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军吧 关注:17,533贴子:219,863

二战法国的决定型作用,跳出英美本位就知道。慢慢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加拿大1楼2019-10-14 23:39回复
    一图的地图对法国太不利了,大西洋没有出海口了。


    IP属地:重庆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0-03-26 13:23
    收起回复

      @墨莲娜 这才是当时国权法国(盟军称维希)的实控区:法国本土大西洋沿岸受到了纳德影响,但摩洛哥保护国的大西洋沿岸是法国全权支配,没有纳德军存在。


      IP属地:加拿大4楼2020-03-26 20:20
      收起回复
        卡萨布兰卡会议明明法国参加了,但有些人就是故意不提。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0-03-26 22:54
        收起回复

          法國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和鈉德開戰的話,它的主要兵力將首先與鈉德作戰;站在英國的角度,法國是保衛英國的第一道防線。無論以法軍為主的盟軍一路打進柏林,還是德軍一路打到英吉利海峽或地中海海岸,抑或僵局,都將為英國(美國gov當時不關心歐洲戰局)贏得時間。一戰就是先例,西線成敗決定著英國自身安危;而英國沒有大規模常備陸軍,西線初期當然依賴法國陸軍。
          所以1933年希特拉掌權後,丘吉爾寫道「感謝上帝,幸虧有法國陸軍!」


          IP属地:加拿大9楼2021-09-25 22:34
          收起回复

            1918年西線。橫線區域:德奧聯軍和歐美聯軍主要爭奪地區,縱線和陰影區域:德奧未經戰鬥放棄的地區。雖然陸戰發生在法國和比利時土地上,沒有波及德國,但法國和比利時戰場,以及除東線外的其他戰場的結局,卻決定了德國-奧匈-鄂圖曼-保加利亞陣營投降,在西線這邊,以法軍為主的歐美聯軍占領大片德國領土。
            以法國的角度看,1939年開始的戰爭,在戰略上顯然類似1914-18年西線。以法軍為主的西線是決定戰爭勝敗的最重要因素。衹要在法國戰場(如果德軍入侵低地國家,就再加上低地戰場)打敗德軍,元氣大傷的德軍也贏不了德國戰場,甚至像1918年那樣,根本不會有德國戰場。


            IP属地:加拿大13楼2021-09-28 11:43
            回复

              肯定有人會疑惑:為什麽要首先「在法國或低地戰場上打敗德軍」,而不主動進攻鈉德,「在鈉德境內打敗德軍」呢?一看地圖就知道,法國邊境到柏林的距離,遠遠大於鈉德邊境到巴黎的距離,還有齊格飛防線擋著;法國這邊的馬奇諾防線,正是要誘使德軍進攻低地國家,將低地國家拉入盟國(比利時荷蘭在1940年5月10號之前,均未加入盟國),並按照「迪爾河計劃」把德軍擋住,短期內形成僵局。
              1939年9月,德軍開始進攻波蘭時祗用了約60個師,另外約40個師隨時可以憑籍齊格飛防線,迎擊盟軍大規模進攻。波蘭被蘇德聯手征服後,希特拉一直對德軍在西線的戰略進攻顧慮重重,1939年10月-1940年4月,先後20多次中止了發起戰略進攻。所以,英法1939年9月-1940年5月等待德軍先發起西線戰略攻勢的策略完全正確。


              IP属地:加拿大15楼2021-09-29 10:47
              回复

                1939-40年西線,枚郭是中立郭,素連是鈉德的准盟友,不僅配合鈉德侵略並分解波蘭,入侵芬蘭,吞下波羅的海三國,還一直給鈉德輸送資源;站在盟軍的角度,素連跟敵人無異;所以英法準備在遏制德軍西線攻勢後,轟炸巴庫油田,打擊素連對鈉德的石油供應。
                素連在遭到鈉德入侵之前,對盟軍的貢獻都是完全為負,而且對鈉德1939-40年西線獲勝的貢獻很大。


