遮蔽化的抑制作用。用财务报表感应企业,也必然遵循这一条属性格律。


                    10楼2019-10-22 15:03
                    回复
                      3、模型意识
                      模型意识,是企业将所有依存物抽象感应为理论或模型并据此行动的行为总和。
                      任何商业理论模型,终究只是为了确认自身在时空中的位置,即对自身广延属性(时间与空间)的感应。
                      例如,“战略”一词暗含着方向的指引,“定位”一词暗含着位置的确认,“营销”一词暗含着对目标的占有,这也是语言学中空间隐喻的体现。空间隐喻现象,本质就是失位存在者在时空中确认自身位置的生存强迫。
                      模型意识的出现实际衔接了哲科文化的兴盛,它是西方哲科思维在滋养系统的智质性状中的遗传和变异。于是模型意识几乎同时兴盛于数据意识,在工商业时代大放异彩。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将市场经济的运动规律抽象为“看不见的手”,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以“劳动创造了人”以及“剩余劳动”解释资本主义运行方式,熊彼特将经济衍动的原因归结于“企业家将旧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的创新”,泰勒基于机械论写出《科学管理原理》,彼得·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提出目标管理,特劳特基于彼时大热的心理学提出定位理论....模型的逻辑变革至今而不止,且变革频度继续增益。
                      企业用逻辑模型感应外物已经成了不得不的选择,那些能站在新思想肩膀上的企业,无异于让自身发生了一次变异,从而展现出来了改造世界的力量。例如,实践《科学管理原理》的福特公司业已彪炳历史,践行心理学和行为学理论的4A广告公司腾空出世且兴盛一时,等等。企业力量的展现越来越依靠逻辑变革,既是人类思想史和文明发展的并行脉络,也是企业维持结构存在的求存指向。
                      感应代偿阶段已进入数模意识的企业中,作为其组分的个体,他的感应代偿不得不被推向理性逻辑的高端——理想逻辑,这便是企业结构对其组分的意志规定和自然选择。
                      企业组分的个体只能以“自己决定自己”的方式逐步完成智质代偿,否则就会与结构解体,这便是“知识工作者”现象大规模出现的渊源,即每个人必须调度自己全部的智能储备来完成工作。
                      而数模意识终究也是一条守不住的防线,不仅在于要求企业所有个体进行极高的智能储备调动是极其困难的,也在于智质性状的类体质特性更具代偿功效:
                      智质作为“生存性状”之延伸,从生物自演属性转化为超体质的生物生存性状,它必然也是体质性状的变态模拟和代偿跃迁。这就是“工具”以及所有“人造物”在物演序列上的存在位置。一切工具都是体质性状的代偿性延展,此便是智质性状的杰作。
                      智质属性本身就是一个既可自塑也可塑他的变塑性虚存,以至智质性状也具有同样的质态。
                      于是,一旦智质性状开始对自身的载体和属性进行代偿延展,便形成正反馈自塑机制。这便是计算机以及互联网发明后,智质性状变构以指数级加速的根本原因。此后形成的现代IT工具直接成为了人类智质属性的代偿延展,例如:互联网延伸了感性层级信息传递的神经网;编程语言延伸了知性层级的识辨选择行为;编程程序延伸了理性层级的抽象思维逻辑运动而不止。
                      于是,智质性状的延伸变构就是成为了后衍代偿的基础。


                      11楼2019-10-22 15:05
                      回复
                        4、算法意识
                        考虑当今用语的习惯,我们可以把应用智质载体进行代偿,以达成数模意识增益后的智质感应属性,称之为算法意识。
                        智质载体,体质性状与智质性状的总和。所以,该载体本身也会承载着智质属性。
                        算法,已然是计算机科学的语境。具体而言,目前确实只有计算机在对人类的智质属性本身进行模拟,因此也只有应用计算机的属性和载体进行智质代偿增益,才能突破企业数模意识的无效代偿,进入更高一层的感应属性。这才是我们日常意义上所说的,互联网公司与非互联网公司的真正区别——在于有没有算法意识。
                        日常语言中的“互联网公司”与“非互联网公司”,你若不找到其根本的规定性,绝难说清他们的区别。传统制造业人人都用电脑和手机办公,这算是“互联网公司”吗?微商通过小程序做代理培训,这是“非互联网公司”吗?
                        而后,分化出“古典互联网”、“传统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价值互联网”等词汇,似乎前者是落后挨打的老古董,后者是变革创新的引领者。这些词汇本质上仍然是模型意识的体现,其中暗含了大量的时空方位隐喻,即寻求自身的广延定位。但这些概念除了用来打趣,终究不能确认是否可以据此模型来定位自身企业。这就是用日常思境处理社会问题的麻烦所在,也是本文的行为风格脱离日常思境的不得不所在。
                        于是,算法意识必然是更高层位的感应属性代偿,它是数模意识在更高层位的继续贯彻和落实,以耦合依存对象为指归。
                        初期,算法意识具体体现为企业应用智质性状(硬件、软件、数据埋点、爬虫等智质感应工具)径直地将依存对象数据化或模型化,并交由下位数模意识处理。即,此刻的算法意识仅处理“感”的功能,而不能达成“应”的落实。 例如,具有数据监测能力的公司将用户的多重属性用算法“转译”为图式和数字,运营团队再根据这些属性制定相应的市场运营策略。
                        后期,算法意识进而延展到“应”的层面,以智质性状辅助甚至直接取代企业耦合依存对象的实现行为。 物流能力在机器的技术代偿下逐步增益,例如,仓储的资源空间配置以及内部效率优化,干线物流的路线与货物收寄的运筹统合,快递外卖最后一公里基于LBS的供需高效匹配等。
                        我们可以看到,算法意识观照的对象其内部复杂度和外部复多性无以复加,以人脑为感应硬件的数模意识已无法达成此位格的感与应,是为算法意识接续数模意识代偿的自然衍存合理性。
                        在算法意识层,智质载体不过是延伸了人类的智质属性,这只是一个他塑的过程。若智质载体开始自塑,即实现了对算法意识的超越和突破。


