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类型:总体规划 项目地址:宁波杭州湾新区 用地规模:321.74平方公里 设计单位:蕾奥规划
杭州湾跨海大桥

一、规划背景
宁波杭州湾新区2010年正式挂牌,自总体规划实施以来,新区基本实现了挂牌之初提出的“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阶段性工作目标。新区的快速成长,一方面取得超前的快速实施,另一方面,产业启动的发展阶段逐步显现出配套不足等问题,同时面临向下一个发展阶段过渡的问题,十二塘围垦项目的推进实施,使得新区拥有更优越的土地资源优势,但各方面因素导致规划的部分内容难以继续指导未来的发展。

二、规划构思
规划从全球发展趋势、国家战略要求、长三角区域背景发展及上层次规划对杭州湾新的发展诉求几个角度分析了总体规划实施的宏观背景,在区域及大环境发展的基础上,针对杭州湾新区区域格局、空间格局、土地利用绩效、人口规模、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住房与公共服务、综合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区镇融合和运营机制等几个方面,重点从总体规划要求、实施绩效及适应性评价三个方面对总体规划进行全面评估。
规划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杭州湾新区区域形式、比较优势、发展路径及发展动力的分析,明确了新区发展愿景为创新活力湾·宜居生态城,功能定位为建设“三基地一新城”,其中:三基地为长三角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主题型休闲度假基地、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基地,提升杭州湾新区的经济发展能级;一新城为宁波北部生态宜居新城,重点提升杭州湾新区的空间品质。确定区域协调、产业转型、交通先导、生态优先和产城融合战略,并通过产业发展策略——智造新城、生态绿谷;空间布局策略——多策略优化下的可持续发展空间;综合交通策略——交通畅达、特色品质的交通体系,明确新区具体建设措施。

三、主要内容
创新特色一:在当下的时空背景下,在现状发展评估的基础上提出未来发展建议。
宁波杭州湾新区总体规划中期评估阶段,除了传统评估报告中对设施、空间建设的实施绩效分析外,规划增加了区域背景的发展条件分析,在确定了发展背景和发展时空的前提下,提出针对杭州湾新区区域格局、空间格局、土地利用绩效、人口规模、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住房与公共服务、综合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区镇融合和运营机制等几个方面的评估建议,为下一步战略规划工作做铺垫。
创新特色二:结合生态优先战略,发挥生态优势,明确生态底线,确立生态管控底线化策略。
杭州湾湿地公园是目前环杭州湾产业带上的生态遗珠,是环湾带一线唯一的生态湿地公园,新区应把握和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做好生态管控工作。根据现状调研情况来看,新区最主要的生态资源由大型水系、湿地和耕地组成,结合上述需要保留的生态空间,规划在保证新区现有“基本农田和耕地保有量规模不减少”的情况下,核算生态容量底线。规划通过两种方法——造地方案+土规建设规模法以及生态阈值法,建议新区远景生态空间容量采用“生态阈值法”计算,以规划范围50%作为生态空间的建设底线,总面积不低于160.87平方公里。规划在上述基础上重构新区区域及内部景观生态格局,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


创新特色三:契合综合交通发展战略,引导土地开发,优化步行空间,提出TOD空间优化策略。
新区正处于城市生活区开发的初级阶段,与此同时,产业板块中部分工业用地已出现更新需求,工业配套需求旺盛,交通出行方式还未定型,这些因素均为新区实施TOD模式提供了良好的开发条件。根据新区综合交通方式的多方案比选,新区将以有轨电车为依托,在现状土地利用的基础上,结合各个功能板块的发展目标,划定TOD开发片区,充分衔接区域轨道交通资源,合理布局新区轨道交通线路,分类分级引导TOD站点开发,完善交通组织方式,优化片区路网,促进非机动交通出行。

创新特色四:结合新区人口构成特征,形成三元开发模式、多元产品供给的居住空间多元化策略。
新区主要居住的人群分为城镇人口、村庄人口和产业人口三类,其中:城镇居住模式借鉴C•A•佩里提出的“邻里单位”概念和新加坡邻里中心建设模式,结合新区水网建设,形成不同级别的居住空间模型;现状多数村宅均依水而建,形成了南北向特色村居带,规划将延续传统村庄建设脉络,并选择可达性较高、交通便利的节点空间,完善村庄公共服务配套;工业发展区块的居住空间建设则应结合TOD开发,融入工业服务综合体空间内,围绕轨道交通站点,组织以产业工人为主要服务群体的服务空间,由多类用地组成,包括工业邻里中心(商业商务服务综合体)、邻里公园、公寓和备用地,共同形成工业服务综合体,服务半径以1km核定,服务产业人口规模约2~3万人。

创新特色五:优化城市管理理念,提出空间创新管理策略,提高土地效率,预留发展空间。
规划借鉴苏州工业园规划和管理模式,引入“白地”和“灰地”的空间管理方法,并划定土地临时用途区域,满足阶段性功能需求。

创新特色六:空间推演模拟。
空间布局规划分别明确了2030年和远景的土地利用规划发展目标,结合各阶段发动力和发展目标,模拟空间增长的结果。


【各阶段增长空间示意图】
创新特色七——以区域一体化交通为前提,优化区域及新区内部交通。
通过城际轨道交通的衔接、高速路网对接、客货分流的对外交通网络的建立,优化新区对外交通体系;内部交通则通过交通减量化、公交主导和水上交通及清洁能源交通策略,完善综合交通体系,为新区提供多种交通问题解决方案