                IP属地:加拿大18楼2021-10-01 20:17
                收起回复

                  漢語中以「法國戰役」指代1940年西線,自然是來自英語大眾傳媒戰後的演繹。但實際上,二戰期間英語大眾傳媒將諾曼底登陸之後盟軍在法國的作戰也稱為「法國戰役」,當時「法國戰役」這個稱呼不是專指1940年西線。


                  IP属地:加拿大20楼2021-10-02 20:30
                  回复

                    「法國戰役」這個稱謂出現得很早,一戰時候也被廣泛使用,用以凸顯「法國」—無論這塊被視為永恒國度的土地還是它的軍隊—是戰爭勝敗的決定因素,但顯然沒有「法國戰役衹有法軍和敵人作戰」之意。


                    IP属地:加拿大22楼2021-10-02 21:31
                    回复

                      1940年6月英國的報道「6月伍號開始的這場法國戰役,或許應該被視為歷史上最偉大的戰役」。
                      漢語資訊裡面出現的「二戰法國39天投降」甚至「二戰法國3天投降」說辭,自然也源自英語圈大眾傳媒戰後的演繹,尤其在網路中。「39天」一說是截止到6月17號貝當在廣播中宣布將協商停戰,「3天」一說就是把「法國戰役」的開始界定於6月9號德軍進攻所謂「魏剛防線」埃納河段,標誌著對所謂「魏剛防線」發動全線攻勢,之前德軍已經進攻了索姆河以南段「魏剛防線」4天;6月12號,所謂「魏剛防線」上的盟軍(英軍衹有2個師)大部奉命撤退,2天後,德軍占領巴黎。於是,戰後大眾傳媒的軍盲們有了「法國戰役6月9號全面開打,3天後6月12號實際上就輸了」的觀念,再進一步衍生為「3天投降」。
                      這兩個時間都是錯的。6月17號貝當廣播後,聽命於貝當內閣的法軍戰鬥到6月25號停戰協議生效,聽命於戴高樂的少數法軍則不承認停戰協議,到海外繼續對德義作戰。法軍在1939年9月3號對鈉德宣戰後一直在對德戰鬥,所以,1939-40年西線法軍打了9個月,1940年5月10號德軍發動西線攻勢後,法軍與德軍打了45天;6月10號,義大利宣戰後,法軍與義軍打了15天。


                      IP属地:加拿大23楼2021-10-02 23:12
                      回复

                        1940年阿登穿刺戰的雙方單位,盟軍地面部隊是法軍和比利時軍隊,完全沒有英軍和荷軍
                        導致1940年西線盟軍速敗的關鍵一役—阿登穿刺戰,是英語圈民間作者們最為詬病二戰法軍的一場作戰,他們把色當演繹成阿登突破戰的代名詞,以便與1870年法軍色當之敗相呼應,實際上色當城1940年5月根本就沒有地面戰鬥;可無論這些人怎樣醜化法軍,當時英國陸軍也沒有任何兵力去彌補「不堪一擊」的法軍的大錯,英軍連承受阿登德軍一擊的機會都沒有,英國空軍對默茲河上德軍浮橋的轟炸以及對地支援也沒有顯著效果,法國空軍亦然。很明顯,1939-40年西線,法軍無論積極還是消極影響力都遠遠大於英軍和那時候完全沒有對納德作戰的美、蘇軍。


                        IP属地:加拿大29楼2022-10-27 22:19
                        回复

                          「敦刻爾克之戰,法軍拯救了英國」
                          以法軍為主的盟軍雖然於1940年5-6月德軍全面攻勢下速敗,但法軍大力掩護了英國遠征軍從敦刻爾克撤出,為盟軍在西線戰敗後繼續戰鬥,保持了最重要的信心;英國數量不多的職業化陸軍,大部脫險(尤其是英國遠征軍軍官團),也是未來戰鬥的重要陸戰人力資源。


                          IP属地:加拿大30楼2022-10-28 22:0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