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吧 关注:16,235贴子:301,655

《元大都大内宫殿的复原研究》——傅熹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元大都大内宫殿的复原研究》——傅熹年
( 中国建筑技 术发 展中心建筑历史研究 所 )


IP属地:浙江1楼2019-06-15 10:59回复
    元大 都宫殿, 上承 北宋、 金源, 下 启明、 清, 在 宫殿制度 上处 于承前 启后的位 置, 对 于了解我国 古代宫殿 制度 的渊源演 变颇具 重要性。 可 惜大 都元宫 已 毁于 明永乐 间营建北 京宫 殿 之 役,遗址压在今 明清 北京故 宫和景 山之下, 虽钻探 也没 有可 能性, 更不 必谈 发掘了。所幸 元大都 宫殿的概貌, 在史 籍中 有颇 为详 细的记 载。( 元 )陶宗 仪《南村 辍耕录》 卷二十一,( 宫网 制度 )条 详记 了元大都 大 内、兴圣 宫、隆福 宫和御 苑的情 况, 包 括布局、相互关系和各重要建筑物 的面 阔、 进深、 高度 的尺寸 以及 间数、 层 数。 在 这条末 尾, 录有 一段虞 集的跋 记, 略言“ 史官虞 集日 : 尝观纪 籍所 载, 秦 汉隋唐之 宫网, 其宏丽可 怖也。 … … 集佐修《 经世大 典》, 将作所疏宫 网制度 为详,于 是知 大有径庭 于古 也… …” 。 据 此, 则这一条 是从元代 将作所专 为编《 经世 大典》而 提供 的元宫概 况材 料 中抄 录 出来的, 实 际.上是官方文 书, 故 记载详 密, 也准确 可信。《 元史·文 宗纪》 载, 天历 二年 (13 2 9 年 )救修《 经世大典》, 至顺 二年 (l ” 1 年 ) 修成, 可知 此条所 记是 13 2 9 年左右元大 都宫殿 的官方 记载, 是我们 研究 元大都 宫殿 最重要的原 始材料。其次, 明初人 萧 询撰《 故宫遗 录》 中对大都 宫苑也 有记载。 据书前 洪 武二十九 年 (13 9 6 年 )吴节 序, 萧淘 是在“ 革命之初 (洪 武元年,13 6 8 年 ) … … 奉命 随大臣 ( 徐 达 )至北平, 毁元 旧都 ( 即移 北城 向南及 改名 北平府之 役 ), 因 得遍 阅经历,… …” 。 则知 此书所 载是元末 明初易代之 际(1 3 6 8 年 ) 大都 宫殿 的情 况。 元 中叶 以后, 对大 都宫殿多有增 改, 以该 书和《 辍耕录》 所载对 勘,颇 有不一致 之处, 在隆福、兴 圣二 宫和万 寿 山( 今北 海 )部分 尤多。 但书 中所 载那 些在《辍耕 录》中有记载 的部分, 仍可与《 辍耕 录》互证, 并有所补 充。 以这 两种记载为主, 再参证 其他史 料,可 以对元 宫殿有一 个较 清楚 的了解。更进一 步讲, 中国古代 建筑, 特 别是历代 官式建 筑, 至迟到 隋唐时 已发展 成一定 制度和模数制 的设计 方法, 形成法式, 且执 行得 相当严格。 经近 半个 多世纪 以来建 筑史学家 的共 同努 力,对各时 代建 筑制度和 建造 法式 的概况以及它们 传 承演变的关 系, 已 有一定程 度 的了解。 掌 握这套建 筑制度 和法式, 对于 唐代以 来的建 筑, 只 要知道 它的轮 廓尺寸 和性质, 就可根 据我们 了解 的各该 时代 的法式, 大体上 推知 其基本 形像和 构造。 这就是 说, 利 用我们所 知的元 代官式建筑 的基本特 点, 就可 以根据 《辍 耕录》 中所载 的 尺寸, 推 算并 复原出元 代宫殿 中的各个建 筑物 的基本 结构和 外观 形像


    IP属地:浙江2楼2019-06-15 11:04
    回复
      元朝的建立 过程是 先于 1 2 34 年灭金 朝, 占领华 北、 华 中地 区, 建 立蒙古政权, 再于 1 2 79 年灭南宋统一全国的。 在灭南 宋之前, 已 在至元 四 年 (1 2 6 7 年 )建 大都城, 至元八年 (12 71 年 )始建大都的宫城和官室。 它的定都、 建宫主 要是依 靠原金朝 辖区的 汉人 文士和 工匠进 行的。 所 以从宫室 制度和建 造法式来讲, 它继承 的是金朝的 中都和南 京 (汁梁 )的宫殿而不 是南 宋。 南宋临安宫殿 规模狭小, 很 多属州 衙残迹, 对元宫没有 影响。金在 1 1 27 年灭北宋后, 在 中国北半部建 立政权。 它的文化 远 比北 宋落后, 故灭宋后 把北宋宫廷官 府的百工技 艺之人 全部掳 了北上, 为 自己服 役, 先在 中都 (今北京西南部 )建宫殿, 以后又 重建汁 梁北宋 旧 宫。 根 据这些 史实, 证 以现存少 量金代建 筑, 我们 可以确认, 金代官式建筑是北 宋官式 建筑的延续, 并有 向华 丽纤 巧方 向发展 的趋势。 元灭金时也是文化上 落后于 金的, 在 定都建 宫之时, 征伐行 动 尚未 结束, 还不 能在文化 技术上有很大发展, 故其官式建筑 也应基本上 是金官式 的延续, 并增人 一些适 应蒙古 习俗要求 的内容。 金元官式建 筑和北 宋官式建筑 实是一脉相承。北宋官式建 筑 的实物 已 没有保存到今 天的了, 但官式建 筑的法 规—《营 造法式》 却完整地流 传至今。 大约 自隋唐 以来, 我 国的重要建 筑 已逐渐从早期 的土木 混合结构 发展为木框 架结构, 建 筑设计基本 体现在 木框架设计 中。 木框架的设计 和施工 在古代属 于” 大 木作” ,《营造法式》 中有 专门几 卷记载 宋代的 大木作。 经过近 半个世纪建 筑史家 特别是梁 思成、 陈明达二先生的研 究, 目前我们 已 基本 了解 了《 营造 法式》所 载宋代 大木作 的主要特点, 即“ 以材为 祖” 的模数制设计 方法。 这种 方法 是把在木 框架 结构房屋 中使用 最多的木朽 —宋 代称“ 材” 做 模数, 其他木 构件的尺寸 都是它 的倍数或 分数。 为 了用模数 表达 全部木构 件的长度 和断面尺寸, 又把“ 材” 的高度分为 十五份, 每份称一“ 分气读 如份 )。 一切 构架的尺寸, 大至面 阔、柱高, 小至构件断面, 都以一定 的“ 分” 数表示, 并在《 营造法式》 中定有 明确的数值范围。 为 适应不 同规模的建筑,《 营造法式》 中又把材 的断面 尺寸定 为八 等, 明确规 定按 所要建 的房屋 的大小 (间数 ) 和重要程度 ( 殿、 堂、 余屋、 小 亭榭 四 等 )分别 选用不 同的材等, 该建筑 的设计 即 以所 选定的材 的高度 —“ 材 高” 和 它的 1八5一“ 分” 为模数 和分 模数。宋代 较重要或 大型建 筑物都使 用斗拱组, 称为” 铺作” , 每一组称“ 一朵” 。 一般每柱在 柱顶用一 朵, 称“ 柱头铺作” 。 较 大型建 筑, 在两柱之间, 于阑额上也 用斗拱, 称“ 补 间铺作”, 唐代 只用一 朵, 宋代一般一朵, 较大建 筑的 明间有用二 朵的。 在《营造 法式》 中, 虽然 对房屋的 面阔没有明文 规定是 多少“ 分” , 但近 数十年 来, 经建筑 史家 反复研究, 已 通过 对《营造法 式》 中明文 规定的 斗拱和拱眼壁 的“ 分” 数 推算和 对唐宋建 筑遗物 的研究验 证得知, 唐宋建筑 每用一朵 铺作所需标 准宽度为 1 25“ 分” , 并可 视实际 需要增 减。 宋式规 定最大增 减值各 为 2 5“ 分” , 即最 宽1 5 0“ 分” , 最窄 1 0 0“ 分” 。 这就可 以推知 ; 用一朵 补间铺作的建筑, 标准 面阔为 2 5。“ 分” , 最小2 0 0“ 分” , 最大 3 0 0“ 分’,; 用二 朵补间铺 作的建 筑,标 准面 阔是 3 7 5“ 分” , 最 小 3 0 0“ 分”, 最大4 5 0“ 分” 。 面阔 采用 标准值 或最 大、 最 小值则 视具体 建筑 的间数、 性质、 重 要程度而 变化。 这样, 设计宋 式用 斗拱的建 筑, 我们 就可 以利用 斗拱推 知它 的面阔, 或反过 来, 已知面 阔, 推知 它的斗拱用材等级


