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三”?三分的形态又有哪些?
庞朴认为,大概有这样四种形态。
其一:三个都是实体。有一种大家熟悉的儿童游戏叫“石头剪刀布”,说的就是一种循环克制的关系。清朝末年流行一句话:百姓怕官,官怕洋鬼子,洋鬼子怕老百姓,也是一个互相克制的关系。三个实体间除了有相互克制的关系外,还有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这方面,中国谈得最多的是“天地人”。在中国,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主张“天地人”三极。据说,天的作用在化,地的作用在育,人的作用在赞。天能给出条件来,使得一切东西产生变化,从无到有;地会提供各种物质资源来养育万物;人的作用是赞,赞就是帮助。人要帮助天地来化和育,天地人是一个互相补充的关系。这种关系到一起就是参。天地人各自化、育、赞,三者合在一起就是参。所以在中国,儒家有一个说法,叫“参赞化育”。这三者合在一块,就合成了一个完整的、完美的、和谐的大自然。
第二种形态:两实一虚,即两个实体,一个虚体。最常见的例子是,在市场上进行交易的,看上去似乎只有买方和卖方,实际上冥冥中还有个第三方,这个第三方在主宰着、控制着、指挥着买卖两方,它虽然不可见,但确实存在。这在经济学上被称为“看不见的手”。
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可以丰富这个理论的例子,叫做“看不见的脚”。《庄子·天下篇》谈到,当时有些诡辩家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题目来互相辩论,有一个论题是“鸡三足”,就鸡是否有三条腿进行辩论。说没有的人当然容易,鸡没有三条腿;但是说有的也可以找出道理来———除了两条腿之外,鸡还有一条看不见的腿,因为如果没有,它这两条腿就作废,整天打架,左腿要往左边走,右腿要往右边走,左腿踩着右腿,右腿拔着左腿,一定要打架,所以它一定要有主导的第三条腿让两条腿平衡,并指挥、支配两条腿向一个方向前进。这条腿看不见,但是必须要有。这便是二实一虚的那个虚的腿。中国古书里还说尧舜都有三只眼睛,“尧舜三眸子”。这第三只眼睛,是一只看不见的眼睛,它既看左边的情况,又看右边的情况,然后综合两边的情况,得出一个正确的判断。也是两实一虚的关系。
第三种形态:两虚一实。最明显的就是宗教的三位一体,基督教也好,佛教也好,道教也好,都有所谓三位一体的说法。如基督教里的圣父、圣子、圣灵,实际上只有圣子耶稣是实的,其他两个都是虚的。再比如佛教里说的佛法僧,道教里的精气神,都是两虚一实的三位一体。李白有一首诗叫: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里面只有李白一个人是实的,其他两个都是虚的,但是他这首诗是意味深长,奥妙无穷。
当然,如果把时间这一维加进去,你会看到更为复杂的三分关系。最有名的如“正反合”,就是从时间的维度来说一分为三的关系。郑板桥有句名言叫“难得糊涂”,他说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到糊涂更难。这其中就包含着非常深刻的正反合的道理。这个意思大家可以仔细琢磨体会。
以上大概就是三分的四种形态。这几种形态,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早有各种表示。
比如在汉朝就有人提出“三是数之成”的概念,说十个数字里,一是数之开始,十是数之结束,三是数之成。一是数之始,十是数之终,这无须讨论,因为十一实际上是第二轮之始。三是数之成,这思想不得了,深刻。“三”是一个小小的循环阶段的结束,是一个完成,为什么?三里面包括一和二,而一和二是数的两个最基本的元素,奇和偶,两个最基本的元素,都在三里面包括了,所以说三是数之成。“三”也是正反合。从一开始,然后到二;一是同一,二就是对立,从同一到对立,然后到三,就是对立和同一。这种说法影响至今。我们说“三思而后行”,这个“三”不是表示想三次,而是一个简单多数,是一个完成。还有“三碗不过岗”、“三番五次”,等等,这里的“三”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三,而是虚指,代表的是“数之成”。
