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桦派吧 关注:10贴子:1,231
  • 16回复贴,共1

幼儿园语文系列一:唐宋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系列帖意在为一些对于文学有点小兴趣的人简单地讲讲关于文学的东西,部分观点来自我自己,所以说有不同的见解也很正常。这是第一个帖子,主要与唐宋词相关。

配图富春江,来自搜狐。


IP属地:福建1楼2019-07-27 14:16回复
    词,本身是一种歌辞,最初叫做“曲子词”,本身是可以配合音乐进行演唱的。这种体裁是一种很特别的“诗”,句子长短不一。一开始“词”和“曲子”指的是同一样东西,后来“词”成了通用的叫法。曲子词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民间曲子词,二是诗客曲子词。前者以晚清在敦煌发现的《云谣集杂曲子》为代表,后者以《花间集》为代表。敦煌曲子词属于比较原始的民间词,后来慢慢发展成《花间集》以及后面的诗客曲子词那样子。
    一般地讲,敦煌曲子词大部分都是没有主名的作品,换言之,不知道作者是谁;而《花间集》一般都有作者可考。敦煌曲子词里的篇幅比较长,有些是百字以上;而《花间集》的词一般比较短,七八十字算是长的了。格式方面,二者同一词牌名下,也可能有一定的区别。《花间集》多描写男女间的悲欢离合,辞藻典雅;敦煌曲子词的叙述范围则比较广,语言也显得质朴。以上我们可以发现,诗客们对词进行了典雅化的处理,排除了一些俗语和浅显的词句,而且写了大量所谓的“艳词”。此外,原始的民间词格式不太严格,诗客们则对于其声韵都进行了研究,从而形成了固定的格式。以上就是词从民间词变成文人词所发生的一些变化。
    我们将文人的词粗略地分成两个派别,也就是婉约派和豪放派。这个派别之分和词的发展有关系。有一派文人呢,音乐素养很高,善于创造新的词调,所以他们主张词要严格和音乐配合。这一派呢,一开始是温庭筠为代表,只分平仄。后来就越来越不对咯,柳永重视仄韵里分去声和上声,周邦彦、姜夔、张炎等等,一群人整天钻研这个词怎么和音乐完美和谐,唱出来就非常顺滑。这派就是婉约派。
    另一派文人,就是黄庭坚、苏轼这样的,“以诗为词”,重在叙事抒情,把音韵和谐放在第二位,不受格律束缚,也就是所谓的豪放派了。前人都对苏轼赞赏有加,说他的词是“曲子中缚不住者”。词到苏轼,正式转变成一种用长短句写各种事物的新体诗。一些音韵非常考究的作品,反而因为内容空洞乏味,而渐渐失传了。可以说,苏轼大大拓宽了写词的道路,让词变成了一种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学体裁。
    其实很难定性一个文人的写词风格,因为有的豪放派词人也会写点儿婉约的词。《吹剑录》里说,苏轼的“大江东去”,要关西大汉执铁板才能唱。但是,“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也出自苏轼之手(《水龙吟》),“又莫是东风逐君来,便吹散眉间,一点春皱”也是苏轼的婉约词佳篇(《洞仙歌》)。
    词在唐末五代一般是填来用作宴会演唱的,一直到北宋初期都属于花间一派,比较温和婉约,也有些感伤艳丽,到晏几道为止,花间词算是发展到了最后一个高峰。北宋中叶到南渡,出现了很多革新派词人。柳永创作了很多以前少见的慢词,慢词字句长,韵脚少,节奏舒缓。一般识别慢词的方法就是看篇幅,篇幅很长、字数繁多的大多是慢词。苏轼将词风变为豪放,不拘一格。周邦彦则是把花间派和革新派的长处融合,被誉为“集大成”者。
    发展到南宋,因为内忧外患,词人开始分成慷慨愤世和感喟伤时两派。慷慨愤世者,比如辛弃疾,还有一些将相也写这种词,比如岳飞。这一派要和豪放派分清楚,这个派别是写词的人借词抒发抑郁不平之气,是和题材有关,但不一定是豪放派的(其实慷慨愤世的词人一般都不会在乎什么音韵,大部分都是豪放派的......)。另外一派是感喟伤时的,比如曾是贵公子的张炎,晚年不胜兴亡之感,就老是感伤,他是典型的婉约派,但也有总是感喟的豪放派词人。豪放和婉约并不是取决于题材和语言,而是取决于他对格律和内容的重视程度。
    (本楼参考了宛敏灏先生为《唐宋词鉴赏词典》所作的序言)


    IP属地:福建2楼2019-07-27 15:22
    收起回复
      我们来看一些各个不同时期的词,初步体味一下词的美感。
      第一首是入选过小学语文课本的传世之作——唐代张志和的《渔父》(又叫《渔歌子》):
      渔父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是很美的一首小令,像一幅水墨画。全词表达中国文人的理想隐逸生活,我觉其艺术风格和王维的诗相仿。悠闲自在,令人也有点羡慕这种生活了。
      作者张志和是婺州(浙江金华)人,生于长安。诗词书画、音乐道学,他无一不擅长。张志和自幼聪明,十六岁明经及第,被太子李亨赏识,一度平步青云。后来,他因为一些事情获罪,贬为南浦尉,后来被赦免。唐肃宗(就是李亨)为了笼络人心,还赐给他一对奴婢。张志和让两名奴婢结为夫妇,取名叫“渔童”和“樵青”,自号“烟波钓徒”。不幸的是,他的父母在他被贬不久后就相继过世了,随后他的妻子也离开人世,让他彻底地断了当官的念头。
      张志和不想当官,可是唐肃宗想要他为国效力。为了逃避唐肃宗的寻访,他只带了渔童、樵青,告别亲朋好友,开始在太湖一带的山水之间过上了隐逸生活。最后定居于湖州的西塞山,后来还去越州(绍兴)隐居著书过一段时间。这首词是在湖州隐居时写就的,借鉴了江南的民间渔歌,清新朴实。而张志和本身不是渔人,而是一个文人,所以他变成了一个文人式的渔人,对于这种垂钓的生活是格外喜欢的。我觉得真正的渔人可能担心着自己的生计,倒无心去欣赏这大自然的美景了。可是,中国的传统文人是非常热爱这种寄情山水的隐士生活的,张志和也是如此。他此时对于仕途已经没什么想法了,那还不如在山水间获得乐趣呢。这首小词妙在没有直接抒情,而是将这种隐士的淡泊融入了景色之中,将一副山水画放进了文字之间。他把山水垂钓的一瞬,凝固在了词里。“诗中有画”,就是这首词的写照。
      在中国文人心里,渔父是一个很不错的隐逸选择。渔父生活漫长,词人只取一个片断。江南春色渐浓,温柔的斜风吹着细雨,桃花汛泛起,正是鳜鱼肥美的季节。渔父的生活并不是那么美好的,但是张志和是想要表现它好的一面,从而来让人觉得他是喜欢这种生活的。这一刹那是静态的截取,是渔父生活中的某一个时刻的画面。但是,画面又是生机勃勃的,也是动态的,白鹭自由地飞翔,江水流淌,桃花漂浮,鳜鱼在水里欢快地摆着尾巴。吴调公先生在分析这首词的时候还说,它还用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散点透视”技法,高处是从水田飞入上空的白鹭鸶,低处是落英缤纷的春水绿波和大口细鳞的肥美鳜鱼,画图中心是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的渔父。以上种种,词人将江南春雨中的山水放进了这首小词,绘出一幅水墨画,即“诗中之画”。这幅画色彩鲜明,白、红(桃花)、青、绿、黄(鳜鱼青黄,体有黑斑),同时又水气淋漓。试想,“漠漠水田飞白鹭”,白鹭本来就生活在湿地一类的水边,沾着水气;鳜鱼,更是一辈子都在水里生活;水映桃花,桃花浮水;渔父箬笠蓑衣,也让人联想到雨。更不必说这一切都是被斜风细雨所笼罩的了,这就让整一首词都充满了湿润感,所有的颜色都被这种水意“冲淡”了,一切颜色都不是明艳的,而是淡的、柔和的。这是一幅写意画,泼墨晕染,充满了文人画的味道。这种“淡”,恰恰符合张志和的隐士身份。因为他本身要表达的就是他的闲情逸致、淡泊名利,他自然不愿浓涂艳抹一番。整篇用词质朴平常,音节也自然简单,和这种“淡”一致,形成了一个整体。
      下雨了本来是应当归去的,但是江南温和的风和轻柔的雨,不仅没有让渔父担心,反而让这一片山水更加柔美动人了。在这斜风细雨之中,渔父的态度是“不须归”,不是“不思归”。无需归去,这就是词人自己所追求的东西,也就是在这山水垂钓的生活中终老。这种不归不仅仅是不回家,也是不再回到世俗生活,不再回到宦海浮沉。这首词是在张志和辞去官职、父母妻子去世之后写的,此时他才定居在西塞山,自然是醉心这山水美景、无意世俗了。之后他也再也没有出来做官。这个“不须归”,是他对于隐居生活、垂钓生活的喜爱,也是他对于自然之美的执著。此乃“画中之诗”,只不过这“画”是用文字编织出来的罢了。
      我也看饿了,吃松鼠桂鱼去咯。等我老了,也想做个渔父整天钓鱼啊,比在实验室快活多了。


