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 我们就 已 推算 出大明殿 的材 等, 面 阔、 进深方 向逐间 的宽度, 柱 高, 斗棋高, 屋顶举 架高, 可根据 它们绘 出大明 殿的平面、 剖面、 立面 的复原 图。 综合《 辍耕录》、《 故官遗录》 的记载,大明殿下 有三重 白石 台基, 用石钩 阑, 挑 出璃首。 殿 身台阶 四 周 装金红漆 的木钩 阑, 上 加饰有飞鹃的金铜 望柱头。 殿下 檐用雕 云龙的方形 石柱, 贴金, 上覆 重檐 房殿顶, 用 琉璃瓦饰 屋脊和檐口, 是一 座非常 庄严壮 丽的重檐 庞殿顶建 筑。其次再 探讨延 春阁的原 状。《 辍耕录》载延 春 阁面阔九 间, 东西 1 50 尺, 进深 90 尺, 高 1 0尺为“ 三檐重 屋” , 即上下层 都有屋 檐且上层为 重稽 的二 层楼阁。从用斗拱的规律看, 此 阁下 层也应 是两端 二尽间 各用一朵 补间铺作, 中间 七间各用二朵,加上 十根柱顶上 的柱头 铺作, 共 用斗拱二十六 朵, 其间有二 十 五个攒挡。 已 知面 阔 1 50 尺, 则攒挡 ~ 1 5。 / 25 ~ 6 尺。 这就 可以推知, 二尽间面 阔在 12 尺左右, 中间七间 平均面 阔 18 尺, 但明间面 阔至少应和 其后 面柱廊的 面阔 20 尺 相等。 四 角屋顶转 角 的建筑, 其 尽间面 阔正侧面 大都相 同, 从侧面 看, 尽间 面阔即下 檐的进深, 这就进一步推知上 檐部分 前后 澹柱之距为 90 尺 一24 尺~ “ 尺。 下 面我们 就可 以具 体验算一下。假定下 层柱高略 大于 平均面阔, 即 18.5 尺, 建筑 用二等材,1“ 分”~ 0.05 , 尺。 下檐 斗拱比大明殿 减一级, 出四 跳, 平坐及上 层斗拱按 楼阁规 定比下 层减少一 跳, 出三 跳。根据 用材等级和 斗拱做 法, 可 以推 出:出四 跳 的一层斗拱总高 一 12 分 (护 斗的平、敬 ) + 5 X ZI 分 ( 四 层出跳拱和 跳头 令拱之高 ) 十3 0 分 (撩 澹方高 ) = 1 4 7 分。14 7 分 X 0.0 5 5 尺/分 一 8.0 9 尺 、 8.1 尺。出三 跳的平坐 斗拱总高 ~ 12 分 ( 梢 斗的平、敬 ) + 3 x ZI 分 (三 层出跳拱 ) + 15 分 ( 地面方 ) ~9 0 分。9 0 分 X 0.0 5 5 尺 /分 一 4.9 5 、 , 尺。出三 跳的平坐 斗拱挑 出一 36 ( 一跳 )十 30 (二跳 )十 26 ( 三跳 ) 一 92 分。92 分 x 0.05 5 尺 /分~ 5.06 尺 、 5.1 尺。出三跳 为二层斗 拱总高 一 12 十 4 X IZ + 30 一 1 26 分~ 6.9 尺。出三跳 的二层斗 拱总挑 出~ 36 十 30 X 26 一 92 分 一 ,.1 尺。通 过对现 存大量 实物 进行侧量, 我们 得知, 在宋、 辽、 金楼 阁和多 层塔 中有一个 基本规律,即其高 度多 以一层柱高为 模数, 然后做 少量调整。 其 第一层柱 顶至第二 层下平坐 柱 ha 之 高和自平坐 柱顶起 至二 层柱顶 之高都 基本 和一层柱高相等。 根据这规律, 如果延春 阁 只是一 个上下层都 有一重屋檐的二 层楼,则上层 柱顶标高应为一 层柱高的三倍。 但延春阁是上层为重 檐建筑, 前 已 述及, 重 澹建筑 上檐柱高为下 檐柱 高 .为二 倍。 