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近芳
杜近芳口述 张正贵整理
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年10月出版《难忘的记忆:国家京剧院老艺术家口述》
1963年,何金海老师带我去三座门看电影《红色娘子军》,白天看完了,我非常激动,我说晚上再看,哪看都成,站着看都成。我跟何老师说,“咱们要排这戏多好!”何老师说,“你别跟别人说去,内定了!”我赶忙问,“都谁呀?”“你的琼花,李少春老师的洪常青,袁世海老师南霸天。”我说,“叶老师呢?”何老师说,“叶老师说了,戴着金丝眼镜,拿象牙烟嘴,一要跟葛存壮学习,二要跟葛老赛一赛,南霸天是草包,这师爷脑子里头可不简单。”
咱们详细讲讲《红色娘子军》创排的具体情况。比方说洪常青这个角色的设计者是李少春。李少春身体欠佳的时候,就是李金泉帮着他进行设计。给吴清华设计唱腔的是张君秋先生。
当时,为了排好这个戏,李少春、李金泉、张君秋、阎肃等我们这一组都不回家,都住在军艺那。阎肃特别逗,因为每天三班的创作,天气又特别热,所以热得不行了,阎肃就穿游泳衣跑到游泳池里纳凉去了。很少看他休息,不是拿笔就是在那看书,要不然就是写东西。他平常不大说话,人非常谦虚。经常是写好的词就分给大家去看,大家看完之后,他就到我们创作组来,然后对大伙说,我写这本子,你们看看,这成不成?当时,他是创作组的负责人,他非常尊重京剧艺术的特殊规律,愿意倾听大家的意见,参考吸收大家的好意见,再进一步修改文学剧本。有时候唱腔组和身段组的同志意见不一,他能把这些个好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很好地吸收和调和。我记得阎肃在创作《红色娘子军》时,他在剧本上经常问我一句话,“你唱得舒服不舒服?”经常问张君秋老师,“你设计唱腔困难不困难?”哪不合适了,随时就能更正修改。所以,这种创作的态度和合作的精神,能不创作出成功的作品吗?为什么《红色娘子军》那么快就排出来了?就因为我们生活在一块,心想在一块,创作的意念在一块。因为大家伙在一块都没有隔阂,所以这戏很快就出来了,然后进行彩排。彩排的时候,请各样板团来审查,然后进一步修改提高。从1970 年开始,到1973 年就拍了电影。
阎肃说,我是先有的生活,才有的戏。我们都觉得阎肃在生活的体验上是很深的。所以演现代戏没有生活的体验和积累就是闭门造车,是不行的。你不到生活中去感受体验,你脑子是空的。
我要体会“娘子军”的战斗生活,我就必须要下部队去体验军营的生活。因此,我上杨村小部队,下连队去体验,还必须练打靶。连队小战士都是从农村来的,做那饭就做四成熟,我就跟他们吃一样的饭。到了礼拜天,分别是上午10点吃饭和下午4点吃饭,饿得难受,就得忍着。那时候,每天像军人一样出操训练,我吃的多着呢,不像女同志的饭量。你不能想象我那时候,吃着一大碗的顶着鼻子的白米和小米饭,边吃边拿一碗水,一边吃一边喝。有时候这礼拜改善一下,吃一回炸油条,下礼拜吃一回油饼。
我还打过手枪,打过和没打过是两回事,这在舞台上是能体现出来的。在杨村时,我打的是步枪,每天一大早打靶,趴了一个多月,连那边都打不着,打枪不那么简单。后来老觉得肚子老凉的,就是在那趴的,也顾不得。在《红色娘子军》中,吴清华拿的是“老三八式”的步枪,如果我要没有下部队,这枪你拿都不会拿,是不是?更不要说各种举枪、瞄准等的动作。因为一般咱们拿枪,一个是冲上,一个是冲地,这样走火不容易出事。
杜近芳口述 张正贵整理
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年10月出版《难忘的记忆:国家京剧院老艺术家口述》