      IP属地:福建3楼2019-07-27 21:26
      收起回复
        前面我们讲的是唐代文人写的词,可以看出来是明显根植于民歌的。下面我们再看第二首,唐代温庭筠的词《菩萨蛮》:
        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唐代一开始的曲子词本身还是没有脱离民间的那种俚俗感,士大夫们也对于填词不太习惯。直到晚唐温庭筠的出现,诗客之词才正式走上文学舞台。《花间集》收录了温庭筠的十四首《菩萨蛮》,他也是花间派最重要的词人之一,和韦庄齐名。
        整首词写的就是“梳妆”二字,化妆从眉开始,梳头以鬓为主,所以第一句是写眉和鬓。周汝昌先生的注解说,“小山”是眉,“重叠”是“蹙眉”(皱眉),“金”指的是唐代妇女眉间的妆饰“额黄”。“小山”用来形容眉妆其实对于现代人来说蛮难理解的,但是古人经常用山来比喻眉,比方说“山是眉峰聚”(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晚唐五代也有“小山”这种眉妆记载,盛行一时。另外,这个“重”读成“虫”的音,但是在诗词的韵中,“重”常常是声平而义去,或者是声去而义平。此处是声平而义去,也就说读“虫”但是意思是“种”这个读音下面的一个意思——“程度深”。“重叠”即“深叠”的意思。(这里简单地说说平仄。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声、去声、入声。现代普通话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不见了,被归入了前面四类,所以说判断平仄的时候可以去看看广韵、平水韵、词林正韵、中华新韵的相关书籍和网站,查查这个字究竟是否属于入声的韵部。)
        那么,额黄为什么会“明灭”呢?后面说“鬓云欲度”,“度”指的是“微微遮掩”,“欲度”就是将掩未掩的样子,这就是额黄“明灭”的原因。将掩未掩的鬓云,意思是鬓发散乱,发丝在脸颊边上就像是天边的几缕轻云。可以想象一下,一位闺中女子,睡觉时不会拉开窗帘正对着太阳,一束日光偷偷地照到她散乱的鬓发上,她轻轻侧过脸,额间装饰不就变得忽明忽暗了吗?这时,她的香腮——即面颊,洁白胜雪。这几个意象,眉、额黄、鬓、脸颊,被替换成了重重叠叠的小山、忽明忽暗的金色、几缕微云和一片白雪。这四个意象合起来,绘出一幅山中初晓图,和词的内容形成一致——这位闺阁女子就是在早晨赖床呢。(写词的时候,使用太多替字容易流于隐晦,也就是说,在写一句词句时,不要全是喻体,没有本体。这句词虽然用了很多隐含的比喻,但是同样写出了本体,“金”、“鬓”、“香腮”,因此没有这方面的问题。)
        开头的一句就已经给人以非凡的美感,下面一句承接首句,“懒起”,因为娇懒而迟起。现在很多人不也是这样么,到了假期就开始赖床,毕竟在床上躺着舒服呀。可词中这女孩没办法,还是得起床啊,总不能躺到日上三竿吧。起床了画娥眉,和“小山”呼应。这也就是为什么“小山重叠”,大家不想起床的时候都会皱皱眉头,“哎呀,再让我睡会儿嘛”。“弄妆”和“梳洗”再点题,就是说这是在梳妆呐。“迟”遥遥地对应着“懒”,因为懒懒地躺在床上,所以梳妆打扮才迟了。
        梳妆已毕,总要照照镜子,看看形象的咯。“照花前后镜”,这个“前后镜”,前镜是妆台奁内的座镜,后镜是手中所拿的柄镜(周汝昌先生的注解),她拿了两面镜子照着,看看两鬓的簪花是否妥帖。镜中的人面与簪花,交相重叠,可以说是写得非常传神了。
        梳妆完,就要开始一天的女红了。“新帖”,就是新鲜的“花样子”,剪了纸贴在绸帛上,当成刺绣的蓝本。这位女孩在丝绸短衣上刺绣,这新鲜的花样偏偏是一对一对的金色鹧鸪图案。成双成对的鹧鸪在民歌中常常是用来象征爱情甜蜜和美的。例如刘禹锡的《踏歌词·其一》就写道:“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鸪鸣。”结尾用“鹧鸪鸣”来暗指情歌的唱和。此处少女见到了一对一对的鹧鸪图案,会不会在心里也燃起了对于爱情的某种想象呢?或许这就是她不愿意起床、在睡梦中蹙眉的原因了吧。
        我也想睡觉去了,不过算了,还是明天迟点起床好啦。