      IP属地:浙江4楼2019-06-15 11:06
      回复
        关于 宋式建 筑的立 面 比例,《 营造法 式》 中只 有下 檐柱高不 超过 间宽一 条规定。 通 过对三十八 项唐、 宋、 辽、 金建 筑的测 量发现, 除 二例外, 其 余三十六 例的柱高 都小于或 等于建 筑的明间 面阔。 这 些建筑 基本上 都是 用一朵 补间铺 作的, 这 就是说, 柱 的标 准高 度也是 2 5 0“ 分” , 并可 在 2 0 0“分” 至 3 0 0“ 分” 之 间浮动。 明间 的高 宽比是方 形或横 长矩 形。此外, 根据对 大量 唐、 宋、 辽建 筑遗物 的测量和 分析 得知, 此期建筑 檐柱 的高度都基本上 是进 深 四 椽 (二 间 )房 屋脊 凛高的一半, 若进深超 过二间, 则 自檐擦 起向上数 第三根凛 的标高 恰是檐柱高 约二倍 ; 重檐建 筑上檐 柱的高度 恰为下 檐柱高 的二 倍 (这方 面作者将 另有专 文论证, 此不 赘 )。根据 二述模 数和 比例关 系, 对于一座 宋、 辽建筑遗址, 只 要知道 它的面 阔和间数, 就可根 据各 间所用 斗拱朵 数大致 推知 所用 材 的尺寸。 用 这尺寸 和《营造 法式》八 等材 中最近似 的一种 相靠 ( 当为 宋式时 )或与实 物 中习见 的唐、 辽材 的尺 寸相 靠( 当为 唐、 辽建 筑时 ), 再用这 一材等 的尺 寸去除 面阔, 就可推 出各 间面 阔的真 实“ 分” 数, 并 在这基 础上进一 步推知 它立面 的基本 轮廓。利用 以《营造 法式》与 宋、 辽 金建 筑实物 对照所 了解 到的宋代 以材 为模数 的设计方 法, 对现存 唐五代和元 代建 筑实物 进行 研究, 又可 使我们 对唐 五代及元 朝建筑 中模数 制的应 用也有所了解。元 朝 的官 式建 筑是经 过金 朝间接 继承北 宋官式的, 经金朝一百余 年的发 展, 应 有一些变化。 元朝立 国后 进行了 大量建 设, 建立 了专为 建宫 殿而设 的机 构“ 宫殿府” , 也 必有像《 营造法式》一类的 建筑法 规。 清 乾隆 间曾从《 永 乐大典》 中辑 出元代这 类著作, 定 名为《 元内 府宫殿制作》, 可 惜得而 复失, 未能传 流至 今。 我们 目前 只能通 过 用现 存元代 建筑的 实测数 据和《营 造法式》相 比较 为方法去 了解元 代 官式建筑 的特 点, 再利 用它去 推求 大都宫殿 的具体 面貌。目前 在河 北、 山西、 河 南三省 所存元 代建 筑不下 百座, 虽其 中多数属地 方风格, 却还有 曲阳北 岳庙 德宁殿和 山西 永 乐宫几 座建筑属 于元 代官式, 可供 我们 用来 比较。永 乐宫原 址在山西 永济, 始建 于 1 2 4 7 年, 那时 大都 宫殿还 没有建造, 但在燕 京已 有颇 多的建 设。 现 存 四座 建筑 中, 三清 殿、 纯 阳殿、 重阳殿 建于 1 2 6 2 年 以前, 无极 门建于 1 2 9 4 年, 都是以 为元帝 祝延的 名义建 的。 无极 门的榜上 有元少 府监 梓匠朱 宝的名 字。 据《 元史· 世祖纪》, 中统二 年 (1 26 1 年 )“ 初 立宫 殿府,… … 专 职营 缮。 ” 至元八 年 (1 2 7 1 年 )“ 并 … … 宫殿 府 人 少 府监。 ” 可 知 少府监 梓 匠是 元代宫廷木 匠。 永 乐宫有 元少 府梓匠 题名, 当然是官式建筑。 曲阳北岳庙 德宁殿据 碑 记建于元 至元七 年 (1 2 7 。 年 )。 五岳、 四 读诸庙属 国家 级祠庙, 在元至元三 年至六 年都有遣官 祭五岳、 四 读 的记载, 可 知北岳 庙 也是官修 的, 属 于元代官 式建筑。 从这五 座元代建筑的测量主要 数据 ( 表一 ), 可 以看到一 些和 宋代不 同的特点。


        IP属地:浙江5楼2019-06-15 11:07
        回复
          在木构架所 用材 的大小上,永 乐宫的三清 殿、 纯 阳殿和北 岳庙 德宁殿都略 小于宋 式五等材, 永乐官重 阳殿和 无极 门都略小 于宋式 六等材。 但如果 按宋式 的标准, 德宁殿 是七间重 檐建筑, 应该用二 等材, 永乐宫 是七间单 澹建筑, 也应该 用二 等材。 纯 阳殿和无极 门的构架是 五 间的殿, 应该用三 等 材, 重阳 殿的 构架是 五间的厅, 应该 用 四 等材。 这 样, 从 用材大 小上 看, 元式建 筑比宋 式低 二到三等。 用实 际使用 的材 的 尺寸计算, 德宁 殿、 三清 殿、纯阳 殿、 无极 门 的明间面 阔分别 是 4 0 6、3 2 2、3 5 一、3 3 3“ 分, , 次 间面阔分别 是 3 5 2、3 1 9、3 3 0、3 3 2“ 分” , 都可 以容纳下 两朵补间铺作, 而 次间面 阔更接近 于用两朵 补间铺作 时的最 小数值 3 0 0“ 分” 。 但如 果按上面所 说的 宋式 材等计算, 上述各殿的 次间面阔分别 是 2 8 0、25 0、2 74、2 5 5, 都 只能 容纳一 朵补 间铺作, 明间面阔分 别是 3 2 3、2 5 2、3 1 7、2 56, 也只有 德宁殿、 纯阳殿可 容二朵 补间 铺作。 由此可知, 由于 元代 用材比宋代 降低了二 到三等, 斗拱的 高宽都 比宋 式缩 小了 很多, 按 宋式用材 只能放 一朵补 间铺作 的 建筑面阔, 在元代都可 以放二朵 了。在建筑 开间比例方 面, 根 据对现存数 十座宋、 辽、 金、元 建筑 的测量 数据的分 析, 可 以看到,宋、 辽、 金 建筑, 当明间使用 二朵补 间铺作时。 , 其 面阔与柱高 之 比为 : 华林 寺大殿 (9“ 年 )2.7: 2 ; 保国 寺大殿 (1 0 1 3 年 )2.4: 2,隆 兴寺摩尼 殿副阶 (10 5 2 年 )3.1: 2, 少林 寺初祖庵 (1 12 5年 )2.4: 2, 善化寺三圣 殿 (1 1 2 8一 1 1 4 3 年 )2.5 ; 2, 隆兴 寺转轮藏 副阶 (12 世纪, 金 )2.8 6: 2, 隆兴寺慈 氏阁 副阶 ( 12 世纪, 金 )2.76: 2, 柱高都小于面 阔, 即每 间 比例都是横 长矩 形。 但元代 建筑 用二朵补 间铺作时, 其明间 面阔与柱高 之 比为 : 北岳 庙德宁 殿 (12 7 0 年 )2.4: 2, 永乐宫三清殿 (1 2 6 2 年 以前 )1.7: 2,永 乐宫纯阳殿 (12 6 2 年以前 )2.14: 2,永 乐宫无极 门 (12 94 年 )1.9: 2。其 中三 清殿、 无极 门的 柱高尺寸 都大于面 阔, 即开间 为竖长 的矩 形, 柱 子显得细 而长, 和宋、 辽、金建 筑是绝 然不 同的。经测量得 知, 元代 建筑各 构件的断面 尺寸 和长度, 以材分数 计, 和 宋《营造 法式》所 规定的基本相 同, 但元 代用材等级比宋 代降低二 至三 等, 这样, 元代 的分值就低 于宋代, 使得 同等面阔的建筑上, 元 代的铺作 比宋代低 矮而且 窄小, 它在立面上 所占的 比例变 小, 其柱、 额、 梁、 杨 等的断面实际 尺寸也都 小于宋 代, 显得 纤细。 通 过对大 量元代建筑的测量分析, 我们 发现, 元代建筑 下檐 柱的高度 基本上 是进深 六椽 (三 间 )房 屋屋脊标高 的一半 ; 若房屋 进深 大于三间, 则 自澹擦向上数 第 四根 凛的标 高恰是下 檐柱之 高的一倍 (图一 )。 这就 是说, 由于元代 降低了建 筑用材 的等 级, 斗拱和梁仿 的高度 变矮, 檐 柱在立 面比例上遂 相对增 高, 由宋式下 檐柱高为进 深四椽的房 屋脊高 的 l/2 变 为元式的 下檐柱 高为进深 六椽 的房屋脊 高的 l/2, 增加 了屋顶 一 个 步架的高度。 这是 元代建 筑在比例 上的很大变化。


