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村村民吧 关注:25贴子:765
  • 3回复贴,共1

菩提心以地界 的角度之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菩提心以地界 的角度之分 作者:生根活佛
一般来说,“地界”指的是两块土地之间的分界线。比如领土的边界和田地的边界等。这里地界指的是两种思想之间的分界,也是指的大乘心地的境界和佛道上下之间的分界。
据《现观阳光庄严论》里讲,菩提发心从地界的角度来说分四种,即凡夫信解行发心、不净殊胜意乐发心、净地异熟发心及佛地断障发心。
《现观阳光庄严论》云:“信解行与殊胜异熟心,断障发心等四种。”凡夫信解行发心就是大乘资粮道和加行道上的发心,是世俗发心;不净殊胜意乐发心是第一地到第七地之间的发心;净地异熟发心就是第八地到第十地之间的发心;佛地断障发心是十地之后的发心。
它们之间的分界线如下:信解行发心和不净殊胜意乐发心之间的分界线是:信解行发心是凡夫发心,不净殊胜意乐发心是圣者发心,它们之间是凡夫和圣者之间的区别;不净殊胜意乐发心和净地异熟发心之间的分界线是净与不净的区别;净地异熟发心和佛地断障发心之间的分界线是因与果的区别。
另外,资粮道和加行道为有学道;从第一地到第七地为不净地,是见道至修道之间的;从第八地到第十地为净地,是修道至无学道之间的;最后才是涅槃道。


IP属地:浙江1楼2019-03-22 13:56回复
    1.凡夫信解行发心。
    大乘资粮道和加行道的发心属于世俗地,是凡夫位,所以叫凡夫发心,为何凡夫发心叫作信解行的发心呢?有两种解释,我们分别从证悟佛性的角度来讲和救度众生的角度来讲。
    其一,从证悟佛性的角度来讲,夏匝巴曾在《三经库藏》里提到,“在资粮和加行道时,还有阿赖耶识等八识的习气,这些习气犹如云,因此,我们的佛性犹如空中的太阳一般,可是习气的云一直遮蔽,我们见不到佛性的阳光,只有依靠‘菩提心’的仪轨而修炼时,通过思维过程之中的增益部分,让心中现起佛性的能量,这个能量让我们能够生起信念、胜解、作意之发心,所以叫‘ 信解行’的发心。”
    其二,从救度众生的角度来讲,资粮道的发心只是有一种刻意的相信,比如,佛说发心能够度众生,我应该相信佛陀的话,我一定要帮助众生。
    其三,只是依靠信念而生的发心,加行道的发心是一种刻意的胜解心,佛说的话,绝对没有错,我应该好好发“菩提心”,我一定要帮助众生,只是依靠胜解心而生;资粮道和加行道的发心,是有一种刻意的作意“我要度众生、我一定要帮助众生”,只是依靠意念上行动而生的发心。
    这三种发心时时刻刻对自己有一种监督提醒,有一种自我要求,认为“利益众生是我愿意做的,我需要这样”,这三种心态合拢起来叫作“信解行”的发心。
    总之,在资粮道和加行道时,行者还有烦恼障和所知障,没有完全解开这两种障碍。但这时也有证悟空性和利益众生的发心,是“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发心。
    行者一直在思维空性的真理和我要为天下众生得解脱,我要度尽父母众生,同时他按照愿力去如法修行。但这时行者依旧有我执和法执,随着修行的精进,我执会慢慢淡化,证悟空性的阳光逐渐显露出来了,对于证悟空性和利益众生有信心、胜解、希望。
    2.不净殊胜意乐的发心。
    指的是从大乘见道与一地到七地之间还有勤奋的执着、烦恼障和邪恶之障,因此叫作“不清净七地”。
    不清净七地的发心是殊胜意乐的发心。
    什么是“殊胜意乐”呢?有两种解释,我们分别从证悟佛性的角度来讲和利益众生的角度来讲。
    其一,从证悟佛性的角度来讲,因为从一地到七地之间退回第七末那识,见证坛城与十二种功绩显现一百次,消除了欲界等偏下界的业障,因此,行者犹如两块云之间见到阳光一般见到佛性,很明亮,很透彻,对于空性生起特殊的信心,所以叫作“殊胜意乐”。
    其二,从利益众生的角度来讲,从一地到七地之间,真正证悟了自他交换、自他平等的境界,自私自利的心断掉了,这种发心相当清净,不像凡夫位时始终杂有一些我执和不清净的念头,因此叫作“不清净七地殊胜意乐的发心”。
    总之从第一地到第七地当中对于行者而言依旧有潜在的烦恼障。粗重的烦恼障去除了,但潜在的细微的烦恼障还没有完全除尽,与此同时所知障非常明显,行者正在精进消除所知障,心地还不是完全清净,所以一地到七地叫作“不净地”。这时行者会发现自己证悟了空性的真谛和有了真实无伪的“菩提心”,心里产生特殊欢乐,因此叫“ 殊胜意乐发心”。
    为何能够证悟空性和真实无伪的“菩提心”呢?因为,达到这个境界时没有了我执。我们讲了“菩提心”的所缘境是众生,也讲了慈悲喜舍,但并不能完全由衷地产生这样的思想,只有不断地修行才能达到平等舍,抛弃我执。后面还要讲到我执也有几种,比如人我执、法我执、人无我、法无我等种种。见道之后破我执,行者才发现自己的“菩提心”是真诚的,对于证悟空性和利益众生会生起特殊意乐之心。