杭州湾跨海大桥

一、规划背景
宁波杭州湾新区2010年正式挂牌,自总体规划实施以来,新区基本实现了挂牌之初提出的“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阶段性工作目标。新区的快速成长,一方面取得超前的快速实施,另一方面,产业启动的发展阶段逐步显现出配套不足等问题,同时面临向下一个发展阶段过渡的问题,十二塘围垦项目的推进实施,使得新区拥有更优越的土地资源优势,但各方面因素导致规划的部分内容难以继续指导未来的发展。

二、规划构思
规划从全球发展趋势、国家战略要求、长三角区域背景发展及上层次规划对杭州湾新的发展诉求几个角度分析了总体规划实施的宏观背景,在区域及大环境发展的基础上,针对杭州湾新区区域格局、空间格局、土地利用绩效、人口规模、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住房与公共服务、综合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区镇融合和运营机制等几个方面,重点从总体规划要求、实施绩效及适应性评价三个方面对总体规划进行全面评估。
规划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杭州湾新区区域形式、比较优势、发展路径及发展动力的分析,明确了新区发展愿景为创新活力湾·宜居生态城,功能定位为建设“三基地一新城”,其中:三基地为长三角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主题型休闲度假基地、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基地,提升杭州湾新区的经济发展能级;一新城为宁波北部生态宜居新城,重点提升杭州湾新区的空间品质。确定区域协调、产业转型、交通先导、生态优先和产城融合战略,并通过产业发展策略——智造新城、生态绿谷;空间布局策略——多策略优化下的可持续发展空间;综合交通策略——交通畅达、特色品质的交通体系,明确新区具体建设措施。

三、主要内容
创新特色一:在当下的时空背景下,在现状发展评估的基础上提出未来发展建议。
宁波杭州湾新区总体规划中期评估阶段,除了传统评估报告中对设施、空间建设的实施绩效分析外,规划增加了区域背景的发展条件分析,在确定了发展背景和发展时空的前提下,提出针对杭州湾新区区域格局、空间格局、土地利用绩效、人口规模、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住房与公共服务、综合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区镇融合和运营机制等几个方面的评估建议,为下一步战略规划工作做铺垫。
创新特色二:结合生态优先战略,发挥生态优势,明确生态底线,确立生态管控底线化策略。
杭州湾湿地公园是目前环杭州湾产业带上的生态遗珠,是环湾带一线唯一的生态湿地公园,新区应把握和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做好生态管控工作。根据现状调研情况来看,新区最主要的生态资源由大型水系、湿地和耕地组成,结合上述需要保留的生态空间,规划在保证新区现有“基本农田和耕地保有量规模不减少”的情况下,核算生态容量底线。规划通过两种方法——造地方案+土规建设规模法以及生态阈值法,建议新区远景生态空间容量采用“生态阈值法”计算,以规划范围50%作为生态空间的建设底线,总面积不低于160.87平方公里。规划在上述基础上重构新区区域及内部景观生态格局,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


创新特色三:契合综合交通发展战略,引导土地开发,优化步行空间,提出TOD空间优化策略。
新区正处于城市生活区开发的初级阶段,与此同时,产业板块中部分工业用地已出现更新需求,工业配套需求旺盛,交通出行方式还未定型,这些因素均为新区实施TOD模式提供了良好的开发条件。根据新区综合交通方式的多方案比选,新区将以有轨电车为依托,在现状土地利用的基础上,结合各个功能板块的发展目标,划定TOD开发片区,充分衔接区域轨道交通资源,合理布局新区轨道交通线路,分类分级引导TOD站点开发,完善交通组织方式,优化片区路网,促进非机动交通出行。

创新特色四:结合新区人口构成特征,形成三元开发模式、多元产品供给的居住空间多元化策略。
新区主要居住的人群分为城镇人口、村庄人口和产业人口三类,其中:城镇居住模式借鉴C•A•佩里提出的“邻里单位”概念和新加坡邻里中心建设模式,结合新区水网建设,形成不同级别的居住空间模型;现状多数村宅均依水而建,形成了南北向特色村居带,规划将延续传统村庄建设脉络,并选择可达性较高、交通便利的节点空间,完善村庄公共服务配套;工业发展区块的居住空间建设则应结合TOD开发,融入工业服务综合体空间内,围绕轨道交通站点,组织以产业工人为主要服务群体的服务空间,由多类用地组成,包括工业邻里中心(商业商务服务综合体)、邻里公园、公寓和备用地,共同形成工业服务综合体,服务半径以1km核定,服务产业人口规模约2~3万人。

创新特色五:优化城市管理理念,提出空间创新管理策略,提高土地效率,预留发展空间。
规划借鉴苏州工业园规划和管理模式,引入“白地”和“灰地”的空间管理方法,并划定土地临时用途区域,满足阶段性功能需求。

创新特色六:空间推演模拟。
空间布局规划分别明确了2030年和远景的土地利用规划发展目标,结合各阶段发动力和发展目标,模拟空间增长的结果。


【各阶段增长空间示意图】
创新特色七——以区域一体化交通为前提,优化区域及新区内部交通。
通过城际轨道交通的衔接、高速路网对接、客货分流的对外交通网络的建立,优化新区对外交通体系;内部交通则通过交通减量化、公交主导和水上交通及清洁能源交通策略,完善综合交通体系,为新区提供多种交通问题解决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