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烟吧 关注:737,654贴子:11,324,522
  • 16回复贴,共1

戒烟之王谈烟草文化营销——绑架名人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每一位吸烟超过5年的吸烟者,都曾经在脑海中不止一次想过要戒烟。
为什么他们还在吸烟?
他们并非不需要戒烟,并非不愿意戒烟,也并非不能够戒烟。
真相只有一个:他们不敢戒烟!
他们最害怕的是,就算真的戒烟成功了,他们不得不做出可怕的牺牲,放弃诸多好处或享受。
他们担心从此无法享受美食和美酒,他们担心无法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他们担心无法在社交场合放松自己,他们还担心自己下半辈子都会一直怀念吸烟的感觉……
因此,吸烟者们戒烟的最大障碍,就在于对戒烟深深的恐惧,而这种恐惧来自于长期被洗脑后形成的关于吸烟的一切错误认知!
只有勘破烟的本质,他们才能反转自己脑海中关于吸烟的一切错误认知!认知一旦反转,恐惧自然烟消云散,那么戒烟路上的最大障碍就不复存在了!这就是终极戒烟法的核心奥义!
那么,吸烟者们是怎么被洗脑的呢?
我们从一出生开始,就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尤其受到烟草业对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
为了从销售烟草中获利,全世界的烟草商都在利用文化推销烟草,而中国烟草业则将其发展到了极致。这种披着文化外衣的推销花招,可以用名人、名胜、民俗、名位和民生这五者概括,堪称烟草文化营销的“5M攻略”。
在本文中,我们首先考察烟草业是如何绑架名人的。


1楼2019-08-27 00:21回复
    1、烟草业是怎样绑架鲁迅先生的?
    ①中国烟草博物馆的做法
    位于上海的“中国烟草博物馆”中,有一张鲁迅吸烟的照片,旁边配有说明: “鲁迅战斗的日子——以烟相伴”。
    ②云南红塔集团的做法
    在云南红塔烟草集团院子内,有一尊鲁迅站立着的雕像,而他手里夹着一支卷烟。塑像边的石座上曾经刻有说明:“他的烟如同他的消瘦、坚毅的脸庞,如同他的文章与笔,这就是他与烟共生的关系”。
    ③烟草业传递出什么样的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处都是烟草业确定的供人参观的“旅游点”。烟草业以这样的“说明”给人传递了一个完全错误的信息:鲁迅之所以成为鲁迅,是因为他与烟草“共生”。言外之意,就是暗示所有人,如果鲁迅不吸烟,他就成不了鲁迅了……


    2楼2019-08-27 00:23
    回复
      2、真实的鲁迅是怎么样的?
      ①鲁迅为烟所困!
      由于烟草中的多种有害物质,一旦吸食,便会对身体造成严重的损伤;由于吸烟的成瘾性,明知有害却难于摆脱,即便是名人、伟人也不能幸免。
      1925年9月30日,鲁迅致许钦文信:“我其实无病。自这几天经医生检查了一天星斗,从血液以至小便等等,终于决定是喝酒太多,吸烟太多,睡觉太少之故。”
      1925年的11月,鲁迅致许钦文信:“医生禁喝酒,那倒没有什么;禁劳作,但还只得做一点;禁吸烟,则苦极矣,我觉得如此,倒还不如生病。”
      1926年12月3日,鲁迅致许广平信:“今天我发见我的手指有点抖,这是吸烟太多了之故,近来我吸到每天三十支了,从此必须减少。”
      ②鲁迅为烟所苦!
      明知吸烟危害健康,但又因烟瘾难消,产生无限苦恼。这几乎是所有希望戒烟者都难于消除的苦恼。鲁迅为此深深自责。
      1926年12月3日致许广平:“回忆在北京的时候,曾因节制吸烟而给人大碰钉子,想起来心里很不安,自觉脾气实在坏得可以。但不知怎的,我于这一事自制力竟会如此薄弱,总是戒不掉。但愿明年能够渐渐矫正,并且也不至于再闹脾气的了。”
      1934年,鲁迅致母亲信:“男胃痛现已医好,但还在服药,医生言因吸烟太多之故,现拟逐渐少至每日只吸十支,惟不知能否做得到耳。”
      ③鲁迅为烟所害!
      鲁迅在55岁时便过早逝世,令人悲痛。但有多少人知道,他的早逝是为烟所害?
      上海鲁迅纪念馆和上海第一结核病防治院于1984年2月22日,邀请23位上海著名医学专家、教授参加的“鲁迅先生胸部X光片读片会”。在这次读片会上,由国内第一流医学专家作出极具权威性的科学诊断是:“鲁迅先生不是直接死于肺结核病,而是死于自发性气胸。”
      专家、教授们根据鲁迅先生1936年6月15日拍摄的胸部X光片与有关医生的病情记录,认为根据病史摘录及1936年6月15日后前位X线胸片,一致诊断为:(1)慢性支气管炎,严重肺气肿,肺大皮包。(2)二肺上中部慢性肺结核病。(3)右侧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根据逝世前26小时的病情记录,大家一致认为鲁迅先生死于上述疾病基础上发生的左侧自发性气胸。
      这证明,长期吸烟正是鲁迅过早死亡的重要原因。
      ④绑架鲁迅先生做烟草广告,不仅颠倒黑白,更是卑劣无耻
      中国烟草业把为烟所困、为烟所苦、为烟所害的鲁迅,拿来大做烟草广告,声称他的文章与笔同烟是“共生关系”……为了利益而玷污鲁迅,这种行为不仅颠倒黑白,更是卑劣无耻。实在是太残酷,也太无良知了


