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八十年代以来,四川、云南、贵州、重庆就广泛流传着一个元太祖铁木真的后裔南平王铁木建的九子一女在元末躲避红军军追杀,改铁为余,易族更名,隐居四川各地,后来又流布西南的说法,这些西南地区的汉族余姓被称之为“铁改余”。
八十年代以后,他们中的一些人还能够拿出清代所修的家谱,来证明这段历史,家谱中有所谓“南平王铁木建”、“元朝宰相家”、“四太守五尚书”、“九子十进士”、“九子不葬父,一女打荆”等内容。由于当时的民族政策的原因,他们中一些人后来纷纷认祖归宗,被国家承认是蒙古族的有三万多人,并在户籍中做了更改。
九十年代以后,西南“铁改余”曾经串联到120万人,把西南云贵川渝所有的汉族余姓全部说成是“铁改余”,是元太祖铁木真后裔之南平王铁木建的子孙了。但是铁改余家谱中的这个关键人物“铁木建”,现在经蒙元史专家和民族学家反复查证,却发现是子虚乌有的人,整个蒙元历史上并没有这样一个人存在过。元代曾经有过南平王的封号,名字叫秃鲁,并不叫铁木建。元代的这个南平王秃鲁,其生平事迹与铁改余家谱中所说的这个南平王铁木建相去甚远,又铁改余家谱中所记载的内容也多与元代历史不能吻合。元太祖铁木真,姓奇渥温氏,也并不姓铁,改铁姓为余姓之说,自属无稽之谈。
至于“四太守五尚书”、“九子十进士”之类的典故,本出自唐宋时期江南或广东汉族民间方志和堪舆风水书上的传说,与蒙元历史没有直接关系。
“九子不葬父,一女打荆棺”,则是唐朝时期四川长江三峡地区的民间故事,讲的是一个不孝顺老人的事,这个故事在川东民间流传了几百年,《全唐诗·卷八百七十七》中对这个典故有记载。明代《天中记》对这个典故又加予了说明:“昔人有九子,父死不能葬,一女编荆为棺,不知其人矣。谚曰:‘九子不葬父,一女打荆棺。’”据我推测,“编荆为棺”实为古代巴人在长江三峡地区悬棺而葬的习俗,唐朝民间对古代巴人的悬棺葬不理解,故符会出“九子不葬父,一女打荆棺”的故事。清朝的时候,铁改余的先人在修家谱之时,也信手拈来,把这个内容编进了自己的家谱里,说成是他们骨肉同宗相认的一个依据。
铁改余氏是所谓“成吉思汗铁木真后裔”的说法,现在已经被内蒙古方面有关专家否认了。铁改余的历史已经基本搞清楚,他们的家谱是清代乾隆年间以后,根据明朝时期四川的一部川剧中的内容来虚构的。明代的川剧剧本曾把元太祖铁木真说成有三兄弟,分别是铁木真、铁木耳、铁木建,这种川剧故事几经改编传抄,添油加醋,变得五花八门。这个川剧剧本一直传唱到民国初年。
清初湖广填四川之时,来自全国各地的汉族余姓主要是些贫苦农民,文化程度也不高,最初并没有家谱,他们在清朝乾隆年间以后才陆续开始修撰家谱,这个时候对他们的始祖已经不大搞得清楚,就出现了虚构和杜撰始祖的情况。
四川土著的余姓也因为明末的大战乱而使家谱、宗祠湮灭无存。外省移民入川的余姓遂和四川土著余姓联宗修谱,辗转传抄,以讹传讹,照搬川剧中的虚构历史人物元代“南平王铁木建”作为祖先,并把祖籍通通说成是元代的“湖广麻城孝感乡”。
当时这些迁徙到四川来的都是些贫苦汉族农民,吃亏就吃在没有文化上,分不清川剧和历史事实的区别,胡乱拉了个川剧中的虚构历史人物来做祖先。后世子孙虽然出了一些读书人,明知家谱中的记载与元代历史人物和事实不能吻合,也不敢贸然否定,只能将错就错,讹误至今。
现在对云贵川渝各省市铁改余姓父系y染色体的检测发现,他们根本不是同一个祖先和同一个家族的后人,而且都是南方汉族类型,与蒙古人根本不沾边,更说不上是元太祖铁木真后裔了。Y染色体基因严格遵循父子相传,跟中国传统的父系家谱体系完全吻合,已成为验证家谱真实性的可靠手段。研究团队委托国内权威基因检测机构,按照家谱记载,对铁木健九子直系后裔的基因进行了Y-STR检测,没有发现一例跟托雷后裔相吻合的基因类型(C3-M127);检测的九子直系后裔全部都是汉人父系基因,无一例外!详见腾讯新闻《“铁木健九子”后裔基因否定“黄金家族铁改余”神话》。