          IP属地:浙江6楼2019-06-15 11:07
          回复
            在 建筑 出檐上, 永乐宫三清 殿、 纯 阳殿为 9 1“ 分” , 和 宋式 90 分基本相 同, 只 德 宁殿为 1 05分,可 知元 代檐椽挑 出在 90 ~ 1 05 分 间, 但 由于用材等 第降低, 实 际上 同等尺 寸 的建筑, 元代挑澹并不 比 宋代增 加。综 括上述, 我们可 以确 认下面 几点。1.元 代建筑 用材一般比宋 代低二等 至三等 ; 2.元代建筑当用 两朵补 间铺作时, 每 间比例 仍基本 是方 形,有时 甚至是 竖长方 形 ; 3.同样面 阔的建 筑, 元代 比宋 代显得 构件纤 细 ;其上 出跳 层数相 同的 斗拱元 代比宋代 矮而且 窄 ; 4.元代檐 柱之高 比宋代高 出一步 架, 同样 开间 的建筑, 元代 的柱比 宋代细长, 柱高 在建筑 总高 中所 占比例增大 ; ,.现存宋、辽、 金 建筑大多 只在 明间用 两朵补 间铺作, 次、梢、尽间 都用一朵, 元 代则只尽 间用一 朵,明、 次、 梢内都用二朵, 但 同是用二 朵补 间铺作, 明、 次、梢间 的面阔 大多是递 减的。以上 这些表现在 现存元 官式 建筑 中的与宋 式不 同的特点 就是 我们 探讨 元大都 大内宫殿形制并进 行复 原的 依据。


            IP属地:浙江7楼2019-06-15 11:08
            回复
              元 在大 都建有三 所宫殿, 其位 置近年 通过文 献考 证与考 古勘探 相结合, 已基本 察明。 主 宫称大 内, 在大 都城中轴线上偏 南, 大约南 至今 故宫太和 殿 l驹一 线, 北 至今景 山后墙 一线, 东西 与今故 宫东西墙一 致。 它 始建于 至元八年 (1 2 7 1 年 ), 十一年 (1 2 74 年 ) 基木建 成。 犬内之西 又有隆福、兴圣二宫。 隆福启在 大内西 侧偏 南, 约在今 灵境胡同以北至西安 门大街 光明殿一 带。它原是太子府, 至元 三十一年 (12 9 4 年 ) 忽必烈死 后改为太 后宫殿, 称隆 福宫。 兴圣 宫在 大内之西 偏北, 今北海公 园西侧, 至大元 年 (13 0 8 年 )建, 也用 为皇太 后宫殿, 又称西宫。 到 元后期,隆福、 兴圣二宫也供 皇帝居 住。这三 宫的建筑布局在《 辍耕录》 中都有较详细 的记载, 可据 以绘出主要 部分的平面 图。 一些主 要建筑都 记有面 阔、高度 的尺寸和 间数、 层数, 就可据 以推算 其材分, 绘 出建筑复原 图。 这三宫虽然建筑 繁多, 但隆 福、兴 圣二宫 建成于大 内之后, 它的主要建 筑群和大 内相似而 规模缩小, 只要 复原 出大内的宫室, 对其他 二宫即可 类推。 故这里先 就大 内的主要建筑群 进行复 原探讨, 隆福、兴圣二宫 则侯 诸异 日。据《 辍耕录》卷 2 1,<宫网制度 )条所载, 元大都 大内建有 宫城, 城 东西 四 百八十 步, 南北 六百十 五步, 高三 十 五尺, 表面 用砖包砌。 宫城共有六门 : 南面有三 门, 正 中为崇天 门, 是宫城 正门, 它的 东西有 云从 门和 星拱 门 ;宫城的东、 西、 北三面各 一门, 为 东华门、 西华 门和 厚载门。 在宫城的四 角各建 一座角楼。 崇天门和 厚载门在宫城 中轴线 上, 一 南一北。 在 其间一前一 后, 建有分别 以大明殿 和延春 阁为主殿 的两组最 主要的建 筑群, 各 由正门、 东西 门、钟鼓 楼、 廊 宪围成矩形宫 院。(元 )王士点《 禁扁》称 大明殿一组为“ 大 内前宫”, 称延春 阁一组为“ 大 内后 宫” 。 在前宫”、 “ 后 宫” 之 间有一条 宽广 的东西 向横街, 向东西延 伸, 通 东华门, 西 华门, 形成横亘 全宫的东西 大道、分全宫为 南北二 部分。 在“ 前宫” 的东侧建有“ 窟人之 室” 和“ 酒人之 室” , 其制 度未详载, 参照 同书对隆福 宫、 兴圣 宫中“ 酒房”、 “ 鹿室” 的记 载, 可知 都是很 大的院落。 “ 前宫” 之西 有内藏库二十所, 每 所长 七间, 应是排列 整齐的 仓库区。 在后宫的西 侧有 以玉德殿 为主体 的建筑群, 是由正 门、 后殿、 东西 香 殿、 后门等 围成的宫院。 史载 元成宗、 武宗都死 于玉德殿, 应是皇 帝起 居游 息的便 殿。 前 宫、 后宫和 玉德 殿建筑群 的主要建筑和 宫城六门在《 辍耕录》 中都记有尺寸和 间数, 可据 以推 出其平面 图和建筑 复原图。大内的其 他部分,《 辍耕录》不 载,但 通过 ( 明 )萧询《 故宫遗录》 和残存 的( 元 ) 熊梦 祥《析 津志》 的遗文 (北 京图书 馆善本部辑 为《析 津志辑佚》 )还可 了解到一些。《 析津志辑 佚·岁纪 门》 中引有 熊梦 祥撰《岁时 风纪》 中的十二首 <富春乐 >曲子, 记一 年十二月 中元宫廷及 大都 民间种 种活动 和民俗。 并 有详细 的 自注。 其中 四 月一首 注中记载 四 月赴上都之事, 说“ … … 累朝老 皇后传下 宫分者先起, 本位 下官从行。 … … 此十一 宫在东华 门内向北,延春阁东偏是 也。 ” 可 知在延 春阁东侧, 和 西侧 的玉德殿相 对应, 还 有十一 宫。 在二月 一首有关“ 游皇 城” 的 自注中, 记载 了游皇 城活动人 大 内后的路线, 说:“ 从历大明殿 下, 仍 回延 春阁前萧墙内交集, 自东 华门 内, 经十一室皇后斡 耳朵前, 转 首清 宁殿后, 出厚载 门 外” 。 可知 这十一宫又称“ 十一室皇 后斡耳朵” 。 “ 斡耳 朵” 即蒙语宫。 这十一 官当是十一所 较小 的宫院, 它的排死方式 按前代传 统可能 是纵 列成行 的。


              IP属地:浙江8楼2019-06-15 11:09
              回复
                前文 提:到清 宁殿, 说转首 清宁殿 后, 出厚载 门外, 可 知这殿 在延 春 阁后, 厚 载 门南。 在萧 询《 故宫 遗录》 中也提到 它, 称 清宁 官。 说“(延 春阁 ) 又后为 清宁宫, 宫 制大略亦如 前。 宫 后引 袍长虎, 远连延 春宫, 其 中皆以处 璧幸也。 外护 金红 阑槛, 各植花 卉异石” 。 据此, 则在元 末时, 于延春 阁后 又 增建 清宁殿 一组 建筑群。《元 史· 顺帝纪》 记载, 至正二 十二 年 (1 3 6 2 年 ) 皇太 子 曾坐清 宁殿, 分 布长 席, 列 坐西番、 高丽 诸僧 ; 又载 至正二 十八年 (13 6 8 年 ) 闺八月丙 寅, 元顺帝 在清宁殿 与后妃、太 子集会, 议 定逃 出大 都, 可知 清宁殿在 元末 是颇为 重要的殿 宇。 清宁殿一组宫院《辍 耕录》不 载, 当是 在元 天历二年 (1 3 2 9 年 ) 以 后建 的。《 故宫遗 录办没 有记其 间数尺寸,就没 有可 能进行 复原研 究了。下面 就对元 大都大 内各城 门和 前 宫( 大明 殿一组 )、 后宫 (延 春阁一 组 )两组 建筑群 作复原探 讨。 各单 体建 筑的间数、 面 阔、 进深、高度 的尺 寸在必辍耕录》 中都有 记载。 为 节省篇 幅和便于观 览, 这 里不录原 文, 而 把这 些数据 编为一 表( 表二 ), 表 中“ 史籍 记载” 一 栏下所 记间数 和面阔、 进深、 高 度 的尺寸 即 出于 《辍耕 录》, 空网处 则是《辍 耕录》 中失 载者。