    IP属地:浙江2楼2019-03-22 13:56
    回复
      3.净地异熟之发心。
      从八地到十地叫作三清净地,这三地没有杂念,他们的发心叫作异熟发心。
      为何叫净地呢?到达第八地至第十地时,行者的烦恼障已完全去除,所知障变得细微而潜在。由于没有了任何烦恼,所以叫作“三净地”,这时在成就上有与佛陀类似之处,行者不用刻意发心而自然呈现“菩提心”。
      为何从第八地至第十地的发心叫“异熟发心”呢?有两种解释,我们分别从证悟佛性的角度和救度众生的角度来讲。
      其一,从证悟佛性的角度来讲,三清净地退回五门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及身识)和阿赖耶识。
      如何退回呢?八地退回第六意识,生起无分别的本元智慧;九地退回五门识,见到佛的清净坛城;十地退回阿赖耶识,生起圆满本元智慧、大发愿、大功德等,并不是需要刻意执着,就像河水往下流一样自然而然圆满。
      其二,从救度众生的角度来讲,我们学《因果经》的时候知道,所谓异熟果,不管你想也好,不想也好,善也好,恶也好,反正必定会成熟。同样,到了八地以后,对于利益众生、救度众生、帮助众生,并不是需要刻意去执着,就如同众生恶业异熟会下三恶道一样,不需要你有什么想法或去费力,到了因缘具足时,自然下恶趣。三净地的异熟发心也是这样,不用费力,在无勤当中成熟及圆满利益众生的事情。另外,在这之前我们一直在以佛陀为榜样净化自己,去模仿,去扮演佛陀。我们一直在思维,在行事,但这时不需要刻意了,一切自然如法,所以叫作“三净地异熟发心”。
      4.佛地断障之发心。
      到了佛地时,一切的烦恼障和所知障,包括最细微的习气全部断尽,自相续中的智慧圆满通达,这个发心就叫“ 佛地断障发心”。
      为什么叫“断障”呢?有两种解释,我们分别从证悟佛性的角度和利益众生的角度来讲。
      其一,从证悟佛性的角度来讲,十地最后边际就退回心和心所的一切习气和阿赖耶识,一切的烦恼、所知、习气全部断尽,因此叫“ 断障发心”。
      其二,从利益众生的角度来讲,断除自己的一切罪障,同时,断除伤害众生的一切意念,生起佛地的无量慈悲心,自然达到无上正等正觉境界的发心叫“佛地断障发心”。


      IP属地:浙江3楼2019-03-22 13:57
      回复
        以上从凡夫到佛地之间的四种发心,是从地界的角度来分的。雍仲本教历来对佛地断障之发心是十地最后边际位所摄、还是无学道与佛地所摄这方面存在一定的辩论。
        夏匝巴大师的意思是,十地最后边际就退回心和心所的一切习气和阿赖耶识,因此叫“断障之发心”,佛地没有修道那样依靠仪轨而获得的“菩提心”和希求成果的发心,可是,佛地具备佛性的一切功德,而且非常明显,大慈大悲为利益众生从无放弃,所以佛地发心叫“ 不动发心”。
        不动发心远离失误与退落的因缘,也无失散与丢失的情况,不远离空性。堪布尼玛邓孜大师的意思是,佛地断障之发心是佛地的发心,犹如佛陀相续中的大慈大悲,因为,佛的大慈大悲是为了断除一切罪障,圆满利益众生的事业,佛以发心的果而救度众生,发心的果是任运利益众生而成就的缘故。
        总之断障发心时已超十地,得到了解脱,得到了佛的成就。这时所知障和习气障完全没有了,有的是不费力的佛的事业,任运成就一切的事业。前面一切修行中种下的善因和菩提发心,同时消除了一切障碍,这时一切不利的因素都不存在了,只有无尽的善因在成熟。
        行者不是失去了情感、慈悲或种种的一切,而是他的因缘自然就是佛的事业,是利益众生,弘扬佛法。这时候虽然没有了意念的操作,但这种状态我们可以强称为如来发心或断障发心。他利生的事业达成了圆满,用不同的形式在千百万宇宙中度化众生。他显现为佛像、佛经、佛塔,他的化现无处不在。
        如果我们心中有佛,愿意成就,有对佛的信任和完全的信赖,如果我们不缺乏对他的祈祷和依赖,佛这时利生的事业是无处不在的,他可以化现在任何地方,如果我们愿意去祈祷,佛随时在我们面前。
        这里简单地介绍了一下两位大师的观点,辩论的方面暂时不讲。两位大师共同的观点就是,前面三种心(凡夫信解行发心、不净殊胜意乐发心、净地异熟之发心)是真正的发心,后面佛地断障之发心是把发心的名称取给发心的果,因此,佛地断障之发心并不是真正的“发心”。
        总的来讲,从凡夫到佛地之间,发心可以分四种,这是幸饶弥沃佛如来佛以四种“菩提心”从地界的角度之分的方式宣讲的发心的分类。


        IP属地:浙江4楼2019-03-22 13: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