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武八年
—————
马蹄浩浩,车轮辘辘,帘外透进一丝光亮,在竹简上落下一道浅淡的痕迹。
大军已近成都,诸葛亮坐在车中,揉了揉连日不曾舒展的眉头,没来由地想起出征时与自己同乘一车的那个飞扬跳脱的年轻人,不禁低叹一声,随即又提起笔,不轻不重地在竹简上添了一句“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丞相,车马将至,陛下亲自出城相迎。”
诸葛亮微微一惊,抑制着心潮翻涌,掀开车帘的一角,远远地便看到了那一身衮冕的帝王,带着不多的几位大臣在城门外等候。驶近城门,车逐渐慢了下来,眼前六十七岁的帝王面容逐渐清晰,终于连那嘴角的微笑也能看清。
“臣出兵北伐,未建寸功而回,有负陛下,唯伏降责,岂堪陛下亲迎。”诸葛亮走下车,缓缓叩倒在地,声音沉重得令人心痛。
“丞相何必如此!”刘备俯身扶起跪在地上的诸葛亮,握了握他的手,宽慰道,“胜败乃兵家常事,丞相征程辛苦,平安归来便好,北伐之事,不妨来日再图。”
诸葛亮抬眼,对上刘备温暖的目光——那是怎样的温暖呵,直直地透过双眼,射入心腑,仿佛能融化一切冰雪,让一切风霜变得无足忧虑。他想说什么,却忍不住哽咽了。
“走吧。”刘备微微一笑,携着诸葛亮的手,进入城门,向皇宫走去。
“陛下……”诸葛亮开口欲言。
“一年不见,丞相又清减了,”刘备不经意地打断,满含关切地埋怨道,“出征在外,一面筹谋战事,一面亲理朝政,定是将朕勿要操劳过度的叮嘱弃置一旁。朕明日便去责问丞相府群臣,如何办事的,食朝廷之禄却不能为丞相分忧!”
诸葛亮看着孩子气的老皇帝,不禁苦笑:“陛下怎能怪上他们,臣公务繁忙非一日两日,身体尚且无虞,陛下何须牵责他人。”
“罢罢罢,知你爱惜手下人才!”刘备随意地笑笑,又正色道,“不过丞相终须爱惜身体,莫让朕心疼。”
“陛下……”
“谈及人才,”刘备没有理会,而是自己喃喃说道,“马幼常灵柩既送回成都,便择日与季常同葬吧,一应家眷子嗣,朝廷自会抚恤,丞相也莫要太过悲伤。”
听刘备提起马谡,满怀愧疚涌入诸葛亮的心中,可刘备只是不经意地一提,又自顾自地说起了别的。
“陛下。”随着两人走入内殿,诸葛亮终于打断了那些不相关的话题,忽然跪在刘备面前,拿出怀中的竹简,“这是臣的自贬奏疏,请陛下治臣之罪。”
刘备叹了口气,知道终是止不住诸葛亮说这些,于是接过奏疏,无奈地说:“丞相先起来。”
诸葛亮站起身,默默注视着刘备。
刘备打开竹简,看着那几行隽朗的字迹,不禁皱起了眉:
“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闇,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朕不允。”刘备淡淡地说。
“北伐失利,皆臣之过,陛下如若宽纵,焉能明法纪于国家?”诸葛亮蹙眉道,自责中含着坚定。
“丞相何以妄自菲薄!街亭之失,是马谡违背丞相军令,非丞相之过。”
“若非臣不听陛下之言,遣将行险失当,岂会有此一败,又岂会害死幼常?如今思之,悔恨莫及。”
“丞相原意,是为季汉炼用人才,马谡之失,亦非朕所能全然逆料,如今丞相既已处斩马谡,朕岂忍再以此相责?”
“陛下所言,情也,臣之罪责,法也,望陛下不可以情乱法。”
“胜负无常,何罪之有!昔日朕从夷陵兵败而归,丞相抚内安外,无半句相责,如今丞相一朝失利,何以自苛至此!”
“陛下乃国之天子,安能与臣并论!”
“国不可一日无丞相,朕亦不可一日无丞相!无论如何,朕断不容丞相自贬!”
“臣何德何能,令陛下执着至此!今大军败回,人心不定,陛下当应以大局为重,秉法度而行,方能信服百官万民!”
