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粟裕打仗很“拙”,许世友打仗更“巧”
作者:zqf666888
傻瓜也知道,巧妙的战术可以伤亡更小,战果更大,硬拼的战术只会带来巨大伤亡。
因此,一些人据此提出一个理论,即:许世友习惯打硬仗,粟裕所部习惯打“巧仗”。言外之意,许世友不会谋略,粟裕更擅长谋略。
可惜的是,这完全不是事实。
还是看事实吧!
事实是,作为陈粟在山东指挥的最大战役----孟良崮战役。其实没有任何的战术技巧可言,无论是阻援还是攻山,几乎就是靠士兵硬碰硬的死拼,伤亡之大甚至超过国军部队。根据官方出版的”孟良崮战役资料选“中的资料显示,孟良崮战役中,解放军牺牲约2043人、负伤约9300人、其它减员约846人,合计12189人。而现在,已有更多资料表明这个数字是完全虚假的。例如沂蒙红色之旅的标志性景观——孟良崮旅游区,现在已经在烈士英名塔,塔身镌刻着在孟良崮战役中牺牲的2,865名烈士(已经超过了2043人的官方数字)的姓名,而且现在也承认,在纪念馆后面的墓区内还掩埋着2,600多无名烈士的遗骨。也就是说,实际在此战死亡的战士有近6000人。按照一般意义上牺牲与受伤1:5的比例计算,受伤的人员应当在三万人上下。
孟良崮战役的唯一巧仗,还是许世友直接实施的,即断掉敌人的水源。
当时孟良崮有一眼猫眼圩,是当时孟良崮唯一的水源。许世友亲自派出一个排夺回了水源地,让孟良崮上的国军就此没有水源,连人的饮水都成为难题,更不用说什么大量装备的水冷式机枪了。而一旦断掉水源,没了水冷却的马克沁重机枪连烧火棍都不如了!这是整个孟良崮战役的唯一用巧之所在。
粟在孟良崮的表现现在很少见到,但是有一篇回忆录对于粟裕的直接指挥有这样的记载:作者是时任六纵46团团长邹志成:
粟裕打电话给我,问我伤亡大吗?我说伤亡7---8百人。粟裕问我还有多少人?我说投入战斗了3千人。他来火了:妈的×,你还有两千多人,还是个大团,为什么打不动?我说都打不动。他说打不动也要打,攻不动也要攻,如果打不上去就撤销你团的番号。攻上去要枪给枪,要人给人。
这是“儒将”粟的“谋略”水平吗?
除了断掉水源补给外,同样还是在孟良崮,作战科金冶在回忆录中记载的是这件事:
陈意司令员有一次对我们说,九纵在孟良崮战役中迅速抢占坦埠,坚决守住坦埠,使全盘的棋都活了,为孟良崮战役立下了头功。陈老总又说:“孟良崮战役打得最艰苦的时刻,我同正面进攻的各纵队的司令员都通了电话,当同许世友司令员通话时,他说:我的主力师还没有用呢。他的那股顽强坚定的劲头,促使我及时下定最后发起总攻孟良崮的决心。”
这是许世友的用兵技巧。
相比之下,1948年3月初,许世友直接指挥的周村战役,仅有一个纵队的参与,就取得了全歼整编32师的战果。这个整编师虽然因为成立时间短且很快被歼灭而少为人知,但却是王耀武亲自调教出来的一个全副美械化师,装备水平与74师是相同的,人员素质也不弱。但是,许世友从几百里外的掖县,一个出其不意的远程奔袭,就将这个满员的美械化整编师师全歼于周村城。两位旅长全部被俘,只有师长带着贴身几人仓忙钻进下水道逃出。攻坚的九纵,仅用27小时就结束战斗,战士牺牲者为298人。
同样按照1:5的牺牲与受伤比例计算,受伤人员最高不超过1500人,这还达不到孟良崮战役牺牲人员的数字!
相比战果更大、伤亡更小的周村战役,两位军事家直接指挥的孟良崮战役显得实际上很笨拙,很艰难,“代价极大”(毛的原话)。而没有军事家职称的许世友直接指挥的周村战役,却更是一个巧妙无比的仗。
从意义上看,二者更不能比较。孟良崮战役后,紧接着就是南麻、临朐两个败仗,并直接导致了沂蒙山根据地的全部丧失,陈粟被迫进入黄河以北借助黄河天险躲避国军追击。而在周村战役后的短短几天内,山东兵团部队除了解放周村周边的邹平、长山、桓台、齐东等县城外,还解放了鲁中所属的淄川、博山、蒙阴等县城,并完全解放了被占领近一年的沂蒙山根据地,九纵、渤海纵队直达济南城下的郭店、章丘等地,直接威胁到了王耀武大本营的安全,随后拉开了横扫胶济线700里、横扫津浦线700里,最后决胜济南的序幕!
所以,巧与拙看外表是不行的,要看表现,看数字,看战果,看意义!
许世友,与粟裕的争议不小,但是一旦与数字说话,不就一切清楚了吗?
相比之下,还是许世友更有谋略,更擅长打巧仗,也就是国军以及果粉、粟粉们习惯所称的所谓“滑头仗”。而粟裕更喜欢以拼命的战术弥补自己谋略的不足,打的基本都是这样的“拙劣仗”。
更关键的而是,直到粟裕军事指挥生涯最后一战的金门战役,还是一样拙劣、不留后手(船只)的“添油”手法,最终酿成全军覆没的大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