赘婿吧 关注:111,306贴子:1,790,201

士兵突击,真历史。以少胜多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真历史,以少胜多。


1楼2019-08-10 07:02回复
    先秦时期
    牧野之战 姜尚、周武王 不足10万——17万,一说70万 全军覆没
    柏举之战 孙伍、伍员、磕闾 3万——20万 千里破楚,五战入郢
    阴晋之战 吴起 5万——50万 大败秦军
    伊阙之战 白起 12万——24万 全歼
    即墨之战 田单 不详 将燕军逐出齐国
    鄗代之战 廉颇、乐乘 20万——60万 大败燕军
    秦汉时期
    巨鹿之战 项羽 2万——40万 歼灭
    彭城之战 项羽 3万——56万 歼20万
    井陉之战 韩信 3万——20万 灭赵,俘赵王歇
    潍水之战 韩信 数万——20万 灭齐,
    昆阳之战 刘秀 不足2万——42万 王邑仅率数千人逃回洛阳
    祝阿、临淄之战 耿弇 数万——20多万 灭张步,平齐
    赤亭之战 虞诩 3千——数万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兖州之战 曹操 数万——数10万 迫降30万
    官渡之战 曹操 2万——10余万 歼7万余人
    赤壁之战 周瑜 5万——20余万 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合肥之战 张辽 7千——10万 大败吴军
    夷陵之战 陆逊 5万——数10万 蜀国从此衰落


    2楼2019-08-10 07:03
    回复
      宋辽金夏蒙元时期
      西夏、吐蕃攻宋之战 刘舜卿 不详——20多万 击退夏蕃联军
      达鲁古城之战 完颜阿骨打 不详——27万 大败辽军
      护步达冈之战 完颜阿骨打 2万——70万 大败辽军主力
      和尚原之战 吴玠、吴璘 数千——10余万 俘万余,大败金军
      顺昌之战 刘锜 1.8万——10余万 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
      郾城之战 岳飞 数千——1.5 大败金军精锐
      陈家岛海战 李宝 3千——10万 海战,全歼金军
      采石之战 虞允文 1.8万——17万 水战,大败金军
      海州之战 魏胜 不详——30万 大败金军
      六合之战 毕再遇 不详——10万 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
      庐州之战 杜杲 不详——号80万 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
      边堡寨之战 成吉思汗 不详——30万 大败金军
      纳忽山、不黑都儿麻之战 成吉思汗 4万——8万 全歼
      迦勒迦河之战 哲别、速不台 不足3万——8万 全歼
      赛约河之战 拔都、速不台 不足5万——10万 全歼
      钓鱼城之战之战 王坚 不详——4万
      鄂州之战 伯颜 20万——60万 大败宋军
      丁家洲之战 伯颜 10万——13万 大败宋军精锐
      厓山海战 张弘范、李恒 数万——20万 海战,全歼
      虎啸山之战 张庭瑞、焦德裕 5千——数万 大败宋军
      鄱阳湖之战 朱元璋 20万——60万 水战,全歼


      4楼2019-08-10 07:04
      回复
        明清时期
        白沟河之战 朱棣 1O余万——60万 死伤10多万
        上峰岭之战 戚继光 1500——2千 歼敌倭寇300余人
        台州之战 戚继光 不详 9战9捷
        浑河之战 努尔哈赤 4人——800 奇迹
        萨尔浒之战 努尔哈赤 4.5万——约11万 歼敌约5万人
        宁远之战 袁崇焕 不满2万—13万(或五六万,或10余万)
        贵阳之战 王三善 2万——10万 扭转了平叛战局
        清征达瓦齐之战 阿五锡、巴图济尔噶勒 22——2千余人 奇迹
        浑河之战 长龄 4万——10多万 收复南疆西四城
        近代、现代时期
        南京之战 徐绍桢 约万人——约2万人 攻坚战
        第一次反围剿 毛泽东、朱德 约4万——约10余万 歼1.2万
        第二次反围剿 毛泽东、朱德 3万——20万 歼3万
        第三次反围剿 毛泽东、朱德 3万余人——30万 歼3万
        第四次反围剿 朱德、周恩来 约7万——近40万 歼万余人
        鄂豫皖苏区第三次反围剿 徐向前 近3万——不详 歼6万余人
        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 徐向前 近8万——20万 歼8万人
        黄桥战役 粟裕 7千——1.5万余人 歼敌1.1万余人
        苏中战役 粟裕 3万余人——12万 歼敌53700人
        鲁南战役 粟裕 不详 歼敌53530人
        莱芜战役 粟裕 不详 歼敌56800人
        孟良崮战役 粟裕 不详——约45万人 歼敌32680人
        晋中战役 徐向前 6万余人——约13万人 歼敌100370人
        豫东战役 粟裕 不详 歼敌93970人
        淮海战役 粟裕、刘伯承 60万——80万 歼敌555570人