现延 春阁上层 柱露 出平坐 以上部分为一层柱高 减去平 坐斗拱高, 即 18.5尺 一 5 尺 一 13.5 尺。 由此推 知其上 檐的檐柱应 高 出下澹柱13., 尺。 这就可 以推 出上澹枉 的标高为 3 x 下 澹柱高 + 13.5 尺~ 3 x 18.5 尺十 13., ~ 69 尺。 着计算 到上 檐柱上 斗棋撩檐方 上皮, 则还应 加上 斗拱总高 6 9 尺。6.9 尺 + 6.9 尺一 75.9 尺 、 76 尺这个高 度和脊 高 1 0 尺还 差 24 尺, 应即 上层 屋顶 举 高的数字。 屋顶举 高, 宫殿最 高为屋顶前后 撩檐方 之距 的 l/3, 现 举高 已 知, 则可反求 出前 后撩檐方 之距 为 3 x 举高 一 3 x 24 尺 -72 尺。 这 尺寸 减去 上檐 斗棋挑 出之 长, 即 为上 层前 后檐柱 之距, 即 72 尺 一 2 X 5.1 尺 一 61.8 尺。这 尺寸 和前面 初 步推 出的上 澹 进深 “ 尺只 差 4.2 尺, 基本 吻合, 可 以通 过对举 高作小 的调整解决。 这就证 明前 面推测 的材 等、柱 高、 斗拱等 符合延 春 阁的实 际情况。这 样, 我 们就 可以推 定延 春阁 的面 阔进 深。面 阔为 1 2 + 1 6.5 十 1 8十 1 8.5 十 2 0 十 1 8·5+ 1 8+ 1 6.5 + 1 2 一 1 5 0尺。进深为 1 2 + 1 6.5 + 1 6.5 + 2 6.5 + 1 6.5+ 1 2 = 9 0 尺。其平坐 柱自下 层澹 柱后退 6 尺, 上立 上层的 下檐 社,其前 后间距 为 “ 十 12 一 78 尺。其二 层上檐 柱前 后檐之 距为 “ 尺。下层 檐柱高 18.5 尺, 恰 为次间 的面阔。它 应 是上 为重檐 房殿顶中有 腰檐平 坐的 二层楼 阁。其 次再看宫城 正 门崇天 门。《辍耕 录》 载门楼 面阔“ 十一间, 五 门, 东西 一百 八十七尺, 深五十 五尺, 高八 十五 尺。 ” 在面阔 方面, 它应和 大明殿 一样, 二尽 间用 一朵补 间铺作, 其 余九 间用二朵、加上 十二 个柱 头铺作, 共用三十 二 朵斗拱, 有三十一个攒挡。 每攒 挡为 1 87 尺 / 31 ~ 6 尺。官城 正 门 自唐 以来几乎 和正殿 并 尊, 称为外 朝, 故崇天 门楼用 材可 能和正殿 大 明殿相同, 用二等材, 即 1 分~ 0.0” 尺。 则 每攒挡为 6 尺 /0.” 尺 /分 一 1 09 分。《 辍耕 录》 虽未指 明崇天 门是重 檐, 但 以 建筑 规律 看, 其高度 主要和 进深 有关。 一 般单 檐建筑进深与 高度之 比, 在元 代, 进深三 间六椽 的建筑 为 1:l, 以后每 增加一 椽进 深即增加 二椽, 由于柱高 固定 不 变, 只增加 屋顶 部分, 故进深 愈大的 房子, 断面进 深与脊 高的 比 例愈趋于扁方。崇天 门楼记 载为进 深 书 尺, 高 85 尺,故肯 定是重 檐建筑。重檐 建筑 灼规律 是上 檐柱之 高基 界上是 下檐柱 之 高的二倍。 自辽代 的应 县佛宫寺 塔至 明宫殿坛庙 莫不 如 此, 其 中也包 括 曲阳 北岳庙 元代所 建德 宁殿。 如 崇天 门明 间面阔和大 明殿相同, 为 2 尺, 下檐 柱高 2., 尺, 则上 澹柱 高也是 朽 尺。 假设它 的上 檐斗拱与大 明殿同, 也出五跳, 则 :斗 拱总 高~ 1 2 ( 护 斗平敬 ) + 6 x 2 1 ( 五层 出跳华拱 + 令拱 ) + 3 。 ( 撩檐方 ) ~ 1 68 分。