                IP属地:浙江9楼2019-06-15 11:09
                回复
                  复原 元大 都大 内宫殿建 筑, 首 先需要 推求 它所 用材 的等 级。 但元 官式 用材等 第和 尺寸文献不 载, 我 们只 能用 上 举五座 元官式 建筑 用 材的 尺寸和 宋式 的八等材 比较, 了解其大 致情况。从附 表一所 列五 座元 官式 大殿 的用材 尺寸可知 : 北岳 庙德 宁殿的材 断 面为 6.56 寸 X 4.38 寸,永 乐宫三清殿、纯阳殿 的材 断面为 .6 3 寸 X 4.3 寸,都接近于宋 式五等材 的尺 寸 6.6 寸 x 4.4寸, 但 比它稍 小一些 ; 永 乐宫的 无极门、 重 阳殿 的材为 5.85 寸 x 3.95 寸, 很近于宋 式六等 材的尺寸 6 寸 又 4 寸, 也 比它稍 小一点。 据此 可知, 元 代 的杨等大致和 宋式相 应, 只 比它稍 小一些。这 样我们 就可 以利用 宋式的八 个材 等去验 证元 宫诸建筑 最可能 近于那 些材 等。 宋式材 大于 同等 的元 式 材, 故如 果我 们将《辍 耕录》 中所 载元宫 各建筑 的面阔 进深用 宋式材等 去验 算, 只要能符 合最小 的“ 分” 值,就一定 可 以满足 相应 等级的元 代材。中国古代 建筑, 特别是 宫殿建 筑是 有严格 的等级 差别 的。 在我 们 验算 各殿最 可能 使用 的材等 时, 如 果按各 建筑 的重要 性粗略分 一下 等级, 则可 有很多方 便。 既令划 分有不 妥处: 仍可通过 具体 验算开 间的材 分数 来纠正。《 辍耕录》所 载元 大都大 内的 建筑, 主要是 宫城 四 面 六座城 门和大 明殿、 延 春阁 两组最大 的建 筑群。 大 明殿一 组官院又 称“ 大 内前 宫”,延 春 阁一组宫 烧又称“ 大 内后宫”,大 明殿和延 春阁是前 宫和 后宫的 主殿, 属最高 等级。 但 从主殿 规模和 宫院大 小 看, 前宫 明显比 后宫重要。 崇天门是大 内正 门, 唐 以来宫 城正 门具 有外朝性 质, 和 大 明殿的 重要性相 同。就大明 殿建筑 群而言, 比大明殿 低一 级的应 是殿 门大 明门、 殿 后柱廊、寝殿和 东西虎上 的文 楼、 武楼。 东西房上的凤 仪、 麟瑞两个 侧 门和北庞 正 中的宝 云殿,寝 室东西侧 的文 思、 紫檀 二殿, 寝室的东西 夹 应再低 一级。 南北 庆上 的 日精、 月华、嘉庆、 景福四个角门和 角楼要更低一级, 最 低的则是殿 庭四 周 的周庞。延春 阁建 筑群 中各建筑间 的等级 差异完 全可以和大 明殿建 筑群类比。在诸城 门楼 当中, 正门崇天 门最重要。 低一 级的是厚 载门、 东华门、 西 华门、 云 从门、 星拱门。 这 五个门的 进深 都是 45 尺, 故 应属于 同一个等 级。根据 《 辍耕 录》 中所 载各建筑 的间数和 总面阔, 我们 就可以基本 推定各 该建筑所 用材等。其 步骤是 : 第一, 据建 筑间数, 按元代 建筑梢 间用一 朵补间 铺作, 明次 间用二 朵的特点, 可推 知通面 阔上所 用斗拱的朵数。 第二, 据 建筑通面 阔的具 体尺寸, 以斗拱的 朵数 除之, 即可推知该建筑 所用 斗拱每 朵的平 均宽度, 即“ 攒挡” 。 第三, 根据 宋、 元建筑 斗拱标准 攒挡 1 2 5“ 分” , 最大搜挡 1 50“ 分” , 最 小攒 挡 10 0“ 分” 的 规律, 考 虑该建筑面 阔 自明 间至梢间递 减的需要,并和与该建筑属 同一等级 诸建筑和 比它高一 级、低一级各建 筑进行比 较, 综合 平衡, 初步推 定其明间和梢 间面 阔。 梢 间或次梢 间面阔 实即最小攒 挡。 第四, 根据 该建筑 的最小攒 挡推 出该 建筑最可能使 用的材的等 级。除 用材等 第之 外, 建筑的 屋顶 形式、 构架 类型, 斗棋 出跳 ( 挑 出 ) 多寡 以及一些 装饰题材、 色彩、彩画 品种都可 表现 出建筑物 的重要程 度。 屋顶 形式在 宋元按 其重要 性依 次为 庞殿顶、攒尖顶、 歇山顶、 盈顶、 悬 山顶, 其中前 四 种还可 加下 檐, 构成重 檐建筑, 属更 尊贵的等级。 构架 有殿 阁、 厅堂、 余屋、 小亭榭等不 同 类型, 尊贵程 度依次 降低。 元 大内各殿 及 主要的门应 属殿阁型构 架, 但一 些角门, 如 日精 内、 嘉庆 门 等颇有可 能是厅 堂型构架, 周 庞 则属余屋, 比厅 堂又低 一等。 斗拱 等级首先 表现为 出跳层数, 愈是重要 的大建 筑, 出跳愈多, 自宋以来 出跳最 多可出五层, 以下递 减为四、 三、 二、一 层和不 出跳, 实际有六等。 每一等 中又视其 出跳拱 头( 最外 跳除外 )上承托一重 还是二 重横拱 而异, 承一 重称单拱, 承二 重称重拱, 重拱 比单拱 尊贵。 在屋 顶材料 上, 用琉 璃瓦比 用陶瓦尊贵, 琉璃 瓦诸色 中又 以黄 色为尊。 通 过以上种种手 段, 使元宫 中数百 座建筑 表现 出森严 的等级 差别 和统一 的秩 序, 形成一 个整体。