        5楼2019-08-10 07:04
        回复
          孙武练兵
          春秋时代有个伟大的军事家名叫孙武,有一天去见吴王阖闾,吴王问他能不能训练女兵,孙武说:“可以。”于是吴王便拨了一百多位宫女给他。孙武把宫女编成两队,用吴王最宠爱的两个妃子为队长,然后把一些军事的基本动作教给她们,并告诫她们还要遵守军令,不可违背。不料孙武开始发令时,宫女们觉得好玩,都一个个笑了起来。孙武以为自己话没说清楚,便重复一遍,等第二次再发令,宫女们还是只顾嘻笑。这次孙武生气了,便下令把队长拖去斩首,理由是队长领导无方。吴王听说要斩他的爱妃,急忙向他求情,但是孙武说:“君王既然已经把她们交给我来训练,我就必须依照军队的规定来管理她们,任何人违犯了军令都该接受处分,这是没有例外的。”结果还是把队长给杀了。宫女们见他说到做到,都吓得脸色发白。第三次发令,没有一个人敢再开玩笑了。
          吴王竟然没有砍死孙武,要是搁宋朝,孙武算完了。杀妻之恨啊。


          6楼2019-08-10 07:09
          收起回复
            睢水之战
            又称彭城之战。在汉二年(公元前205年)春发生,是楚汉战争中的一场大战。刘邦因不满汉中之地毅然出兵定三秦,东向伐楚,而此时,项羽大军正在东边平定齐国之乱,后方空虚。刘邦抓住这个机会大举东进,一路上所向披靡,兵锋直指项羽的都城彭城。 [1] 睢水一战,刘邦遭到了自起兵以来的最大的惨败,楚军依靠项羽坚毅果敢的指挥,在半日之内以3万之师击溃汉军56万之众,歼灭刘邦主力,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7楼2019-08-10 07:14
            回复
              井陉之战
              井陉之战是公元前204年汉军与赵军之间的战役,韩信是在获得刘邦的允许后,为了进一步击垮项羽在国内的割据势力,在井陉口一带和赵军交战,最终以少胜多获得了战争的胜利。此战中汉军统帅韩信表现出了“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卓越智谋和用兵韬略,其战绩堪称军事史上的奇观,井陉之战则是他战例中的代表作。


              8楼2019-08-10 07:15
              回复
                失街亭
                街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的其中一场战事,发生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战争期间,也是这次北伐战争中一场决定性战事。魏太和二年(228年)春天,诸葛亮率军攻打曹魏,声称由斜谷道攻取郿县,并派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令曹真前去防守郿县;诸葛亮则亲率诸军进攻祁山,发动第一次北伐。诸葛亮北伐令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叛魏响应,关中震动,震惊曹魏,魏明帝更亲身到长安督战,并派张郃抗击进攻祁山的诸葛亮。诸葛亮攻祁山时,众人都建议用旧将魏延、吴懿等人任先锋,但诸葛亮不听,任命自己十分赏识的参军马谡领导诸军,后于军事重地街亭防御曹魏将领张郃的进攻。马谡在街亭违反诸葛亮节度,举措烦扰,更加舍弃水源,选择登上南山据守而非占据山下的城镇;禆将军王平曾多番规劝,但马谡都不接纳。张郃到后,包围山上,又断绝山上马谡军的水源,并且大举进击,大破马谡军,士卒四散,溃不成军。王平此时命自己所领的军队鸣鼓自守,张郃怀疑有伏兵,不敢进逼,王平得以有时间收拾残军,并率领败军撤回。马谡失守街亭后,诸葛亮失去重要据点,进退无据,无法再战,于是,迁西县一千多户撤回汉中。后马谡与将领李盛、张休等人被处死,黄袭被夺兵。