1 68 分 x 0.0” 尺 /分 一 9.2 尺。斗拱总挑 出~ 3 6 ( 第一跳 ) 十 3 X 3 o ( 二 至 四跳 ) 十 2 6( 五跳 ) 一 1 52 分。巧 2 分 x 0.o 5 5 尺 /分 一 8.3 6 尺 、 8.4 尺。则 上檐撩 檐方 上皮标 高 一 45 尺 十 9.2 尺一 54 2 尺上 檐举高 为前 后澹撩檐仿 中距的三 分之一。 我们欲 使上 澹尽量 高, 以符合高 度记载, 必须瘦上稽 进深尽可 能 大。 上 檐进 深为总 进深减 去前 后 下檐进 深, 故 欲得上 檐最大 进深, 须先求下澹最 小进深。下檐 用材, 按 宋式规定应 比 上檐小一 等, 即 用三等材, 每 分 一 。、05 尺。设下澹尽 间 ( 亦 即下 檐进深 ) 上用 一 朵补间, 则最小 须面阔 ( 进 深同 )2 0 分。 即 2 0 分 义0.05 尺 /分 一 10 尺。 这 就可以推 知上槽 最大进深是 3 5 尺。上 檐前后撩 澹方之距 一 进深 + 前后檐斗 拱挑 出之 距~ 3 5 尺十 2 X 8.4 尺 一 5 1.8 尺 、 5 2 尺。据此, 可得 出稽举高 一 兄 尺 3/ ~ 17.3 尺。崇天 门上檐脊 高~ 上檐柱 高 十 斗拱高 十 上 檐屋顶 举 高~ 45 尺十 9.2 尺+ 17 3 尺 ~ 71.5 尺。这 尺寸比记 载的门 楼之 高 85 尺 尚少 13.5 尺。 这尺寸 应即是门楼 地面 以下的平坐和 永定柱的高 度。按宋式, 平坐斗 拱应 比其 上屋檐斗 拱减少 一跳, 可 知崇天门 平坐 出四 跳。 用材 和屋身 同,.仍为二等材。 这 就可以推 知:平坐总高 ~ 1 2 ( 梢斗平、欲 ) 十 , X 2 1 ( 出四 跳加 令棋 ) 十 巧 (地面方 )一 1 3 2 分。1 3 2 分 x 0.0 5 5 尺 /分 一 7.3 尺。则 普拍方及永 定柱高 ~ 13.4 尺一 7.3 尺一 6.1 尺。上面 计算的结果是 :6.1 尺 (永定柱 )十 7.3 尺 (平坐斗拱 )十 朽 尺 (上 檐柱高 ) + 9 2 尺 (上 檐斗棋高 )+ 17 4 尺 (上 檐屋顶 举高 ) 一 85 尺。根据 已推 出的下 檐进深, 可 以大致排 出面阔进 深的分间, 即进 深: 10 + 1 1.5 十 1 2+ 1 1.5 + 1 0 ~ 5 5 尺。折 合 (1 5 2 ) + 2 0 9 + 2 1 8+ 2 0 9 + (1 8 2 ) 一 1 0 0 0 分 ( 二等 材, 上 檐 )o或 2 0 0 + 2 3 0 + 2 4 0 + 2 3 0+ 2 0 0 ~ 1 1 0 0 分 (三 等材, 下 檐 )。面阔 : 10 + 1 8+ 2 8十 1 8 + 1 8,5 + 2 2 + 1 8.5 + 18 + 1 8 + 1 8 + 1 0 一 18 7 尺。即 (1 8 2) + 3 2 7 + 3 2 7 十 3 2 7 + 3 3 7 + 4 0 0 + 3 3 7 + 3 2 7 + 3 2 7 + 3 2 7 + (1 8 2)~ 3 4 0 0“ 分”( 上 檐, 用二 等材 )o或 2 0 0 + 3 6 0 + 3 6 0 + 3 6 0 + 3 7 0 十 4 4 0 + 3 7 0 十 3 6 0 + 3 6 0 + 3 6 0 十 2 0 0~ 3 7 4 0“ 分”( 下 澹, 用三等 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