      3楼2019-08-27 00:24
      回复
        3、烟草业绑架名人,是为了捏造“名人都吸烟”的神逻辑
        在中国烟草博物馆内,曾经贴着一张说明,上面公然写着:
        “伟人、名人、文化人,其中不乏烟民,有的终生与烟草结缘。其著书立说、运筹帷幄、精神风貌,往往与烟草密切相关。”
        好一套天衣无缝的“名人都吸烟”的神逻辑!
        绑架名人来做烟草营销,其隐含的逻辑就是:伟人和名人受人敬仰,因为他们有杰出的成就,而这些名人都是吸烟的,所以烟草成就了这些名人,因此要有成就要当名人就得吸烟!
        将并非因果关系的“吸烟”与“成就”,生拉硬扯绑架到一起,捏造成因果关系,这就是烟草营销中绑架名人的逻辑套路。这种神逻辑,极具欺骗性,几十年来欺骗了无数吸烟者。
        除了鲁迅,同样时常被中国烟草业拿来作文化营销的,还有毛泽东、邓小平、宋庆龄、陈毅、林语堂等等。用的也是同一套神逻辑去混淆视听,在此不再赘述。
        至于成功戒烟或远离烟草的名人,烟草业是完全排斥的: 譬如与林语堂文章、学识相仿的梁实秋,一次戒烟成功,从此不再吸烟。他说:“我吸了几十年烟,最后才改吸不花钱的新鲜空气。如果在公共场所遇到有人口里冒烟,甚或直向我的面前喷射毒雾,我便退避三舍,心里暗自咒诅:‘我过去就是这副讨厌的样子!’”
        再譬如鼎鼎大名的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有一次问学生为什么吸烟,得到学生回答:“因为校长也抽烟”。张伯苓立即说:“校长如果不抽烟呢?”学生回答:“校长不抽烟我也不抽。”于是,张伯苓立即毁去烟和烟具,从此戒烟,留下一段佳话。
        这样的名人,只因为他们不吸烟或戒了烟或反对吸烟,便被烟草业完全无视,从不提及。


        4楼2019-08-27 00:24
        回复
          4、推动控烟履约刻不容缓,中国政府在行动
          近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出炉。
          2019年6月25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这是国家层面指导未来十余年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的一个重要文件。依据《意见》,成立了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并发布《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健康中国行动组织实施和考核方案》。
          其中,在实施控烟行动中。《意见》明确,吸烟严重危害人民健康。推动个人和家庭充分了解吸烟和二手烟暴露的严重危害。鼓励领导干部、医务人员和教师发挥控烟引领作用。把各级党政机关建设成无烟机关。研究利用税收、价格调节等综合手段,提高控烟成效。完善卷烟包装烟草危害警示内容和形式。到2022年和2030年,全面无烟法规保护的人口比例分别达到30%及以上和80%及以上。


          5楼2019-08-27 00:24
          回复
            原来鲁迅也抽烟啊,你不说还真不知道!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9-08-28 15:15
            收起回复
              好帖,收藏了


              IP属地:河北来自手机贴吧7楼2019-08-28 15:34
              收起回复
                讲的真好,这就是亚伦卡尔《这书能让你戒烟》中说的社会洗脑产生心理烟瘾


                IP属地:山东8楼2019-08-31 11:21
                回复
                  这是个卖电子烟的 还说电子烟有多好,是他把老哥们当傻子,还是这***就是个傻子。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19-10-01 11:20
                  收起回复
                    加油(ง •̀_•́)ง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0-06-27 09: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