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壮族与泰族的相似现象
根据协议的约定,1991年至1993年,中泰双方的课题组专家每年都要互访一次,分别到泰族和壮族农村考察,每次访问的时间为20天左右。覃圣敏和广西课题组成员利用访问泰国的机会,在泰国收集壮族与泰族相似的东西,以备“认亲”。
壮族“学者”们到泰国费尽心思地寻找壮族与泰族的相似点,主要从一些礼仪和习俗方面着手。许多从古代遗留下来的礼仪和习俗,而这些礼仪和习俗都曾借鉴过中国古代,壮族也保留了众多中国古代的习俗。比如:壮族农村有上面住人、下圈家畜的干栏式建筑,泰族也有;壮族农村有碓、竹篾泥磨,泰族也有;壮族有舂糯米糍粑的习俗,泰族同样有;壮族有壮锦,泰族有泰锦;壮族婚礼中有“拦门歌”,泰族婚礼中有“拦路竿”;壮族有竹编的捕鱼工具“森”和“塞”,泰族也有。壮族专家在泰国农村拍到这些照片时,连喊“太珍贵,太不可思议”了。然而,这些相似之处,在中国很多地方都存在。
学考古的覃圣敏非常清醒,仅有工具、建筑、习俗上的相似性,还不足以证明壮泰同源,因为这些东西的相似性也可以是由接触的经验造成的,而同源的前提则必须是共同生活过且有相似的语言。覃圣敏意识到这点后,把课题组收集的2000多个壮语词汇,从中挑选出1000个与泰语较为接近的词汇做文章,然后得出的结果便是“相同或相近率为70%左右”。事实上,泰语有10000多个词汇,即使1000个词汇相似也达不到10%,也就是说,只有700个左右的词汇相似,相对于10000多个泰语词汇而言,只有7%的词汇相似或相同。“70%的词汇相似”完全就是偷梁换柱。
在语言上做了文章后,覃圣敏还是不满足,也不太放心。于是,他又在考古方面动起了脑筋,在已经出土的文物中寻找两地相似的文物来“印证”所谓的“壮泰同源”。如货币、生产工具、乐器等文物都成了覃圣敏“印证”同源的证据。覃圣敏创造性地把考古学“运用”到语言研究上,他选出一些读音相近的词,从中“寻找”壮泰两个民族“共同生活”的“最后时段”,以此来“证明”壮泰两个民族分离的时间。放大壮族与泰族的相似现象
根据协议的约定,1991年至1993年,中泰双方的课题组专家每年都要互访一次,分别到泰族和壮族农村考察,每次访问的时间为20天左右。覃圣敏和广西课题组成员利用访问泰国的机会,在泰国收集壮族与泰族相似的东西,以备“认亲”。
壮族“学者”们到泰国费尽心思地寻找壮族与泰族的相似点,主要从一些礼仪和习俗方面着手。许多从古代遗留下来的礼仪和习俗,而这些礼仪和习俗都曾借鉴过中国古代,壮族也保留了众多中国古代的习俗。比如:壮族农村有上面住人、下圈家畜的干栏式建筑,泰族也有;壮族农村有碓、竹篾泥磨,泰族也有;壮族有舂糯米糍粑的习俗,泰族同样有;壮族有壮锦,泰族有泰锦;壮族婚礼中有“拦门歌”,泰族婚礼中有“拦路竿”;壮族有竹编的捕鱼工具“森”和“塞”,泰族也有。壮族专家在泰国农村拍到这些照片时,连喊“太珍贵,太不可思议”了。然而,这些相似之处,在中国很多地方都存在。
学考古的覃圣敏非常清醒,仅有工具、建筑、习俗上的相似性,还不足以证明壮泰同源,因为这些东西的相似性也可以是由接触的经验造成的,而同源的前提则必须是共同生活过且有相似的语言。覃圣敏意识到这点后,把课题组收集的2000多个壮语词汇,从中挑选出1000个与泰语较为接近的词汇做文章,然后得出的结果便是“相同或相近率为70%左右”。事实上,泰语有10000多个词汇,即使1000个词汇相似也达不到10%,也就是说,只有700个左右的词汇相似,相对于10000多个泰语词汇而言,只有7%的词汇相似或相同。“70%的词汇相似”完全就是偷梁换柱。
在语言上做了文章后,覃圣敏还是不满足,也不太放心。于是,他又在考古方面动起了脑筋,在已经出土的文物中寻找两地相似的文物来“印证”所谓的“壮泰同源”。如货币、生产工具、乐器等文物都成了覃圣敏“印证”同源的证据。覃圣敏创造性地把考古学“运用”到语言研究上,他选出一些读音相近的词,从中“寻找”壮泰两个民族“共同生活”的“最后时段”,以此来“证明”壮泰两个民族分离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