                  IP属地:浙江10楼2019-06-15 11:10
                  回复
                    下面 我们试着推 算几 座建筑。首先 看全 宫的主殿 大明殿。《辍耕 录》记载 它面 阔十一间, 长 20 0 尺, 深 1 20 尺, 高 90 尺。按元 式用斗拱 的特点, 尽间用 一朵补间铺 作,其 余二朵, 这 样, 在 面阔方 向, 十一间 共用 斗拱三十二 朵,中间有三 十 一个“ 攒挡”( 相邻斗拱 间的 中距 ), 每一 攒挡为 2 0 尺 /3 1/ 朵 ~ 6.45 尺 /朵。即平 均每 朵斗拱宽必须小于 它。若用 宋式 一等材, 每“ 分”0.6 寸, 则 攒挡 一 .6 朽 尺 /0.6 寸 /分 一 1 0 8“ 分” 。若用 宋式 二等材, 每“ 分”0.5 寸, 则攒挡 一 6`4 5 尺 /0.” 寸 / 分 ~ 1 17“ 分” 。大明殿 是全宫主 殿, 用材应是全 宫最大 的。 但 若用一等材, 攒挡 只 10 8“ 分”, 当建筑 劫司面 阔 自中间向两侧递 减时, 边上面 阔小的 间极可能 容不下应 该放置的 斗拱。 所 以它只能是 二等 材或 更低一等。若大明殿 用二等材, 则全官建 筑中, 除 崇天门、延 春阁有可 能也 用二等材外 ( 尚需验算 ), 其他建筑 只能依 次递 降, 用三、 四、 五等材。我 们 已经 知道了 大明 殿的间数、 总的面 阔进深 尺寸和 高度, 却并不 知道它 是否是 重檐建筑, 还需进 行验算。 这 里假定 它用 二等材。 它 的面 阔十一 间, 宽 20 0 尺, 平均面阔 为 18.2 尺。但 殿后的柱 廊面 阔为 20 尺, 故殿 的明间应 大 于 2 0 尺, 设为 2 尺,合二 等材 4 0 0“ 分”,大 于面阔平 均值 3 5 1“ 分r(3 x l l 7 )。 这 时, 它 的檐柱 的高 应等 于或稍 大于 明间面阔, 设为 2.5 尺。 建筑 的总高可 以通 过分别 计算 柱高、斗拱 高、 屋 架举 高后叠 加推 出。 现 在 既然 已知 建筑进 深和材等, 斗拱高和 举高都 可推 求 出来。 大 明殿 是全 宫最重 要建筑, 应该 用最高 规格的 斗拱, 即挑 出五层。 这就可 以推算 出 :斗拱高 ( 自护斗 底到 撩檐方 上皮 ) 一 12 分 ( 护 斗的“ 敬” 和“ 平” 之 高 ) + 6 X ZI 分 (五 层出跳拱和外 眺上 的令拱之高 ) + 30 分 (撩 檐枯 高 ) 一 1“ 分。1 68 分 X 0.5 寸 / 分 一 92 寸 ~ 9.2 尺。斗拱挑 出之 宽 ~ 36 分 ( 第一 跳华棋 ) 十 3 X 30 分 ( 二 至四 跳 华 拱 )一 卜2 6 分 (第 五跳华棋或 昂挑 出) 一 1亏2 分。15 2 分 K 0.5 5 寸 / 分 = 8 3.6 寸 、 8.4 尺。宋代 宫殿屋顶 举 高最大 可为前 后撩 澹方 之距 的 l/3, 元代 也基本 如此。 现 取其最 大值, 设也 是前 后撩 檐方之距 的 1 /多, 则 :大明殿前 后撩 檐方 之距 ~ 进深 + Z x 斗 拱 出跳。一 1 2 0 尺 十 2 x 8.4 尺 一 1 3 6.8 尺大 明殿举 高 一 1 36.8 尺 /3 一 45.6 尺。这 样, 当大 明殿 为单檐建 筑时, 其最 大 荡度 为 2.5 尺+ 9.2 尺 + 朽.6 尺 一 ”.3 尺。 比记 载上 的 90 尺 尚低 1 2.7 尺。 这就 证明 大明殿 只有 为重檐 建筑 时, 才 能达到 90 尺 高。前 文 已 述及, 重塘建 筑 上澹柱之 高为下 澹柱 的二倍, 则大 明殿 的上澹 住高为 45 尺, 斗拱的高不变, 仍 高 9.2 尺。 推知 重檐上 檐的撩 澹方上 皮高为 4 5 + 9.2 尺一 54.2 尺。 它 和总高 90 尺之间 的高 差为 35.8 尺,这 就是 屋顶举 高的尺 寸。前 已述 及, 举高 是前 后撩澹方 之距 的 1 /3。 则可 推知前 后撩 澹方之 距为 3 x 35.8 尺 一 1 07.4尺。 这 尺寸减 去前后 澹斗 拱挑 出之 数即 为上 檐前后 澹柱之 距, 即 107.4 尺一 2 x 8.4 尺 一 90.6尺。已 知大 明殿 进深为 1 20 尺, 现 又推知 其上檐 前后 澹柱之 距 9 0.6 尺, 则下檐柱 与上 檐柱之距, 亦即殿 刃周 副阶之 深为 (1 20 尺 一 90.6 尺 ) /2 一 29.4 尺 /2 一 1 4.7 尺。 如 取以 5 寸为单位 的数 字, 设其为 巧 尺, 则可 推知大 明殿侧 面开间 为 15 尺+ 18 尺 + 18 尺十 18 尺 + 18 尺+ 18 尺 十15 尺~ 1 2 0 尺。 凡屋 角为 朽“ 转角 做 法的建 筑, 角 上正侧 面开 间宽度一 般情况 下都应 相等, 所以大明 殿正 面上 靠 角上的一 间 的面宽也 应是 15 尺。 前 已推 定正 面明间 宽 2 尺, 次梢 间面阔递减。 这样, 就可 以大致 推知大 明殿正 面十一 间的 面阔是 :1 5 尺十 1 5 尺十 1 8.5 尺一 1 8.5 尺 十 1 9 尺 十 2 2 尺十 19 尺 十 2 8.5尺 十 1 8.5 尺十 1 8 尺 一 1 5 尺一 2 0 0 尺。