“孔明!”刘备看着眼前冷静而固执的人,突然将竹简摔在地上,喊出了诸葛亮的字,愤愤地说,“孔明若执意自贬,日后便不必再领兵北伐了,朕代你去!”
……
猝不及防的沉寂。
诸葛亮怔怔地凝视着激动的皇帝,有种热辣辣的感情从心中流过,不知是喜是悲。半晌,他终是决定让步,柔缓了神色,低声说道:“陛下既执意不允臣自贬……便依陛下罢。”
刘备一瞬间重新泛起了笑容,平复着起伏的胸膛,轻轻捡起奏疏递还给诸葛亮,顺势握住了诸葛亮的手:“季汉来日方长,一朝成败何须挂怀,朕与丞相再谋北伐便是。”
诸葛亮点点头,眼中有些湿润。面前的刘备,脸上虽有不浅的皱纹,却不显得苍老,白发整齐地压在冠冕下,亦不显得颓乱,脸颊仍未消激动的润红,眼中仍凝着希望的火焰,身畔仍扬着自信的春风——这样的刘备,这样众臣忠敬、百姓爱戴的季汉皇帝,让诸葛亮有一种深深的安心。
昭阳长在,便不用畏惧寒夜冰冷。哪怕风雨兼程,哪怕前路茫茫,起码,诸葛亮知道,他从不是孤身一人。
* * *
“丞相……”
熟悉的呼唤,不是刘备的声音。诸葛亮揉揉眼睛,自己仍置身车中,手中仍拿着那封街亭自贬疏——原来近日不分昼夜地工作,方才竟在路途颠簸中睡着了。
“丞相,车马将至,陛下在宫中等候丞相。”
陛下……他的耳边响起了那一声声恭敬的“相父”。
梦境全然褪去,那个人,早就是先帝了。
北伐,街亭,马谡,撤军,自贬……沉痛的压抑回到了诸葛亮的心中。
但这一次,他没有流泪,甚至没有悲戚。
哪怕风雨兼程,哪怕前路茫茫……哪怕昭阳已逝,哪怕孤身一人,他也会带着所有的坚毅、勇气、执着、果决与信念一路前行,直到生命的尽头——
因为那是他给先帝的承诺,因为那是他与先帝共同期许的大业,因为先帝,从未远去。
—————
马蹄浩浩,车轮辘辘,帘外透进一丝光亮,在竹简上落下一道浅淡的痕迹。
大军已近成都,诸葛亮坐在车中,揉了揉连日不曾舒展的眉头,没来由地想起出征时与自己同乘一车的那个飞扬跳脱的年轻人,不禁低叹一声,随即又提起笔,不轻不重地在竹简上添了一句“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丞相,车马将至,陛下亲自出城相迎。”
诸葛亮微微一惊,抑制着心潮翻涌,掀开车帘的一角,远远地便看到了那一身衮冕的帝王,带着不多的几位大臣在城门外等候。驶近城门,车逐渐慢了下来,眼前六十七岁的帝王面容逐渐清晰,终于连那嘴角的微笑也能看清。
“臣出兵北伐,未建寸功而回,有负陛下,唯伏降责,岂堪陛下亲迎。”诸葛亮走下车,缓缓叩倒在地,声音沉重得令人心痛。
“丞相何必如此!”刘备俯身扶起跪在地上的诸葛亮,握了握他的手,宽慰道,“胜败乃兵家常事,丞相征程辛苦,平安归来便好,北伐之事,不妨来日再图。”
诸葛亮抬眼,对上刘备温暖的目光——那是怎样的温暖呵,直直地透过双眼,射入心腑,仿佛能融化一切冰雪,让一切风霜变得无足忧虑。他想说什么,却忍不住哽咽了。
“走吧。”刘备微微一笑,携着诸葛亮的手,进入城门,向皇宫走去。
“陛下……”诸葛亮开口欲言。
“一年不见,丞相又清减了,”刘备不经意地打断,满含关切地埋怨道,“出征在外,一面筹谋战事,一面亲理朝政,定是将朕勿要操劳过度的叮嘱弃置一旁。朕明日便去责问丞相府群臣,如何办事的,食朝廷之禄却不能为丞相分忧!”