        IP属地:福建4楼2019-07-28 14:24
        回复
          前面我们发现,温庭筠写的词就和民歌中脱胎而成的词完全不同了。他的词显得艳丽而细腻,有很多比较华丽的辞藻,题材也绝非民歌中所会涉及。接下来,我们要来看北宋词的第一座高峰——柳永,以铺叙见长的他创作了很多上百字的慢词,使用了很多俚俗的语言,对后世影响深远。我们选取的是他的名篇《集贤宾》:
          集贤宾
          小楼深巷狂游遍,罗绮成丛。就中堪人属意,最是虫虫。有画难描雅态,无花可比芳容。几回饮散良宵永,鸳衾暖、凤枕香浓。算的人间天上,惟有两心同。
          近来云雨忽西东。诮恼损情悰。纵然偷期暗会,长是匆匆。争似和鸣偕老,免教敛翠啼红。眼前时、暂疏欢宴,盟言在、更莫忡忡。待作真个宅院,方信有初终。
          柳永放荡不羁,潦倒一生。他精通音律,与歌妓们关系极其亲密。其中有一位叫虫娘的歌妓,跟他感情最深。这里的“虫虫”,就是虫娘的昵称。他曾经在《征部乐》里对虫虫说:“但愿我、虫虫心下,把人看待,长以初相识。况渐逢春色。便是有、举场消息。待这回、好好怜伊,更不轻离拆。”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柳永和虫虫相恋的时候,他还没有中举,这时候他是落魄的。所以他才会说如果中举,一定不会忘记她的。而这首《集贤宾》,也是一首誓言,对虫虫的誓言。
          “小楼深巷”说的就是北宋时候的歌妓聚集之处。北宋都城的小巷子深处有妓馆,里面就会有歌妓,也是柳永流连之所。那儿身着罗绮、浓妆艳抹的歌妓多的是,柳永却独独中意虫虫。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虫虫有“雅态”。唐宋时期的歌妓,不仅仅容貌美丽、伎艺出众,而且文化修养也很高,许多歌妓也会吟诗作词、写字作画。谢桃坊先生形容“雅态”,说这是“源于品格和志趣的高雅”,这是很能够吸引文艺青年柳永的,因为这就有共同话题了嘛。柳永真正地尊重和同情歌妓,所以能得到她们的爱情,获得她们的心。
          然后,柳永就回忆了她和虫虫往昔的幸福时光。多少次饮酒尽兴之后,他与虫虫共度良宵。鸳衾凤枕之上,他们海誓山盟。这个时候自然是什么事都抛到脑后了,人间天上,“惟有两心同”。这首词的上片,就是在说虫虫和他的“恋爱小史”(谢桃坊先生语)。
          可是现在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云雨忽西东”,指的是经常要分离,歌妓们有时候会被召去演奏唱歌,漂泊不定也是在所难免。云雨西东,那也就没法快乐地相聚了。“诮恼”的“诮”音同“翘”,这个字和“悄”是通假字,“诮恼”的意思是忧愁烦恼。“情悰”的意思是情绪。忧愁烦恼充满了柳永的心——这时候的他在京城困居,不可能天天过公子哥的生活,自然也不能总是一掷千金了,只能偷偷和虫虫相会。而且每次相会,都是匆匆忙忙,不能像以前一样正大光明地给钱后索性让虫虫陪自己几天。说得直白一点,现在的偷偷相会是因为虫虫爱着柳永,自愿过来陪伴他。但是虫虫自己也是要工作的,没办法像以前那样陪他很久。因此,柳永希望和虫虫过上真正的夫妇生活,鸾凤和鸣,白头偕老,以消弭现在这样的忧愁。“敛翠”指皱眉,“翠”就是翠眉,皱眉头就是忧愁;“啼红”指哭泣,“红”就是红泪,也就是女孩的眼泪。试想,相爱的情侣告别,肯定是很伤心而不舍的。对于这种情形,柳永安慰虫虫,眼前暂时分别,暂时疏远离开,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作真个宅院”,这句非常口语化,“宅院”根据谢桃坊先生的考证,意思就是“妻妾”。柳永当时竟然是打算把虫虫娶为妻子的!那样,他们的爱情才算是有始有终——当然了,这愿望要等到他自己中了进士之后才能实现。
          事实上,在那时候,像虫虫这样的歌妓是非常低贱的社会底层,和柳永是没法结为正常夫妇的。虽然说理论上是可以的,可手续太复杂。柳永中了进士之后,似乎也没有履行他的诺言。这不能说他当时的许诺是假的,只能说宋代社会是非常保守的,他也无力去反抗这样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婚姻制度。他敢于在词里如此直白、如此热烈地表达自己对虫虫的爱和承诺,已经是在唐宋文人中的先锋了。
          当然啦,柳永确实是个渣男!!!


          IP属地:福建5楼2019-07-29 21:13
          回复
            阶段性作业:
            背诵张志和《渔父》、温庭筠《菩萨蛮》、柳永《集贤宾》(在各楼中找)
            背诵白居易《长相思》、冯延巳《鹊踏枝》、李煜《清平乐》、韦庄《荷叶杯》、孙光宪《浣溪沙》、敦煌曲子词《菩萨蛮》、范仲淹《苏幕遮》(附在本楼)。
            分析“西昆体”代表词人杨亿的咏物词《少年游》(附在本楼)是在写哪种花。
            长相思(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鹊踏枝(冯延巳)
            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清平乐(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荷叶杯(韦庄)
            记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识谢娘时。水堂西面画帘垂,携手暗相期。
            惆怅晓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
            浣溪沙(孙光宪)
            蓼岸风多橘柚香。江边一望楚天长。片帆烟际闪孤光。
            目送征鸿飞杳杳,思随流水去茫茫。兰红波碧忆潇湘。
            菩萨蛮(敦煌曲子词)
            霏霏点点回塘雨,双双只只鸳鸯语。灼灼野花香,依依金柳黄。
            盈盈江上女,两两溪边舞。皎皎绮罗光,轻轻云粉妆。
            苏幕遮(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少年游(杨亿)
            江南节物,水昏云淡,飞雪满前村。千寻翠岭,一枝芳艳,迢递寄归人。
            寿阳妆罢,冰姿玉态,的的写天真。等闲风雨又纷纷,更忍向、笛中闻。


            IP属地:福建6楼2019-07-30 10:32
            回复
              随着一批词人的革新,花间词派慢慢融合到词坛的大潮中。之前说了,花间词派最后一座高峰是晏殊的幼子晏几道。晏殊官居相位,有权有势有钱还有才华。晏几道年少时锦衣玉食,自在风流;等到老爹去世,晏家家道中落,他也开始落魄潦倒。这种大的人生转折,使他看尽人情冷暖,也使得他的词显得沉郁而婉曲(黄庭坚说晏几道的词“清壮顿挫,能动摇人心”),和他爸爸完全不是一个风格。他的词基本都是小令,大多数写的是歌妓舞女,非常善于言情,我们来看一首他的代表作《临江仙》:
              临江仙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这首词具有非常典型的“晏小山风格”,内容写的是对过去的快乐生活的追忆,艺术风格深沉婉曲,并且蕴含着对身世浮沉的感伤。陈永正先生说,“可以说,这首词代表了作者在词的艺术上的最高成就,堪称婉约词中的绝唱”。我们首先要知道这首词是写谁的——写歌女小蘋。晏几道在自己的好朋友沈廉叔、陈君龙家认识了几位歌女——莲、鸿、蘋、云四位,她们花容月貌,能歌善舞。说起来,古代的歌妓属于社会底层,但晏几道非常喜欢她们,常常为她们创作小令,然后在聚会的时候让她们唱。你说这有多开心啊,几个朋友觥筹交错,举杯言欢,身边的歌妓吟唱着自己的作品,还可以调笑一番。这首小令,便是写分别之后对小蘋的思念。
              午夜梦回,宿醉方醒,四周楼台闭门深锁,重重帘幕低垂到地。这是起首两个六字句的白话文翻译。这是互文,也是对偶,非常工整,而且意境渲染得极佳。对偶这个东西啊,如果两句写的是同一意境,那么渲染能力是蛮强的,我们就说“意境浑融”,此句即非常好的例证。这是实际景色。楼台深锁,往日这楼台可不是如此,而是敞开着,里面美酒佳肴,管弦繁奏。如今人去楼空,只有词人一个人在这安静的午夜思念,这时候确实格外寂寞孤独。他在自己的《踏莎行》里写道:“从来往事都如梦,伤心最是醉归时。”这种“梦”和“醉”别有深意,既是真的梦到当年的欢娱,也是一种对前尘往事的不真切感,仿佛以前的荣华富贵、声色犬马都是一场梦。这也正是他酩酊大醉的原因,他有点不相信,也不愿意从这场梦中醒来。可是醒过来后,一切都是如此空虚冷清了。
              “去年春恨却来时”,去年就有的春恨,再次涌上心头。春天百花盛开的时候,当然不会有这种怅惘,只有当花朵凋残的时节,才会有这种感伤。怎么了呢?“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有人说这句很妙,其实这句据陈永正先生说,出自五代翁宏《宫词》:“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那堪向愁夕,萧飒暮蝉辉。”陈先生说,翁宏的诗全首平庸,所以这两句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晏几道的词有了前面的铺垫,这两句就显得特别凄凉忧愁了。落花、微雨本来都很美,燕子在这微雨中飞来飞去,极是轻灵。但是这里却象征着春天的逝去,也是美好的逝去,和前面这种往日欢乐、今日凄凉联系起来,这种“春恨”就不难理解了。燕子是成双成对的,但是人却只剩下了一个,就像现在单身之人看到一对对情侣的心情一样,惆怅不已。
              下片,“记得”,那就比去年还远,也是进入到词人的梦境了,正是“春恨”的起因。晏几道给小蘋写了不少词,比方说“小蘋若解愁春暮,一笑留春春也住”(《木兰花》)等等。晏几道梦到了什么?梦到了他们“初见”之时。初见之时,他就爱上了小蘋。对于自己爱着的人,这种第一印象是很深的,许嵩的《如果当时》不也唱“与你若只如初见/何须感伤离别”嘛。初见时,小蘋穿着”两重心字罗衣“,就是说那种薄薄的丝绸衣服,上面绣着双重的“心”字。宋代妇女的衣裙上常有三个叶形排列成“Y”字样的图案(自行想象)。这“两重心字”,也暗示两人之后心心相印。当时,小蘋的爱慕之情是通过琵琶传达出来的,这也侧面写出小蘋琵琶技艺的高超。琵琶传递出来的情愫,让两个人通过歌来交换爱意,这句与《琵琶行》的诗句“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异曲同工。而最后一句,不写相会,也不写相思,只用了一个镜头,皎洁明月之下,彩云飘向远方。彩云在古诗词中一般指薄命红颜,意思取自《高唐赋》的“旦为朝云”,比如说《红楼梦》里,晴雯的判词中头两句“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就暗示了晴雯的悲惨结局。这种薄命红颜,很多都是社会底层女子,小蘋也是。“明月”就是呼应开头了,午夜嘛,自是明月高悬。明月依旧是挂在夜空中,可是当年的这朵彩云呢?已经盈盈而去、不知所踪了,晏几道依然是痴痴地思念着小蘋、爱着小蘋,这是“春恨”的缘由,但是重逢多半只能在梦中了吧。就是这个原因,让他看到燕子成双成对的时候如此哀愁,他本来可不是单身,只不过现在是孑然一身罢了。这种“痴”,就要比一般花间词派的简单情爱要深沉得多,艺术上也出彩得多。
              这首词上片写现实,发春恨;下片忆往昔,述相思。上下片本身结构是一致的,但是晏几道的写法很有意思,上片开头两个分句是对偶的,下片开头两个分句却是不对偶的。这种写法和内容、词旨的抒发有关系,因为上片是渲染气氛,需要比较浑融的意境,所以对偶以求致密;下片是在讲述梦境、追忆往昔、倾吐相思,所以不再需要对偶,形式上更加灵活随意一些。最后一句就像是一个电影镜头,没有多余的笔墨,回味悠长,引人遐思。什么感伤啊忧愁啊,都在这个画面里,不必多言了。
              晏几道这个人有性格缺陷,家道中落导致他有点孤傲,苏轼曾经想结识他,被他拒绝。你要说这些歌妓对于他的感情有几分是真的,还是说多半是他臆想,我也不太清楚啦。