                9楼2019-08-10 07:17
                回复
                  长平之战
                  赵括
                  赵括(?-前260年),嬴姓,赵氏,名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 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孝成王急于求胜,赵国中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赵括一反廉颇的策略,改守为攻,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动全线出击,向秦军发起进攻。秦将白起分兵两路:一路佯败,把赵军吸引到秦军壁垒周围;一路切断赵军后路,实行反包围,使赵军粮道断绝,困于长平。最后,赵军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围五次不成,赵括亲自率勇士突围,英勇杀敌,被秦军射杀而死,四十余万赵兵尽降,后被秦军坑杀。


                  10楼2019-08-10 07:22
                  回复
                    巨鹿之战
                    破釜沉舟
                    破釜沉舟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8年十月至公元前207年九月)十二月,项羽率楚军到达巨鹿县南的黄河(一说为漳水),立刻派遣英布和蒲将军率2万义军渡过河,援救巨鹿。二将渡河后初战小胜,赵将陈余又催促进兵。接着,项羽率领全军渡过黄河(一说为漳水),命令全军破釜沉舟,烧掉房屋帐篷,只带三日粮,以示不胜则死的决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奔巨鹿,击败章邯部保护甬道的秦军,断绝王离部的粮道,包围了王离军队。项羽的决心和勇气,对将士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楚军把王离的军队包围起来,个个士气振奋,以一当十,越战越勇。经过九次激烈战斗终于打退章邯,活捉了王离,杀死了秦将苏角,秦将涉间举火自焚,其他的秦军将士有被杀的,也有逃走的,围困巨鹿的秦军就这样瓦解了。
                    作壁上观
                    此时,楚军的雄威压倒了诸侯军;援救钜鹿的诸侯国的军队有营垒十多座,却都不敢发兵出击。待到楚军攻打秦军的时候,诸侯军的将领都在营垒上观战。见楚军士兵无不以一当十,喊杀声惊天动地,诸侯军人人都惊恐不已。这样打败了秦军后,项羽便召见诸侯军将领。这些将领们进入辕门时,没有一个不是跪着前行的,谁也不敢仰视。项羽从此始成为诸侯军的上将军,各路诸侯都归他统帅了。 [6] 但在《史记·张耳陈余列传》中,关于诸侯军又有另一种说法:“项羽兵数绝章邯甬道,王离军乏食,项羽悉引兵渡河,遂破章邯。章邯引兵解,诸侯军乃敢击围巨鹿秦军,遂虏王离。涉间自杀。”按《张耳陈余列传》所叙述,则诸侯军仅仅在项羽与章邯的甬道护军作战时作壁上观,待项羽进攻王离时,诸侯军则参与了围攻,俘王离、迫使涉间自杀,是楚军和诸侯军的共同战果。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综合了《史记》中《项羽本纪》和《张耳陈余列传》的说法,表述为:“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大破之,章邯引兵却。诸侯兵乃敢进击秦军,遂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自烧杀。


                    11楼2019-08-10 07:25
                    回复
                      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战争所取得的一场巨大胜利。它基本上摧毁了秦军的主力,扭转了整个战局,奠定了反秦斗争胜利的基础,经此一战,秦朝已名存实亡。而项羽破釜沉舟,在各诸侯军龟缩于壁垒中时带头以楚军猛攻秦军,带动诸侯联军歼灭秦将主力,如此的战果令无数后世人对其充满了好奇与景仰。明朝学者茅坤认为巨鹿之战是“项羽最得意之战,太史公最得意之文。”在一幅著名的对联(作者待考,一说胡寄垣,一说金正希,一说蒲松龄),将项羽的破釜沉舟与勾践的卧薪尝胆并列,称:“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说明笃志的重要性。清朝名臣李光地在《榕村语录》评价说:“项羽精采,最是沉船破釜,能断而行,所以成破秦之功。” [11] 清朝诗人郑板桥有《巨鹿之战》诗称:“千奸万黠藏凶戾,曹操朱温皆称帝。何似英雄骏马与美人,乌江过者皆流涕。”清朝学者赵翼评价:“章邯攻赵,项羽破之,被坑者且二十万,其多可知也。” [12] 民国学者蔡东藩认为巨鹿之战是秦朝历史上第一大决战,是秦亡楚兴的关键,评价说:“项羽之救巨鹿,为秦史上第一大战,秦楚兴亡之关键,实本于此。盖章邯为秦之骁将,邯不败,即秦不亡。且山东各国,无敢敌邯,独羽以破釜沉舟之决心,与拔山扛鼎之大力,一往直前,九战皆胜,虏王离,杀苏角,焚涉间,卒使能征善战之章邯,一蹶不振,何其勇也!然使秦无赵高之奸佞,二世之昏愚,则邯犹不至降楚,或尚能反攻为守,亦未可知。天意已嫉秦久矣,故特使赵高以乱其中,复生项羽以挠其外,章邯一去而秦无人,安得不亡!谁谓冥冥中无主宰乎?”


