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永明教授大师公益讲坛札记
感谢主办方安徽省民族管弦乐学会,承办方徽府乐坊及安徽民族管弦乐学会竹笛专业委员会,同时也非常感谢上海音乐学院詹永明教授百忙之中,给大家做公益讲座.
詹永明老师在中国地界的水平、地位勿用介绍,现将讲座内容做以下总结,供大家交流学习。
一、气息是根本
无论是初学,还是进阶的学生,气息训练是伴随终身的。
掌握正确的“呼吸”,是气息训练的基础,吹笛子更多用的是腹式呼吸。詹老师提倡在基本功训练的时候(比如长音练习),用鼻吸气,这样气可以直接吸到肚子,气能“沉下去”,更好的体会气沉丹田。
长音练习:要从平稳、结实、响亮的长音练习出发,先保证音质,再要求长度,不可以颠倒。
二、手指的训练
很多技巧是通过手指完成的,比如颤音、历音、打音、叠音等等。但是手指的训练要从慢速开始,不能上来就是快速。詹老师用“抽筋”,来比喻不可控制的快速手指。
以颤音练习为例,从慢速开始(60的速度),一拍颤四下,控制手指均匀起落,循序渐进的提速60-72-80-90......这样手指是经过系统训练,可控的.
三、舌的训练
吐音是笛子技巧里的一大项,是气息跟手指、舌综合配合完成的。根据不同的音符,气息跟舌配合是有区别的。低音的吐音,用舌尖多一些,高音的吐音,用舌根多一些,同时气息要跟的上。很多同学吹吐音全是舌头的动作,气息跟不上,吐音可能上不去,可能发音干瘪,都是没有用气,光有吐的动作,没有发音的气支撑。
吐音的练习也是要从慢速开始,从单吐开始,音符、手指、气息、舌头都对好,熟练了再提速。能快能满,才是有控制的吐音。
四、风门(唇)的收放
詹老师强调,风门是松中有紧,紧中有松,不是一成不变的,是根据不同的需要、气息在不断调整的。弱吹、缓吹,风门不能太松,这样吹出来的音集中,不会散掉;强吹、急吹超吹风门不能太紧,保持住吹笛的口型即可,气要出的来才能发音,高音才能响亮结实。很多同学口风太紧,把“门”都关死了,气都出不来,还怎么发音。
五、吹笛的状态
詹老师形容自己吹笛的状态是"松中有紧,内紧外松"
从手指、面部、脖子、肩膀、手臂等除了保持正常的吹笛姿势外,都是放松的,不需要紧张用力,没有多余的动作;腹部、唇部(风门)不是完全放松的,“松中有紧”,风门的控制是随时在调整的,腹部对气息的控制也是一直保持的,但绝对不是完全的紧绷,收放自如是标准。
六、有目的的练习
练习都是有目的的,在练习之前就要想好你练的是什么,不要漫无目的的吹,浪费时间。有些同学上来吹半天长音,问他要练什么,自己说不上来。很多业余笛友时间有限,包括走专业的同学,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提高自己的训练效率。
七、双谱视奏
随着现在民乐的发展,与世界的接轨,五线谱识谱以及视奏能力也是需要培养的,尤其是对想往专业发展、想往更高层次发展的同学。詹老师以上海音乐学院本科招生为例,五线谱视奏占10分,你要缺这一块,10分就白扔了,在竞争方面就比人家少了。
八、循环换气的训练
詹老师把循环换气训练分为如下几步(每完成一步,再进入下一步)
1.保持吹笛口型,用口腔挤气(口型切记不能变动,不能张嘴)
2.用口腔挤气,吹响竹笛
3.延长口腔挤气吹响的时间
4.挤气的同时用鼻子吸气(气要吸进肚子里,不能只停留在肺里,腹部要保持控制,不能松懈)
5.运用到长音里
通过这种分步训练,现场就有学员从不会循环换气到掌握方法。
注意:整个过程吹笛的状态是不变的,不要有面部、脖子、肩部、肺部等多余的用力、紧张,都会影响到整个吹笛状态。
九、音乐的基础
笛子艺术是一项音乐艺术,必须掌握一定的音乐基础,简单的音准、节奏、乐谱等简单的乐理基础是肯定要掌握的。随着学习的深入,这个音乐基础是不断要扩大的,就像摩天大楼一样,地基决定了能盖多高。
詹老师以自身为例,从小跟赵老师学习浙派笛子演奏,长大后,又遍访各派名家,比如冯子存、刘管乐、王铁锤、刘森、李镇、曾永清等等,学习各个流派,他还修过作曲,是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研究员。
詹老师能有今天的成就,跟他的学习、钻研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