              IP属地:福建8楼2019-08-29 16:18
              回复
                阶段性作业:
                背诵晏几道《临江仙》(在各楼中找)。
                背诵晏殊《踏莎行》、欧阳修《采桑子》(其九)、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晏几道《鹧鸪天》(附在本楼)。
                分析王诜写《蝶恋花》(附在本楼)的心境是“乐”还是“哀”。
                踏莎行(晏殊)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珠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采桑子·其九(欧阳修)
                残霞夕照西湖好,花坞蘋汀。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
                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莲芰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
                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鹧鸪天(晏几道)
                小令尊前见玉箫,银灯一曲太妖娆。歌中醉倒谁能恨?唱罢归来酒未消。
                春悄悄,夜迢迢。碧云天共楚宫遥。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
                蝶恋花(王诜)
                小雨初晴回晚照。金翠楼台,倒影芙蓉沼。杨柳垂垂风袅袅。嫩荷无数青钿小。
                似此园林无限好。流落归来,到了心情少。坐到黄昏人悄悄。更应添得朱颜老。


                IP属地:福建9楼2019-08-29 16:49
                回复
                  词到苏轼,开始发生质变。苏轼也写了不少慢词,而且他的词作一洗脂粉气,对于作品“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苏词题材丰富,意境开阔,很多时候“以诗为词”,加上他写得很多,门下追随者众多(如“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影响也就非常深远,真正以豪放清旷的风格开宗立派,就是“豪放派”。
                  苏轼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当过礼部尚书,也曾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颍州等。元丰三年(1080)被贬谪黄州,后来又被贬到惠州、儋州。等到宋徽宗即位,把他赦免了。苏轼命不好,回来的路上去世了。但他这个人非常乐观放达,被贬时倒也能苦中作乐。此外,东坡博学多才,善文工诗词,诗词书画无一不佳,他在一生中留下了大量诗词书画的经典之作。我们来看一首他的《行香子》,当时的苏东坡在杭州通判任上,泛舟富春江,写下了这一绝美名篇:
                  行香子·过七里濑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七里濑,又叫七里滩、严陵濑,指今天自建德至桐庐的七里泷峡谷,风景极美。当时是神宗熙宁二年(1073),苏轼任杭州通判,空闲之时,游山玩水。不过,他这首词不是在游山玩水,而是在去富阳巡查的路上。上半阕开头,东坡的笔墨洗练而优美,三句里就生动勾画出一幅富春泛舟图:一叶扁舟,荡着双桨,轻盈得如同惊飞的鸿雁,急速掠过水面;碧空如洗,水色澄澈,波平如镜,两岸山色天光,全都被纳入这一江清明之中;水中游鱼不时跃出明镜般的水面(“藻鉴”指背面刻有鱼、藻之类纹饰的铜镜,这里比喻像镜子一样平的水面),点点白鹭在水边的沙洲上悠闲自在。这张放棹七里濑的画面是非常广阔的,从天写到水,小舟也只其中一叶而已,这种镜头已非之前的词人所能写就。紧接着,“过”字一领,下面三个三字句“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让画面飞快地移动起来,三个短句跳跃,读起来就像置身舟上一般。而真正的行舟,在湍急的水流之上,不也正是这种感觉吗?陈华昌先生说得好:“这儿,既是空间的转换,又是时间的推移,更是情绪的波动。”清晨时分,两岸山色都在一片白霜之下,水面清冷,人也感觉到寒意;太阳高照,江水清澈,能看见水底的细沙,人也跟着心情大好,欣赏身边风光;夜晚降临,月下的江水泛着银色,波光摇曳,全世界都仿佛沐浴在一片银白色的清辉之中,词人的心也变得晶莹剔透起来。
                  上半阕写水,下半阕写山。这里要提一句题外话,“阕”是一个单位,一首词就是一阕。很多词会分成上下两片,结构相似,可以称为上下阕,但是合起来还是一阕。后来,“阕”也成为词的代称,比方说“作此阕”就是“写这首词”的意思。回到苏词,上半阕写水虽然说比较简洁,但是很详尽,写了舟、水、天、鱼、鹭等等。下半阕写山却非常简单,重重叠叠像是皴染的山水画,这是纵向观察;曲曲折折有如屏风,这是横向观察。两个分句就结束了,这是因为人在舟中,水近而山远,需要有详略变化,符合视物的特点。
                  之前我说,七里濑又叫严陵濑,因为东汉的时候严光隐居于此。严光字子陵,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同学和好友。刘秀即位后,想请严光出来辅佐。严光隐姓埋名,躲在富春江垂钓。刘秀打听到之后,三次征召,才把他召到京城,授谏议大夫,百般礼遇。《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列传》中写道:“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帝从容问光曰:‘朕何如昔时?’对曰:‘陛下差增于往。’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坐甚急。帝笑曰:‘朕故人严子陵共卧耳。’”什么意思呢?这是说刘秀把严光请到宫里,两个人在一起相处好多天,聊起以前的旧事。一次,刘秀很随意地问严光:“我和过去相比,有什么变化呀?”严光说:“陛下和过去相比,稍微有点变化吧。”意思就是,也没什么大的区别,就是现在变成皇帝了。聊累了之后,两个人便睡在一起。严光睡熟了,直接把脚放在刘秀的肚子上。第二天,太史上了奏折,说是有客星冲犯了帝座。刘秀笑了,说:“那不过是我的老朋友严子陵与我睡在一起罢了。”两个人关系好到这种程度,都睡在一起,严光怎么样刘秀都不生气。“君臣一梦”,指的就是刘秀和严光一起睡觉。
                  但是严光这个人呢,拒绝了刘秀的邀请,仍然回到富春江钓鱼,直到八十岁在家中去世。有很多人称赞严光不慕荣华富贵,也有的人说他是沽名钓誉。我觉得能这样子开开心心活到八十岁,钓钓鱼,游山玩水,也蛮好的了,就算是沽名钓誉也挺不容易的。苏东坡在这里发表议论,说严光这样也是白白在此终老,青山依旧,他只是留下身后空名而已,即“虚老严陵”之意。这样一句议论之后,以山景的描绘作为收尾,“但”字一领,三个短句和上半阕遥相呼应:“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同样是三字句,镜头一样是快速转换。这首词里既有流动的画面,也有静止的画面;既有虚的往事和议论,也有实的水光和山色——确实是诗情画意的美感!词的最后,人生如梦的感慨,全部都融化在这一片如诗似画的山水胜景之中,像一杯清茶,含蓄隽永,回味绵长。
                  苏东坡写词,和写诗一样,喜欢议论。这是豪放派的特点,换作婉约派,绝不会写出时间空间都如此开阔的词作。除此之外,这首词的平仄并不是完全符合的,但是大体前段八句五平韵、后段八句四平韵的平仄是没有问题的,而且关键是极其优美,这就是一首绝妙好词。苏东坡经常说人生如梦,但是并不消极。他其实是入世的,从他认为严光在富春江垂钓是“虚老”就可以看出了。虽然说人生如梦,但是也应该把这个“梦”做得更好,更多地做一些实事。他的“人生如梦”,不是颓废,不是灰暗,而是向上的,是生机盎然的,他的感慨是融于“对自然的永恒和美丽的礼赞”(陈华昌先生语)中的,所以读来让人不仅不会消极,反而获得了美的享受。


