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德里安吧 关注:125,212贴子:3,430,031
  • 12回复贴,共1

关于苏联人均“打肿脸充胖子”的问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江苏1楼2019-01-05 13:00回复



    IP属地:江苏2楼2019-01-05 13:01
    回复(1)
      在知乎上看到桜铃莉关于《如何评价E. T. 盖达尔的《帝国的消亡》?苏联到底缺不缺粮食?》帖子中看到了这张图


      IP属地:江苏3楼2019-01-05 13:11
      收起回复
          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苏联陷入了用增产维持石油美元收益的怪圈。始于70年代中期的经济停滞到80年代演变为关键经济部门的危机:经济结构失衡,技术工艺落后。
          苏联80年代初已形成极度的军工经济特征。军品占机器制造业的60%以上,军事支出占国民总产值的23%;80年代末上述指标分别提高到80%和28%。苏联农业增速从60年代的4.3%降至80年代初的1.4%。在此期间,工业增速从8.4%降至3.5%。消费部门长期衰退,限制了民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戈氏上台正面临苏联综合国力下降、内外交困的局面。
          阿富汗战争还在持续,1986年4 月又发生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苏联国内资源的40%。戈氏实施加速战略,计划“十二五”期间(1986-1990年)GNP增速为2.8%,2000年前经济增长和国民收入翻一番。为此,五年内燃料—原材料工业产量需要增长15%,而投资需要新增30-40%。资金来源只能依靠向西欧市场大规模倾销石油等原材料。戈氏经济改革时期国家订货占GNP的 90%,严重扭曲了实体—财政金融平衡。


        IP属地:上海4楼2019-01-05 17:41
        回复
            苏联农业衰退的基础是在20世纪20-30年代形成的。苏联选择了斯大林模式,彻底消灭个体经济,组织大规模生产,完全剥夺了农业生产者的物质利益,这使农业发展走向末路。
            而后来苏联领导层为提高农业效益所作出的所有尝试都没有超出斯大林所实行的僵化的管理模式。农业成了苏联经济中最保守的部门,甚至不允许讨论任何有关农业生产转入市场运营机制的可行性。因为政府不愿意、也不打算在农业生产领域实施痛苦的但却必要的市场化改革,这种情况导致了苏联农产品消费市场在1990-1991年间的彻底崩溃。


          IP属地:上海5楼2019-01-05 17:45
          收起回复