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自《纯粹理性批判》问世以来,康德式的思想方式成为西方哲学的主导性范式。2006年,法国新生代哲学家梅亚苏出版《有限性之后》一书,对“哥白尼式的革命”发起正面挑战。梅亚苏认为,康德主义的内核是相关主义,其主要原则是相关性的优先性与相关性的实际性。相关主义在反驳绝对主义的过程中陷入了“语用自相矛盾”,因为反驳活动本身恰恰预设了“绝对”。藉此,梅亚苏找到了告别康德的出口,非康德式的思辨哲学和存在论重新变得可能了。
1781年康德发表《纯粹理性批判》,“哥白尼式的革命”由此拉开大幕。200多年来,这场革命牢牢掌控着西方哲学的命运与走向。一方面,主体性原则成为哲学的第一原则。另一方面,哲学随之丧失了思考绝对(the absolute)的能力,思辨不再具有合法性,形而上学变成了有待清扫的垃圾。20世纪前半期,影响深远的现象学与分析哲学运动毫不隐晦与康德的亲缘关系。时至今日,我们每个人依然或多或少地生活在康德的影响下,有意无意地追随着“哥白尼式的革命”。
2006年,法国新生代哲学家Q. 梅亚苏(Quentin Meillassoux)发表《有限性之后:论偶然性的必然性》,对“哥白尼式的革命”发起正面挑战。所谓正面挑战,即不刻意回避康德确立的哲学原则以及放弃它可能遭遇的困境,而恰恰以这些原则为起点内在性地寻找摆脱康德主义的出口。A. 巴迪欧(Alain Badiou)在为该书所写的前言中说道:“梅亚苏在哲学史上开辟了一条新的路线……它绕开了‘独断论’、‘怀疑论’和‘批判’——康德所作的权威区分”。①这番话不免夸张,但这部著作自出版以来确实引起了英美国家大陆哲学界的浓厚兴趣,并直接促成了“思辨实在论”(speculative realism)运动。②该运动的一名主将G.哈曼(Graham Harman)谈到,“如果有一本书被支持者和批评者同时看作英语世界大陆思想最新潮流的核心标志,那无疑是近期这部来自巴黎的作品”。③
1781年康德发表《纯粹理性批判》,“哥白尼式的革命”由此拉开大幕。200多年来,这场革命牢牢掌控着西方哲学的命运与走向。一方面,主体性原则成为哲学的第一原则。另一方面,哲学随之丧失了思考绝对(the absolute)的能力,思辨不再具有合法性,形而上学变成了有待清扫的垃圾。20世纪前半期,影响深远的现象学与分析哲学运动毫不隐晦与康德的亲缘关系。时至今日,我们每个人依然或多或少地生活在康德的影响下,有意无意地追随着“哥白尼式的革命”。
2006年,法国新生代哲学家Q. 梅亚苏(Quentin Meillassoux)发表《有限性之后:论偶然性的必然性》,对“哥白尼式的革命”发起正面挑战。所谓正面挑战,即不刻意回避康德确立的哲学原则以及放弃它可能遭遇的困境,而恰恰以这些原则为起点内在性地寻找摆脱康德主义的出口。A. 巴迪欧(Alain Badiou)在为该书所写的前言中说道:“梅亚苏在哲学史上开辟了一条新的路线……它绕开了‘独断论’、‘怀疑论’和‘批判’——康德所作的权威区分”。①这番话不免夸张,但这部著作自出版以来确实引起了英美国家大陆哲学界的浓厚兴趣,并直接促成了“思辨实在论”(speculative realism)运动。②该运动的一名主将G.哈曼(Graham Harman)谈到,“如果有一本书被支持者和批评者同时看作英语世界大陆思想最新潮流的核心标志,那无疑是近期这部来自巴黎的作品”。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