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去彼年吧 关注:3贴子:746
  • 1回复贴,共1
dddd
大概是阅读书单


IP属地:广东1楼2019-08-15 22:06回复
    怪诞行为学4:城市的真相/丹·艾瑞里
    The honest truth about dishonesty/Dan·Ariely
    第一章-测试理性犯罪的简单模式
    模式内容——成本-收益分析
    收益:从罪行中获得的利益
    成本:①被抓住的可能性;②被抓后收到的可预料到的惩罚
    矩阵实验
    实验1:一旦有机会销毁证据,参与者会产生欺骗行为
    实验2:欺骗行为对报酬不敏感(道德因素的影响)
    实验3:被抓的可能性对欺骗程度并无太大影响
    实验4:决定欺骗程度的因素不是担心太突出,而以自身道德所能接受的程度为限→我们欺骗的程度取决于不伤害自身的诚实形象
    经验系数理论
    中心论点:人类行为受两种相反动因影响:自我动因及金钱动因
    在欺骗的程度较小时,人类的认知灵活性导向了一种平衡行为:从欺骗中获益而且仍然拥有良好的自我感觉——构成了“经验系数”的基础
    人类总在不断努力定义一条可以通过欺骗获利而不危及自身形象的边界线
    内部原理:在保持良好的自我印象的愿望和从欺骗中获得利益,这两种自相矛盾的需求间实现微妙的平衡
    第二章-探索经验系数的秘密
    观点:如果加大欺骗行为及其后果之间的心理距离,经验系数就会增加,欺骗程度也会提高
    吉米与父亲的笑话:某些活动更容易使人降低自己的道德标准
    冰箱诱饵实验:人类比较愿意偷非金钱的东西
    另一版本矩阵实验:相比于真实的货币,人类在非真实货币面前更容易变得不诚实
    减少经验系数的方法
    回忆道德标准-矩阵实验
    诚信制度-道德“速成班”成效甚微;但道德提醒的确让人类更诚实
    税务报告矩阵实验、保险实验:签署保证书(顶部道德提示>尾部确认,设定在表头的签名有道德提醒作用)
    第三章-对自己的动机视而不见
    欺骗方式与经验系数的关系
    高尔夫球实验:人的欺骗行为直接受到这一行为与其自身之间心理距离的影响(球杆>鞋>手)
    高尔夫重新发球实验:第一杆重新发球更有”道德感“(假装比赛还没开始)
    高尔夫计分实验:假装自己是诚实的错误
    参与实验选手与其描述的其他选手的作弊概率差别:高尔夫球手不仅在打球时欺骗他人,而且用撒谎掩饰自己的不诚实行为
    第四章-被动机迷惑的理智
    利益冲突对牙医以及烧伤科医生的影响(利益冲突——本人未意识到的下意识欺骗行为)
    利益冲突的普遍原因:人类的报恩心理(画廊喜好实验)
    利益冲突的影响:改变自身想法,影响现实生活
    对抗策略:提前建立规则
    信息公开的弊端:估值实验(在利益冲突和信息公开条件下,信息公开可能会产生更强的偏差)
    第五章-越疲倦,越冲动
    欲望与理性的矛盾(思维负担较重的参与者更容易做出不理性选择)
    自我耗竭(自控力的用尽导致对欲望屈服)
    意志力的下降增加控制欲望的难度,并最终降低诚信水平(颜色测试+矩阵实验)
    措施:杜绝诱惑总比持续地与“赶不走”的诱惑作斗争更容易
    第六章-穿冒牌货会让我们更不诚信吗?
    外部信号与自我信号(冒牌服装降低外部信号效能,但穿着正品的人仍会有行为及心理变化)
    穿戴正品服饰不会提升诚实度,但冒牌服饰会放松道德束缚(戴眼镜的矩阵实验)
    “管他呢”效应:诚实界限(穿戴冒牌服装的人诚实界限更容易达到)
    问卷实验:冒牌商品不仅使我们变得更不诚实,还会让我们更加低估他人的诚实度
    经验:第一次的不诚实行为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某人对自身的看法及此后的行为——减少无伤大雅的不诚实行为的次数很重要
    第七章-陷入自我欺骗
    参考答案实验——人们倾向于相信自己在看过答案之后的较好表现是自己的真实水平
    证书实验——成就标志会使我们认同对自身能力的错误认知,并且提高我们的自我欺骗能力
    如果对受到诱惑进行干预,人们会降低自我欺骗程度(如果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作弊了,我们就很少会将功劳算在自己头上)
    积极力量:提升自信心可以提升我们排解压力的能力,从而增加我们的总体幸福感;增强毅;尝试不同体验
    消极影响:盲目乐观
    第八章-创新与不诚实:我们都是编故事的人
    在动机模糊时,我们会为自己寻找听上去很具逻辑性的原因
    左脑找借口:我们拥有知道自己行为背后的驱动力是什么以及世事的运行规律的极端倾向;我们倾向于为自己的偏好找理由,保证自己的行为与理性且合理的偏好符合
    不诚实行为合理化的重要因素:大脑连通性好;我们越具有创造力,就越能为我们自私的行为找到合理借口;智力与不诚实程度无关
    措施:认清创造力与不诚实间的联系,试着减少有创造力的人运用其技能找到新的办法行骗
    第九章-我们是如何感染上不诚实的病毒的?
    不诚实与传染病:①如果社会充满不诚实行为,诚实品质的自然平衡会被打破;②与我们亲近的人的不诚实行为更加具有“传染性”③暴露于欺骗行为的强度与自身行为改变之间的联系
    自动售货机实验、课堂宣誓:当我们的行为与周围人的社会准则相符合时,我们往往会感觉良好
    矩阵实验:我们总是从别人身上学到什么行为是合适的,什么行为是不合适的。不诚实的行为可能源自社会准则对可接受行为的定义不明确,而其他人的行为能影响我们对于对错的判断;当意识到会有不道德行为出现时,我们会唤醒自身的道德感
    结果:我们身边的社会力量通过两种方式起作用:当作弊者是我们所在社会群体的成员时,我们的行为会与他们一致,会感觉作弊从社会角度来看是可接受的;但当此人不属于自己的社会群体时,我们很难为自身的不良行为找到合理的借口,且自身的道德感让我们更想把自己和那些不道德的人以及外人区分开来
    措施:及时制止不良行为,并将优秀的道德行为广而告之
    第十章-合作性欺骗:为什么安然公司会死于巨大的财务丑闻?
    团队合作对个人诚实程度的影响:①消极:引发利他性不诚实行为;②积极:团队合作环境能抑制欺骗倾向
    矩阵实验:当团队成员能从人们的不诚实行为中受益时,这种利他的倾向使人们的欺骗程度加大;但直接监视能减少不诚实行为,甚至将其完全排除;当团队成员有机会彼此交流并受到监视时,利他主义的影响大于监视的影响;在绝对利他条件下,欺骗行为会增多
    措施:①加大监督力度;②避免合作缺陷
    第十一章-一个喜忧参半的结局:我们的行为不理性也不完美
    只要我们欺骗,哪怕只是小骗局,我们就能既得到一些利益又保持自己积极的形象
    关注恶行不良行为显然重要,但抑制那些程度虽小却普遍存在的欺骗可能更重要
    文化背景影响不诚实行为:影响人们对道德界限和经验系数的认知
    建立相关机制(如宗教)


    IP属地:广东2楼2019-08-17 23:4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