                  IP属地:福建10楼2019-09-03 14:23
                  回复
                    今天因为讲到《行香子·过七里濑》,所以顺便说一下宋词中的“虚字”和“领字”。虚字一般出现在词意的转折处和结合处,起到过渡和联系的作用,也使得词句比较灵活,比方说下列单字:正、但、甚、任、料、想、更、奈、况等等;两字:莫是、那堪等等;三字:最无端、又却是等等。宋代的虚字,都在句首,并不是句子的一部分,只起到“领”下文的作用,这要尤其注意。有一些句子中的“虚字”,其实不能算作虚字。例如,“谁伴扬雄作解嘲,乌有先生也”(辛弃疾《卜算子·夜雨醉瓜庐》),这个“也”,并不是虚字,它是句子中的一部分,这就是实字了。清代人为了区分,直接把宋人的“虚字”叫做“领字”,就很明确了。单字领字是最常见的,比方说上面苏东坡《行香子·过七里濑》中的“过”和“但”。单字的“领”可以领一到四句,最多四句。领一句,如“纵芭蕉不雨也飕飕”(吴文英《唐多令》);领两句,如“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柳永《八声甘州》);领三句,如“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苏轼《行香子·过七里濑》);领四句,“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辛弃疾《沁园春·灵山斋庵赋时筑偃湖未成》)。一般来说,慢词出现领字最多,令、引、近中也会出现。不同的虚字效果是不太相同的,比方说《行香子·过七里濑》,“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是急速的行舟,语句节奏也比较快;“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就是远眺的视角,接近结束,语句节奏比较舒缓。善用虚字,对于写词来说很有帮助。