                    IP属地:浙江12楼2019-06-15 11:11
                    回复
                      至此, 我们就 已 推算 出大明殿 的材 等, 面 阔、 进深方 向逐间 的宽度, 柱 高, 斗棋高, 屋顶举 架高, 可根据 它们绘 出大明 殿的平面、 剖面、 立面 的复原 图。 综合《 辍耕录》、《 故官遗录》 的记载,大明殿下 有三重 白石 台基, 用石钩 阑, 挑 出璃首。 殿 身台阶 四 周 装金红漆 的木钩 阑, 上 加饰有飞鹃的金铜 望柱头。 殿下 檐用雕 云龙的方形 石柱, 贴金, 上覆 重檐 房殿顶, 用 琉璃瓦饰 屋脊和檐口, 是一 座非常 庄严壮 丽的重檐 庞殿顶建 筑。其次再 探讨延 春阁的原 状。《 辍耕录》载延 春 阁面阔九 间, 东西 1 50 尺, 进深 90 尺, 高 1 0尺为“ 三檐重 屋” , 即上下层 都有屋 檐且上层为 重稽 的二 层楼阁。从用斗拱的规律看, 此 阁下 层也应 是两端 二尽间 各用一朵 补间铺作, 中间 七间各用二朵,加上 十根柱顶上 的柱头 铺作, 共 用斗拱二十六 朵, 其间有二 十 五个攒挡。 已 知面 阔 1 50 尺, 则攒挡 ~ 1 5。 / 25 ~ 6 尺。 这就 可以推知, 二尽间面 阔在 12 尺左右, 中间七间 平均面 阔 18 尺, 但明间面 阔至少应和 其后 面柱廊的 面阔 20 尺 相等。 四 角屋顶转 角 的建筑, 其 尽间面 阔正侧面 大都相 同, 从侧面 看, 尽间 面阔即下 檐的进深, 这就进一步推知上 檐部分 前后 澹柱之距为 90 尺 一24 尺~ “ 尺。 下 面我们 就可 以具 体验算一下。假定下 层柱高略 大于 平均面阔, 即 18.5 尺, 建筑 用二等材,1“ 分”~ 0.05 , 尺。 下檐 斗拱比大明殿 减一级, 出四 跳, 平坐及上 层斗拱按 楼阁规 定比下 层减少一 跳, 出三 跳。根据 用材等级和 斗拱做 法, 可 以推 出:出四 跳 的一层斗拱总高 一 12 分 (护 斗的平、敬 ) + 5 X ZI 分 ( 四 层出跳拱和 跳头 令拱之高 ) 十3 0 分 (撩 澹方高 ) = 1 4 7 分。14 7 分 X 0.0 5 5 尺/分 一 8.0 9 尺 、 8.1 尺。出三 跳的平坐 斗拱总高 ~ 12 分 ( 梢 斗的平、敬 ) + 3 x ZI 分 (三 层出跳拱 ) + 15 分 ( 地面方 ) ~9 0 分。9 0 分 X 0.0 5 5 尺 /分 一 4.9 5 、 , 尺。出三 跳的平坐 斗拱挑 出一 36 ( 一跳 )十 30 (二跳 )十 26 ( 三跳 ) 一 92 分。92 分 x 0.05 5 尺 /分~ 5.06 尺 、 5.1 尺。出三跳 为二层斗 拱总高 一 12 十 4 X IZ + 30 一 1 26 分~ 6.9 尺。出三跳 的二层斗 拱总挑 出~ 36 十 30 X 26 一 92 分 一 ,.1 尺。通 过对现 存大量 实物 进行侧量, 我们 得知, 在宋、 辽、 金楼 阁和多 层塔 中有一个 基本规律,即其高 度多 以一层柱高为 模数, 然后做 少量调整。 其 第一层柱 顶至第二 层下平坐 柱 ha 之 高和自平坐 柱顶起 至二 层柱顶 之高都 基本 和一层柱高相等。 根据这规律, 如果延春 阁 只是一 个上下层都 有一重屋檐的二 层楼,则上层 柱顶标高应为一 层柱高的三倍。 但延春阁是上层为重 檐建筑, 前 已 述及, 重 澹建筑 上檐柱高为下 檐柱 高 .为二 倍。 现延 春阁上层 柱露 出平坐 以上部分为一层柱高 减去平 坐斗拱高, 即 18.5尺 一 5 尺 一 13.5 尺。 由此推 知其上 檐的檐柱应 高 出下澹柱13., 尺。 这就可 以推 出上澹枉 的标高为 3 x 下 澹柱高 + 13.5 尺~ 3 x 18.5 尺十 13., ~ 69 尺。 着计算 到上 檐柱上 斗棋撩檐方 上皮, 则还应 加上 斗拱总高 6 9 尺。6.9 尺 + 6.9 尺一 75.9 尺 、 76 尺这个高 度和脊 高 1 0 尺还 差 24 尺, 应即 上层 屋顶 举 高的数字。 屋顶举 高, 宫殿最 高为屋顶前后 撩檐方 之距 的 l/3, 现 举高 已 知, 则可反求 出前 后撩檐方 之距 为 3 x 举高 一 3 x 24 尺 -72 尺。 这 尺寸 减去 上檐 斗棋挑 出之 长, 即 为上 层前 后檐柱 之距, 即 72 尺 一 2 X 5.1 尺 一 61.8 尺。这 尺寸 和前面 初 步推 出的上 澹 进深 “ 尺只 差 4.2 尺, 基本 吻合, 可 以通 过对举 高作小 的调整解决。 这就证 明前 面推测 的材 等、柱 高、 斗拱等 符合延 春 阁的实 际情况。这 样, 我 们就 可以推 定延 春阁 的面 阔进 深。面 阔为 1 2 + 1 6.5 十 1 8十 1 8.5 十 2 0 十 1 8·5+ 1 8+ 1 6.5 + 1 2 一 1 5 0尺。进深为 1 2 + 1 6.5 + 1 6.5 + 2 6.5 + 1 6.5+ 1 2 = 9 0 尺。其平坐 柱自下 层澹 柱后退 6 尺, 上立 上层的 下檐 社,其前 后间距 为 “ 十 12 一 78 尺。其二 层上檐 柱前 后檐之 距为 “ 尺。下层 檐柱高 18.5 尺, 恰 为次间 的面阔。它 应 是上 为重檐 房殿顶中有 腰檐平 坐的 二层楼 阁。其 次再看宫城 正 门崇天 门。《辍耕 录》 载门楼 面阔“ 十一间, 五 门, 东西 一百 八十七尺, 深五十 五尺, 高八 十五 尺。 ” 在面阔 方面, 它应和 大明殿 一样, 二尽 间用 一朵补 间铺作, 其 余九 间用二朵、加上 十二 个柱 头铺作, 共用三十 二 朵斗拱, 有三十一个攒挡。 每攒 挡为 1 87 尺 / 31 ~ 6 尺。官城 正 门 自唐 以来几乎 和正殿 并 尊, 称为外 朝, 故崇天 门楼用 材可 能和正殿 大 明殿相同, 用二等材, 即 1 分~ 0.0” 尺。 则 每攒挡为 6 尺 /0.” 尺 /分 一 1 09 分。《 辍耕 录》 虽未指 明崇天 门是重 檐, 但 以 建筑 规律 看, 其高度 主要和 进深 有关。 一 般单 檐建筑进深与 高度之 比, 在元 代, 进深三 间六椽 的建筑 为 1:l, 以后每 增加一 椽进 深即增加 二椽, 由于柱高 固定 不 变, 只增加 屋顶 部分, 故进深 愈大的 房子, 断面进 深与脊 高的 比 例愈趋于扁方。崇天 门楼记 载为进 深 书 尺, 高 85 尺,故肯 定是重 檐建筑。重檐 建筑 灼规律 是上 檐柱之 高基 界上是 下檐柱 之 高的二倍。 自辽代 的应 县佛宫寺 塔至 明宫殿坛庙 莫不 如 此, 其 中也包 括 曲阳 北岳庙 元代所 建德 宁殿。 如 崇天 门明 间面阔和大 明殿相同, 为 2 尺, 下檐 柱高 2., 尺, 则上 澹柱 高也是 朽 尺。 假设它 的上 檐斗拱与大 明殿同, 也出五跳, 则 :斗 拱总 高~ 1 2 ( 护 斗平敬 ) + 6 x 2 1 ( 五层 出跳华拱 + 令拱 ) + 3 。 ( 撩檐方 ) ~ 1 68 分。1 68 分 x 0.0” 尺 /分 一 9.2 尺。斗拱总挑 出~ 3 6 ( 第一跳 ) 十 3 X 3 o ( 二 至 四跳 ) 十 2 6( 五跳 ) 一 1 52 分。巧 2 分 x 0.o 5 5 尺 /分 一 8.3 6 尺 、 8.4 尺。则 上檐撩 檐方 上皮标 高 一 45 尺 十 9.2 尺一 54 2 尺上 檐举高 为前 后澹撩檐仿 中距的三 分之一。 我们欲 使上 澹尽量 高, 以符合高 度记载, 必须瘦上稽 进深尽可 能 大。 上 檐进 深为总 进深减 去前 后 下檐进 深, 故 欲得上 檐最大 进深, 须先求下澹最 小进深。下檐 用材, 按 宋式规定应 比 上檐小一 等, 即 用三等材, 每 分 一 。、05 尺。设下澹尽 间 ( 亦 即下 檐进深 ) 上用 一 朵补间, 则最小 须面阔 ( 进 深同 )2 0 分。 即 2 0 分 义0.05 尺 /分 一 10 尺。 这 就可以推 知上槽 最大进深是 3 5 尺。上 檐前后撩 澹方之距 一 进深 + 前后檐斗 拱挑 出之 距~ 3 5 尺十 2 X 8.4 尺 一 5 1.8 尺 、 5 2 尺。据此, 可得 出稽举高 一 兄 尺 3/ ~ 17.3 尺。崇天 门上檐脊 高~ 上檐柱 高 十 斗拱高 十 上 檐屋顶 举 高~ 45 尺十 9.2 尺+ 17 3 尺 ~ 71.5 尺。这 尺寸比记 载的门 楼之 高 85 尺 尚少 13.5 尺。 这尺寸 应即是门楼 地面 以下的平坐和 永定柱的高 度。按宋式, 平坐斗 拱应 比其 上屋檐斗 拱减少 一跳, 可 知崇天门 平坐 出四 跳。 用材 和屋身 同,.仍为二等材。 这 就可以推 知:平坐总高 ~ 1 2 ( 梢斗平、欲 ) 十 , X 2 1 ( 出四 跳加 令棋 ) 十 巧 (地面方 )一 1 3 2 分。1 3 2 分 x 0.0 5 5 尺 /分 一 7.3 尺。则 普拍方及永 定柱高 ~ 13.4 尺一 7.3 尺一 6.1 尺。上面 计算的结果是 :6.1 尺 (永定柱 )十 7.3 尺 (平坐斗拱 )十 朽 尺 (上 檐柱高 ) + 9 2 尺 (上 檐斗棋高 )+ 17 4 尺 (上 檐屋顶 举高 ) 一 85 尺。根据 已推 出的下 檐进深, 可 以大致排 出面阔进 深的分间, 即进 深: 10 + 1 1.5 十 1 2+ 1 1.5 + 1 0 ~ 5 5 尺。折 合 (1 5 2 ) + 2 0 9 + 2 1 8+ 2 0 9 + (1 8 2 ) 一 1 0 0 0 分 ( 二等 材, 上 檐 )o或 2 0 0 + 2 3 0 + 2 4 0 + 2 3 0+ 2 0 0 ~ 1 1 0 0 分 (三 等材, 下 檐 )。面阔 : 10 + 1 8+ 2 8十 1 8 + 1 8,5 + 2 2 + 1 8.5 + 18 + 1 8 + 1 8 + 1 0 一 18 7 尺。即 (1 8 2) + 3 2 7 + 3 2 7 十 3 2 7 + 3 3 7 + 4 0 0 + 3 3 7 + 3 2 7 + 3 2 7 + 3 2 7 + (1 8 2)~ 3 4 0 0“ 分”( 上 檐, 用二 等材 )o或 2 0 0 + 3 6 0 + 3 6 0 + 3 6 0 + 3 7 0 十 4 4 0 + 3 7 0 十 3 6 0 + 3 6 0 + 3 6 0 十 2 0 0~ 3 7 4 0“ 分”( 下 澹, 用三等 材 )。