                        12楼2019-10-22 15:08
                        回复
                          5、AI意识
                          AI意识,即智质载体塑造自身的智质属性和智质性状,其自身的智质属性与载体结构均进入正反馈自塑机制。
                          此处的AI意识虽然无意包含科幻意境,但在逻辑上是必定实现的感应属性,它的自为属性已拔高至人类的感知中呈现为“自动自发”的感受与体验。
                          AI意识的成长中,我们明显能观察到,它以个体乃至群体意识的经验作为果蔬小菜,以数模意识的积累为肉蛋配菜,以算法意识的沉淀作为粮食主菜,这些属性都需要对应的实体结构支撑,其胃口极大,是为物能代谢属性的增益体现。
                          这就好比,占据人类体重不足2%的大脑,却要占据基础代谢的20%一样。基于该逻辑推断,没有足够的数据、模式、算法、资金、人员积累的企业,必然没有足够的物能代谢基础来驯养自己的AI意识。
                          根据不可换位之主客体概念,这般超脱算法之上的感应属性,已经逐渐具备后衍存在对前体存在感应效能完全覆盖的趋势。
                          简而言之,AI看人,正如人看鱼一般。不过,无论它如何张牙舞爪,它在未来依然还是要在你刷淘宝时候推荐一件你愿意买单的商品,是为前体存在对后衍存在的奠基性和决定性使然。这个商品贵到离谱,但你仍然新生欢喜并且自愿地支付订单,是为后衍存在对前体存在的遮蔽性和控制性使然。
                          以上感应属性增益序列已经能涵盖大部分企业的属性状况。根据这样的脉络,我们还能进一步推论,在AI意识之后还有更高一层增益。


                          13楼2019-10-22 15:09
                          回复
                            5、超脑意识
                            超脑意识,以递弱代偿原理推断,其理论极限是以理想逻辑作为基本智质属性质料,辅以理想逻辑建构成的智质载体作为实体结构, 进行自我正反馈代偿衍动。
                            理想逻辑,即超然于感性直观和知性判断之上的纯粹推理之想,是理性逻辑的最高形态。
                            逻辑上来讲,这将是自然衍运感应代偿之极致,它也许能感应到自然之源“幽在”的新属性,也许能预测到物演区间临摹未显形的格局,但人类的感应能力完全不能覆盖于它,且支撑它的运转必然是极高的全社会物能功耗,以及结构度最致密的晚级社会实体结构。
                            做一个不恰当的比方,它的感应属性高强到与宇宙奇点一样对于人类个体来说完全不可感,即成为“幽在”的变态演绎。这竟然是理想逻辑推导出的辩证观照,也是我们的感应代偿效能不足覆盖后衍存在者的缘故所致。
                            无论它发生在何时,都预定在《物演通论》推论的终极社会形态——大同社会的位格之中。

                            以上,对企业属性增益做一个总结:
                            遗传代偿属性增益,万物一系衍生即成赓续。
                            变异代偿属性增益,物态丰化绵延伪装繁荣。
                            物能代谢属性增益,耗能日趋磅礴而至危在。
                            信息感应属性增益,精神逐近弗远则为伪在。
                            至此,还没有结束,结构控制属性增益与实体结构递繁,我们单独成篇讨论。


                            14楼2019-10-22 15:11
                            回复
                              后续待栽......


                              15楼2019-10-22 15: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