诸葛亮看着孩子气的老皇帝,不禁苦笑:“陛下怎能怪上他们,臣公务繁忙非一日两日,身体尚且无虞,陛下何须牵责他人。”
“罢罢罢,知你爱惜手下人才!”刘备随意地笑笑,又正色道,“不过丞相终须爱惜身体,莫让朕心疼。”
“陛下……”
“谈及人才,”刘备没有理会,而是自己喃喃说道,“马幼常灵柩既送回成都,便择日与季常同葬吧,一应家眷子嗣,朝廷自会抚恤,丞相也莫要太过悲伤。”
听刘备提起马谡,满怀愧疚涌入诸葛亮的心中,可刘备只是不经意地一提,又自顾自地说起了别的。
“陛下。”随着两人走入内殿,诸葛亮终于打断了那些不相关的话题,忽然跪在刘备面前,拿出怀中的竹简,“这是臣的自贬奏疏,请陛下治臣之罪。”
刘备叹了口气,知道终是止不住诸葛亮说这些,于是接过奏疏,无奈地说:“丞相先起来。”
诸葛亮站起身,默默注视着刘备。
刘备打开竹简,看着那几行隽朗的字迹,不禁皱起了眉:
“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闇,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朕不允。”刘备淡淡地说。
“北伐失利,皆臣之过,陛下如若宽纵,焉能明法纪于国家?”诸葛亮蹙眉道,自责中含着坚定。
“丞相何以妄自菲薄!街亭之失,是马谡违背丞相军令,非丞相之过。”
“若非臣不听陛下之言,遣将行险失当,岂会有此一败,又岂会害死幼常?如今思之,悔恨莫及。”
“丞相原意,是为季汉炼用人才,马谡之失,亦非朕所能全然逆料,如今丞相既已处斩马谡,朕岂忍再以此相责?”
“陛下所言,情也,臣之罪责,法也,望陛下不可以情乱法。”
“胜负无常,何罪之有!昔日朕从夷陵兵败而归,丞相抚内安外,无半句相责,如今丞相一朝失利,何以自苛至此!”
“陛下乃国之天子,安能与臣并论!”
“国不可一日无丞相,朕亦不可一日无丞相!无论如何,朕断不容丞相自贬!”
“臣何德何能,令陛下执着至此!今大军败回,人心不定,陛下当应以大局为重,秉法度而行,方能信服百官万民!”
“孔明!”刘备看着眼前冷静而固执的人,突然将竹简摔在地上,喊出了诸葛亮的字,愤愤地说,“孔明若执意自贬,日后便不必再领兵北伐了,朕代你去!”
……
猝不及防的沉寂。
诸葛亮怔怔地凝视着激动的皇帝,有种热辣辣的感情从心中流过,不知是喜是悲。半晌,他终是决定让步,柔缓了神色,低声说道:“陛下既执意不允臣自贬……便依陛下罢。”
刘备一瞬间重新泛起了笑容,平复着起伏的胸膛,轻轻捡起奏疏递还给诸葛亮,顺势握住了诸葛亮的手:“季汉来日方长,一朝成败何须挂怀,朕与丞相再谋北伐便是。”
诸葛亮点点头,眼中有些湿润。面前的刘备,脸上虽有不浅的皱纹,却不显得苍老,白发整齐地压在冠冕下,亦不显得颓乱,脸颊仍未消激动的润红,眼中仍凝着希望的火焰,身畔仍扬着自信的春风——这样的刘备,这样众臣忠敬、百姓爱戴的季汉皇帝,让诸葛亮有一种深深的安心。
昭阳长在,便不用畏惧寒夜冰冷。哪怕风雨兼程,哪怕前路茫茫,起码,诸葛亮知道,他从不是孤身一人。
* * *
“丞相……”
熟悉的呼唤,不是刘备的声音。诸葛亮揉揉眼睛,自己仍置身车中,手中仍拿着那封街亭自贬疏——原来近日不分昼夜地工作,方才竟在路途颠簸中睡着了。
“丞相,车马将至,陛下在宫中等候丞相。”
陛下……他的耳边响起了那一声声恭敬的“相父”。
梦境全然褪去,那个人,早就是先帝了。
北伐,街亭,马谡,撤军,自贬……沉痛的压抑回到了诸葛亮的心中。
但这一次,他没有流泪,甚至没有悲戚。
哪怕风雨兼程,哪怕前路茫茫……哪怕昭阳已逝,哪怕孤身一人,他也会带着所有的坚毅、勇气、执着、果决与信念一路前行,直到生命的尽头——
因为那是他给先帝的承诺,因为那是他与先帝共同期许的大业,因为先帝,从未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