八十年代以后,他们中的一些人还能够拿出清代所修的家谱,来证明这段历史,家谱中有所谓“南平王铁木建”、“元朝宰相家”、“四太守五尚书”、“九子十进士”、“九子不葬父,一女打荆”等内容。由于当时的民族政策的原因,他们中一些人后来纷纷认祖归宗,被国家承认是蒙古族的有三万多人,并在户籍中做了更改。
九十年代以后,西南“铁改余”曾经串联到120万人,把西南云贵川渝所有的汉族余姓全部说成是“铁改余”,是元太祖铁木真后裔之南平王铁木建的子孙了。但是铁改余家谱中的这个关键人物“铁木建”,现在经蒙元史专家和民族学家反复查证,却发现是子虚乌有的人,整个蒙元历史上并没有这样一个人存在过。元代曾经有过南平王的封号,名字叫秃鲁,并不叫铁木建。元代的这个南平王秃鲁,其生平事迹与铁改余家谱中所说的这个南平王铁木建相去甚远,又铁改余家谱中所记载的内容也多与元代历史不能吻合。元太祖铁木真,姓奇渥温氏,也并不姓铁,改铁姓为余姓之说,自属无稽之谈。
至于“四太守五尚书”、“九子十进士”之类的典故,本出自唐宋时期江南或广东汉族民间方志和堪舆风水书上的传说,与蒙元历史没有直接关系。
“九子不葬父,一女打荆棺”,则是唐朝时期四川长江三峡地区的民间故事,讲的是一个不孝顺老人的事,这个故事在川东民间流传了几百年,《全唐诗·卷八百七十七》中对这个典故有记载。明代《天中记》对这个典故又加予了说明:“昔人有九子,父死不能葬,一女编荆为棺,不知其人矣。谚曰:‘九子不葬父,一女打荆棺。’”据我推测,“编荆为棺”实为古代巴人在长江三峡地区悬棺而葬的习俗,唐朝民间对古代巴人的悬棺葬不理解,故符会出“九子不葬父,一女打荆棺”的故事。清朝的时候,铁改余的先人在修家谱之时,也信手拈来,把这个内容编进了自己的家谱里,说成是他们骨肉同宗相认的一个依据。
铁改余氏是所谓“成吉思汗铁木真后裔”的说法,现在已经被内蒙古方面有关专家否认了。铁改余的历史已经基本搞清楚,他们的家谱是清代乾隆年间以后,根据明朝时期四川的一部川剧中的内容来虚构的。明代的川剧剧本曾把元太祖铁木真说成有三兄弟,分别是铁木真、铁木耳、铁木建,这种川剧故事几经改编传抄,添油加醋,变得五花八门。这个川剧剧本一直传唱到民国初年。
清初湖广填四川之时,来自全国各地的汉族余姓主要是些贫苦农民,文化程度也不高,最初并没有家谱,他们在清朝乾隆年间以后才陆续开始修撰家谱,这个时候对他们的始祖已经不大搞得清楚,就出现了虚构和杜撰始祖的情况。
四川土著的余姓也因为明末的大战乱而使家谱、宗祠湮灭无存。外省移民入川的余姓遂和四川土著余姓联宗修谱,辗转传抄,以讹传讹,照搬川剧中的虚构历史人物元代“南平王铁木建”作为祖先,并把祖籍通通说成是元代的“湖广麻城孝感乡”。
当时这些迁徙到四川来的都是些贫苦汉族农民,吃亏就吃在没有文化上,分不清川剧和历史事实的区别,胡乱拉了个川剧中的虚构历史人物来做祖先。后世子孙虽然出了一些读书人,明知家谱中的记载与元代历史人物和事实不能吻合,也不敢贸然否定,只能将错就错,讹误至今。
现在对云贵川渝各省市铁改余姓父系y染色体的检测发现,他们根本不是同一个祖先和同一个家族的后人,而且都是南方汉族类型,与蒙古人根本不沾边,更说不上是元太祖铁木真后裔了。Y染色体基因严格遵循父子相传,跟中国传统的父系家谱体系完全吻合,已成为验证家谱真实性的可靠手段。研究团队委托国内权威基因检测机构,按照家谱记载,对铁木健九子直系后裔的基因进行了Y-STR检测,没有发现一例跟托雷后裔相吻合的基因类型(C3-M127);检测的九子直系后裔全部都是汉人父系基因,无一例外!详见腾讯新闻《“铁木健九子”后裔基因否定“黄金家族铁改余”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