                    IP属地:福建11楼2019-09-03 14:42
                    回复
                      在苏轼大量创作豪放词之后,不少词人模仿他,写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而那个年代的婉约派中,有一位词人,有儿女柔情,也有英雄豪气。他就是贺铸,出生于卫州(今河南卫辉),祖籍山阴(浙江绍兴),号庆湖遗老。他这个人长得很难看,“长七尺,面铁色,眉目耸拔”。什么意思嘞?是说他身高七尺,脸青黑色,眉毛直竖。但是此人写词非常温柔婉丽,含蓄蕴藉,与长相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不过,他的词作中也有一部分是抒发豪侠之气的,与苏东坡不一样的是,他的词在豪迈激昂、意境开阔的同时,格律、用韵谨严,极富音乐感和节奏美。这是非常特别的婉约派词人笔下的豪放词,让人耳目一新。
                      这种词风和他的生平有关。贺铸出身显贵,是宋太祖的贺皇后族孙,所娶的也是宗室之女。但这个人呢太嚣张了,他喜欢当面批评别人,即便人家有权有势,他也毫不留情。“人以为近侠”,别人认为他的举止很像侠客,但我认为他是个傻子。他还喜欢喝酒和意气用事,也就一直当不上大官。这样一来么,他胸中的远大志向自然也就泡汤了,所以写词也比较感叹怀才不遇啊什么的。我们来看一首他的经典名作《六州歌头》:
                      六州歌头
                      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肝胆洞,毛发耸。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重。推翘勇,矜豪纵。轻盖拥,联飞鞚,斗城东。轰饮酒垆,春色浮寒瓮,吸海垂虹。间呼鹰嗾犬,白羽摘雕弓,狡穴俄空。乐匆匆。
                      似黄粱梦。辞丹凤,明月共,漾孤篷。官冗从,怀倥偬,落尘笼。簿书丛,鹖弁如云众,供粗用,忽奇功。笳鼓动,渔阳弄,思悲翁。不请长缨,系取天骄种,剑吼西风。恨登山临水,手寄七弦桐。目送归鸿。
                      根据钟振振先生的考证,这首词作于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秋,这时贺铸在安徽当一个巡逻抓贼的武官,这首词和抗击西夏有关。西夏是党项人建立的王朝,党项族是西羌族的一支,一直居住在我国西北边。北宋的时候,党项人李元昊建立了“夏”这个国家。随后,他经常带军队来掳掠汉民族的人口、财物,一度占领瓜州、沙州、肃州等地,在今天的宁夏北部、陕西北部、青海东部以及内蒙古、甘肃的小部分地区。他还把河西走廊给占领了。宋军屡战屡败,只好投降,向西夏“上贡”,来换取和平。宋夏之间的早期战争,比方说康定二年(1041)的好水川之战,李元昊将主力部队埋伏在好水川口(今宁夏隆德),另一部分攻打怀远(今宁夏西吉东部),诱宋军入埋伏后大破宋军。但是,李元昊这个人太狂妄了,赢了几场战斗后,他开始骄奢淫逸起来,甚至还把儿媳纳为妃子。当然,最后他也没有好下场,被儿子杀掉了。西夏一度混乱,宋神宗即位后想要攻打西夏,收复一些领土,但是收效甚微,大概是因为战术素养太差了。
                      宋神宗死后,旧党上台了。旧党这群人啊,真的不是好东西,主张把米脂、兰州等等西部要塞全部奉送给西夏,因为他们觉得这些地方没什么用。这个时候,贺铸写了这首词,表明了他的态度——反对投降,要求抗战。
                      上阕,是贺铸对往昔的回忆。他十七八岁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当一名侍卫武官,大概在京城度过了六七年的侠少生活,交友甚众。开篇一句“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直接概括了整个上阕。从“肝胆洞”到“矜豪纵”,讲的是贺铸和他的伙伴们的豪侠品性。他们待人真诚,肝胆相照(肝胆洞);稍微听到什么不平之事,马上怒发冲冠(毛发耸);性格豪爽,遇到志趣相投的人,还没来得及坐下来,就能订下生死之交(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答应别人的事绝不反悔(一诺千金重);他们特别推崇出众的勇士,以豪放不羁自矜(推翘勇,矜豪纵)。是不是很像三国时侯的刘关张啊?这样的一大群侠士的性格,已经浮现在你我眼前了。
                      “轻盖拥”到“狡穴俄空”,就是进一步给这群侠士填充血肉,具体地写“侠”和“雄”的京城生活。他们轻车簇拥(轻盖拥),联镳驰逐(联飞鞚,“鞚”是有嚼口的马络头),出游京郊(“斗城东”,“斗城”是汉代长安城的俗称,这里指北宋的东京)。春天到了,他们在酒店里大碗痛饮,酒坛中映出诱人的春色;他们像长鲸和垂虹那样饮酒,顷刻间就把酒坛子喝空了(轰饮酒垆,春色浮寒瓮,吸海垂虹)。他们酒足饭饱,就带着鹰犬去打猎,手持雕弓羽箭,霎那间便荡平了狡兔的巢穴(闲呼鹰嗾犬,白羽摘雕弓,狡穴俄空)。
                      这样一来,就既点又染,有虚有实,这群侠士既有性格又有行为,变得有血有肉、真实起来了。先是“点”明“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然后用一系列的具体人物性格、情景去渲“染”,这就是点染。“点”就是点明情感内涵或者观点主旨,“染”就是用具体的情景去烘托渲染,这本身是一种绘画的技法,被广泛用于古诗词之中。上阕描绘出一幅弓刀犬马、群豪痛饮的传神的长画卷,夏敬观赞道:“雄姿壮彩,不可一世。”(《手批东山词》)
                      上阕至此,本已声情到了顶峰,最后一句收束却是“乐匆匆”,和下阕开头的“似黄粱梦”一起,将这雄壮之声瞬间压到冰点。就像英语阅读里的“but”,全词骤然转折,兴高采烈一扫而空。下面就是自己二十四岁到三十七岁这十几年的官场沉浮生活了。
                      他离开京城(辞丹凤,“丹凤”指京城),乘一叶孤舟漂流于旅途之中,只有明月与他相伴(明月共,漾孤篷)。他官阶低微(官冗从),事多繁忙(怀倥偬),陷入了污浊的官场(落尘笼)。案牍之间劳碌的、像自己这样的武士千千万万;他们都被安排到地方上去打杂,无法建功立业(簿书丛,鹖弁如云众,供粗用,忽奇功)。“鹖(hé)弁”,原来是指武将的官帽,这里就借代武将。这里要提一句,整个宋朝都是重文轻武的,很多文官被派去带兵,武将则地位低下,多是日日打杂,浑浑噩噩度过一生。这几句,一开始是嗟叹自己的怀才不遇,到后面却扩大到包括自己在内的众多武士的不平之声。词人是在控诉统治阶级埋没人才,锋芒毕露,词旨逐步深化。
                      “笳鼓动”开始到“剑吼西风”六句,全词的情感达到最高潮。笳鼓都是军乐器,《渔阳》则是军乐曲,这是什么呢?这是战事啊!这年的春天和夏天,西夏进犯边界。等到消息传到词人所在的和州,已经是秋天了。“思悲翁”一语双关,这既是一首军乐曲的名字,“悲翁”也是词人的自称。他想上战场为国杀敌啊!现在正是国家面临侵犯的时候,大好男儿,不正应当披挂上阵吗?但是主持朝政的司马光并不是那么想的,爱国将士们壮志难酬。“不请长缨”——词人无路请缨,生擒敌酋(“天骄种”指的是北方的少数民族)。不是“不请”,而是请了也没用,也会被拒绝啊。他身边匣内的宝剑也在秋风中发出悲愤的怒吼!这一“吼”,不仅是宝剑之吼、词人之吼,更是千千万万爱国将士之吼!这种报国无门的激愤,“千载之下,生气犹凛凛然”(钟振振先生语)。词人的形象,也从置身于众豪侠之中意气风发的少年武官,转变成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志士,整体的形象变得高大而辉煌,词旨也升华到了爱国主义的境界。
                      最后三句,从高峰滑落,变得悲凉,慢慢平静。“登山”化用宋玉的《九辩》中“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手寄”化用嵇康《酒会》中“但当体七弦,寄心在知己”,“目送”化用嵇康《赠兄秀才入军》中“目送征鸿,手挥五弦”。这种平静下面,藏着汹涌的波澜。三句连在一起,所以钟振振先生猜测这是一首为友人赠行的词篇是很有道理的。既然无法实现凌云之志,只能这样子宣泄了。而且我猜测这位友人可能也要到边塞地区去,嵇康那首《赠兄秀才入军》不就是“入军”么。
                      贺铸这首词所塑造的游侠壮士形象,在汉唐的诗行中多有出现。但那些作品大多数都是第三人称,远不如此篇第一人称的情感效果来得强烈。这种爱国热诚、赤子之心,洋溢在这首词的每一个方块字里。晚唐、五代、北宋,词人写词都是莺莺燕燕、儿女情长,极少有这种写家国大事的词作。北宋战事颇多,但是爱国词极为罕见。而贺铸这首词这样的第一人称的戎马报国的词,只有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而已。可惜的是,苏东坡在投降派主政期间,也没有留下一篇控诉之作,也许是已经散佚,也许是并未写作。这样一来,北宋投降派主政期间,爱国词作的旗帜就非这首《六州歌头》莫属了。它是北宋词坛的重要标志,标志着壮词以苏轼词风为代表开始转向南宋爱国词作,是苏东坡一派的词风转向辛弃疾一派的词风的关键枢纽。
                      最有趣的是,贺铸的《六州歌头》让豪放词的创作范围扩大了(扩大到爱国词范围),然而贺铸大体上可归为一位婉约派词人(当然不能绝对归类)。这首词不仅仅写得笔力雄健、神采飞扬,而且声律谨严。宋朝人写《六州歌头》往往用韵较疏——就是说押多个韵脚,因为它有三十九句、一百四十三字,比较难押韵。但是贺铸这首词却连珠炮一般,一口气三十四句同韵。句子短,韵脚密(大量同一韵脚,很多逐句押韵),急管繁弦,声情激越,带来惊涛骇浪、风雨大至一般的效果,胸中之爱国热忱,与声律完美统一。这首词,熔豪壮与调谐于一炉,既是爱国壮词,读来又不乏金石之声,铿锵悦耳。


