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吧 关注:8,814贴子:75,076
  • 5回复贴,共1

青海海东地区互助县东和乡郑氏,发源于哪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青海海东地区互助县东和乡郑氏,发源于哪里?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9-02-15 20:57回复
    留下联系方式


    IP属地:陕西来自手机贴吧2楼2019-06-24 13:04
    回复
      提供字辈,堂号


      IP属地:陕西来自手机贴吧3楼2019-06-24 13:04
      回复
        留下联系方式


        IP属地:陕西来自手机贴吧4楼2019-06-24 13:04
        收起回复
          魏光焘有一名部将叫郑连拔,字炳南,湖南邵阳县岩口铺人,早年投江忠源部,是一位资深的湘军将领,以作战勇敢而受左宗棠赏识,有“将略素娴,身长八尺,声如洪钟”之奏,当时任武威军合新右营的参将衔营官(通常统领500人),他也刻有一块《修桥种树碑记》,是“左公柳”的又一见证。
          根据碑文内容可知,郑连拔于同治十三年(1874)驻扎于防区内的静宁县,其地属陇东孔道,西与会宁县接壤,溪涧众多,普遍缺桥,行人只能涉水而过。光绪二年(1876),魏光焘命其移驻会宁,“劈山通道,跨涧成梁”,从此解决了交通瓶颈问题。随后又回到静宁,在八里铺、界石铺、罐子峡、静东黑水河,先后架桥4座,尤其以平政桥最为著名,左宗棠专门为之撰文。随后,在道旁“树以官柳,杂以槐榆”,东西相计4.8万余株。由此一来,“夏则成荫可荫歇,冬则扫箨可以供炊”,使得“居者行者,具有利之”。他也强调,“未尝劳百姓一人”,全是由驻军出钱出人,唯希望当地士庶能够注意保护和培育。
          世人或许会认为郑连拔刻碑之举有表功之嫌,但从其族谱所存文献来看,他在碑记中并没有过多描述会宁境内的溪涧多到“令人发指”的事实,因为当地有“七十二道脚不干者”之说,形容跋山涉水之艰难,由此可见他率领士兵“依山开路,遇沟造桥”是何其不易,又何其重要。与此同时,湘军提督周绍濂(湖南宁乡人)与李良穆(湖南湘乡人),则在会宁境内的清家驿东、西分别修利济桥、履顺桥,左宗棠曾为之撰写了碑文:
          驿东七里许有水曰倒回沟,迤西三里许有水曰尚家湾。记名提督周绍濂从余转战来甘,驻军于此。同治十一年春,督其营员李提督良穆于两处各创一桥,并筹垦荒田,为永远修桥之费。桥成,为之赐名,倒回沟曰“利济”,尚家湾曰“履顺”。是年十一月立石。
          此碑现已不知所踪,唯其文字被方希孟(晚清诗人,曾两次入疆)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前往新疆伊犁途经会宁时记于《西征续录》中而得以幸存。
          除了广泛栽树、修桥,魏光焘还自己捐资,于光绪元年(1875)二月至五月,主持拓宽、改造了六盘山的险要之处三关口,开通新路20余里。新任陕甘学政、书法名家吴大澂途经此地,大为感动,撰文竖碑,如今已经成为珍贵的文物。
          可贵的是,魏光焘并未满足于此,又于光绪三年(1877)再次对这段逼仄的险要道路进行彻底改造,长约500米,竟然耗费2万个工时,白银千两,可见其工程之难,但依旧是“自捐,未动公帑”。一如左宗棠在奏报中所言,“所需经费皆由各营旗随时捐发,并由魏光焘陆续捐给经费银八千七百余两”。


          IP属地:湖南5楼2024-10-29 14: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