1963年,何金海老师带我去三座门看电影《红色娘子军》,白天看完了,我非常激动,我说晚上再看,哪看都成,站着看都成。我跟何老师说,“咱们要排这戏多好!”何老师说,“你别跟别人说去,内定了!”我赶忙问,“都谁呀?”“你的琼花,李少春老师的洪常青,袁世海老师南霸天。”我说,“叶老师呢?”何老师说,“叶老师说了,戴着金丝眼镜,拿象牙烟嘴,一要跟葛存壮学习,二要跟葛老赛一赛,南霸天是草包,这师爷脑子里头可不简单。”
咱们详细讲讲《红色娘子军》创排的具体情况。比方说洪常青这个角色的设计者是李少春。李少春身体欠佳的时候,就是李金泉帮着他进行设计。给吴清华设计唱腔的是张君秋先生。
当时,为了排好这个戏,李少春、李金泉、张君秋、阎肃等我们这一组都不回家,都住在军艺那。阎肃特别逗,因为每天三班的创作,天气又特别热,所以热得不行了,阎肃就穿游泳衣跑到游泳池里纳凉去了。很少看他休息,不是拿笔就是在那看书,要不然就是写东西。他平常不大说话,人非常谦虚。经常是写好的词就分给大家去看,大家看完之后,他就到我们创作组来,然后对大伙说,我写这本子,你们看看,这成不成?当时,他是创作组的负责人,他非常尊重京剧艺术的特殊规律,愿意倾听大家的意见,参考吸收大家的好意见,再进一步修改文学剧本。有时候唱腔组和身段组的同志意见不一,他能把这些个好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很好地吸收和调和。我记得阎肃在创作《红色娘子军》时,他在剧本上经常问我一句话,“你唱得舒服不舒服?”经常问张君秋老师,“你设计唱腔困难不困难?”哪不合适了,随时就能更正修改。所以,这种创作的态度和合作的精神,能不创作出成功的作品吗?为什么《红色娘子军》那么快就排出来了?就因为我们生活在一块,心想在一块,创作的意念在一块。因为大家伙在一块都没有隔阂,所以这戏很快就出来了,然后进行彩排。彩排的时候,请各样板团来审查,然后进一步修改提高。从1970 年开始,到1973 年就拍了电影。
阎肃说,我是先有的生活,才有的戏。我们都觉得阎肃在生活的体验上是很深的。所以演现代戏没有生活的体验和积累就是闭门造车,是不行的。你不到生活中去感受体验,你脑子是空的。
我要体会“娘子军”的战斗生活,我就必须要下部队去体验军营的生活。因此,我上杨村小部队,下连队去体验,还必须练打靶。连队小战士都是从农村来的,做那饭就做四成熟,我就跟他们吃一样的饭。到了礼拜天,分别是上午10点吃饭和下午4点吃饭,饿得难受,就得忍着。那时候,每天像军人一样出操训练,我吃的多着呢,不像女同志的饭量。你不能想象我那时候,吃着一大碗的顶着鼻子的白米和小米饭,边吃边拿一碗水,一边吃一边喝。有时候这礼拜改善一下,吃一回炸油条,下礼拜吃一回油饼。
我还打过手枪,打过和没打过是两回事,这在舞台上是能体现出来的。在杨村时,我打的是步枪,每天一大早打靶,趴了一个多月,连那边都打不着,打枪不那么简单。后来老觉得肚子老凉的,就是在那趴的,也顾不得。在《红色娘子军》中,吴清华拿的是“老三八式”的步枪,如果我要没有下部队,这枪你拿都不会拿,是不是?更不要说各种举枪、瞄准等的动作。因为一般咱们拿枪,一个是冲上,一个是冲地,这样走火不容易出事。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351806e2a30f4bfb8cd09e5c334f788f/a163f503738da9778e08ef56b751f8198718e398.jpg?v=t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