                      12楼2019-08-10 07:27
                      回复
                        官渡之战
                        说起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大家最耳熟能详的大概就是官渡之战了。官渡之战是发生在东汉末年的一场战役。正式凭借官渡之战,曹操击败贵族出身的袁绍集团,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名 称官渡之战 地点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
                        时 间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六月—公元200年(建安五年)十月
                        参战方 袁军;曹军
                        参战方兵力 袁绍军约110000人
                        曹操军约20000人
                        伤亡情况袁军约十万,曹军约八千
                        主要指挥官袁绍;曹操
                        战争时间一年零五个月战争意义曹操奠定统一北方的基础


                        13楼2019-08-10 07:37
                        回复
                          袁崇焕
                          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籍贯广东东莞石碣,通籍广西梧州(籍贯争议 )。明朝末年蓟辽督师。袁崇焕生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卒于崇祯三年(1630年),享年46岁。
                          袁崇焕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后通过自荐的方式在辽东边关任职,得到孙承宗的器重镇守宁远。在抗击清军(后金)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但因为不得魏忠贤欢心辞官回乡。
                          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后袁崇焕得以重新启用,于崇祯二年(1629年)击退皇太极,解京师之围后,魏忠贤余党以"擅杀岛帅(毛文龙)"、"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弹劾袁崇焕,皇太极又趁机实施反间计。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袁崇焕被朱由检认为与后金有密约而遭凌迟处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并抄没家产,实则家无余财。
                          袁崇焕虽为抗清名将,但也是一位争议较大的人物。有《袁督师遗集》存世,今人辑有《袁崇焕集》


                          14楼2019-08-10 07:56
                          回复
                            韩信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
                            早年家贫,常从人寄食。秦末参加反秦斗争投奔项羽,后经夏侯婴推荐,拜治粟都尉,未得到重用。萧何向刘邦保举韩信,于是,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对刘邦分析了楚汉双方的形势,举兵东向,三秦可以夺取。刘邦采纳了这一建议,立即作了部署,很快占取了关中。在楚汉战争中,韩信发挥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平定了魏国,又背水一战击败代、赵。之后,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国。汉四年,韩信被拜为相国,率兵击齐,攻下临淄,并在潍水全歼龙且率领援齐的二十万楚军。于是,刘邦遣张良立韩信为齐王,次年十月,又命韩信会师垓下,围歼楚军,迫使项羽自刎。汉朝建立后解除兵权,徙为楚王。被人告发谋反贬为淮阴侯,后吕后与相国萧何合谋,借口韩信谋反将其骗入长乐宫中,斩于钟室,夷其三族。
                            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萧何誉为"国士无双",刘邦评价曰:"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作为统帅,他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兵书,并著有兵法三篇 。


                            16楼2019-08-10 07:58
                            回复
                              蓝玉
                              蓝玉(?―1393年),定远(今属安徽定远县)人 ,常遇春妻弟,明朝开国将领。有胆有谋,勇敢善战,屡立战功。于捕鱼儿海中大破北元,基本摧毁其职官体系而名震天下。
                              洪武十二年(1379年)封永昌侯,洪武二十年(1387年)拜征虏大将军。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拜大将军、凉国公。为常遇春的妻弟、常遇春是太子朱标岳父,蓝玉是太子妃舅父,因极力维护太子的储君地位 ,与早已觊觎皇位的燕王交恶。朱元璋为儿子朱标组建当时明朝超一流的武人集团班底做为儿子继承大统彻底清除北元而预备,然太子死皇孙幼,朱标太子的武人集团班底全部被屠戮干净,最后落了个周亚夫的下场。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以谋反罪被杀,剥皮实草,传示各地。究其党羽,牵连致死者达一万五千余人,史称"蓝玉案"。


                              17楼2019-08-10 08: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