                      IP属地:福建12楼2019-09-17 21:43
                      回复
                        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是北宋最后一位婉约派大家。虽然说在中小学教育中,他没有苏轼、李清照名气大,但是他在诗、词、文、赋上的造诣都非常高,是婉约派的集大成者,负一代词名。他的词取材范围比较窄,多是写写闺情,写写羁旅之愁,这是很多人指出的周邦彦的作品之不足。我觉得这其实是没什么嘛,他的生活就是这么简单而枯燥。周邦彦是钱塘(浙江杭州)人,二十多岁就到了汴京,然后写了一篇《汴都赋》。宋神宗知道了,就命人读来听听,一听,哎呀不得了,提拔成太学正,相当于学生处的那种工作。宋神宗去世之后,反对变法的旧党回来了,有点倾向于变法的周邦彦就被赶走了,去出任地方官。宋哲宗即位后,听说了《汴都赋》,也很喜欢,不错不错,又把周邦彦召回来了。之后,他基本上是做京城官员,有时候出去做做地方官,总之就是在当官,生活还不错,可以专心创作。他本人精通音律,又很喜欢读书,所以说他的词声律和谐,炼字工巧,章法严密,在艺术技巧上可以说是新的高峰。而且,他的语言非常有特色,化雅为俗,化俗为雅,富丽典雅,精雕细琢,非常的自然、细腻、传神。加上之前说了,他的词韵律非常妥帖,富有音乐美,所以很多人喜欢唱他的词。那么我们来欣赏一首好了:
                        渔家傲
                        灰暖香融销永昼,蒲萄架上春藤秀。曲角栏干群雀斗。清明后,风梳万缕亭前柳。
                        日照钗梁光欲溜,循阶竹粉沾衣袖。拂拂面红如著酒。沉吟久,昨宵正是来时候。
                        这首词是写初恋的。上来第一句,“灰暖香融销永昼”,说明是在室内。古时候在室内放一个炉子,炉子里有香料,这时候香料已经烧得差不多变成灰了。香灰尚有余温,室内香气萦绕,这种场景真的很温馨,看上去就非常舒适。“销永昼”,白昼怎么会“永”呢?《毛传》曰:“永,长也。”觉得白昼太长,那是什么原因?是想得太多,也就是情思深长。究竟是什么情思呢?且看下去。
                        “蒲萄”就是葡萄了,葡萄架自然是在窗外。架上的葡萄藤初生新叶,“秀”,给人一股春意盎然的感觉。和“秀”相关的好词句太多啦,“秀丽”,“秀色可餐”,“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谢灵运),“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刘义庆),不胜枚举。这句还点出了时节——春天。这两个分句,让整首词开篇就有了一种春天的明亮色彩,如果要选一种颜色,我觉得可以是嫩绿色。
                        “曲角栏干群雀斗”,“斗”这个字写尽鸟雀叽叽喳喳的欢闹样子。如果身处闹市,能听到鸟雀的鸣唱吗?不能。因此,主人公所处的地方非常静谧。哇,这个地方可太好了,室内暖香醉人,室外春光正好,又一片宁静,让人心情又舒畅,又适合遐想与回忆。“清明后”,进一步点出准确的时令。歇拍处,春风轻拂,亭前柳丝翩翩起舞,真的是不能更加愉悦了。如果你想感受一下,可以在春天的早晨七点,去西湖的苏堤上走走看看。
                        难道仅仅是为了春天的风光而快乐至此?不是的,“日照钗梁光欲溜”,阳光照在钗梁上——“钗梁”就是一根钗的直的主干部分——流转闪烁。这个特写非常传神,“溜”这个字妙极!钗本身就是女子的一种象征,《碧血剑》里金蛇郎君夏雪宜临终之前,用牙咬住了心上人温仪的金钗。明亮的阳光照在钗上,光芒随着女子的移动而在钗梁上流转,真的是太美了。这是引人注目的,也是非常新鲜巧妙的描写,象征着女子给自己的美好印象不可磨灭。下一个分句,“循阶竹粉沾衣袖”,“竹粉”就是笋壳脱落时附着在竹节旁的白色粉末。女子沿着台阶迎面走来,不觉两边的新竹上的竹粉沾上了衣袖——这是在写相会时女子内心的激动。再下一句,“拂拂面红如著酒”,“拂拂”是散布的样子,“著酒”,就是喝酒(我觉得应该是读音同“zhuó”)。意思就是女子满面羞红,像是喝了酒一样。非初恋怎能羞涩得像这样嘞?这样的女子,自然便是自己的恋人了。真相水落石出,这是首男子在想念恋人的词,前面的特写都是从男子的视角来写的。双方相会时都是极其幸福、极其喜悦的,以至于现在还在回味。那么相会是何时呢?“沉吟久,昨宵正是来时候”,相见就是昨日。这些回忆的情景也是昨日发生的。昨天的事,今天还不住地回想。多么欢乐,多么甜蜜啊!前面可以说是女子的喜悦(“拂拂面红如著酒”),末句可就点出男子也因爱情而陶醉。事实上,纵观全篇,男主人公对恋人的爱慕和想念跃然纸上,整个意境是非常美满完整的。
                        邓小军先生在分析这首词的时候,说它有三点特色。一,结构大开大阖,现实到回忆,最末又回到现实(“沉吟久”),“同时又挽合着昨日相见的回忆”,这样的结构安排来写出男子心情的激动、回味未尽,是非常合适的。初恋嘛,自然是激动不已的。结构的大开大阖、情节的错综复杂,是周邦彦的长调慢词的特色,这首小令也写得有此特点,非常不易。
                        二,意境开朗而含蓄,环境描写显出男主人公的欢快喜悦,这一心情融化在景物中,含而不露,没有直接写“我好开心啊”,给人以美感,就是含蓄的妙处。“初恋之人,心眼所向,万物生辉,这也是人之常情”(邓小军先生语)。下片写人的印象之深刻,进一步烘托出这种激动又欢快的心情。就可以想象一下,初恋者表白成功那一瞬间,那可真是喜不自胜啊。东方诗词贵在含蓄蕴藉,诗词这种艺术形式,写得过分直白,反而失去味道,显得比较俚俗。
                        三,炼字深得神韵而自然无痕。“秀”、“斗”、“溜”,都在韵上(平水韵二十六宥韵),既生动传神,又声律谨严。后来很多词人为了炼字,找出那些罕见字来,佶屈聱牙,实在是因小失大。美成的这种炼字法,就非常自然,令人击节称叹。
                        除此之外,我认为这首小令也体现了美成一贯的特色,描写细致入微,且总能找到合适的表达词句来描述。典型例证就是那句“日照钗梁光欲溜”,从细腻之处能传达出深深的感情,其功力可见一斑。


                        IP属地:福建13楼2019-12-23 14:39
                        回复
                          阶段性作业:
                          背诵苏轼《行香子·过七里濑》、贺铸《六州歌头》、周邦彦《渔家傲》(在各楼中找)。
                          背诵苏轼《定风波》、秦观《鹊桥仙》、仲殊《诉衷情·寒食》、李清照《点绛唇》(附在本楼)。
                          给万俟咏的《长相思》(附在本楼)选一个小标题(选项在词后)。
                          定风波(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鹊桥仙(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诉衷情·寒食(仲殊)
                          涌金门外小瀛洲。寒食更风流。红船满湖歌吹,花外有高楼。
                          晴日暖,淡烟浮,恣嬉游。三千粉黛,十二阑干,一片云头。
                          点绛唇(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chǎn)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长相思·( )(万俟咏)
                          短长亭,古今情。楼外凉蟾一晕生,雨馀秋更清。
                          暮云平,暮山横。几叶秋声和雁声,行人不要听。
                          A.忆旧 B.送春 C.山驿 D.寒夜