庞朴认为,大概有这样四种形态。
其一:三个都是实体。有一种大家熟悉的儿童游戏叫“石头剪刀布”,说的就是一种循环克制的关系。清朝末年流行一句话:百姓怕官,官怕洋鬼子,洋鬼子怕老百姓,也是一个互相克制的关系。三个实体间除了有相互克制的关系外,还有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这方面,中国谈得最多的是“天地人”。在中国,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主张“天地人”三极。据说,天的作用在化,地的作用在育,人的作用在赞。天能给出条件来,使得一切东西产生变化,从无到有;地会提供各种物质资源来养育万物;人的作用是赞,赞就是帮助。人要帮助天地来化和育,天地人是一个互相补充的关系。这种关系到一起就是参。天地人各自化、育、赞,三者合在一起就是参。所以在中国,儒家有一个说法,叫“参赞化育”。这三者合在一块,就合成了一个完整的、完美的、和谐的大自然。
第二种形态:两实一虚,即两个实体,一个虚体。最常见的例子是,在市场上进行交易的,看上去似乎只有买方和卖方,实际上冥冥中还有个第三方,这个第三方在主宰着、控制着、指挥着买卖两方,它虽然不可见,但确实存在。这在经济学上被称为“看不见的手”。
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可以丰富这个理论的例子,叫做“看不见的脚”。《庄子·天下篇》谈到,当时有些诡辩家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题目来互相辩论,有一个论题是“鸡三足”,就鸡是否有三条腿进行辩论。说没有的人当然容易,鸡没有三条腿;但是说有的也可以找出道理来———除了两条腿之外,鸡还有一条看不见的腿,因为如果没有,它这两条腿就作废,整天打架,左腿要往左边走,右腿要往右边走,左腿踩着右腿,右腿拔着左腿,一定要打架,所以它一定要有主导的第三条腿让两条腿平衡,并指挥、支配两条腿向一个方向前进。这条腿看不见,但是必须要有。这便是二实一虚的那个虚的腿。中国古书里还说尧舜都有三只眼睛,“尧舜三眸子”。这第三只眼睛,是一只看不见的眼睛,它既看左边的情况,又看右边的情况,然后综合两边的情况,得出一个正确的判断。也是两实一虚的关系。
第三种形态:两虚一实。最明显的就是宗教的三位一体,基督教也好,佛教也好,道教也好,都有所谓三位一体的说法。如基督教里的圣父、圣子、圣灵,实际上只有圣子耶稣是实的,其他两个都是虚的。再比如佛教里说的佛法僧,道教里的精气神,都是两虚一实的三位一体。李白有一首诗叫: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里面只有李白一个人是实的,其他两个都是虚的,但是他这首诗是意味深长,奥妙无穷。
当然,如果把时间这一维加进去,你会看到更为复杂的三分关系。最有名的如“正反合”,就是从时间的维度来说一分为三的关系。郑板桥有句名言叫“难得糊涂”,他说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到糊涂更难。这其中就包含着非常深刻的正反合的道理。这个意思大家可以仔细琢磨体会。
以上大概就是三分的四种形态。这几种形态,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早有各种表示。
比如在汉朝就有人提出“三是数之成”的概念,说十个数字里,一是数之开始,十是数之结束,三是数之成。一是数之始,十是数之终,这无须讨论,因为十一实际上是第二轮之始。三是数之成,这思想不得了,深刻。“三”是一个小小的循环阶段的结束,是一个完成,为什么?三里面包括一和二,而一和二是数的两个最基本的元素,奇和偶,两个最基本的元素,都在三里面包括了,所以说三是数之成。“三”也是正反合。从一开始,然后到二;一是同一,二就是对立,从同一到对立,然后到三,就是对立和同一。这种说法影响至今。我们说“三思而后行”,这个“三”不是表示想三次,而是一个简单多数,是一个完成。还有“三碗不过岗”、“三番五次”,等等,这里的“三”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三,而是虚指,代表的是“数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