                      IP属地:浙江13楼2019-06-15 11:12
                      回复
                        崇天 门左右 的朵楼和 向前伸 出的姻楼 的尺寸《 辍耕录》 不载, 只 说“ 左右朵 楼二, 朵 楼登门两斜虎十 间, 网上 两观 皆三 朵楼, 连 朵楼 东西 房各五 间” 。《故 宫遗录》 说“( 崇天 )门分为 五, 总建 网楼其 上,翼为 回 廊, 低连 两观, 观 旁 出为十 字角楼,高下三 级” 。 把 这记载, 结 合唐长安承 天门、 北宋汁 梁宣德 门和金 中都应天 门的形制, 可知崇天 门和它们 相 同, 也是凹 字形 平面, 门楼 东西 有斜 廊各 五间, 下行通 到两观 (《辍 耕录》称 之为朵楼 ), 自东西 朵楼 向南各有五 间廊房, 通 突出 宫城之外 的网( 《 辍 耕录》称 为“ 两观” ,《故 宫遗录》称 之 为“ 角楼”) 网 是三重子 母网 ( 《 辍耕 录芳称为“ 三朵 楼”,《 故宫 遗录》 说是 十字 角楼, 高下三 级” 。) 母 闻和 转角 处的两观 本身都 是重 檐十字脊 的方 形 建筑, 二子网 是附在 母阉 东西外 侧依 次缩小 的两个 附属 建筑。 另在母 网北面 也同样 突出二个 依次 缩小 的附属 建筑, 和 廊庞相接, 整个 网楼 呈 曲尺 形。 两 观、 网和廊 房的尺 寸失载, 复原 中参考宫 中各 旁 门、 周宪 的尺寸 和材 等, 设观网 用四 等 材, 廊庞 用五等材 制 图, 使 其比例和 门楼相 称。《 辍耕 录》载, “ 西 朵楼之 西有 涂金铜 幅竿” 。 据熊 梦祥《析 津志》 记载, 这是元世祖 忽必 烈根 据帝师 班 ( 据 《元 史· 祭祀 志· 国 俗旧 礼》, 即 巴 思 / 又。) 的意 见建立 的, 是表 示金转轮 王统制 四 天 下的意 思。 “ 涂金铜 蟠竿” 的“ 涂 金” 即夔金 的意思。以上是 对元大 都大 内三座最 主要宫 殿和 宫门 的复原探 讨。 利用这 种方 法, 根据《 辍耕录》中所 载尺寸, 对宫 中各建 筑都 进行 了复形, 为 了 避 免重复、 节 省篇 幅, 不再 一一 列 出推算过 程,只 把 推算后 复原 的结 果 填人 附表二。通 过推 算和绘 制 复原 图, 还发现么辍耕 录》 中所载房 屋 的间数和 尺寸也 偶有 错误之处, 这大约 是在 书籍 流传 中因 传抄 翻刻而 引起 的。 错 误大致 有一F列 几项。1.大明殿 后柱廊 : 《 辍 耕录》 记载说“ 柱 廊七间, 深二 百四 十 尺, 广 四 十 四尺, 高五十 尺” 。据 此淮算, 则柱廊 每间 面 阔为 3 4,3 尺, 显 然过大, 即使勉强 能建造, 在结构 上 也极 不合理。 同书 所载延 春阁 后 柱廊 是七 间, 总长 1 40 尺,合每 间面阔 20 尺。 故大明 殿柱廊也应 基本如此。再 查文故宫 遗录》, 说柱 廊是十 二 l可。 按每 间 0Z 尺计, 十 二间 正合 2 40 尺。 可证么辍 耕录》所载七 间应是 十二 间 之 误。2.大 明门 : 《 辍 耕录》 载此 门七间, 开三 门, 东西 1 20 尺., 深 4 尺, 重檐。 按大 明门是 大明殿 庭的正 门, 其 殿庭东 西侧 还有凤 仪 门、 麟瑞 门, 东西 1 0 尺, 深 60 尺。 这 二门 是侧 门, 其面阔进深 应比 正门 大明 门小。 但它 的进深 是 60 尺, 故大 明门的进 深不可 能是小 于二侧 门进深 的 4 4尺。 至少 应为 60 尺。 按此 绘复原 图。3.凤仪 门、麟瑞 门 : 《辍耕录 》 载二 门为三 间一门, 东西 1 0 尺, 深 60 尺,高 60 尺。 据 此,则二门每间面 阔为 3.3 尺, 也不 可能, 它 至少应是 五间, 每间平 均 20 尺。 也有可 能是 门三 间,两挟 各一 间, 共 为 五间。 现按 三间 两挟作 复原 图。4.宝 云殿: 《 辍 耕录》载 此殿 五 间, 东西 56 尺, 深 “ 尺,高 30 尺。 按建 筑之高 与进深成 正比, 此殿 进 深 63 尺, 高决 不可 能仅 30 尺。 另 外, 它 两边接 周庞,《 辍耕录》 记载 周 庞高 为 3 5 尺。此殿决 不可 能比 周庞还 低, 故 按高 45 尺绘 复原 图。5,周庞: 《辍 耕录》 说周 庞一 二 O 间, 从总 平面 复原 图上 分析, 要容纳 大明殿 一组, 且四 面还有很 多殿 门、 文楼、 武 楼、 宝 云殿等, 一 二O 间周房 实难以包 容整 个殿庭。 而且 比它规模小 的延春 阁还 有周房一 七二 间, 大 明段 周 庞间数 肯定 全多于延 春 阁。 经过 制图反 覆推算, 它极可 能是二二 O 间之 误。 故按二 二 O 间周 庞 绘制 总图。


                        IP属地:浙江14楼2019-06-15 11:12
                        回复
                          此外,《辍 耕绘分中只 对很 少几 座 殿、 门标 明是重 稽, 定有 遗漏。 除前 文通过推 算材 分比例,已确定 崇天门、大 明殿必为 重澹外,通 过验算 和制 图还可推知 东华门、 西 华门、 厚载 门 大明殿后 寝殿、延春阁角楼等 也是重 檐建筑。根据 以上 的推算, 绘 出元大都大 内各主要门殿的 复原 图, 并在 此基础上 绘成大 明殿和延 春阁两 组建筑群 的鸟瞰 图( 附 图一至二 四 )


                          IP属地:浙江15楼2019-06-15 11:12
                          回复
                            对于 元大都大 内宫殿 的装饰特 点, 在《辍耕 录》 中有三 段综合描写。1.“ 凡诸 宫门,皆金 铺、朱户、 丹楹、 藻绘、 彤壁、 琉 璃瓦饰檐、 脊。 ”2.“ 凡诸宫殿 乘舆所 临御者, 皆丹楹、朱 琐窗、 间金藻绘, … 屋之 澹、 脊 皆饰琉璃瓦。 ”3.“ 凡 诸宫周虎 并用 丹楹、 彤壁、 藻 绘、琉璃瓦 饰檐脊。 ” 这 三段都冠以“ 凡” 字, 表示是通 用原则。 从 中可 以看到, 宫门、 殿、 周房相 同之处是丹 楹、 彤壁、 琉璃瓦饰檐脊 ; 不同处是 宫门和 周庞有藻 绘, 即彩 画, 而殿 用“ 间金彩 绘” , 即彩画上用金, 以此 表示 不同等 级。宫 中的大明殿、延 春 阁二 组元 王士点《禁 扁》 称之 为“ 大 内前位”、 “ 大内后位”, 是最重要 宫殿, 装饰也特 别富丽。《辍耕 录》说大 明殿用“ 青石 花础, 白玉石 圆偏, 文石瓮 地,… 丹 楹金饰, 龙绕其上。 四 面朱琐窗, 藻井间金 绘饰。 燕石重 陛, 朱阑, 涂 金铜 飞雕 冒。 …”《故宫遗 录》说大 明殿“ 前为殿陛, 纳为三级, 绕置龙 凤 白石 阑, 阑下 每柱压 以鳌头, 虚 出阑外, 四 绕于殿。 殿楹四 向皆方柱, … 饰 以起花金 龙云。 楹 下 皆白石 龙云花顶, … 楹上分 间仰为 鹿顶斗拱,攒 顶中盘黄金双龙。 四 面 皆缘金红琐 窗, 间贴金 铺” 。 延 春阁 的情 况基本 相同,《故宫遗录》 更进一 步指明地面用“ 洛州花版石瓷之。 ” 根据 这些 描写, 可 知大明殿 下有三重 白石 (燕石 )台基, 前出 月台, 四 周绕以雕龙凤的 白石 阑杆, 望 柱下挑 出璃 首。 殿 的下檐 用 雕云龙方 柱, 柱 身红 色、龙 云贴金,柱础也 雕龙云。 殿四 周 用朱红色琐 纹窗, 四 周加金边 (“ 缘金 红琐 窗”), 钉锦及 角叶等 舞金、(间贴金铺”)。 梁袱以上 用斗 拱逐层挑 出, 构成 盆顶 形天花,(“ 仰为鹿 顶斗拱”)。 藻井 中盘两条金龙(“ 攒 顶中盘黄 金双 龙”)。 殿 内地面铺 花版石版, 台基 四 周装朱漆木钩阑,望柱顶上加 妻金铜帽,_上立一 翔鹰(“ 朱阑, 涂金铜 飞雕 冒。 ” 延 春 阁条作“ 朱 阑, 铜冒循, 涂金雕 翔其上”)。 大明殿内据了故宫遗录》 记载, 正中设金 红色 山字 形屏台, 台上置金 龙床。 殿 后经柱廊通 人寝室, 寝室“ 不显楹架, 四 壁立, 至为高 旷, 通 用绢素 冒之, 画以龙 凤。 寝室 之后为寝 宫, 即夸辍耕录》 中所谓香阁, 其内呈品 字形设三 张龙床。大明殿 左右的 文思、 紫檀二殿也是 寝宫,《辍 耕录》 说它“ 皆以紫檀、 香 木为之, 缕花龙涎 香间 白玉饰壁, 草色霖 绿其皮为地 衣” 。《 故宫遗录 》说这二 殿“ 中仍金 红小平床, 上仰 皆为实研龙骨方 桐, 缀 以彩 云龙 凤, 通壁 皆 冒绢素, 画以金 碧山水。 壁间有小 双扉, 内贮裳衣。 前 皆金红 推窗, 间贴金花, 夹以 玉版明花 油纸, 外 笼黄 油 绢幕, 至冬则 代以油 皮。 ” 综合二 种记载, 可 知这二殿最为 豪华, 下 用草绿 色皮铺地, 室 内墙 壁全部裱 糊绢素, 上 画金碧 山水, 顶部 用井 口 天 花板,室 内装修 用紫檀、 香 术等 高责木材, 镶嵌 镂空雕花 的龙涎香和 玉饰, 壁上 有壁橱, 窗为外 推窗,涂朱红 色, 加 金边, 裱 糊镂有 透空花 的桐 油纸, 外 罩桐 油浸过 的透明 而防水 的黄绢。综合上 面所引对 元宫建 筑装 饰与色 彩 的记载, 我们 可以得到 这 样一个 印象, 即元宫建 筑用大都出产 的汉 白玉石 为台基 和钩 阑, 宫 殿殿 阶 四 周再装 朱红漆 加金饰 的木 钩阑。 房 屋的柱 用正红色,墙 壁为 储红色, 门 窗用朱 红色加 金边, 用贴金饰 件。 阑额、 斗 拱、 梁 架上 用彩画,殿 堂彩画 贴金, 殿 内地面铺 花斑 石或地 衣。大 明殿和延 春阁 的绿 化也 很 特殊。 明叶子 奇撰 《草木 子》说 :“ 元世祖思创 业艰 难,(移 ) 故所 居之地 青草, 植于大 内丹挥 之前, 谓之誓俭 草。 ” 可知在 大明殿 前有一部 分地面 是植草 的。《 故宫 遗录》又 载, 延春门 内“ 丹择 皆植 青松, 即万 年松也” 。 则在延春 阁的 殿庭之 内是种植 松树的。殿庭植松 在唐 代 已有 之, 植 草则是 元 宫首创, 是为 了不忘其 塞北 草原牧 区的发 祥地而专 设 的。


