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2孩子想不学就不学,那要家长干什么?
我一个朋友最近很头疼。
她想着,自己小时候没有条件,很羡慕其他人多才多艺。
为了让孩子不像自己一样自卑,她带着儿子用半年时间体验了各种运动和乐器,最后让孩子在所有才艺中挑出最喜欢的,打算报兴趣班学习。
她觉得自己做的够好了,花费很多精力和财力,也尊重了孩子的兴趣。
没想到,孩子自己挑的钢琴,刚学了两个月不到,就不想学了。
每天练琴就像上刑场,不情不愿的坐下去,甚至边弹边哭,生生把优美的钢琴,弹成了悲伤二胡。
看孩子哭得可怜,她就矛盾了。
觉得自己这样逼孩子,是不对的,可听孩子的,就让他放弃了,好像更不对。
况且她发现,孩子不止在学琴时想放弃,平时遇到点困难的事儿,就觉得自己搞不定,想要放弃。
这个琴可以放弃,那以后学习呢?
如果孩子觉得语数外都很难,每天背单词受不了,每天解题受不了,那也都听孩子的,让他放弃?
显然这是不行的。
因为这世上所有高级的快乐,都与痛苦相伴。
所有伟大的职业,也都发自于最无聊而琐碎的小事儿。
无法忍受无聊枯燥的人,也根本见不到美好。
作为父母,我们本身就兼带了约束孩子的责任,孩子不愿意学习,我们要想办法让他愿意,而不是不管不顾的顺其自然。
Part3请经常让孩子做一些难的事情
这是飞慕课入驻导师孙明展的育儿策略。
他喜欢给孩子做一些难的事情。
但难的事情,孩子自然不喜欢做。
孙老师分享了一些方法,大家可以借鉴一下。
他说自己女儿参加的教育机构的校长,曾讲过一个故事。
说有一个音乐教授,非常希望自己的孩子也热爱音乐,但对于10岁的孩子来说,听古典音乐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于是这位父亲就想了一个办法:
这位父亲观察到,孩子特别想要一部高配置的计算机,于是就借此鼓励孩子,只要听古典音乐一分钟,就给孩子一美分,让他通过听古典音乐,挣钱给自己买计算机。
有些家长可能会觉得,这不是利诱嘛,孩子心思不在古典音乐上,反而在挣钱买东西上,这么不纯粹,音乐还能学好?
实际不是这样,如果我们直接给孩子买了计算机,那孩子既不会珍惜计算机,也没有动力去听古典音乐。
孙老师表示,自己的儿子读英语早教班的故事,与上面父亲的做法不谋而合。
说当时6岁的孩子被英语折磨的看到英文绘本就躲,但自从用读英文绘本,然后奖励代币,用代币又可以去小卖店换东西后,孩子每次都能读大半个小时绘本,每天可以捧着七八本牛津树的绘本回家。
只用了3个月,他就攻克了自然拼读法,6岁孩子的英语阅读水平,达到了小学三四年级。
而且最重要的是,在精神和物质的双重鼓励下,孩子克服了对英语的恐惧,开始学得得心应手。
等孩子读3年级时,就已经可以阅读中长篇英文小说了!
不是说我们用物质奖励了孩子,孩子就会变得唯利是图,孩子的根性,是父母全方位教育的结果,不是一件事就能改变的。
比如《变形计》中的城市孩子们,他们参加变形记,有的是为了2万块的奖励,有的仅仅是为了一部手机。但当他们真的体验了那个环境,克服了那些困难,再回来的时候,手机和2万块钱,在他们眼中已经不算什么。
做成一件困难的事,最明显的一点优势,就是会让孩子越来越容易摆脱肤浅的诱惑,更容易沉得住气。
不过要记得,等孩子体味到坚持带来的美好后,要及时撤销物质奖励。
经常让孩子做一些难的事情,倒不用强求每件事都做出巨大成就。
但一定要坚持一段时间,坚持做到一定程度,不强求,但要有要求。
这样,在一次次克服困难事情的训练下,孩子会很熟悉成就的快感。
他们会知道,坚持枯燥过后,会有惊人的喜悦,以后为了这份喜悦,他们就会愿意坚持更多困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