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礼仪吧 关注:31贴子:277
  • 2回复贴,共1

少儿礼仪培训:各位父母,看看你对孩子的爱是真爱还是假爱?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为什么有些父母口口声声说爱自己的孩子,却在孩子无比颓废痛苦时,比外人还要落井下石呢?
为什么不去尝试给孩子一个拥抱,对他/她说:没关系,你还有机会呢?
米娜凯威刘芳校长曾经引用武志红看法加以诠释道:
父母总不愿夸自己家孩子,眼里永远都是“别人家的孩子”。这会给自己孩子这种感觉:你必须全能。否则“别人家孩子”总有比你强的地方。这很可能是,父母将 “我必须完美” 的婴儿式渴望,投射到孩子身上,变成,“你必须完美”。
父母也是人,对孩子有所期待本无可厚非。但当这种期待完全凌驾于爱孩子之上,这种爱,变成了一种病。
因此,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谎言之一。


1楼2019-04-23 17:27回复
    “假爱”最大的特点,就是 “控制”。
    曾看过一个故事:
    女孩从小就特听话。中学时,她有个关系特好的女生朋友,在她最痛苦时给了她很多爱。但她妈嫌弃她好朋友学习成绩差,就让她和自己最好的朋友不再来往了。
    她留长发是心思不正,没放在学习上;穿吊带裙,是可能在谈恋爱,穿给喜欢的男生看的。
    总之,所有与学习无关的,通通是妖魔鬼怪。
    她去了离家几千公里的大学后发现,自己交朋友,不懂任何社交技能。做什么事情,总是唯唯诺诺,很不自信。谈恋爱很小心翼翼,又敏感喜欢多想,完全不懂怎么跟男友相处,总是搞得一团糟。
    印证了那句话:
    控制欲,是万病之源。
    为什么父母一定要控制呢?
    曾奇峰曾给女儿写信说,有些父母会把自己弄的惨兮兮的,对孩子说:为了你,我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拼命地工作。
    “他们这样做,实际上是想操控孩子。使孩子丧失维护自己权利的伦理立场和道德勇气。对父母哪怕是无理的要求,都无条件地服从。”
    目的是,想把孩子,改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这个样子,是父母想成为,却没能成为的。这样的父母,看不见孩子的真实存在。他看见的,是他投射到孩子身上的 “理想自我”。
    而这时,父母必须承认:你爱的并非是孩子,而是你自己。


    2楼2019-04-23 17:33
    回复
      更可怕的是,在“假爱”之下长大的人,一般很难自信。
      美国心理学家埃文斯讲过一个真实故事。
      一位妈妈和她7岁女儿买冰淇淋。
      “你要哪种冰淇淋?”她问女儿。
      “我想要香草的。”
      “有巧克力的。”
      “不,我要香草的。”
      “我觉得巧克力的更好一点。”
      “不,我就要香草的。”
      “你不应该要香草的。我知道你喜欢巧克力的东西。”
      “我现在就想吃香草的。”
      “你怎么这么倔,真够怪的。”
      这段对话看似平常,却暗藏杀机。
      妈妈为何一定要让女儿吃巧克力冰淇淋?“因为我觉得好吃,所以想给女儿吃啊。因为我太爱她了啊。我想给她最好的。”妈妈觉得委屈。
      为什么妈妈觉得好吃,就一定要女儿吃呢?埃文斯觉得,很多“溺爱”背后真正原因是:妈妈自己内心有一个小孩,一个喜欢吃巧克力冰淇淋的小孩。
      所以她把自己的心理需求投射到孩子身上。她觉得好,就一定要让孩子觉得好。而且,孩子不可以反驳。否则,就是在否定自己。
      如果你反驳我,我要告诉你:你内心的想法、你自己的选择、你自己的判断,是错的。
      这等于,用爱,温柔地杀人。
      埃文斯在《不要控制我》中分析道:
      如果一个人总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定义,就会相信他们的评价更真实。通过别人的观点来认识自我,只能使对自我的认识更加模糊。
      结果就是:不再信任自己。潜意识里全是 “我不行,我不行,我不行”。这,很可能是一个人不自信的根源。
      所以父母对孩子真爱,还是假爱,用一个指标可以看出来:看孩子是不是可以做自己。


      3楼2019-04-23 17: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