                            IP属地:浙江16楼2019-06-15 11:13
                            回复
                              通过 对元大都 大 内的复原研 究, 我 们可 以更清楚地看 到元 宫上 承金 源, 下启 朱明情 况。中国 宫殿制度 在隋、 唐、 宋、 金、 元 间不断 变化, 有 因有革。 隋统一 中国, 建 大兴 ( 唐称长安 )、 东都 ( 唐称洛 阳 ) 两京, 并创建 宫殿。 其 两京 宫殿的特点是 都在 中轴线 上于宫城正 门之 内建前 后两组 宫院,各 以其主 殿之 名名之。 大 兴城在宫城正门大兴 门 (唐 改承天 门 ) 内为 大兴殿( 唐改 太极 殿 )和 中华殿 ( 唐改 两仪 殿 )二 组 ; 东都在 官城正 门则天 门 (唐改 应天 门 ) 内为 乾阳殿( 唐改 乾元殿 )和大 业殿 (唐 改贞 观殿 ) 二组 ; 都各 以一门 二殿为 大朝、 日朝、 常 朝。 唐建大 明宫时, 原应 为城楼 的大 朝恰位 于龙 首原前 沿陡壁 处, 受 地形 限制, 改为一 殿, 即 含元殿, 仍为大 朝。其 后面又 建 日朝宣政 殿和常 朝紫 震 殿, 遂 出现三 朝各为 一组 宫殿的 布置。北 宋时, 汁 京大 内宫殿是 在 唐汁 州衙城 的基础上 改建 成的, 在大 内正门宣 德门 内中轴线上建 大朝大 庆殿, 其 后为 紫袁殿。 又 参考晚 唐 洛阳宫在 中轴线西 另辟一南北 轴线, 前建 文德殿,后建 垂拱 殿。 紫震、 文德二 殿都 曾朔望视 朝, 都 具 日朝的性质, 垂拱 殿则 是 日常视 事 为常朝。这 样, 在汁 京大 内又恢 复了 中轴线上 前 后两组 宫殿相 重的 布局。 其 中宫寝 殿在 中轴线 的西侧,垂 拱 殿之 后。金 中都大 内据 ( 宋 ) 楼钥 《北行 日录 ) 和张 棣 《 金虏 图经》 的记 载, 主要 摹 仿北宋汁 京宫殿。它也是 在宫城正 门应天 门内形成 一条 南北 向中轴 线,上 建 两所宫 院,前 面称“ 皇 帝正位, 主 殿名大安殿, 后 面的称“ 皇后正 位” , 主殿 为仁政 殿。 后 宫在 中轴线之 西, 称“ 十六 位” 。 在 大 的布局上, 金 宫和 北宋汁 京宫殿 颇为 相近, 可以 看出确是 继承 了北宋 的传统。 但详 考金 中都 大 内, 宫殿布局和 形制 也不 尽和北 宋相 同。 北 宋汁宫 大 内前 后二 组宫院 在主殿前 的 东西 房上 只开有 东西 门, 而 在 金宫的 相同位置 处 都建有一东西楼, 就是 明显 的不同。 金宫 的东西楼 是钟楼 和鼓楼。中国古代 在重要 的宫殿 前 多设钟、鼓, 到 隋唐时方 形成 东西对 称的 布局。 史载隋 东都大 内乾阳殿、唐长安 大 明宫含 元殿、 宣 政殿和 宋汁京 大 内的文 德殿前都 有钟鼓 楼, 但 都设在 庭中东 南、 西南部, 而不在 廊宪上。 设 在 东西 庆上 的始 见于金 中都 大内。 此 外, 金 重修 的南京 (汁 梁 ) 大 内轴浅上 的大庆 殿 (隆 德殿 的东西 庞上 也各 有一楼, 可知 这种 布局 是金代 宫殿 的通制。 元大都大 内在 中轴线上 于正 门崇天 门内一前一 后建大 明殿、 延春 阁二组宫 院, 和金 中都大内的情 况全 同, 尤其是首 创 自金 宫的在 主殿前东西 庞上建 楼的布局也 在大明殿、延春 阁前 出现, 这就 证明元大 都大 内的主要部 分的 布局确是继 承了金 的传统的。 但 元宫也 和金宫有 不同处, 即金宫中,前后 二组宫院 的主建筑 的前部都 是殿, 即大安殿和 仁政殿, 而 元宫的相应部分却是前 为大 明殿, 后为延 春阁。《 禁扁》 中说延春 阁是“ 大 内后宫正殿”, 正殿用 阁, 是前所 未有的,很可 能是元 宫独创 的。据 《宋会要辑稿》记 载, 北 宋汁京大 内大庆 殿等都有后 阁, 是工字 殿。 金 中都大 内的大安、仁政二 殿的形制 虽无具 体记载, 但 从现存 山西 繁峙岩山 寺金代宫室 壁画所示 金宫殿与 北宋宫殿的继承 关系看, 无 疑也是 工字殿。 据此, 元大都大 内大明殿、 延春 阁 二组都是 工字殿也应是继承 自北宋、 金代 宫殿的。但元 宫在寝 殿 的左 右各建 东西 寝殿 ( 又称暖 殿 )则为 宋、 金宫室 所无, 而 是元代独创的。 这是 否和元帝 不止 立一后的情 况或某 种 习俗有关, 尚待进一 步探 讨。据 《明会典》 记载, 早 在朱元 璋建立 明朝之前, 已于吴 元年 (1 3 6 7 年 ) 在南 京建立宫 殿, 中轴线上 建前 后二组 宫院。 前 一组建奉天殿、 华 盖殿、 谨身殿, 三 殿前 后相重 ; 后一 组建乾清 宫、 坤宁宫, 二殿前 后相重。 洪武十 年 (13 7 7 年 ) 改建宫 殿, 仍是这个 规制。《 明会典》又 载, “ 永 乐十八年 (1 4 2 0 年 ) 营建北京, 宫殿门 网, 悉如洪武 初 旧制” 。 现存北京 明清 紫禁城大 内宫殿于午 门内中轴线上建“ 前三殿”(明初 名奉天 殿、 华盖殿、 谨 身殿, 清 朝改称 太和殿、 中和殿、 保 和殿 ),“ 后 两宫”( 乾清宫, 坤 宁宫。 现存 的交 泰殿是明 中期增建 的 ), 和记 载 中的明 南京宫殿 相同, 确是按“ 洪武 旧 制” 建造 的。但如 从宫殿 布局和 规制上看, 尽管明 人讳莫如 深, 实际上明宫在很 大程度 上受元宫 的影响。 从历史条件 看, 由于 中国古代 有一 种很坏 的传统, 即兴朝必 须把胜 国的宫殿 毁去。 这种行为始 于秦始 皇毁六 国宫殿和项 羽焚咸 阳秦 宫。 最初这可 能是 出于 泄愤, 以后 出现“ 销 王气” 的说法, 认为只有这 样才 能销前朝 的王气, 使其 永无 复辟之 望。 这种行 为和迷信 结合,在 封建社会遂成 为一 种牢 不可破 的传统, 自汉以后, 大都如此, 历史上 只有唐 继隋宫、 清继明宫二个 例外,其余一律在 亡国 后被毁。 在 明代建宫时, 前朝的宫室, 如北 宋和金 的汁 梁宫、 南 宋的临安 宫及金 的 中都 宫都 已被毁, 他们 所能看到 做为 参考的 只有元宫, 所以受元 宫影响是 不可避 免的


                              IP属地:浙江17楼2019-06-15 11: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