                          IP属地:福建14楼2019-12-23 15:05
                          回复
                            绍兴有个很重要的景点,叫沈园。南宋的大诗人陆游就是在沈园和唐琬写下了《钗头凤》,成为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这是怎么一回事呢?陆游大概二十岁左右就和唐琬结婚了,唐琬是郑州通判唐闳的独生女儿,闭月羞花,咏雪之才,又和陆游琴瑟和谐,恩恩爱爱。这陆游的人生本来是太美了,感觉是神仙眷侣了对吧。可惜陆游的妈妈看不惯这个儿媳,古时候的人觉得“女子无才便是德”,所以陆游他老妈就逼迫陆游离婚,休了唐琬。这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如果说喜欢无才的女子,那为什么不去找母猪配种呢?照这么说,母猪才是大圣人,不是吗?唐琬就被赶走了。陆游舍不得离婚啊,遂另筑别院,安置唐琬——也就是说他让唐琬住在另一座房子里。试想,一对恩爱夫妻,妻子住在哪里,丈夫不也得经常过去?陆游的母亲还是发现了这件事,她又开始百般逼迫。无奈之下,陆游只好休了唐琬,另娶了一位温顺本分的王姑娘为妻。而唐琬则由家人作主,嫁给了绍兴府的一位皇家后裔——同郡士人赵士程。
                            但是,两个人彼此还是都忘不掉对方。陆游和唐琬离婚之后,就去求取功名,但是被秦桧暗中动手脚而落榜了。几年后的一个春天,他们在沈园意外相遇了,唐琬是跟赵士程一起来的。虽然陆游这些年来,借书卷诗酒强抑着对唐琬的思念,但是相遇的一刻,又怎么能平复起伏的心潮呢?四目相对,万般情怀却不知如何说出口。陆游无法,只好在粉壁上写了一首《钗头凤》。数年之后,唐琬重游沈园,见到了这首《钗头凤》,感慨万千,和了一首《钗头凤》。自从看到了陆游的题词,她的心就再难以平静,同年秋一病不起,郁郁而终。
                            唐琬去世之后,陆游还是思念着她,写下不少诗作。比方说唐琬过世四十年后,陆游重新来到沈园,写下的两首《沈园》绝句,可见其缱绻之情丝毫未减,反而随岁月之增而加深:
                            沈园(其一)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沈园(其二)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我们暂时不细品这两首绝句,先来看看他们两人写的《钗头凤》,真可以说是千古绝唱了。
                            钗头凤(陆游)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钗头凤(唐琬)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首先讲陆词。陆词的上片写过往,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追忆往昔的爱情生活:“红酥手”取了唐琬身体的一部分,以手的红润、细腻,以小见大,抒写出唐琬的美丽风姿;“黄縢酒”是一种官酿的黄色纸封口的酒,为什么它和“红酥手”一起出现呢?噢,是唐琬在殷勤把盏,劝陆游喝酒;“满城春色宫墙柳”,当年的沈园和禹迹寺,曾是他们恩爱夫妻携手游赏的地方,而现在春色依然,鸳侣却已分散。这是一个妻子劝丈夫喝酒的春日场景,充满了柔情蜜意和美满幸福的感觉。整一幅画面色彩明艳,红、黄、绿(柳),但是下一句笔锋一转,进入第二部分,色彩全失,对比非常强烈。
                            这第二部分,就是写陆游被迫休了唐琬之后的痛苦,感情潮水汹涌澎湃。“东风”是春风,本来是带来生机的,但是此处的“东风恶”不是说春风的“恶”,而是在暗指造成爱情悲剧的“恶势力”。陆游的妈妈显然就是“恶势力”的一员,但是古代不是现代,对于“孝”看得性命攸关,所以不好明说。下面几个分句都是在补足这个“恶”字,说得很直白,进一步进行控诉。最后的“错,错,错”,一字三叠,血泪倾诉,是谁的错呢?封建势力的死板观念有错,陆母的愚昧专制有错,自己的唯唯诺诺有错。这样直抒胸臆,情感是非常强烈的,就像是湍急的江水,奔流直下。
                            下片写回现实,也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写重逢时唐琬的表现。“春如旧”是承接着上片的“满城春色宫墙柳”,之前说了,春色依然,身边的人却不一样了。“人空瘦”,背后蕴藏着“几年离索”带给唐琬的巨大痛苦,她也是如陆游一样,“一怀愁绪”,旧情未断啊!这个“空”字,也是指这种思念都是徒劳的。毕竟两个人都已经重新再婚了嘛,总不好继续藕断丝连。“泪痕红浥鲛绡透”这句话,比单纯地写“泪流满面”更加委婉,更加可感。一个“透”字,写尽了流泪之多,也就显出了伤心之深。之前提过,诗词很推崇含蓄蕴藉,此处也是一例。上片是写陆游自己,直抒胸臆,但是这里写唐琬就改变手法,这一层是从陆游眼里看见的她,既写己,亦言她,艺术效果倍增。
                            下片第二部分,写的是两个人相遇后的痛苦心情。“桃花落”呼应的是“东风恶”,春风如果猛烈,那就不美了,反而会把桃花吹得零落成泥。同样地,像桃花一样美丽的唐琬,也被这恶势力的“东风”吹得容颜憔悴。而陆游的心情,也如“闲池阁”一般的萧索冷落。明是写景,暗是寄情,很是巧妙。“山盟虽在,锦书难托”八个字,是说虽说自己情如山石,痴心不改,可这样一片赤诚心意,却难以表达。毕竟已经再婚了么,就算斩不断情丝,也不能公然插足啊。真是百感交集,无尽的悲哀涌上心头:“莫!莫!莫!”这是快刀斩乱麻,罢了!罢了!罢了!然而,真的能斩断情丝吗?显然不能,不过是继续陷入各自的思念中罢了。
                            陆词最突出的手法就是上下片的对比,今昔的对比强烈地凸显了两人离异后的凄楚心境,也就愈加显示出恶势力的可憎和无情。整首词“节奏急促,声情凄紧”(杨钟贤和张燕瑾先生语),两次“错,错,错!”和“莫!莫!莫”的感叹荡气回肠,催人泪下。
                            再看唐词,这首词最早见于明代卓人月《古今词统》,后见于清代沈辰垣奉敕所编《历代诗余》。也有人说,宋人的记载中,只有“世情薄,人情恶”两句,俞平伯先生怀疑全词是后人补全的。但是现在暂时没有确切的论据支持该观点,所以还是当成唐琬所写。
                            唐词上片,“世情薄,人情恶”,开门见山,“恶”、“薄”两字,直接点破封建礼教的可憎面目。“雨送黄昏花易落”,应和陆词的“桃花落”,象征自己的悲惨处境。阴雨天气黄昏时分的落花,是陆游喜欢用的意象啊。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就有:“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唐琬用这个意象,更是和陆游心心相印。“晓风干,泪痕残”,清晨的风把被雨水打湿的花花草草吹干了,却还是吹不干泪痕,当然是说明泪水之多,这样的角度去写痛苦伤感是颇新颖的,也是十分深切动人的。想要把心中的相思写下来,说“我还爱着你啊”,用信笺寄给对方,但是要不要这样做呢?她在倚栏沉思。“难,难,难”,太难了,她显然是做不了的,被休后再嫁,还做出这种事,在宋代无疑是死路一条。
                            下片开头,“人成各”写空间的分离,“今非昨”写时间的分离,包含着多重的不幸,离异之不幸,改嫁之不幸,回忆之不幸,相思之不幸!“病魂常似秋千索”,说的是自己精神恍惚,就像秋千的绳索一样晃晃悠悠,已经相思成疾,变成“病魂”了。“角声寒,夜阑珊”,“寒”字是在形容角声的凄凉,“阑珊”在描述长夜将尽。这情景只有失眠者才能体味,如果一个人睡得很香,一觉睡到天亮,哪里会感觉到这些?这样屡屡失眠,可是天亮了又只能强颜欢笑,真是太痛苦、太委屈了!尾句“瞒,瞒,瞒”水到渠成,呼应开头,只能瞒着了。唐琬“只要把自己所遭受的愁苦真切地写出来,就是一首好词。因此,此词纯属自怨自泣、独言独语的感情倾诉,主要以缠绵执着的感情和悲惨的遭遇感动古今”(吴汝煜先生语)。其实我们从这首词里可以发现,唐琬应当是一位非常潇洒率真而又心思细腻的姑娘,她的词少有含蓄的成分,直白显露,但也真切动人。东方诗词固然讲究含蓄,但是如果情感强烈,直抒胸臆也会有打动人心的艺术效果。纵观陆词和唐词,可以说是各有其妙,珠联璧合,相映生辉。唐琬和陆游彼此还深爱着对方,赵士程和王氏真的可怜啊。陆游也是个**哇,为什么不直接跟他妈妈断绝关系嘞?


                            IP属地:福建15楼2020-01-02 23:2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